期刊文献+
共找到266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剑杆织机电子引纬机构设计方法
1
作者 袁汝旺 王连伟 《毛纺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124,共7页
针对织机引纬运动规律无法调整的问题,构建了一套电子引纬机构,基于传动函数分析传动系统运动转换机制,并根据工艺需求对传动系统建模,通过设计曲柄变速输入,实现不同幅宽下满足需求的剑杆运动特性。对传动系统进行仿真,分析不同幅宽下... 针对织机引纬运动规律无法调整的问题,构建了一套电子引纬机构,基于传动函数分析传动系统运动转换机制,并根据工艺需求对传动系统建模,通过设计曲柄变速输入,实现不同幅宽下满足需求的剑杆运动特性。对传动系统进行仿真,分析不同幅宽下剑杆运动特性,探讨曲柄变速函数边界条件对幅外动程的影响,并分析曲柄变速函数偏置系数对纬纱交接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幅宽下剑杆速度、加速度均从0开始,利于引纬过程稳定,剑杆在主轴转角180°时达到最大位移,符合工艺需求;不同幅宽下的剑杆幅外动程均在合理范围内;随偏置系数增大纬纱交接相对速度有减小趋势,偏置系数e=0.5时的平均相对速度较e=0和e=0.25时分别减小约52%和25%,利于纬纱平稳交接,故可在合理范围内偏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引纬 变速输入 傅里叶级数 幅外动程 纬纱交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纺纱生产物料运输方式应用研究进展
2
作者 冯国威 贾彦军 +1 位作者 李新荣 刘浩 《棉纺织技术》 CAS 2024年第10期97-102,共6页
为了更好地促进纺织设备自动化和纺纱物料运输智能化的发展,解决目前纺纱车间各工序物料运输方式成本高、效率低、灵活性差等问题,分析了目前纺纱物料运输方式的应用和研究现状,讨论了各纺纱工序间主要的物料运输方式,包括管道运输、轨... 为了更好地促进纺织设备自动化和纺纱物料运输智能化的发展,解决目前纺纱车间各工序物料运输方式成本高、效率低、灵活性差等问题,分析了目前纺纱物料运输方式的应用和研究现状,讨论了各纺纱工序间主要的物料运输方式,包括管道运输、轨道式运输、AGV运输和多方式协同运输的原理及特点,阐述了4种运输方式在适用性、成本、工作环境要求和运输效率等方面的优劣,并对各方式的不足之处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总结展望了未来纺纱车间各工序物料运输方式的发展趋势。认为AGV智能物流运输方式适用范围广泛、成本低、能耗低,运输精度高、效率高,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纺纱车间 物料运输 管道运输 轨道运输 AGV运输 多方式协同运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D C/SiC复合材料铣削材料去除的实验研究
3
作者 侯兆鑫 刘畅 高磊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0-116,共7页
为了探究2.5D C/SiC复合材料铣削加工的材料去除特性,分别选用端铣刀和鱼鳞铣刀对2.5D C/SiC复合材料开展普通铣削和超声振动辅助铣削实验。分析了四种铣削工况下切削力、切削温度的变化规律,研究了0°、90°和z向针刺纤维的去... 为了探究2.5D C/SiC复合材料铣削加工的材料去除特性,分别选用端铣刀和鱼鳞铣刀对2.5D C/SiC复合材料开展普通铣削和超声振动辅助铣削实验。分析了四种铣削工况下切削力、切削温度的变化规律,研究了0°、90°和z向针刺纤维的去除特性。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端铣刀和普通铣削,鱼鳞铣刀和超声振动辅助铣削分别可以显著地降低切削力和切削温度。超声振动辅助铣削可以使纤维的整体去除变为破碎去除,减小表面缺陷。鱼鳞铣刀和超声振动辅助铣削的组合工艺方式可以较大程度地降低表面缺陷、切削力和切削温度,提高工件表面质量,为2.5D C/SiC复合材料低损伤铣削提供了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D C/SiC复合材料 超声振动辅助铣削 切削力 切削温度 材料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残差网络的多层多道焊缝识别
4
作者 何俊杰 王传睿 王天琪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96,共6页
为保证焊缝跟踪的精度并将激光条纹从强弧光、飞溅中分离出来,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残差(SRNU)网络的激光条纹分割算法。该算法是将带有弧光的图像送入SRNU模型,对内嵌于Resunet网络的编码层部分进行改进,添加SE模块和分组残差模块,对多... 为保证焊缝跟踪的精度并将激光条纹从强弧光、飞溅中分离出来,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残差(SRNU)网络的激光条纹分割算法。该算法是将带有弧光的图像送入SRNU模型,对内嵌于Resunet网络的编码层部分进行改进,添加SE模块和分组残差模块,对多层级特征信息进行提取和解析。结果表明:所提算法与Resunet算法相比,平均交并比、精确率、召回率与F1分数分别提升了0.79%、1.38%、0.50%和0.91%,说明该方法有较好的鲁棒性且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在复杂工况下也能将激光条纹从强弧光、飞溅中分离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光视觉传感器 深度学习 多层多道焊缝 焊缝识别 深度残差 激光条纹分割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梳机钳板机构接触碰撞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5
