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垂体瘤患者神经眼科学检查分析72例 被引量:4
1
作者 张蔚 李惠玲 +2 位作者 李波 张雪青 韩彤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8-181,共4页
目的分析垂体瘤患者静态中心视野、视觉诱发电位及头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结果的关系,探讨静态中心视野检查及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在垂体瘤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由我... 目的分析垂体瘤患者静态中心视野、视觉诱发电位及头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结果的关系,探讨静态中心视野检查及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在垂体瘤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由我院神经外科确诊为垂体瘤的30~50岁患者72例(144眼),经头MRI强化检查显示瘤体均位于蝶鞍内或突破鞍隔向上生长。应用全自动视野分析仪24-2阈值程序进行静态中心视野检查,记录平均缺损(meandefect,MD)值,应用诱发电位仪进行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检查(pattern reserv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RVEP)。根据视野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4组:正常视野组9例;轻度缺损组13例(-5dB≤MD<0dB);中度缺损组38例(-15dB<MD<-5dB);重度缺损组12例(MD≤-15dB),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q检验分析比较各组患者MRI正中矢状位、冠状位肿瘤的相对高度及PRVEPP100波潜伏期。结果患者视野异常以颞侧偏盲最多,此外可见不典型视野缺损。随着视野缺损程度的增加,MRI正中矢状位及冠状位肿瘤相对高度均增大(F=125.1,P<0.05;F=109.8,P<0.05),正常视野组为(0.9±0.3)cm/(0.7±0.2)cm,轻度缺损组为(1.1±0.4)cm/(0.8±0.2)cm,中度缺损组为(2.6±0.5)cm/(2.4±0.6)cm,重度缺损组为(3.9±0.4)cm/(3.8±0.4)cm。其中正常视野组与轻度缺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1.49,P>0.05)。随着视野缺损程度的增加,PRVEPP100波潜伏期也呈逐渐延长趋势(F=23.5,P<0.05),正常视野组为(102.2±4.3)ms,轻度缺损组为(109.4±5.4)ms,中度缺损组为(114.5±4.8),至重度缺损组达(118.1±3.9)ms。根据MRI结果,垂体微腺瘤共11例,其中行静态中心视野检查异常率为27.3%,行PRVEP检查异常率达7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5,P<0.05)。结论静态中心视野检查结果有助于垂体瘤的定性、定位诊断。视野缺损程度与垂体瘤所致视神经功能受损程度一致,且与头MRI所示瘤体大小相对应。对于垂体微腺瘤引起的视功能亚临床损害,PRVEP检查更为敏感,对垂体瘤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瘤 视功能 静态中心视野 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上矢状窦闭塞后磁共振影像及病理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梅丽 亢建民 +4 位作者 韩彤 刘力 武秀生 杜方 雷静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295-298,共4页
关键词 上矢状窦闭塞 磁共振影像 病理研究 颅内静脉窦血栓 大鼠 脑静脉窦闭塞 局部脑血流量 后脑组织 闭塞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缺如超声诊断要点及其他影像学特点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程盼 刘保龙 +1 位作者 赵碧波 于德林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33-939,共7页
目的总结颈内动脉缺如的超声诊断要点及其他影像学特征。方法与结果选择天津市环湖医院2014年1月至2023年5月明确诊断的14例颈内动脉缺如患者。CTA和(或)MRA均表现为颈动脉管缺失,颈内动脉全程不显影伴有颅内血管发育异常;颈内动脉缺如... 目的总结颈内动脉缺如的超声诊断要点及其他影像学特征。方法与结果选择天津市环湖医院2014年1月至2023年5月明确诊断的14例颈内动脉缺如患者。CTA和(或)MRA均表现为颈动脉管缺失,颈内动脉全程不显影伴有颅内血管发育异常;颈内动脉缺如位于左侧8例,右侧5例,双侧1例;颅内侧支循环代偿LIE分型6例为A型,2例与A型略有不同(缺如侧大脑前动脉A1段存在),2例为B型,1例为C型,1例与D型略有不同(缺如侧大脑前动脉经前交通动脉由对侧大脑前动脉供血,缺如侧大脑中动脉由对侧颈内动脉床突段发出分支供血)。颈动脉超声均可见颈总动脉颅外段纤细且未见分叉,直接延续为颈外动脉,提示单侧或双侧颈内动脉缺如;颈动脉超声二维结构及彩色血流全程多角度扫描均未探及颈动脉分叉,颈总动脉直接延续为单一颈外动脉并可见多个分支;颞浅动脉叩击试验可见血流频谱舒张期呈“锯齿”样改变,提示为颈外动脉;缺如侧颈总动脉与颈外动脉血流频谱形态具有一致性。结论颈内动脉缺如经颈动脉超声初步诊断的准确性较高,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先天畸形 超声检查 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fMRI和双手交替运动模式研究脑肿瘤所致的运动功能重组 被引量:6
4
作者 韩彤 崔世民 +9 位作者 刘梅丽 刘力 向华东 雷静 刘卉 郭军 郭迎 靳松 郝妮娜 翁旭初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324-1328,共5页
