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血管造影影像组学评估基底动脉尖动脉瘤破裂风险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松 田超 +3 位作者 任涛 曹宸 靳松 夏爽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观察CT血管造影(CTA)影像组学评估基底动脉尖动脉瘤(BTA)破裂风险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133例BTA患者,根据BTA破裂与否分为破裂组(n=39)与未破裂组(n=94),并按7∶3比例划分训练集(n=93)与测试集(n=40)。针对CTA提取BTA影像组学特... 目的观察CT血管造影(CTA)影像组学评估基底动脉尖动脉瘤(BTA)破裂风险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133例BTA患者,根据BTA破裂与否分为破裂组(n=39)与未破裂组(n=94),并按7∶3比例划分训练集(n=93)与测试集(n=40)。针对CTA提取BTA影像组学特征并筛选其中最优者,计算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分别利用逻辑回归(LR)、随机森林(RF)、决策树(DT)及K近邻(KNN)算法基于最优影像组学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机器学习(ML)模型,基于Radscore建立Radscore模型;再利用后者联合临床及常规影像学表现建立联合模型。对比分析上述各模型鉴别破裂与未破裂BTA的效能。结果最终选出4个BTA最优影像组学特征,以之建立的LR、RF、DT及KNN 4种影像组学模型鉴别训练集破裂与未破裂BTA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0、0.816、0.817及0.795,在测试集分别为0.795、0.793、0.786及0.824;4种模型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性别、饮酒史、BTA形态及Radscore均为BTA破裂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以之建立临床-常规影像学模型。针对全部133例,联合模型鉴别BTA破裂与未破裂的AUC为0.877,Radscore模型为0.775,而临床-常规影像学模型为0.677,前者明显高于后两者(P均<0.05)。结论CTA影像组学有助于评估BTA破裂风险;联合临床及常规影像学表现可进一步提高其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破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机器学习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经鼻或经口入路颅底脊索瘤切除术后生活质量与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卢醒 张晓晨 +3 位作者 于焕新 翟翔 杭伟 刘钢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2-187,共6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经鼻或经口入路颅底脊索瘤切除术后生活质量与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总结2016年3月至2022年3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行内镜下经鼻或经口入路手术的14例颅底脊索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采用36条简明健康状况... 目的探讨内镜下经鼻或经口入路颅底脊索瘤切除术后生活质量与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总结2016年3月至2022年3月在天津市环湖医院行内镜下经鼻或经口入路手术的14例颅底脊索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采用36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价手术后生活质量,采用Point‑Biserial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探究SF‑36评分及其各维度评分与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的相关性。结果相关分析显示,SF‑36评分中躯体健康总分之躯体疼痛维度评分与头痛(r=‑0.998,P=0.043)、复视(r=‑0.999,P=0.032)、视力障碍(r=‑0.998,P=0.037)、海绵窦症状(r=‑0.997,P=0.047)、肿瘤次全切除或大部切除(r=‑0.998,P=0.038)呈负相关,与术后放射治疗(r=0.998,P=0.038)、全斜坡型肿瘤(r=0.998,P=0.036)、肿瘤体积>20 cm3(r=0.999,P=0.035)呈正相关。结论脊索瘤患者可存在术前头痛、复视、视力障碍、海绵窦症状以及术中肿瘤次全切除或大部切除的特征,可降低内镜下经鼻或经口入路手术后生活质量,临床对此类患者应予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索瘤 颅底 生活质量 神经内窥镜检查 显微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电图、磁共振和PET-CT对继发性癫痫患者致痫灶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5
3
作者 张亚超 乔辉 +1 位作者 李泽 李鹏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390-1393,共4页
目的:探讨脑电图、MRI和PET-CT对原发性癫痫患者脑内致痫灶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0例接受手术治疗原发性癫痫且在确定为器质性癫痫的患者,均行脑电图、磁共振和PET-CT检查,比较三种方法对癫痫患者的阳性检出率及定位准确度。结果:5... 目的:探讨脑电图、MRI和PET-CT对原发性癫痫患者脑内致痫灶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0例接受手术治疗原发性癫痫且在确定为器质性癫痫的患者,均行脑电图、磁共振和PET-CT检查,比较三种方法对癫痫患者的阳性检出率及定位准确度。结果:50例患者中共发现癫痫病灶72个。术前脑电图有异常改变者58个,检出率为80.6%;其中34个病灶定位诊断准确,定位符合率为58.6%(34/58)。MRI表现异常者26例,其中25个病灶能够准确定位,定位符合率达96.2%(25/26)。PET-CT显示有局灶性代谢异常和/或异常CT表现64处,检出率为88.9%;其中56个病灶定位准确,定位符合率为87.5%。脑电图和PET-CT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MR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致病灶的定位符合率显著高于脑电图和PET-CT,差异具有意义(P<0.05)。结论:脑电图、MRI和PET-CT对癫痫患者致病灶的检出和定位诊断各具优势,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进行联合诊断,可提高对致痫灶的检出率以及定位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图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 癫痫 定位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底凹陷症伴寰枢椎脱位手术前后螺旋CT对颈枕区骨性径线测量价值 被引量:4
