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底物及底物处理方法对胞磷胆碱发酵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硕 刘玮韪 +1 位作者 李旭 徐庆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51-159,共9页
以氯化胆碱、磷酸二氢钾、磷酸二氢钠为底物发酵法生产胞磷胆碱的过程中,后期高浓度盐离子导致菌体活力下降甚至衰亡,是限制胞磷胆碱产业化的主要问题。该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确定了不同底物对胞磷胆碱发酵的影响。其次为了消除Cl^... 以氯化胆碱、磷酸二氢钾、磷酸二氢钠为底物发酵法生产胞磷胆碱的过程中,后期高浓度盐离子导致菌体活力下降甚至衰亡,是限制胞磷胆碱产业化的主要问题。该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确定了不同底物对胞磷胆碱发酵的影响。其次为了消除Cl^(-)、K^(+)、Na^(+)对发酵的影响,分别使用电渗析法和离子交换树脂对底物进行预处理,探究二者的分离效率,结果得知离子交换树脂在效率以及成本上均优于电渗析法。因此为了实现胞磷胆碱大规模生产,在此基础上探究不同强度的离子交换树脂,实验确定了最适树脂型号、上样体积、上样浓度、洗脱液浓度、再生溶液类型以及树脂的稳定性,解决了后期高盐离子导致的高渗透压问题,使得以廉价原料高效生产胞磷胆碱成为可能。最后通过5 L发酵罐放大验证,以胞磷胆碱产量、生物量、糖酸转化率为指标,最终胞磷胆碱产量达到了32.1 g/L,糖酸转化率为25.4%,为目前国内发酵法生产胞磷胆碱的最高水平。与直接使用磷酸胆碱作为底物生产胞磷胆碱相比成本降低了85%,也证明了该次实验的可行性,对胞磷胆碱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磷胆碱 离子交换树脂 原料预处理 大肠杆菌 电渗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酪氨酸连续发酵工艺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锐麒 刘韪玮 +1 位作者 赵春光 徐庆阳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7-112,共6页
当前工业上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L-酪氨酸的工艺中,基本都是前期向发酵罐内加入基础培养基,中后期再流加各类营养物质,虽然整个发酵过程中减少了取料和放料的操作,保证发酵中物料不被浪费,但是,随着流加物质的不断增加,发酵液体系不断扩大... 当前工业上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L-酪氨酸的工艺中,基本都是前期向发酵罐内加入基础培养基,中后期再流加各类营养物质,虽然整个发酵过程中减少了取料和放料的操作,保证发酵中物料不被浪费,但是,随着流加物质的不断增加,发酵液体系不断扩大,该过程在发酵后期需要不断地人为调控发酵参数,而人为调控中,难以避免调控参数波动,并最终影响发酵结果。因此,实验采用高效连续发酵,该工艺可以大大提高菌体活力,并且有效延长产酸高峰期,为了优化L-酪氨酸的高密度连续发酵生产工艺,通过对大肠杆菌TYR-05发酵培养,考察了L-酪氨酸发酵过程并且分析了菌体量、产酸量、产酸效率、糖酸转化率的情况,确定L-酪氨酸高密度连续发酵过程中接种量、糖速率、糖耗量、底糖浓度等关键条件,以达到高密度连续发酵工艺控制条件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5 L发酵罐中,选择30%的种子接种量,发酵起始时,底物氯化胆碱浓度为1 g/L并每4 h向罐内流加0.2 g/L的氯化胆碱,发酵至12 h时,底糖耗尽,开始以12 g/(L·h)的补糖速率向罐内提供葡萄糖,并在此时开始放液,放液速率为0.13 L/h,使得装液量恒定在20%左右,发酵25 h时开始流加复合营养液,发酵35 h时最高菌体OD_(600)达到65,产酸量为55.8 g/L,糖酸转化率为25.4%,为L-酪氨酸连续发酵工业化生产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酪氨酸 连续发酵工艺 大肠杆菌 糖酸转化率 补糖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2+)螯合剂对羟脯氨酸发酵的影响
3
作者 龚雨 李长庚 +1 位作者 李旭 徐庆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0-55,共6页
