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雄安新区浅层地下水化学成因及健康地质区划研究
1
作者 夏雨波 王冰 +6 位作者 李海涛 马震 郭旭 赵凯 赵长荣 张曦 王晓旭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1-346,共16页
【研究目的】在水文地质实体内,生物生长和人群健康与周围环境、水土中的元素含量密切相关,研究地下水中与健康相关的宏微元素形成演化条件、建立健康地质区划,有利于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研究方法】本文选取雄安新区作为典型研究... 【研究目的】在水文地质实体内,生物生长和人群健康与周围环境、水土中的元素含量密切相关,研究地下水中与健康相关的宏微元素形成演化条件、建立健康地质区划,有利于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研究方法】本文选取雄安新区作为典型研究区,运用多元统计分析、Piper图和Chadha图等方法,分析浅层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质成分来源,开展典型剖面上浅层地下水水质物源恢复,划定水化学类型分区,以环境和元素丰缺状况划分生物必须宏、微元素分异区,建立雄安新区健康地质分区划。【研究结果】研究区地下水各参数表现出高度变异性;水岩作用显示,钠长石的溶解为地下水贡献了Na+,萤石和石膏的溶解为地下水贡献了F^(−)和SO_(4)^(2−),消耗Ca^(2+)、Mg^(2+)和HCO_(3)^(−)析出了方解石、白云石,并发生了反向离子交换;研究区北部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HCO_(3)–Ca·Mg型为主,过渡为中部HCO_(3)·SO_(4)–Na·Mg·Ca、HCO_(3)·Cl–Na·Ca·Mg、HCO_(3)·SO_(4)·Cl–Na·Mg型,递变为白洋淀及大清河下游的SO_(4)·HCO_(3)–Na·Mg型;雄安新区可分为北部冲洪积平原的元素缺乏健康地质分区、冲洪积平原与冲湖积平原交互地带的元素适中健康地质分区、冲湖积平原区的元素过剩健康地质分区3个分区,长时间饮用缺乏区和过剩区地下水会引起健康问题。【结论】需关注雄安新区由F^(−)、SO_(4)^(2−)、总硬度、I^(−)等浓度局部余缺引起或诱发的地方性疾病,需寻找替代水源或补充人体所需元素,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形成演化 地下水矿物分析 水文地球化学 雄安新区 健康地质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8~7.4 ka天津海河南岸平原富硅藻层形成与相对海平面变化
2
作者 方晶 王福 +5 位作者 商志文 王天娇 严霞 康钦威 曲英晖 刘宇飞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69-1079,共11页
【研究目的】研究全新世古环境和海面变化对于预测现代地质环境演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以渤海湾西岸沧州北部为研究区,通过取自第V道贝壳堤附近的3个30 m深钻孔样品的硅藻分析和14 C年代学研究,重建了富硅藻层的古环境... 【研究目的】研究全新世古环境和海面变化对于预测现代地质环境演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以渤海湾西岸沧州北部为研究区,通过取自第V道贝壳堤附近的3个30 m深钻孔样品的硅藻分析和14 C年代学研究,重建了富硅藻层的古环境和相对海面。【研究结果】3个钻孔虽硅藻整体稀少,但各存在一层由泥炭及腐殖质灰色黏土组成的富硅藻层,厚10~60 cm,由海向陆方向厚度变薄。其中,DC01孔,7473 cal a BP由海水影响的沼泽环境转为陆相淡水沼泽环境,富硅藻层与下伏沼泽层指示当时的相对海面低于-6.37 m;QX02孔,7513 cal a BP由盐沼环境(Ⅰ带)转为受海水影响的沼泽环境(Ⅱ带)再转为受海水影响的盐沼环境(Ⅲ带),Ⅰ带和Ⅱ带界限处指示相对海平面为-6.68 m;QX01孔,7836 cal a BP由淡水沼泽(Ⅰ带)转为盐沼环境(Ⅱ带),Ⅰ带和Ⅱ带界线指示相对海面为-7.68 m。【结论】海面在7.4~7.8 cal ka BP约350年的时间内上升了近1 m,海水影响到第V道贝壳堤以西,盐沼和淡水沼泽环境是全新世海侵达到最大范围时岸线附近的主要环境类型,因此,在现代海面上升背景下,沼泽化是海岸地区面临的一个主要环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海面变化 富硅藻层 淡水沼泽 盐沼 海洋地质调查 渤海湾西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渤海湾晚中新世以来化学风化记录及地质意义
3
作者 杨吉龙 张超宇 +3 位作者 胥勤勉 胡云壮 周新郢 肖国桥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76-990,共15页
渤海湾西岸位于中国东部边缘海,晚新生代主要为湖相、河流相及海相沉积,厚度达数千米,是研究晚新生代古气候演变、海平面变化及区域构造活动的理想场地。本次研究对渤海湾西岸晚中新世以来的两个深孔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和黏土矿物分析... 渤海湾西岸位于中国东部边缘海,晚新生代主要为湖相、河流相及海相沉积,厚度达数千米,是研究晚新生代古气候演变、海平面变化及区域构造活动的理想场地。本次研究对渤海湾西岸晚中新世以来的两个深孔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和黏土矿物分析。结果表明CIA、Al/Na、Al/K和Al/Si比值对中国东部沉积物风化程度有较好的指示作用,8.5~3.6 Ma之间风化程度较高,大致与孢粉记录揭示的暖湿气候一致;3.6 Ma以来因极地冰量增加,东亚冬季风增强,导致沉积物风化程度逐渐降低。1.5 Ma以来两个钻孔沉积物CIA值、Al/Si、Al/Na和Al/K比值较低且变化幅度较小,与深海氧同位素、黄土的CIA值表现的缓慢降低特征不相符,可能指示了物源的变化,推测与黄河携带大量物质进入华北平原有关。早更新世中期黄河贯通进入华北平原的动力机制可能是构造运动叠加来自气候变化条件下的溯源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晚中新世 化学风化 古气候 物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BAS-InSAR技术的天津地区地表沉降监测研究