4
作者 戴伟英 田超 +1 位作者 杨天昊 任涛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9年第9期651-655,共5页
目的:探讨MSCT对评价成人颅底凹陷症伴寰枢椎脱位手术效果的价值。方法:根据本研究确定入选标准共选取患者37例,所有患者皆来自我院入院患者,经临床确诊为成人颅底凹陷症伴寰枢关节脱位,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手术前后行影像学检查,分析其... 目的:探讨MSCT对评价成人颅底凹陷症伴寰枢椎脱位手术效果的价值。方法:根据本研究确定入选标准共选取患者37例,所有患者皆来自我院入院患者,经临床确诊为成人颅底凹陷症伴寰枢关节脱位,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手术前后行影像学检查,分析其MSCT三维重组图像,依据患者是否伴有脊髓空洞,将患者分为2组,A组不伴脊髓空洞,B组伴脊髓空洞。应用测颅法获取BDI、ADI、SAC、CCA、HI、CBL数据。对比手术前后各项指标,分析发生的变化,同时记录手术疗效。应用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获得相关结果。结果:A组手术前后BDI、ADI、SAC、CCA、HI、CBL分别为12.6、8.3mm,4.5、3.3mm,18.2、20.8mm,138.3°、150.4°,28.7、43.4mm,6.3、3.3mm,JOA评分手术前后分别为8.87、12.6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有效和稳定分别为12例和3例。手术前后JOA评分与各指标显著相关(r值-0.667、-0.673,-0.771、-0.719,0.682、0.625,0.595、0.658,0.787、0.696,-0.647、-0.796;P<0.05)。B组手术前后BDI、ADI、SAC、CCA、HI、CBL分别为12.2、8.6mm,5.9、3.1mm,16.3、17.6mm,136.8°、150.2°,32.3、41.5mm,8.7、4.8mm,JOA评分分别为9.59分、13.59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有效和稳定者分别20例和2例。手术前后JOA评分与各指标有显著相关(r值-0.756、-0.728,-0.651、-0.619,0.684、0.672,0.726、0.695,0.578、0.632,-0.748、-0.821)。结论:MSCT测量有助了解手术前后骨性结构变化,可以用于判断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骨骼畸形 颅底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于腰骶椎旁滑膜肉瘤1例报告
5
作者 国晶晶 张宁男楠 +1 位作者 张璋 李东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75-1176,F0003,共3页
1病例资料患者女,24岁,因“右侧腰部肿物伴右下肢疼痛6个月、左下肢疼痛2个月”于2008年7月26日入住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患者于入院前6个月无意中发现腰部肿物,但因处于妊娠期而未进一步行影像学检查。产后1个月,患者自觉基本情况良好... 1病例资料患者女,24岁,因“右侧腰部肿物伴右下肢疼痛6个月、左下肢疼痛2个月”于2008年7月26日入住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患者于入院前6个月无意中发现腰部肿物,但因处于妊娠期而未进一步行影像学检查。产后1个月,患者自觉基本情况良好,入住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接受治疗。入院体格检查:L5椎体棘突右侧触及一大小约8 cm×4 cm的肿物,质地硬,边界不清,无明显活动,皮温不高。右外踝、足跟外侧及腘窝中点感觉轻度下降,右踝背侧伸肌及踝跖屈肌肌力4级,趾长伸肌肌力3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膜肉瘤 腰骶椎旁肿瘤 磁共振成像 影像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母细胞瘤复发与假性进展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冯全志 韩彤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19-325,共7页
胶质母细胞瘤术后复发与假性进展的治疗方法和预后完全不同,故二者的鉴别诊断成为临床焦点。常规MRI均表现为新的或原有病灶扩大的异常强化伴周围水肿,临床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等非特异性症状,故常规MRI和临床表现无... 胶质母细胞瘤术后复发与假性进展的治疗方法和预后完全不同,故二者的鉴别诊断成为临床焦点。常规MRI均表现为新的或原有病灶扩大的异常强化伴周围水肿,临床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等非特异性症状,故常规MRI和临床表现无法区分二者。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多种fMRI技术展现出鉴别诊断的较大潜能。本文综述功能成像技术在胶质母细胞瘤复发与假性进展鉴别诊断方面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瘤 肿瘤复发 局部 磁共振成像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7
作者 冯全志 孔垂丽 韩彤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296-299,共4页
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是原发于小脑的罕见良性病变,病因学尚未阐明,最早由L’hermitte和Duclos[1]于1920年报告,亦称为Lhemitte-Duclos病(Lhermitte-Duclos disease,LDD)。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4版修订... 小脑发育不良性神经节细胞瘤是原发于小脑的罕见良性病变,病因学尚未阐明,最早由L’hermitte和Duclos[1]于1920年报告,亦称为Lhemitte-Duclos病(Lhermitte-Duclos disease,LDD)。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4版修订版将其归于神经元及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属WHOⅠ级肿瘤[2]。迄今国外文献已报道200余例,国内文献已报道100余例,好发于单侧小脑半球或小脑蚓部,而双侧小脑半球同时受累者极为罕见。2007年Puri等[3]首次报告1例双侧LDD病例,至今仅有3例双侧发病的个案报道[3-5],国内尚未见双侧小脑同时受累的文献报道。天津市环湖医院诊断与治疗了1例经病理学证实的双侧LDD患者,结合文献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点,总结诊断要点,为术前诊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肿瘤 神经节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