为解决反式-4-羟基脯氨酸发酵过程中Fe^(2+)供应不足、产酸效率低等问题。该研究以大肠杆菌HYP-08为供试菌株,首先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Fe^(2+)螯合剂种类及添加量对羟脯氨酸发酵生产的影响,并通过5 L发酵放大验证,以羟脯氨酸产量、生物量... 为解决反式-4-羟基脯氨酸发酵过程中Fe^(2+)供应不足、产酸效率低等问题。该研究以大肠杆菌HYP-08为供试菌株,首先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Fe^(2+)螯合剂种类及添加量对羟脯氨酸发酵生产的影响,并通过5 L发酵放大验证,以羟脯氨酸产量、生物量,糖酸转化率为指标,进一步探究其在放大过程中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糖酸亚铁对羟脯氨酸发酵效果最好,流加发酵生产中,最终确定了10 h开始持连续流加的补料方式,反式-4-羟基脯氨酸生物量及产量达到最高,分别为146.2、118.6 g/L,较优化前提高了12.1%和4.2%,副产物乙酸减少到1.05 g/L,葡萄糖酸亚铁的添加有效增强了菌体活力,提高了羟脯氨酸的产量和糖酸转化率,为微生物发酵生产羟脯氨酸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2+)螯合剂 羟脯氨酸 连续流加 大肠杆菌 葡萄糖酸亚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底物指数流加和双阶段溶氧控制对谷氨酸棒状杆菌生产L-异亮氨酸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张成林 龙辉 +5 位作者 温冰 王健 徐国栋 谢希贤 徐庆阳 陈宁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6,共6页
为了实现L-异亮氨酸的高效生产,提高谷氨酸棒状杆菌YILW生产L-异亮氨酸的产量和生产强度,在详尽分析磷酸盐和玉米浆初始浓度对L-异亮氨酸发酵影响的基础上采用了双底物(玉米浆、磷酸盐)指数流加与双阶段溶氧相结合的控制策略进行L-异亮... 为了实现L-异亮氨酸的高效生产,提高谷氨酸棒状杆菌YILW生产L-异亮氨酸的产量和生产强度,在详尽分析磷酸盐和玉米浆初始浓度对L-异亮氨酸发酵影响的基础上采用了双底物(玉米浆、磷酸盐)指数流加与双阶段溶氧相结合的控制策略进行L-异亮氨酸发酵。结果表明,最佳磷酸盐和玉米浆浓度分别为1.5 g/L和35 mL/L,此条件下分批补料发酵菌体生物量和L-异亮氨酸产量分别为27.66 g/L和25.89 g/L。在生长阶段进行双底物指数流加并结合双阶段溶氧控制,发酵60 h菌体生物量和L-异亮氨酸产量分别为32.29 g/L和31.32g/L,较优化前分别提高16.73%和20.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异亮氨酸 谷氨酸棒状杆菌 指数流加 溶氧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素及膜偶联间歇透析发酵对黄色短杆菌生产L-亮氨酸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张玉富 熊海波 +1 位作者 徐庆阳 陈宁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5-20,共6页
生物素作为微生物的生长因子,对生长速率、细胞膜通透性、代谢产物的生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提高黄色短杆菌产L-亮氨酸产量,降低副产物生成,在30 L发酵罐水平研究了在培养基中添加20、50、80、120μg/L四种不同质量浓度生物素,对黄... 生物素作为微生物的生长因子,对生长速率、细胞膜通透性、代谢产物的生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提高黄色短杆菌产L-亮氨酸产量,降低副产物生成,在30 L发酵罐水平研究了在培养基中添加20、50、80、120μg/L四种不同质量浓度生物素,对黄色短杆菌产L-亮氨酸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添加50μg/L生物素,黄色短杆菌发酵44 h,L-亮氨酸的产量最高,达到60 g/L,糖酸转化率为22%,副产物L-丙氨酸的质量浓度为8 g/L。在最适生物素浓度下,发酵36 h后,采用膜偶联间歇透析发酵工艺,发酵周期延长至56 h,L-亮氨酸的糖酸转化率为25%,较普通发酵工艺约提高13. 6%,副产物L-丙氨酸的浓度降低约71. 3%,L-亮氨酸的总产量提高了16. 7%。研究结果对提高糖利用率、降低副产物、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素 黄色短杆菌 L-亮氨酸 膜偶联间歇透析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籽饼粉水解液为有机氮源对L-谷氨酸发酵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梁静波 马跃超 +3 位作者 徐庆阳 谢希贤 张成林 陈宁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共5页
