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伴主观视觉垂直偏斜的急性脑干梗死患者前庭康复治疗效果分析
1
作者 赵仟仟 尹苗苗 +4 位作者 李雅晴 黄茂娟 于长申 张玥 巫嘉陵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3-279,共7页
目的探讨前庭康复治疗对伴主观视觉垂直偏斜的急性脑干梗死患者主观视觉垂直、平衡信心、头晕/眩晕程度及步行能力的疗效及其相关性。方法纳入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天津市环湖医院收治的45例伴主观视觉垂直偏斜的急性脑干梗死患者,随机... 目的探讨前庭康复治疗对伴主观视觉垂直偏斜的急性脑干梗死患者主观视觉垂直、平衡信心、头晕/眩晕程度及步行能力的疗效及其相关性。方法纳入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天津市环湖医院收治的45例伴主观视觉垂直偏斜的急性脑干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前庭康复组(25例)和常规康复组(20例),于康复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采用水桶试验测量主观视觉垂直偏斜角度,特异性活动平衡信心量表(ABC)评估患者完成各项任务时平衡信心,头晕/眩晕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头晕/眩晕程度,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评估步行能力。结果前庭康复组与常规康复组主观视觉垂直偏斜角度(F=4.356,P=0.043)、ABC评分(F=4.389,P=0.042)、头晕/眩晕VAS评分(F=4.138,P=0.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治疗后前庭康复治疗组主观视觉垂直偏斜角度(t=-2.139,P=0.038)、头晕/眩晕VAS评分(t=-2.952,P=0.005)低于常规康复治疗组,ABC评分高于常规康复治疗组(t=2.920,P=0.006);两组治疗前后主观视觉垂直偏斜角度(F=196.923,P=0.000)、ABC评分(F=89.050,P=0.000)、头晕/眩晕VAS评分(F=81.803,P=0.000)、FAC分级(F=72.866,P=0.000)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前庭康复组和常规康复组治疗后主观视觉垂直偏斜角度(t=0.763,P=0.000;t=0.972,P=0.000)和头晕/眩晕VAS评分(t=8.815,P=0.000;t=5.107,P=0.000)低于治疗前,ABC评分(t=0.689,P=0.001;t=0.703,P=0.001)和FAC分级(t=-6.721,P=0.000;t=-5.772,P=0.000)高于治疗前。相关分析显示,伴主观视觉垂直偏斜的急性脑干梗死患者治疗前主观视觉垂直偏斜角度与头晕/眩晕VAS评分呈正相关(r=0.627,P=0.000)。结论前庭康复治疗可以有效改善伴主观视觉垂直偏斜的急性脑干梗死患者主观视觉垂直偏斜、平衡信心、头晕/眩晕症状,且主观视觉垂直偏斜角度与头晕/眩晕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梗死 重力感知 神经康复 前庭 迷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中运动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行走能力的康复作用 被引量:28
2
作者 王轶钊 赵骅 +2 位作者 冯诗淳 侯玮佳 张玥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5期346-351,共6页
目的探讨水中运动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行走能力的康复作用。方法共40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随机接受常规陆上康复训练(陆上组,20例)和水中运动训练(水中组,20例),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8周时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 目的探讨水中运动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行走能力的康复作用。方法共40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随机接受常规陆上康复训练(陆上组,20例)和水中运动训练(水中组,20例),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8周时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价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价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和起立-行计时走测验(TUGT)评价平衡功能、6分钟步行试验(6MWT)和10米步行试验(10MWT)评价行走能力。结果两组患者训练8周时UPDRSⅢ评分(P=0.000)和TUGT时间(P=0.000)低于训练前,BBS评分(P=0.000)、6MWT时间(P=0.000)和10MWT步速(P=0.000)高于训练前;训练8周时水中组患者UPDRSⅢ评分(P=0.037)和TUGT时间(P=0.013)低于陆上组,BBS评分高于陆上组(P=0.018)。结论常规陆上康复训练和水中运动训练均可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行走能力,特别是在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方面水中运动训练效果优于常规陆上康复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运动障碍 运动疗法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暗示策略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和步态的康复作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崔立玲 于洋 +4 位作者 朱志中 李雅晴 侯玮佳 王利群 陈荣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428-433,共6页