目的应用fMRI研究双手交替运动模式下中央沟附近脑肿瘤患者运动功能重组的方式及特征。方法6名正常受试者和14名脑肿瘤患者采用双手交替对指运动模式行fMRI扫描,比较正常受试者与脑肿瘤患者脑激活的异同。结果正常人单手对指运动主要激... 目的应用fMRI研究双手交替运动模式下中央沟附近脑肿瘤患者运动功能重组的方式及特征。方法6名正常受试者和14名脑肿瘤患者采用双手交替对指运动模式行fMRI扫描,比较正常受试者与脑肿瘤患者脑激活的异同。结果正常人单手对指运动主要激活运动手对侧的大脑半球和同侧小脑半球。脑肿瘤患者非受累手运动所致的激活与正常受试者基本相同;而当受累手运动时,则出现运动功能的重组,包括肿瘤对侧正常半球内M1区的代偿性激活、肿瘤侧半球MI活动的减弱、双侧SMA等次级运动中枢激活区的增大以及双侧小脑半球的激活。结论采取双手交替运动模式,fMRI不仅显示了受累侧运动区的变形与移位,而且揭示了一种新的功能重组模式,即运动功能重组可能涉及分布于全脑的整个神经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功能性 运动皮层 功能重组 小脑 脑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540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WHO分类统计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崔世民 秦进喜 +4 位作者 刘梅丽 靳松 韩彤 阎世鑫 刘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65-69,共5页
目的根据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为学术交流提供可资参考的数据。方法应用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对1988年7月-2008年6月经病理明确诊断的5540例中枢神经... 目的根据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为学术交流提供可资参考的数据。方法应用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对1988年7月-2008年6月经病理明确诊断的5540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类型、级别进行分析,并与相关文献进行比较。结果神经上皮组织肿瘤2205例,占39.80%;脑神经和脊旁神经肿瘤361例,占6.52%;脑膜肿瘤2105例,占38.00%;淋巴和造血组织肿瘤91例,占1.64%;生殖细胞肿瘤86例,占1.55%;蝶鞍区肿瘤(颅咽管瘤)250例,占4.51%;转移性肿瘤442例,占7.98%;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449例,占8.10%。结论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对统一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命名与分类、了解不同地区肿瘤分布特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学术交流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国际疾病分类法 世界卫生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敏感加权成像诊断急性脑梗死动脉血栓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21
6
作者 张冰 刘筠 +3 位作者 廉凯茜 许亮 郝彩仙 董龙春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15-317,340,共4页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诊断急性脑梗死责任动脉血栓、评估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在3.0T MR扫描仪上行常规MRI、DWI、MRA和SWI检查。采用SWI-mIP图观察颅内动脉血栓。将动脉血栓在SWI...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诊断急性脑梗死责任动脉血栓、评估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在3.0T MR扫描仪上行常规MRI、DWI、MRA和SWI检查。采用SWI-mIP图观察颅内动脉血栓。将动脉血栓在SWI上的显示定义为血管磁敏感征(SVS)。运用统计学分别计算SVS与急性梗死灶面积、入院时临床NIHSS评分及近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16例显示SVS阳性,阳性率为50%。SVS与MRA显示的动脉病变区位置吻合,并主要发生在大脑中动脉近段。SVS阳性患者急性梗死灶面积大于SVS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VS的显示与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近期预后均有相关性(P<0.05)。结论:SWI能提供急性脑梗死灶的责任动脉血栓,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评估病情及预后提供客观的影像学证据,SWI可常规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血栓形成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病因分析与诊治思考:一例报告 被引量:3
7
作者 雷静 王震 +1 位作者 段建钢 高满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93-499,共7页