4
作者 仝云霄 胡晓佳 +4 位作者 杨俊泉 王威 孟中玙 段霄龙 曹思琦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5-888,共14页
地表沉降是天津地区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严重负面影响,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有必要对其地表沉降进行广域高效监测。本文以2017年1月—2020年12月天津地区的48景升轨Sentinel-1A和48景降轨Sentinel-1B数据为... 地表沉降是天津地区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严重负面影响,每年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有必要对其地表沉降进行广域高效监测。本文以2017年1月—2020年12月天津地区的48景升轨Sentinel-1A和48景降轨Sentinel-1B数据为基础,基于短基线集干涉测量技术(Small Baseline Subset InSAR,SBAS-InSAR)对地表沉降进行监测,获取天津地区沉降速率和累计沉降量,使用内符合精度和已有研究成果验证了监测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分析了沉降时空变化特征及演化规律,并结合沉降剖面图和土地利用类型对典型沉降区进行了重点研究。升轨和降轨数据监测的沉降分布特征基本一致,结果显示,天津地区沉降分布较广,且空间分布不均,市内六区相对稳定,市区周边出现了5个典型的沉降漏斗,主要集中在武清区的王庆坨镇、河北省霸州市的胜芳镇、静海区的团泊镇、西青区的王稳庄镇以及津南区的八里台镇,监测期间最大地表沉降速率达到127.35 mm/a,最大累计沉降量达到378.21 mm;分析发现天津地区沉降与地下水过度开采、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大型工程的建设等密切有关。研究表明了InSAR技术在大区域地表沉降监测的可靠性,研究成果可为沉降防治提供数据支撑和重要决策依据,为天津地区城市建设提供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AS-InSAR 城市沉降 地表形变监测 天津地区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安新区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地质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8
5
作者 韩博 马震 +8 位作者 夏雨波 张曦 高伊航 郭旭 刘宏伟 左海泉 苗晋杰 白耀楠 李状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4-610,共17页
雄安新区开发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促进新区高质量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雄安新区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地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对雄安新区浅层、次深层、深层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进行了... 雄安新区开发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促进新区高质量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雄安新区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地质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对雄安新区浅层、次深层、深层地下空间地质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雄安新区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地质适宜性评价指标可划分为五大类10个指标,主要影响指标为含水砂层、地面沉降、液化砂土、水土腐蚀性等;按浅层、次深层和深层将评价结果划分为适宜区、一般区和敏感区,其中适宜区和一般区总面积约占新区面积的80%,说明雄安新区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地质适宜性整体较好。该评价结果为雄安新区高质量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空间资源 评价指标体系 适宜性评价 高质量建设 地质调查工程 雄安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北地区自然资源及生态状况综合评价与分析
6
作者 张静 胡晓佳 +3 位作者 王威 陈东磊 黄旭红 杨俊泉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4-172,共9页