作者 畅博彦 韩芳孝 +1 位作者 周杨 关鑫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9-186,共8页
高速、高产、优质是新一代国产棉纺精梳机的发展目标,而当前精梳机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高速运行时钳板机构产生的冲击严重限制了精梳机转速的提升,针对该问题进行动力学研究以提升钳板机构稳定性,达到推进精梳机高速化的目的。首先,以... 高速、高产、优质是新一代国产棉纺精梳机的发展目标,而当前精梳机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高速运行时钳板机构产生的冲击严重限制了精梳机转速的提升,针对该问题进行动力学研究以提升钳板机构稳定性,达到推进精梳机高速化的目的。首先,以中支点式钳板机构为研究对象,基于接触碰撞理论建立钳板在接触和分离瞬时的冲击力计算模型,结合Lagrange方程对钳板机构进行接触碰撞动力学建模。其次,运用MatLab对所建动力学模型进行数值计算仿真,结合三维虚拟样机仿真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最后,分析钳板机构工况参数和加压弹簧刚度对冲击运动和冲击接触应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钳口与牵吊杆处的最大接触应力远大于稳定接触应力,且回弹量和回弹时间会随锡林轴转速的提高而增大,随加压弹簧刚度的增大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梳机 钳板机构 接触碰撞力 LAGRANGE方程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多层角联机织装备的集成设计 被引量:18
6
作者 刘薇 蒋秀明 +2 位作者 杨建成 刘国辉 侯仰强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8-136,共9页
针对碳纤维多层角联织物的特殊要求,运用三维建模及虚拟样机模拟仿真,优化零部件设计和动力学性能,研制了一套碳纤维多层角联机织装备。设计的30层多经轴张力补偿送经系统适用于不同织造工艺要求;电子提花与多臂复合式开口装置,实现了... 针对碳纤维多层角联织物的特殊要求,运用三维建模及虚拟样机模拟仿真,优化零部件设计和动力学性能,研制了一套碳纤维多层角联机织装备。设计的30层多经轴张力补偿送经系统适用于不同织造工艺要求;电子提花与多臂复合式开口装置,实现了多层经纱三位置开口;引纬机构采用自动寻口技术,解决了一套机构对应高低不同梭口的逐层引纬问题;打纬机构可实现逐层、多层一次及多次重复打纬,解决了打纬对经向碳纤维磨损及织物纬密的问题。研究成果可降低碳纤维织物的制造成本,并为碳纤维复合材料骨架织造技术提供了机织装备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多层角联 织机 张力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织物整体穿刺钢针阵列布放装置研制及实验验证 被引量:5
7
作者 董九志 蒋秀明 +2 位作者 杨建成 赵世海 袁汝旺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5-120,共6页
针对立体织物整体穿刺钢针阵列大量超长,穿刺钢针由人工布放的不足,设计了适用于钢针阵列自动化布放的穿刺模板工装,研制了用于立体织物整体穿刺钢针阵列布放的装置。这种装置由高重复定位精度水平移动平台、机身、钢针存储及施放机构... 针对立体织物整体穿刺钢针阵列大量超长,穿刺钢针由人工布放的不足,设计了适用于钢针阵列自动化布放的穿刺模板工装,研制了用于立体织物整体穿刺钢针阵列布放的装置。这种装置由高重复定位精度水平移动平台、机身、钢针存储及施放机构等组成,通过红光十字激光器对穿刺模板等距密排精密微小孔进行定位。控制系统采用触摸屏为人机交互界面,运用具有多路脉冲输出的PLC控制移动平台的伺服电动机和钢针施放机构的闭环步进电动机,以保证整体穿刺钢针阵列布放工作可靠、持续进行。为验证整体穿刺钢针阵列布放装置工作原理的可行性,进行了T形截面整体穿刺钢针阵列的布放实验,结果表明布放装置原理可行,工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穿刺 钢针阵列 布放装置 立体织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浸带铺放过程温度场动态仿真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杨涛 申艳娇 +2 位作者 杨素君 李志猛 牛雪娟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10-414,共5页