目的 报告1例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伴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的临床过程,并对其病因以及诊断与治疗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相关认知水平。方法与结果 患者男性,34岁,以持续性后枕部胀痛伴间断性搏动样疼痛发病,发作时与体位或昼夜节律无关... 目的 报告1例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伴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的临床过程,并对其病因以及诊断与治疗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相关认知水平。方法与结果 患者男性,34岁,以持续性后枕部胀痛伴间断性搏动样疼痛发病,发作时与体位或昼夜节律无关,症状呈渐进性加重。初诊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采取脑静脉窦机械取栓+接触性溶栓,疗效欠佳;后经头部MRI及磁共振脊髓成像修正诊断为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伴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经平卧位、补液、激素、抗凝、降纤治疗,头痛症状消失,实验室指标恢复至正常值范围,出院后无复发。结论 对临床无明显直立位头痛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应注意分析影像学和临床资料,以免漏诊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低压 窦血栓形成 颅内 脑静脉 机械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灌注微血管通透性对脑肿瘤卒中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崔世民 田超 +4 位作者 靳松 闫世鑫 高满 杨天昊 戴伟英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548-552,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CT灌注微血管通透性技术预测脑肿瘤卒中的可能性。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4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瘤卒中10例,非瘤卒中14例)的CT灌注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分析肿瘤表面通透性与瘤卒中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肿瘤直径为3... 目的探讨应用CT灌注微血管通透性技术预测脑肿瘤卒中的可能性。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4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瘤卒中10例,非瘤卒中14例)的CT灌注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分析肿瘤表面通透性与瘤卒中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肿瘤直径为3‖8 cm,CT扫描肿瘤呈等或低密度影,肿瘤内出血灶为高或略高密度影;增强扫描肿瘤呈不均匀强化,出血部位明显强化;CT灌注成像肿瘤出血部位血运丰富,瘤卒中患者表面通透性测值为(24.55±4.74)ml/(100 g·min),明显高于非瘤卒中患者(15.06±5.48)ml/(100 g·min),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412,P=0.001)。结论微血管通透性可以量化肿瘤血-脑屏障的损伤程度,肿瘤表面通透性测值明显增高的部位可能预示存在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卒中 毛细血管通透性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暂性发作的孤立性皮质静脉血栓形成一例
9
作者 刘萍 刘梅丽 +1 位作者 陆卉 冀俊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41-942,共2页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在所有脑卒中患者中所占的比例不到1%,而孤立性皮质静脉血栓形成(ICVT)在临床上更为罕见。由于目前对ICVT的研究极少,故常被忽视。我们所介绍的患者,临床上以短暂性发作...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在所有脑卒中患者中所占的比例不到1%,而孤立性皮质静脉血栓形成(ICVT)在临床上更为罕见。由于目前对ICVT的研究极少,故常被忽视。我们所介绍的患者,临床上以短暂性发作症状为主要表现,国内外鲜见相关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短暂性发作 皮质 孤立 脑卒中患者 脑血管病 主要表现 脑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走缓慢2年 双下肢无力1年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昊 石志鸿 +2 位作者 韩彤 阎晓玲 纪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02-705,共4页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30岁。因行走缓慢2年、双下肢无力1年,于2019年3月4日至我院就诊。患者2年前(2017年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行走缓慢,家人诉其走路“声音大”,因无明显肢体疼痛、麻木等症状,未予重视;1年前(2018年2月)逐渐出现双下肢无力...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30岁。因行走缓慢2年、双下肢无力1年,于2019年3月4日至我院就诊。患者2年前(2017年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行走缓慢,家人诉其走路“声音大”,因无明显肢体疼痛、麻木等症状,未予重视;1年前(2018年2月)逐渐出现双下肢无力、易跌倒,当地医院实验室检查(2018年3月29日)血清肌酸激酶(CK)728 U/L(24~200 U/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涵体 肌疾病 下肢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