为探究农牧交错地区自然资源要素的本底条件以及生态状况的动态分布情况,该文以张北地区为研究区,综合考虑土地资源、植被资源、地下水资源以及矿产资源4个方面,选取15个评价因子,基于层次分析法完成了研究区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评价,同时... 为探究农牧交错地区自然资源要素的本底条件以及生态状况的动态分布情况,该文以张北地区为研究区,综合考虑土地资源、植被资源、地下水资源以及矿产资源4个方面,选取15个评价因子,基于层次分析法完成了研究区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评价,同时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分别计算了2019—2022年年均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要素和生态分布状况划分了6个生态功能区。结果发现:研究区自然资源优势度以及RSEI空间上呈现出自环南部低山区向西北丘陵区逐渐降低的趋势,研究区自然资源优势度处于中等优势度状态,RSEI均超过0.52,整体情况相对比较良好;自然资源优势度评价结果与RSEI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呈现出空间上的正相关,验证了自然资源本底要素对于生态状况的重要性。该文提出的生态功能区划可为张北地区的规划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层次分析法 自然资源优势度 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功能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lbedo-NDVI特征空间的张家口康保县荒漠化时空动态监测 被引量:2
7
作者 李状 刘宏伟 +4 位作者 白耀楠 韩博 苗晋杰 杜东 徐丹虹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9-418,共10页
荒漠化是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占比相对较高,因此持续开展荒漠化监测、治理和防治始终是我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通过构建康保县1990—2022年Albedo-NDVI特征空间得到各期... 荒漠化是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占比相对较高,因此持续开展荒漠化监测、治理和防治始终是我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通过构建康保县1990—2022年Albedo-NDVI特征空间得到各期荒漠化指数,进而对研究区近33年来的荒漠化空间分布特征和演化规律进行时空动态监测研究;此外,本研究还通过收集分析相关数据变化趋势进一步探究自然和人为条件等驱动因素对荒漠化演化的影响机制。结论如下:(1)各期Albedo-NDVI特征空间“干边”的Albedo-NDVI线性回归方程,R2均大于0.7,表明Albedo与NDVI呈现出较强的相关性。(2)1990—2022年,研究区极重度和重度的荒漠化面积占比逐年降低,荒漠化状况得到了有效改善。(3)1990—2022年,研究区荒漠化减轻的面积逐渐增加,荒漠化加重的面积逐渐降低。(4)研究区自然因素(气温、相对湿度、干旱指数和风速等)、人为因素(土地利用和人口变化)以及生态治理(三北防护林和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工程、退耕还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相关国家管理政策等都是荒漠化发展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化差值指数 荒漠化 演化规律 驱动因素 康保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乐亭县祥云岛海域悬浮沉积物分布规律与近岸海流作用
8
作者 文明征 田立柱 +4 位作者 张少同 杨朋 李勇 王福 王振豪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5-755,共11页
【研究目的】河北祥云岛沿岸海滩分布有优质天然细沙,是著名的沿海旅游沙岛,对该海域悬浮沉积物浓度和近岸流速开展同步调查研究,对祥云岛及其近海工程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采用船载走航式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 【研究目的】河北祥云岛沿岸海滩分布有优质天然细沙,是著名的沿海旅游沙岛,对该海域悬浮沉积物浓度和近岸流速开展同步调查研究,对祥云岛及其近海工程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采用船载走航式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对该海域的流速、流向进行连续剖面测量,同时根据仪器记录的背向散射强度定性讨论该海域悬浮沉积物分布情况。【研究结果】(1)祥云岛海域海流以平行于岸线为主,具有明显的往复性,该海域涨潮流大于落潮流,涨潮流沿向岸方向逐渐减弱,祥云岛西南部局部落潮流存在向岸方向增强的现象;(2)祥云岛海域在平潮向落潮过渡期间,海流转向始于底部海水,且海流转向与潮位变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3)背向散射强度数据表明,祥云岛近岸海域存在明显的悬浮沉积物高浓度层,悬沙沉积物浓度沿向岸方向增加;平行于祥云岛岸线方向,悬浮沉积物浓度由东北向西南方向逐渐降低。【结论】祥云岛近岸海域在海流作用下,悬浮沉积物沿祥云岛岸线由东北向西南运移,是导致祥云岛岸线在东北段侵蚀、西南段淤积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岸海流 流速 悬浮沉积物 岸线蚀退 背向散射 走航式ADCP 祥云岛 河北省 海洋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2年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9
作者 李状 张静 +4 位作者 刘宏伟 杨俊泉 苗晋杰 韩博 白耀楠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6-800,共15页