为了测量铺放过程中粘合点温度峰值和复合材料的温度场分布,构建了基于Lab VIEW的温度场在线测量系统。实验中预浸带铺放5层,热风枪稳定温度为200℃。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铺放过程的进行,每一层预浸带的温度曲线都出现多个峰值,且峰值逐... 为了测量铺放过程中粘合点温度峰值和复合材料的温度场分布,构建了基于Lab VIEW的温度场在线测量系统。实验中预浸带铺放5层,热风枪稳定温度为200℃。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铺放过程的进行,每一层预浸带的温度曲线都出现多个峰值,且峰值逐渐降低,其中第1个峰值即为粘合点温度,平均分别为80.1、91.4、101.3、113、108.3℃,比较可知,各层预浸带粘合点温度逐渐升高。同时,建立了预浸带铺放温度场有限元模型,利用ANSYS中的生死单元以及循环加载技术模拟了预浸带动态铺放过程。有限元模拟结果中的粘合点温度分别为71.8、96.2、104.3、107.9、105.3℃,与实验结果相比误差可控制在10%以内,且粘合点温度越高,其准确性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浸带铺放 温度场分布 动态仿真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正交切削加工的切屑形成和表面质量研究
9
作者 郭睿虎 杨涛 +1 位作者 杜宇 孙瑜 《宇航材料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118,共7页
为研究纤维取向角和切削深度对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CF/PEEK)复合材料的去除机理、切削力和表面质量的影响,设置了不同的切削深度和切削速度,对CF/PEEK进行了正交切削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影响CF/PEEK加工过程的主要因素是纤维取向,0°... 为研究纤维取向角和切削深度对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CF/PEEK)复合材料的去除机理、切削力和表面质量的影响,设置了不同的切削深度和切削速度,对CF/PEEK进行了正交切削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影响CF/PEEK加工过程的主要因素是纤维取向,0°与45°会形成连续卷曲的切屑,切屑曲率和切削深度有关;90°和135°在较小切深的情况下会形成连续切屑,较大切深(0.1 mm以上)则会形成崩碎切屑并伴随极其严重的损伤;对加工表面形貌分析可知,与传统热固性复合材料加工不同,CF/PEEK基于其基体的属性,形成了切屑连续性和加工表面质量上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复合材料 切屑形成 切削力 切削机理 正交切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锤击法的复合材料层合板振动理论及实验模态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菊峰 杨涛 +1 位作者 杜宇 牛雪娟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5-28,36,共5页
基于实验模态分析理论,构建了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模态实验理论及测试系统。首先制备了150mm!80 mm!3.75 mm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通过DH5922N动态数据采集仪提取了加速度传感器以及力锤所感应到的频响函数及激励信号。将频响函数导入DH... 基于实验模态分析理论,构建了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模态实验理论及测试系统。首先制备了150mm!80 mm!3.75 mm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层合板,通过DH5922N动态数据采集仪提取了加速度传感器以及力锤所感应到的频响函数及激励信号。将频响函数导入DHDAS动态信号分析系统后获得复合材料层合板一阶及二阶固有频率分别为323.103和656.180 Hz,并测得对应频率下的各测点振型。结果表明,利用本文所提出的实验理论及所用设备可精确提取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模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模态测试 模态振型 固有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空间隔织物送经及张力控制研究
11
作者 陈立乐 杨涛 +3 位作者 周玉峰 田秀峰 宋良 杜宇 《毛纺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117,共7页
