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垂体瘤患者神经眼科学检查分析72例 被引量:4
1
作者 张蔚 李惠玲 +2 位作者 李波 张雪青 韩彤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8-181,共4页
目的分析垂体瘤患者静态中心视野、视觉诱发电位及头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结果的关系,探讨静态中心视野检查及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在垂体瘤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由我... 目的分析垂体瘤患者静态中心视野、视觉诱发电位及头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结果的关系,探讨静态中心视野检查及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在垂体瘤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由我院神经外科确诊为垂体瘤的30~50岁患者72例(144眼),经头MRI强化检查显示瘤体均位于蝶鞍内或突破鞍隔向上生长。应用全自动视野分析仪24-2阈值程序进行静态中心视野检查,记录平均缺损(meandefect,MD)值,应用诱发电位仪进行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检查(pattern reserv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RVEP)。根据视野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4组:正常视野组9例;轻度缺损组13例(-5dB≤MD<0dB);中度缺损组38例(-15dB<MD<-5dB);重度缺损组12例(MD≤-15dB),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q检验分析比较各组患者MRI正中矢状位、冠状位肿瘤的相对高度及PRVEPP100波潜伏期。结果患者视野异常以颞侧偏盲最多,此外可见不典型视野缺损。随着视野缺损程度的增加,MRI正中矢状位及冠状位肿瘤相对高度均增大(F=125.1,P<0.05;F=109.8,P<0.05),正常视野组为(0.9±0.3)cm/(0.7±0.2)cm,轻度缺损组为(1.1±0.4)cm/(0.8±0.2)cm,中度缺损组为(2.6±0.5)cm/(2.4±0.6)cm,重度缺损组为(3.9±0.4)cm/(3.8±0.4)cm。其中正常视野组与轻度缺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1.49,P>0.05)。随着视野缺损程度的增加,PRVEPP100波潜伏期也呈逐渐延长趋势(F=23.5,P<0.05),正常视野组为(102.2±4.3)ms,轻度缺损组为(109.4±5.4)ms,中度缺损组为(114.5±4.8),至重度缺损组达(118.1±3.9)ms。根据MRI结果,垂体微腺瘤共11例,其中行静态中心视野检查异常率为27.3%,行PRVEP检查异常率达7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5,P<0.05)。结论静态中心视野检查结果有助于垂体瘤的定性、定位诊断。视野缺损程度与垂体瘤所致视神经功能受损程度一致,且与头MRI所示瘤体大小相对应。对于垂体微腺瘤引起的视功能亚临床损害,PRVEP检查更为敏感,对垂体瘤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瘤 视功能 静态中心视野 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值调整的个体化LASEK治疗近视散光的临床分析
2
作者 李惠玲 杨鹤超 +2 位作者 周学军 于荣国 张蔚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63-1064,1067,共3页
目的探讨非球面因子Q值调整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r 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治疗近视散光的疗效及其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自愿接受LASEK治疗的近视散光患者32例(64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 目的探讨非球面因子Q值调整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r 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治疗近视散光的疗效及其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自愿接受LASEK治疗的近视散光患者32例(64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检查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等效球镜,超声角膜测厚,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检查K值、Q值。结果术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平均为1.16,术后6个月为1.18。安全性指数(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1.15,有效性指数(术后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1.12。术后早期等效球镜呈过矫状态,术后3个月开始回退为(0.35±0.27)D,术后6个月为(0.25±0.16)D。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Q值分别为-0.18±0.11、0.43±0.19、0.17±0.08、-0.16±0.07。术后1个月、3个月Q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38,P<0.01;t=2.257,P<0.05),术后6个月Q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5,P>0.05)。术后6个月角膜形态基本接近术前角膜非球面形态。术后患者视觉质量提高,尤其夜间视力好,无光晕、眩光等。结论 Q值调整的LASEK安全、有效,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较少的角膜切削可以减轻术后角膜创面愈合反应程度、减少haze的发生、更好地保持角膜的非球面性,提高患者术后视觉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球面因子Q值 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 近视散光 视觉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交通动脉瘤致急性动眼神经麻痹1例
3
作者 李惠玲 《眼科新进展》 CAS 2005年第6期565-565,共1页
关键词 动眼神经麻痹 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