目的探讨暗示策略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和步态的康复作用。方法共40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随机接受常规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以及在此基础上联合暗示策略,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4周时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10米步行试验(10M... 目的探讨暗示策略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和步态的康复作用。方法共40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随机接受常规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以及在此基础上联合暗示策略,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4周时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10米步行试验(10MWT)、起立-行走计时测验(TUGT)和冻结步态问卷(FOGQ)评价平衡功能和步态,10MWT计算步长和步速。结果与训练前相比,训练4周时两组患者BBS评分(P=0.000)、10MWT之步长(P=0.000)和步速(P=0.000)均增加,TUGT时间(P=0.000)和FOGQ评分(P=0.000)减少;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仅10MWT之步长(P=0.048)和步速(P=0.025)均增加、TUGT时间(P=0.023)和FOGQ评分(P=0.034)减少。结论常规康复训练联合暗示策略可以明显改善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和步态,尤其对步态的康复治疗效果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步态 提示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庭症状对急性脑干梗死患者平衡与步行功能的影响
4
作者 黄茂娟 崔立玲 +3 位作者 王菲 陈俊英 张玥 巫嘉陵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27-433,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干梗死患者前庭症状与平衡和步行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共纳入2023年11月至2024年12月天津市环湖医院收治的51例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3级的急性脑干梗死患者,采用水桶试验评估主观视觉垂直偏斜角度,头晕/眩晕视觉模拟评分(... 目的探讨急性脑干梗死患者前庭症状与平衡和步行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共纳入2023年11月至2024年12月天津市环湖医院收治的51例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3级的急性脑干梗死患者,采用水桶试验评估主观视觉垂直偏斜角度,头晕/眩晕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头晕/眩晕程度,动态视敏度评估前庭眼反射功能,特异性活动平衡信心量表(ABC)评估完成各项任务时的主观平衡信心,动态步态指数(DGI)评估客观动态平衡功能。结果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ABC评分与主观视觉垂直偏斜角度(r_(s)=⁃0.414,P=0.003)和头晕/眩晕VAS评分(r_(s)=⁃0.463,P=0.000)呈负相关,DGI指数与主观视觉垂直偏斜角度(r_(s)=⁃0.347,P=0.012)、头晕/眩晕VAS评分(r_(s)=⁃0.472,P=0.000)和动态视敏度水平面丢失行数(r_(s)=⁃0.326,P=0.019)呈负相关。多因素线性逐步回归显示,头晕/眩晕VAS评分(标准化偏回归系数=⁃0.593,P=0.000)对ABC评分的影响强度约为主观视觉垂直偏斜角度(标准化偏回归系数=⁃0.268,P=0.015)的2.21倍;头晕/眩晕VAS评分(标准化偏回归系数=⁃0.666,P=0.000)对DGI指数的影响强度是动态视敏度水平面丢失行数(标准化偏回归系数=⁃0.263,P=0.010)的2.53倍。进一步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头晕/眩晕VAS评分与步态参数支撑相时间占比呈正相关(r_(s)=0.289,P=0.039)。结论急性脑干梗死患者动态平衡功能主要受头晕/眩晕程度的影响,且头晕/眩晕程度与步行支撑相时间占比呈正相关,应引起临床医师和康复治疗师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梗死 前庭 迷路 姿势平衡 步行 神经康复 线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节区出血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后早期康复治疗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周晓娜 石峰 +6 位作者 陈鑫龙 张倩 郭凤娟 王继俭 李洪泉 巫嘉陵 卓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880-885,共6页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出血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简称引流术)后早期康复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共80例行引流术的基底节区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早期康复组在引流术后2天、对照组在引流术后7天均予为期2周的康复治疗;在康复治疗...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出血血肿穿刺置管引流术(简称引流术)后早期康复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共80例行引流术的基底节区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早期康复组在引流术后2天、对照组在引流术后7天均予为期2周的康复治疗;在康复治疗前、治疗2周和3个月随访时评定患肢Fugl-Meyer运动功能(FMA)、Barthel指数(BI),以及3个月随访时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 RS)预后评估,同时统计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和再出血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康复治疗2周和3个月随访时FMA评分(t=-16.288,P=0.000;t=-45.638,P=0.000)和BI评分(t=-20.188,P=0.000;t=-48.938,P=0.000)高于治疗前,3个月随访时FMA评分(t=-29.350,P=0.000)和BI评分(t=-28.750,P=0.000)高于治疗2周时;早期康复组各观察时间点FMA评分(F=7.505,P=0.008)和BI评分(F=7.029,P=0.010)均高于对照组。3个月随访时早期康复组患者预后优于对照组(Z=-3.591,P=0.000),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5%(18/40)对67.50%(27/40);χ~2=4.114,P=0.043]。结论基底节区出血引流术后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同时不增加再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基底神经节 引流术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在脑卒中运动康复中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26
6
作者 王宏图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11-915,共5页