为了解决中空间隔织物在织造过程中送绒量大的需求以及绒经张力波动大不易控制等缺陷,进行了W型中空间隔织物的织造工艺及张力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一种基于全伺服控制的二次送绒张力控制方案。该方案结合了以气缸弹簧为动力源的双辊摆... 为了解决中空间隔织物在织造过程中送绒量大的需求以及绒经张力波动大不易控制等缺陷,进行了W型中空间隔织物的织造工艺及张力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一种基于全伺服控制的二次送绒张力控制方案。该方案结合了以气缸弹簧为动力源的双辊摆动式张力调节装置,针对动态张力变化结合张力摆杆与角度传感器,利用增量式PID算法实时控制送经电机收放卷速度控制经纱张力。所设计的全伺服控制张力控制方案在高间距剑杆织机上调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实时调整送经轴的送经速度,将地经张力控制在8%、绒经张力的波动范围控制在10%以内,对地经及绒经张力的稳定有着良好的效果,满足绒高在5~80 mm之间大送绒量的织造工艺要求,为织物质量的提升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送绒量 二次送绒 双辊摆动式张力补偿 增量式PID算法 高间距双剑杆织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板焊接变形中频感应矫正技术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海华 白云龙 +2 位作者 李亮玉 陈豪杰 王力斌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0-96,共7页
目前针对船舶上层建筑中的薄板焊接变形矫正主要采用火焰矫正法,但此种方法效率低、操作安全性差,且难以实现自动化.为了更好地实现薄钢板焊接变形感应热矫正的自动化控制,提高矫正过程的精度,本文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仿真软件对尺... 目前针对船舶上层建筑中的薄板焊接变形矫正主要采用火焰矫正法,但此种方法效率低、操作安全性差,且难以实现自动化.为了更好地实现薄钢板焊接变形感应热矫正的自动化控制,提高矫正过程的精度,本文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仿真软件对尺寸参数为1000 mm×600 mm×6 mm的薄钢板进行多物理场非线性耦合模拟,采用数值仿真分析方法分析了感应热矫正中温度场分布及应力变形规律,探究电参数对温度场及矫正效果的影响,同时进行了船用薄钢板中频感应矫正试验.结果表明:线圈电流频率及电流强度的增加可以有效提高薄板温升速率,改善热矫正效果.综合考虑操作安全性、感应电源负载等因素,制定了薄板焊接变形感应热矫正的电参数选择方案:当电流强度为110~120 A,电流频率为7 kHz时,可以得到较好的加热与矫正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钢板 数值仿真 感应热矫正 电参数 温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浸带铺放过程温度场动态仿真与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涛 申艳娇 +2 位作者 杨素君 李志猛 牛雪娟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6-119,145,共5页
为了测量铺放过程中粘合点温度峰值和复合材料的温度场分布,构建了基于LabVIEW的温度场在线测量系统。实验中预浸带铺放5层,热风枪稳定温度为200℃。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铺放过程的进行,每一层预浸带的温度曲线都出现多个峰值,且峰... 为了测量铺放过程中粘合点温度峰值和复合材料的温度场分布,构建了基于LabVIEW的温度场在线测量系统。实验中预浸带铺放5层,热风枪稳定温度为200℃。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铺放过程的进行,每一层预浸带的温度曲线都出现多个峰值,且峰值逐渐降低,其中第1个峰值即为粘合点温度,平均分别为80.1、91.4、101.3、113、108.3℃。由比较可知,各层预浸带粘合点温度逐渐升高。同时,建立了预浸带铺放温度场有限元模型,利用ANSYS中的生死单元以及循环加载技术,模拟了预浸带动态铺放过程。有限元模拟结果中的粘合点温度分别为71.8、96.2、104.3、107.9、105.3℃,与实验结果相比,误差可控制在10%以内,且粘合点温度越高,其准确性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浸带铺放 温度场分布 动态仿真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丝整经装备及发展现状 被引量:3
14
作者 邓先明 杨涛 《纺织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6-50,共5页