【研究目的】系统研究2000—2022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科学揭示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多种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为该地区开展生态质量评价和重要生态空间调查评估等工作提供数据和理论... 【研究目的】系统研究2000—2022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科学揭示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多种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为该地区开展生态质量评价和重要生态空间调查评估等工作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研究方法】本文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在收集不同类型的自然因素(高程、气象数据等)、人为因素(土地利用方式等)数据和MODIS−NDVI遥感图像数据基础上,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趋势分析、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相关性分析等数理统计学方法,分析2000—2022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2000—2022年北方农牧交错带平均植被覆盖度以0.0093/a的速率逐年增加,植被覆盖情况整体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2)2000—2022年研究区内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趋势以增加为主,其中极显著增加和显著增加趋势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60.33%和10.14%;(3)在地形方面,研究区高程低于2500 m或高于4000 m时,植被覆盖度随高程增加而逐渐降低;高程介于2500~4000 m时,植被覆盖度随高程增加而逐渐增加;此外,坡度介于0°~45°时,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呈升高的趋势;在气象方面,植被覆盖度与平均气温和干旱指数分别呈正相关、负相关;在土地利用方面,植被覆盖度总体变化情况受研究区不同年份草地、林地和耕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数量、方式与结构等转变影响。【结论】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总体呈增加趋势,生态质量明显上升。研究区植被覆盖情况与自然因素(地形、气象)和人为因素(土地利用)等多种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时空变化特征 影响因素 生态地质调查工程 北方农牧交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谱域插值的强鲁棒性特征光谱构建算法
10
作者 栗旭升 汪大明 +2 位作者 汪翡翠 仝云霄 曹思琦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8-1174,共7页
传统的特征光谱构建算法中,常用若干条地物光谱的算术平均值来表征地物特征光谱。但均值的表征能力易受地物内部差异程度影响,强化极值信息,弱化部分特征信息。针对上述问题,基于地理学近相似定律,参考空间插值的思想,提出一种谱域插值... 传统的特征光谱构建算法中,常用若干条地物光谱的算术平均值来表征地物特征光谱。但均值的表征能力易受地物内部差异程度影响,强化极值信息,弱化部分特征信息。针对上述问题,基于地理学近相似定律,参考空间插值的思想,提出一种谱域插值的特征光谱提取算法。首先,基于多条地物光谱,计算各波长上地物最大和最小反射率,即地物的谱域。然后,以单一地物光谱为中心,谱域为范围,进行归一化反距离插值,获得多个单特征谱域空间。最后,将多个谱域空间进行相加得到地物累计谱域空间,逐波长求取累计谱域空间中的最大值作为该波长地物反射率构成地物特征光谱。为验证谱域插值特征提取算法在特征光谱形态和幅值构建上的有效性和优越性,以航空高光谱遥感影像和ASD实测树种光谱为数据源,分别求取均值特征光谱(MCS)和谱域插值特征光谱(ICS)。基于两种特征光谱分别进行航空高光谱数据的光谱角制图(SAM)和ASD实测数据的特征参量提取、重要性评价和线性判别分析(LDA),以探究ICS在整体形状上的表征能力和细节特征上的再现能力,验证其有效性与优越性。实验结果显示,相较于MCS,ICS在表征特征光谱形态的SAM中,总体精度提升4.24%;在表征特征光谱细节的幅值特征参量重要性评价和LDA中,幅值参量重要性得分平均提高0.35,各树种判别精度提升2.51%,总体精度提升2.5%。研究表明,ICS无论是在光谱特征整体形态的表征,还是对细节特征的再现上,都要优于传统MCS。可以用于改进分类场景中目标地物的特征光谱提取流程,提高类间可分离性;优化反演场景中特征参量的构建,提升光谱的表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 特征光谱 谱域插值 特征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沿海低地第II海相层MIS5a阶段海侵与全球海平面变化的时间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永胜 胡亦潘 +4 位作者 姜兴钰 李建芬 商志文 方晶 王福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56-2065,共10页