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康复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一个新领域。研究者们研制和利用不同的虚拟现实训练系统,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观察后发现,光流速度、输出设备差异和提供反馈的类型均影响虚拟治疗的效果。对不同病程脑卒中患者疗效的研究证... 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康复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一个新领域。研究者们研制和利用不同的虚拟现实训练系统,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观察后发现,光流速度、输出设备差异和提供反馈的类型均影响虚拟治疗的效果。对不同病程脑卒中患者疗效的研究证实,虚拟现实技术不仅能够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上肢和下肢运动功能,而且能够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机器人、减重平板训练等联合使用的初步结果安全有效。并在影像学研究方面找到支持使用虚拟现实技术的部分证据。这些研究对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前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康复 虚拟现实 运动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早期康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巍 巫嘉陵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9期895-901,共7页
卒中具有高致残率的特点,70%~80%的患者存在卒中后功能障碍,康复是降低卒中后功能障碍非常有效的方法。卒中后早期康复试验证据较少,卒中后开展康复的最佳时间仍然不确定。尽管证据仍不充足,但是越来越多证据显示卒中后前2周内开展康复... 卒中具有高致残率的特点,70%~80%的患者存在卒中后功能障碍,康复是降低卒中后功能障碍非常有效的方法。卒中后早期康复试验证据较少,卒中后开展康复的最佳时间仍然不确定。尽管证据仍不充足,但是越来越多证据显示卒中后前2周内开展康复治疗是有益的。本文就卒中康复相关机制及卒中后早期康复循证医学证据方面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康复 早期康复 神经可塑性 神经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康复——基础与临床,机遇与挑战 被引量:2
8
作者 巫嘉陵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9期851-855,共5页
2019年2月28日,British Medical Journal(BMJ)刊登了一篇关于中国卒中的文章,通信作者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文章讨论了中国卒中患病人数不断增长的原因及中国为降低卒中发生和改善卒中诊疗水平而采取的措施[1]。... 2019年2月28日,British Medical Journal(BMJ)刊登了一篇关于中国卒中的文章,通信作者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王拥军教授,文章讨论了中国卒中患病人数不断增长的原因及中国为降低卒中发生和改善卒中诊疗水平而采取的措施[1]。文中提到,卒中是我国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我国卒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6.4岁,比欧洲患者的平均年龄小了近10岁;约15%的卒中发生在50岁以下的人群中,导致工作年龄人群的寿命大幅缩短[1]。我国卒中患者病残率较高,与未开展有效的早期康复干预有关。本文对卒中早期康复基础及临床试验证据进行梳理,并对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早期康复 智能诊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脑肢融合的神经康复训练在线评价与调整方法 被引量:4
9
作者 舒智林 李思宜 +3 位作者 于宁波 朱志中 巫嘉陵 韩建达 《自动化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09-1219,共11页
在神经康复训练中,保持患者积极主动参与、提供适配其运动能力的训练难度,对于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至关重要.针对患者在长期康复训练过程中容易懈怠甚至出现惰性效应、运动能力有波动等挑战,系统提出了一种脑肢融合的神经康复训练在线评... 在神经康复训练中,保持患者积极主动参与、提供适配其运动能力的训练难度,对于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至关重要.针对患者在长期康复训练过程中容易懈怠甚至出现惰性效应、运动能力有波动等挑战,系统提出了一种脑肢融合的神经康复训练在线评价与调整方法.首先,从脑、肢体以及训练任务三个层面,基于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信号、肢体运动数据和任务评分,建立了对患者神经参与程度、运动控制能力和任务完成情况的量化评价方法.进而,在任务操作难度、辅助或干扰力场以及视觉辅助等方面,设计了康复训练任务内和任务间的在线调整方法.通过一个针对手功能康复的灵巧操作任务,实现了基于所提出的脑肢融合在线评价与调整方法的闭环神经康复训练.开展实验,招募16名受试者参加,对比分析开环训练和闭环训练两种情况下的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该工作可推广应用到脑功能障碍患者的运动康复训练,进一步提高康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康复训练 脑肢融合 量化评价 在线调整 神经参与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上肢康复机器人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0
作者 王壮 王轶钊 +4 位作者 丘世因 刘源 石巍 巫嘉陵 明东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21,共7页
随着医工融合技术的发展与临床康复需求的提高,智能化上肢康复机器人因可为脑卒中患者提供高强度、高重复性主动康复训练,恢复上肢运动功能,实现脑神经重塑等作用,成为脑卒中康复领域的研究热门,但目前大多数上肢康复机器人系统仍处于... 随着医工融合技术的发展与临床康复需求的提高,智能化上肢康复机器人因可为脑卒中患者提供高强度、高重复性主动康复训练,恢复上肢运动功能,实现脑神经重塑等作用,成为脑卒中康复领域的研究热门,但目前大多数上肢康复机器人系统仍处于实验室研发或临床验证阶段。本文总结国内外上肢康复机器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比不同类型机器人的优势与不足,展望上肢康复机器人发展趋势,为促进其临床转化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运动障碍 上肢 机器人 康复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介入下肢重复性训练对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6
11