整经是重要的织前工艺,决定了织物的质量。与金属丝整经相关研究较少,本文特别针对金属丝整经装备及其发展现状,首先介绍了金属丝整经的工艺要求和整经设备的两个组成部分,具体分析了矩形金属丝整经筒子架和V形金属丝整经筒子架特点,并... 整经是重要的织前工艺,决定了织物的质量。与金属丝整经相关研究较少,本文特别针对金属丝整经装备及其发展现状,首先介绍了金属丝整经的工艺要求和整经设备的两个组成部分,具体分析了矩形金属丝整经筒子架和V形金属丝整经筒子架特点,并阐述了金属丝整经机架构成原理及片纱张力控制原理。然后总结了金属丝整经装备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丝 整经 张力控制 整经装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孪生在纺纱领域应用的关键技术解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新荣 韩鹏辉 +3 位作者 李瑞芬 贾坤 路元江 康雪峰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14-222,共9页
为探讨数字孪生在纺纱领域应用前景及价值,进一步促进纺纱领域的高质量发展,首先围绕提升纱线质量分析了纺纱领域的实际特点,并提出了数字孪生在纺纱领域的应用前景;然后分析了纺纱高质量发展中影响成纱质量的因素,以及相关因素的抽象... 为探讨数字孪生在纺纱领域应用前景及价值,进一步促进纺纱领域的高质量发展,首先围绕提升纱线质量分析了纺纱领域的实际特点,并提出了数字孪生在纺纱领域的应用前景;然后分析了纺纱高质量发展中影响成纱质量的因素,以及相关因素的抽象模型与数字孪生抽象模型间的映射关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数字孪生在纺纱领域不同情况下的核心理论,着重分析了非理想状态下的数字孪生优化方案;其次根据纺纱领域的特点提出了数字孪生在纺纱领域具体应用的解决方案及其应用的实际价值;最后提出:数字孪生在纺纱领域的应用要重点结合纺纱领域的特点,实现数据模型与机制模型的深度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制造 数字孪生 智能化纺纱 成纱质量 体系架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床振动的计算机测量综合性实验设计 被引量:1
16
作者 彭军强 于鸿彬 靳晓曙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5年第35期158-159,共2页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高校的实验教学正从演示性实验向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发展。加工过程中的振动给加工过程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为使学生对振动现象有直观认识和了解,设计了机床振动测量的综合性实验,对实验目的、实验内...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高校的实验教学正从演示性实验向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发展。加工过程中的振动给加工过程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为使学生对振动现象有直观认识和了解,设计了机床振动测量的综合性实验,对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方式等进行了介绍,对实验效果进行了分析,并提过了实验下一步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振动 综合性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人技术的飞行员服装功耗测试系统 被引量:1
17
作者 隋修武 吕焕然 +1 位作者 李瑶 万凯新 《山东纺织科技》 2017年第1期9-12,共4页
文章为了分析及表征服装耗能,为飞行员装备优化设计、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在分析人体正常步态的基础上,研制了服装功耗测试系统。系统由三部分组成,运动机构利用偏心轮摆杆机构实现人体运动时上下肢状态的模拟,头部前后摆动通过直流调... 文章为了分析及表征服装耗能,为飞行员装备优化设计、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在分析人体正常步态的基础上,研制了服装功耗测试系统。系统由三部分组成,运动机构利用偏心轮摆杆机构实现人体运动时上下肢状态的模拟,头部前后摆动通过直流调速电机带动系统运动机构实现三个自由度特定运动,测试模块用PCI2300数据采集卡采集电枢电流和电压,利用空载和负载状态下累计功差值表示服装耗能。实验结果证明该系统能有效测量服装耗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服装耗能 步态 测试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多端口盘式永磁电机气隙漏磁及空载气隙磁密
18
作者 樊溢国 刘欣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6-544,共9页