【研究目的 】渤海湾地区第II海相层的形成时代仍存争议,制约着该地区海平面变化研究进展。本研究对该层进行光释光定年,以期标定准确的地层年代及对应的海侵期次。【研究方法 】以渤海湾西岸CZ80、CZ85、CZ66钻孔为研究对象,在岩心沉... 【研究目的 】渤海湾地区第II海相层的形成时代仍存争议,制约着该地区海平面变化研究进展。本研究对该层进行光释光定年,以期标定准确的地层年代及对应的海侵期次。【研究方法 】以渤海湾西岸CZ80、CZ85、CZ66钻孔为研究对象,在岩心沉积结构、构造及有孔虫丰度,沉积微相研究基础上,识别出了第II海相层,并建立了第II海相层对比剖面。通过光释光测年方法对该地层的形成时代进行了准确测定,进一步讨论第II海相层的发育时间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关系。【研究结果 】CZ80、CZ85及CZ66孔在全新统(含第I海相层)以下均钻遇到了第II海相层,海相层底板埋深在35~33m,对应黄海高程-31.13~-28.39m,顶板埋深32~20m,高程-25.58~-15.39 m。光释光测年结果表明第II海相层所对应的海侵事件发育时间约为94~71 ka。【结论 】光释光测年结果表明,该区第II海相层始于94 ka或更早,海水影响在距今约71 ka结束。对比全球海面曲线,第II海相层时空特征与MIS5a阶段相符,记录了MIS5a阶段海侵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5a海侵 全球海面变化 光释光测年 第II海相层 渤海湾 海岸带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物中砷的赋存特征及对地下水砷富集的控制:以内蒙古河套盆地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卓 郭华明 +1 位作者 韩双宝 牛笑童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31-1341,共11页
【研究目的】河套盆地西侧存在原生高砷地下水,查明含水层沉积物中砷的空间分布和赋存特征,分析地下水砷的富集机理,有利于保障当地居民用水安全。【研究方法】本研究在河套盆地山前冲洪积扇区的钻孔K02和河套盆地平原区的钻孔K01中分... 【研究目的】河套盆地西侧存在原生高砷地下水,查明含水层沉积物中砷的空间分布和赋存特征,分析地下水砷的富集机理,有利于保障当地居民用水安全。【研究方法】本研究在河套盆地山前冲洪积扇区的钻孔K02和河套盆地平原区的钻孔K01中分别采集25和26个沉积物样品,用于分析岩性特征与地球化学组分,并开展砷的分步提取与解吸附实验。【研究结果】山前冲洪积扇区含水层处于相对氧化的环境中,而平原区含水层处于封闭的还原环境中。后者沉积物电导率普遍高于前者,两者沉积物电导率随深度均有递减趋势。山前冲洪积扇区和平原区沉积物总固相砷含量相差不大,但固相砷的赋存形态差别较大,前者沉积物固相砷以无定形态的铁氧化物或氢氧化物共存的砷为主,后者则以强吸附态砷为主。【结论】沉积物中砷赋存特征的差异是造成平原区地下水砷浓度高于山前冲洪积扇区的主要原因。解吸附实验表明弱碱性环境或高Na/Ca^(0.5)摩尔比值均能促进砷的解吸附,导致地下水中砷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固相砷 赋存特征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河套盆地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安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快线起步区地下段结构抗浮设防水位取值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韩博 高伊航 +7 位作者 马震 郭旭 刘宏伟 张曦 李海涛 杜亚楠 白耀楠 李状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7-409,共13页
抗浮设防水位直接影响到地下结构的安全与建设费用,在地下结构建设中至关重要,因此,科学合理地确定地下结构的抗浮设防水位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本文以“雄安新区至北京大大兴国际机场快线地下工程段”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 抗浮设防水位直接影响到地下结构的安全与建设费用,在地下结构建设中至关重要,因此,科学合理地确定地下结构的抗浮设防水位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本文以“雄安新区至北京大大兴国际机场快线地下工程段”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地下水位年内年际动态变化规律,利用数值模拟法和类比预测法确定了地下结构抗浮设防水位标高建议值。结果表明,该场地区域浅层地下水水位埋深一般为5.0~20.0m,地下水水位标高一般为–10.0~1.0m。近五年场地浅层地下水水位标高一般为–5~–10 m,埋深一般为3.0~15.0 m,地下水位逐年升高,回升速率约1.0 m/a。地下结构抗浮设防水位标高取值建议取使用期抗浮设防水位采用数值模拟法预测结果。该成果服务了“雄安新区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快线(R1线)”项目场地抗浮设计,为雄安新区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抗浮安全设计提供了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安新区 水文地质条件 数值模拟 类比预测 抗浮设防水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InSAR技术的矿区地表沉陷监测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仝云霄 杨俊泉 +1 位作者 胡晓佳 孟中玙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0-422,共13页