棉籽饼粉水解液作为廉价的有机氮源,在发酵领域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对棉籽饼粉水解液和豆饼水解液中的氨基氮和氨基酸分析表明两种水解液的氨基氮含量分别为16.38 g/L和19.11 g/L,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97.78 g/L和91.59 g/L,两者营养... 棉籽饼粉水解液作为廉价的有机氮源,在发酵领域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对棉籽饼粉水解液和豆饼水解液中的氨基氮和氨基酸分析表明两种水解液的氨基氮含量分别为16.38 g/L和19.11 g/L,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97.78 g/L和91.59 g/L,两者营养成分接近。以L-谷氨酸发酵为例,考察了棉籽饼粉水解液和豆饼水解液作为有机氮源对谷氨酸温度敏感突变株强制发酵和生物素亚适量谷氨酸发酵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发酵工艺下,分别以棉籽饼粉水解液和豆饼水解液作为有机氮源,最终得到的生物量以及L-谷氨酸产量相当。因此,棉籽饼粉水解液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有机氮源应用于发酵行业中,具有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谷氨酸 棉籽饼粉水解液 豆饼水解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细胞在线监控L-羟脯氨酸补料发酵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蔡萌萌 户红通 +2 位作者 刘子强 徐庆阳 陈宁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15,共6页
为了研究活细胞在线监控补料技术对L-羟脯氨酸发酵的影响,在30 L发酵罐上安装活细胞在线检测仪,实时监测发酵液中活细胞数量,根据活细胞数量调整补料策略,分析活细胞在线监控补料对L-羟脯氨酸发酵补糖速率、产量、糖酸转化率和代谢流量... 为了研究活细胞在线监控补料技术对L-羟脯氨酸发酵的影响,在30 L发酵罐上安装活细胞在线检测仪,实时监测发酵液中活细胞数量,根据活细胞数量调整补料策略,分析活细胞在线监控补料对L-羟脯氨酸发酵补糖速率、产量、糖酸转化率和代谢流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活细胞在线监控补料发酵工艺生产L-羟脯氨酸的最佳补糖策略是在发酵中后期及时降低补糖速率,最终降到9 g/(L·h),L-羟脯氨酸产量提高了11.39%,乙酸积累量减少了48.69%,糖酸转化率提高了14.92%,糖酵解途径和乙醛酸循环的代谢流分别减少了8.50%和16.89%,磷酸戊糖途径的代谢流增加了14.73%,乙酸合成的代谢流减少了4.97%,L-羟脯氨酸合成的代谢流提高了16.21%。上述结果说明采用活细胞在线监控补料技术生产L-羟脯氨酸,可以有效降低副产物的积累,提高L-羟脯氨酸产量及糖酸转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羟脯氨酸 活细胞在线检测 发酵 代谢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酮戊二酸对L-羟脯氨酸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蔡萌萌 刘子强 +2 位作者 户红通 陈宁 徐庆阳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47-50,共4页