针对传统电机输出端口单一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多端口盘式永磁电机(multi-port disk permanent magnet motor,MDPMM)。首先,介绍该电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其次,针对该电机环形弧线定子周向端部使其漏磁和磁场分布较为复杂的问题,引入磁... 针对传统电机输出端口单一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多端口盘式永磁电机(multi-port disk permanent magnet motor,MDPMM)。首先,介绍该电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其次,针对该电机环形弧线定子周向端部使其漏磁和磁场分布较为复杂的问题,引入磁通分布系数,对受环形弧线定子端部影响的区域建立等效磁网络模型,计算各等效磁阻,解析该区域漏磁系数表达式;最后,考虑永磁体电流密度等效,建立环形弧线定子及对应盘式转子区域的分区域解析模型,运用等效磁化强度法推导该区域气隙磁场解析式,并采用许−克变换分析定子齿槽结构对气隙磁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电机可以同时实现双盘式转子和行星轮转子多自由度动力输出;受环形弧线定子端部截面影响和未受影响的2种磁路的气隙漏磁系数计算值分别为1.263、1.167,有限元仿真值分别为1.375、1.222,计算值和仿真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8.15%、4.50%;2种磁路的平均气隙磁密计算值分别为0.481、0.492,有限元仿真值分别为0.497、0.503,计算值和仿真值的相对误差分别为3.22%、2.19%,满足工程计算精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端口盘式电机 磁通分布系数 等效磁网络 漏磁系数 等效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隔织物立体织机电子开口机构优化设计及动力学仿真
19
作者 杨建成 岳三旺 +1 位作者 刘家辰 杨超群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4-71,共8页
针对间隔织物立体织机现有开口机构不能完全满足大间距间隔织物组织结构变换频繁、开口动程大、提综力大的要求,设计了一套伺服电机开口机构;建立了电子开口机构驱动臂转角与综框位移的数学模型,在Matlab中对摆动臂的压力角进行对比仿真... 针对间隔织物立体织机现有开口机构不能完全满足大间距间隔织物组织结构变换频繁、开口动程大、提综力大的要求,设计了一套伺服电机开口机构;建立了电子开口机构驱动臂转角与综框位移的数学模型,在Matlab中对摆动臂的压力角进行对比仿真,选出最优摆动臂角度;在Adams中建立三维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得出综框运动曲线;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关键部件摆动臂的刚度及强度进行有限元分析,运用响应面法对其进行多参数优化,建立电子开口机构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后摆动臂变形减少30.3%,质量增加了3.85%,开口过程中摆动臂受到载荷发生变形,综框实际位移为78.05 mm。该机构满足大间距间隔织物组织结构变换频繁、开口动程大、提综力大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开口 立体织机 刚柔耦合 ADAMS仿真 响应曲面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光学成像技术检测棉花中异性纤维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0
作者 董超群 杜玉红 +1 位作者 任维佳 赵地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3-189,共7页
为进一步提高棉花中异性纤维的检出率,针对光学成像技术在异性纤维检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探究,通过阐述紫外光、X射线、线激光、偏振光、红外光和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原理和检测效果,分析了各成像方法的优势及局限性。归纳总结了现有研究中... 为进一步提高棉花中异性纤维的检出率,针对光学成像技术在异性纤维检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探究,通过阐述紫外光、X射线、线激光、偏振光、红外光和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原理和检测效果,分析了各成像方法的优势及局限性。归纳总结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认为目前不同种类异性纤维检测适用的成像方法不同,无法同时检测出全部种类的异性纤维;而且多相机成像方案和相机分辨率的提高增加了图像冗余信息,影响了检测速度;同时大部分检测方法仅在实验室条件下得到验证,缺乏实际生产环境的检验。最后指出未来会以多相机多光源成像方案为主,减少图像信息冗余,合理选择光源的种类、数量、功率和安装方式,开发成像系统参数自动调整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异性纤维 光源组合 光谱分析 光学成像 检出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