作者 张玥 王轶钊 +3 位作者 侯玮佳 王菲 赵骅 巫嘉陵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285-1287,共3页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与经济负担,然而大量的研究已证实卒中康复是有效的。尤其近年来早期康复的概念深入人心,
关键词 下肢运动功能 脑梗死患者 步行能力 早期介入 重复性 急性脑血管疾病 训练 早期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吞咽功能训练联合低频电刺激术治疗缺血性卒中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2
12
作者 朱志中 崔立玲 +2 位作者 尹苗苗 于洋 王宏图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285-289,共5页
目的探讨吞咽功能训练联合低频电刺激术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共68例缺血性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分别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包括吞咽训练和进食策略训练,对照组)及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联合低频电刺激术(联合治疗组),于治疗... 目的探讨吞咽功能训练联合低频电刺激术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共68例缺血性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分别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包括吞咽训练和进食策略训练,对照组)及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联合低频电刺激术(联合治疗组),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5 d,采用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价患者吞咽功能。结果 34例予以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英国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CSP)分型完全前循环梗死型(TACI型)12例、部分前循环梗死型(PACI型)8例、后循环梗死型(POCI型)10例、腔隙性梗死型(LACI型)4例;34例予以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联合低频电刺激术,OCSP分型TACI型10例、PACI型7例、POCI型11例、LACI型6例。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VFSS评分增加(P=0.003,0.000)、SSA评分减少(P=0.003,0.000);与对照组相比,联合治疗组患者VFSS评分增加(P=0.004)、SSA评分减少(P=0.020)。结论吞咽功能训练联合低频电刺激术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具有较好疗效,优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吞咽障碍 电刺激疗法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中运动训练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力量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7
13
作者 王轶钊 黄力平 +5 位作者 张琳瑛 张玥 徐伟 范金涛 王宏图 周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29-933,共5页
目的:探讨水中运动训练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力量、痉挛程度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初次发病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n=20,年龄41.5±16.5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例。一组为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另一组为水疗组,每周进行3... 目的:探讨水中运动训练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力量、痉挛程度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初次发病的恢复期脑卒中患者(n=20,年龄41.5±16.5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例。一组为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另一组为水疗组,每周进行3—4次水中运动训练,其他时间做常规康复训练。两组治疗总时间相同,观察4周,水疗共14次。于训练前后评价患侧膝和踝屈伸肌的最大等长收缩(MIVC)肌力、下肢痉挛状况、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的改变,用t检验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经过4周训练,水疗组患者踝跖屈时腓肠肌等长收缩力矩显著提高(3.6±0.3 vs 0.6±0.2,P<0.05),患者步行能力(3.5±1.5 vs 2.7±1.2)、下肢运动功能(29.7±3.5 vs 27.8±2.6)及平衡功能评分(11.5±3.3 vs 9.3±2.9)显著提高(P<0.05);在训练前后患者股直肌与腓肠肌痉挛并无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短期水中运动训练可以增强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患侧踝跖屈肌力,且不强化痉挛,有利于提高患者下肢功能和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中运动 脑卒中 肌肉力量 痉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4
作者 崔立玲 戚文军 王宏图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301-1305,共5页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或缺氧性坏死,继而导致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占全部脑血管疾病的70%左右。脑梗死患者存...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或缺氧性坏死,继而导致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占全部脑血管疾病的70%左右。脑梗死患者存活者中50%—70%的患者遗留不同的神经功能障碍[1]。脑梗死的特点包括: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及医疗花费比例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缺血性脑卒中 血液供应障碍 神经功能缺损 脑血管疾病 康复治疗 前额叶背外侧区 INFARCT 缺氧性 存活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alpar训练系统对帕金森病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13