矿山开采可能诱发各种地质灾害,威胁矿区的社会稳定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快速准确监测矿区沉陷可有效预防地质灾害。本文以山西省大同煤矿为研究对象,获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3月共13景Sentinel-1影像,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 矿山开采可能诱发各种地质灾害,威胁矿区的社会稳定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快速准确监测矿区沉陷可有效预防地质灾害。本文以山西省大同煤矿为研究对象,获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3月共13景Sentinel-1影像,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D-In SAR)进行地表沉陷监测研究,获取大同煤矿地表累计沉陷量,使用已有研究成果对比验证了本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大同煤矿沉陷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大同市南郊区西部以及南郊区、怀仁市、左云县和山阴县四县市交界处,监测期间最大、平均沉陷量分别为381.43 mm、13.88 mm,总沉陷面积约为207.91 km2,根据7个重点沉陷区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演化规律发现沉陷呈现持续扩张趋势,推断地表沉陷仍会持续较长时间。研究证明了In SAR技术在矿山开采沉陷监测的可靠性,为矿产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新的技术方法,研究结果可为矿山开采沉陷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同煤矿 D-INSAR 矿区沉陷 地表形变监测 地质灾害 Sentinel-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中元素遥感定量反演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素荣 汪大明 +6 位作者 杨俊泉 张静 王建华 张东辉 仝云霄 靳职斌 陈东磊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64-1675,共12页
【研究目的】土壤质量的优劣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鉴于传统的土壤调查方法无法满足大面积土壤质量的动态监测需求,如何发挥高光谱遥感技术宏观、实时、原位、快速等优势进行土壤元素定量反演已成为遥感应用领域的热点和难点。【研究方... 【研究目的】土壤质量的优劣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鉴于传统的土壤调查方法无法满足大面积土壤质量的动态监测需求,如何发挥高光谱遥感技术宏观、实时、原位、快速等优势进行土壤元素定量反演已成为遥感应用领域的热点和难点。【研究方法】文章围绕土壤元素的直接定量反演、利用土壤中元素相关性的间接定量反演以及基于植物光谱的土壤元素定量反演三种遥感定量反演方法,系统总结了其主要原理、优势与研究现状,从学科交叉融合角度展望了相关领域未来发展方向。【研究结果】当前常用的土壤元素定量反演方法均难于大范围推广应用。相比而言,利用植物叶片或冠层的光谱间接反演土壤元素含量的方法可信度更高。利用生态地球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找到目标元素在不同植物中特有的光谱学效应信息,解码基于植物光谱的土壤元素定量反演原理。【结论】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深化基于大数据挖掘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是突破土壤元素广域监测技术瓶颈的有利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元素 植物缺素反应 生态地球化学 大数据 遥感定量反演 农业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采矿损毁土地分布及治理状况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叶丽娟 段霄龙 +3 位作者 李婷 张静 张云 陈东磊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81,共7页
采用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可以迅速查明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现状,成果客观、准确。通过对比河北省169个区县市2020年和2021年遥感影像,解译识别出疑似矿山损毁土地图斑728个。2021年河北省矿山环境新增恢复治理面积为1305.51 hm^(2),矿山... 采用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可以迅速查明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现状,成果客观、准确。通过对比河北省169个区县市2020年和2021年遥感影像,解译识别出疑似矿山损毁土地图斑728个。2021年河北省矿山环境新增恢复治理面积为1305.51 hm^(2),矿山新增土地损毁面积为932.13 hm^(2),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净增长面积为373.38 hm^(2),整体上实现了边开采边治理。在初步分析河北省矿山环境现状与目前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为下一步矿山恢复治理工作提出了对策建议。研究结果可为河北省矿山地质环境管理和矿山复绿行动效果评估等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监测 采矿损毁土地 矿山恢复治理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