15
作者 崔立玲 于洋 +3 位作者 王玥 程元元 陈荣杰 巫嘉陵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67-772,共6页
目的探讨Valpar训练系统对帕金森病患者的影响。方法 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40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和作业治疗,观察组加用Valpar训练系统训练,共8周。治疗前后采用统一帕金森病... 目的探讨Valpar训练系统对帕金森病患者的影响。方法 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40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和作业治疗,观察组加用Valpar训练系统训练,共8周。治疗前后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2部分(UPDRSⅡ)和第3部分(UPDRSⅢ)、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量表(PDQ-39)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UPDRSⅡ、UPDRSⅢ、MMSE、HAMD、HAMA评分,PDQ-39综合指数均较治疗前改善(t>2.864,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t>2.237,P<0.05)。结论 Valpar训练系统可以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和运动能力,改善认知功能,缓解抑郁和焦虑,进而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Valpar训练系统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卒中后抑郁大鼠行为学及海马c-fos、c-jun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16
作者 崔立玲 朱志中 +1 位作者 程元元 戚文军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19-1123,1134,共6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卒中后抑郁(PSD)模型大鼠行为学及海马c-fos、c-jun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筛选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n=10)。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处理;模型组和治疗...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卒中后抑郁(PSD)模型大鼠行为学及海马c-fos、c-jun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筛选40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n=10)。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处理;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MCAO)和慢性不可预见温和应激法(CUMS)建立PSD模型;假手术组和治疗组给予rTMS治疗;通过蔗糖水消耗实验、旷野实验和水迷宫实验对各组大鼠行为学进行评估;应用免疫组化实验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fos、c-jun的阳性细胞灰度值。结果:(1)蔗糖水消耗实验: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蔗糖水消耗量明显增多(P<0.05);(2)旷野实验:治疗组大鼠水平及垂直得分较模型组有显著提高(P<0.05);(3)水迷宫实验:治疗组大鼠较模型组学习和记忆能力都有所改善(P<0.05);(4)免疫组化实验:治疗组大鼠c-fos阳性细胞灰度值高于模型组(P<0.05),各组间c-jun阳性细胞灰度值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rTMS能够有效改善PSD模型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其机制可能与海马c-fos、c-jun蛋白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后抑郁 重复经颅磁刺激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白质高信号患者平衡障碍特点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雅晴 邱丽娜 +2 位作者 王雅静 张玥 巫嘉陵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496-500,共5页
目的总结脑白质高信号患者平衡障碍特征。方法纳入2018年9-12月确诊的82例脑白质高信号患者,采用Fazekas分级评价脑白质高信号程度,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平衡功能,平衡测试仪测定静态平衡功能和稳定极限;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Fazeka... 目的总结脑白质高信号患者平衡障碍特征。方法纳入2018年9-12月确诊的82例脑白质高信号患者,采用Fazekas分级评价脑白质高信号程度,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平衡功能,平衡测试仪测定静态平衡功能和稳定极限;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Fazekas分级与BBS评分(总评分、静态平衡功能评分、动态平衡功能评分)和平衡测试仪参数(重心摆动周长、面积和速度,X轴和Y轴标准差,稳定极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BBS总评分(rs=-0.322,P=0.027;rs=-0.414,P=0.004)和动态平衡功能评分(rs=-0.368,P=0.011;rs=-0.440,P=0.002)与Fazekas分级侧脑室旁白质高信号和脑深部白质高信号均呈负相关。平衡测试仪各项参数中重心摆动周长(rs=0.239,P=0.030)和重心摆动速度(rs=0.240,P=0.030)仅与Fazekas分级侧脑室旁白质高信号呈正相关,重心摆动面积(rs=0.345,P=0.001;rs=0.340,P=0.002)、X轴标准差(rs=0.302,P=0.006;rs=0.260,P=0.018)、Y轴标准差(rs=0.248,P=0.025;rs=0.253,P=0.022)与Fazekas分级侧脑室旁白质高信号和脑深部白质高信号呈正相关;而稳定极限与Fazekas分级侧脑室旁白质高信号(rs=-0.258,P=0.019)和脑深部白质高信号(rs=-0.224,P=0.043)呈负相关。稳定极限与BBS总评分(rs=0.572,P=0.000)和功能性前伸测验(FRT)评分(rs=0.560,P=0.000)呈正相关。结论侧脑室旁白质高信号可能是导致脑白质高信号患者平衡障碍的影响因素之一;重度脑白质高信号患者静态稳定性、动态平衡功能、稳定极限和姿势稳定性明显下降,存在较高的跌倒风险;FRT测验可作为急诊或床旁评价患者主动姿势控制能力和跌倒风险的简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质 磁共振成像 姿势平衡 统计学 非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任务对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伴前庭症状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尹苗苗 崔立玲 +3 位作者 李雅晴 王利群 张玥 巫嘉陵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3期4207-4212,共6页
背景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伴前庭症状患者常无明显的肢体瘫痪,眩晕、头晕症状改善后具备一定的行走能力,但跌倒风险高,临床缺乏对其步行能力的关注。双任务模式的功能评估能更好地发现患者潜在的步态异常,为早期康复干预提供依据。目的探... 背景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伴前庭症状患者常无明显的肢体瘫痪,眩晕、头晕症状改善后具备一定的行走能力,但跌倒风险高,临床缺乏对其步行能力的关注。双任务模式的功能评估能更好地发现患者潜在的步态异常,为早期康复干预提供依据。目的探究双任务对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伴前庭症状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2022年在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伴前庭症状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单任务步行、运动-运动双任务步行、认知-运动双任务步行模式,采集患者步态参数,包括步速、步频、步幅、双支撑相时间占比、步长时间、躯干冠状面、矢状面摆动角度,比较3种任务条件下患者的步态参数差异,同时比较两种双任务步行下双任务成本差异。结果与单任务步行比较,患者进行运动-运动双任务步行时,躯干冠状面、矢状面摆动角度减小(P<0.05);在进行认知-运动双任务步行时,步速降低、双支撑相时间占比延长,躯干冠状面摆动角度增加(P<0.05)。与运动-运动双任务步行相比,认知-运动双任务步行的步速双任务成本、步幅双任务成本、双支撑相时间占比双任务成本增加(P<0.05)。结论双任务导致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伴前庭症状患者步态稳定性下降,且认知-运动双任务比运动-运动双任务需要消耗更多的注意力资源,更容易出现步态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梗死 前庭症状 步态 双任务 双任务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起步异常定量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侯玮佳 于洋 +3 位作者 吴璠 王玥 朱志中 巫嘉陵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27-632,共6页
目的探讨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迈步起始阶段和行走过程中的步态特征。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天津市环湖医院收治的20例早期帕金森病患者以及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22例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正常对照者,采用步态分... 目的探讨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迈步起始阶段和行走过程中的步态特征。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天津市环湖医院收治的20例早期帕金森病患者以及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22例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正常对照者,采用步态分析仪记录7米站立行走测验中迈步起始阶段参数,包括预期性姿势调整期持续时间、前后向最大加速度、侧向最大加速度和首步执行期首步延时、首步摆动角度,以及行走过程中参数,包括步速、步长;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步态参数对早期帕金森病的诊断价值。结果早期帕金森病患者预期性姿势调整期持续时间长于对照者(Z=⁃4.853,P=0.000),前后向最大加速度小于对照者(Z=⁃5.253,P=0.000);预期性姿势调整期持续时间、前后向最大加速度及二者联合预测早期帕金森病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7(95%CI:0.885~1.000,P=0.000)、0.974(95%CI:0.936~1.000,P=0.000)、0.974(95%CI:0.936~1.000,P=0.000),灵敏度和特异度为95%和77.30%、85%和95.50%、90%和90.10%,Youden指数为0.723、0.805、0.801,截断值为0.440 s、0.445 m/s2、0.540。结论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迈步起始阶段预期性姿势调整期在疾病早期即出现异常,相关步态参数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辅助临床医师对疾病进行早期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步态分析 ROC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功能成像技术在帕金森病步态障碍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朱志中 于洋 +1 位作者 于宁波 巫嘉陵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04-1108,共5页
步态障碍贯穿于帕金森病疾病全过程,是导致患者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帕金森病步态障碍机制复杂,脑功能成像技术可用于分析帕金森病步态障碍相关脑功能变化特点及规律,对于揭示步态障碍的神经病理生理学机制、指导... 步态障碍贯穿于帕金森病疾病全过程,是导致患者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帕金森病步态障碍机制复杂,脑功能成像技术可用于分析帕金森病步态障碍相关脑功能变化特点及规律,对于揭示步态障碍的神经病理生理学机制、指导治疗、评估疗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对近年来基于fMRI和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在帕金森病步态障碍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述,以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步态障碍 神经性 磁共振成像 谱学 近红外线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