微生物合成L-羟脯氨酸时需要α-酮戊二酸的参与,而细胞内α-酮戊二酸的含量有限,限制了L-羟脯氨酸的高效合成。因此该实验通过在L-羟脯氨酸发酵过程中外源添加α-酮戊二酸,来考察α-酮戊二酸对发酵菌体生长、L-羟脯氨酸产量、糖酸转化... 微生物合成L-羟脯氨酸时需要α-酮戊二酸的参与,而细胞内α-酮戊二酸的含量有限,限制了L-羟脯氨酸的高效合成。因此该实验通过在L-羟脯氨酸发酵过程中外源添加α-酮戊二酸,来考察α-酮戊二酸对发酵菌体生长、L-羟脯氨酸产量、糖酸转化率和代谢流的影响。结果表明,α-酮戊二酸对菌体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外源添加α-酮戊二酸能有效提高L-羟脯氨酸的产量和糖酸转化率,当随糖流加5 g/L(初始发酵液)α-酮戊二酸时,L-羟脯氨酸产量能够达到最大值62.14 g/L,糖酸转化率为22.37%,与不添加α-酮戊二酸相比,分别提高了47.85%和13.04%,同时,L-羟脯氨酸的合成代谢流提高了11.98%,副产物乙酸合成代谢流减少了29.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羟脯氨酸 Α-酮戊二酸 发酵 代谢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dhA基因敲除对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TCCC11822发酵生产L-谷氨酸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成林 李志华 +1 位作者 梁静波 徐庆阳 《中国酿造》 CAS 2014年第4期106-109,共4页
针对L-谷氨酸发酵过程中乳酸产量偏高的问题,以L-谷氨酸生产菌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TCCC11822为出发菌株,通过构建敲除质粒pK18mobsacB△ldh并采用同源重组技术敲除其乳酸脱氢酶编码基因ldhA,以期达到减少副产物、... 针对L-谷氨酸发酵过程中乳酸产量偏高的问题,以L-谷氨酸生产菌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TCCC11822为出发菌株,通过构建敲除质粒pK18mobsacB△ldh并采用同源重组技术敲除其乳酸脱氢酶编码基因ldhA,以期达到减少副产物、提高L-谷氨酸产量和转化率的目的。结果表明,与出发菌株相比ldhA基因敲除株的乳酸合成量降低了85.6%,L-谷氨酸的产量和转化率分别提高7.6%和5.5%,但生物量略有下降。本研究可为L-谷氨酸及其他氨基酸生产菌株的理性改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谷氨酸 乳酸 乳酸脱氢酶 基因敲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响应面法优化枯草芽孢杆菌产尿苷发酵培养基 被引量:5
10
作者 郭磊 吴鹤云 +3 位作者 张成林 徐庆阳 谢希贤 陈宁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4-99,共6页
采用响应面法对枯草芽孢杆菌产尿苷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以期提高尿苷的产量。首先利用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筛选出影响尿苷产量的3个显著因素:酵母粉,谷氨酸钠,豆粕水解液;在此基础上利用最陡爬坡实验逼近响应值的最佳区域;最后通过... 采用响应面法对枯草芽孢杆菌产尿苷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以期提高尿苷的产量。首先利用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筛选出影响尿苷产量的3个显著因素:酵母粉,谷氨酸钠,豆粕水解液;在此基础上利用最陡爬坡实验逼近响应值的最佳区域;最后通过中心复合实验和响应面分析确定了影响产苷主要因素的最佳浓度,分别为酵母粉25.6 g/L,谷氨酸钠25.2 g/L,豆粕水解液40.9 m L/L,此时尿苷产量的预测值为13.76 g/L。通过模型的验证实验发现,尿苷的实际产量为13.52 g/L,与模型预测值非常接近,并且比初始培养基提高了16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尿苷 响应面 培养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素对L-缬氨酸发酵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徐达 梅漫莉 +1 位作者 徐庆阳 陈宁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213-218,共6页
为研究生物素添加量对谷氨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ate)发酵生产L-缬氨酸的影响,以谷氨酸棒状杆菌XV0505(Leu^-+Ile^-+2-TA^r+α-AB^r+SG^r)为供试菌株,考察不同生物素添加量条件下菌体量、耗糖、产酸以及副产物L-丙氨酸的情... 为研究生物素添加量对谷氨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ate)发酵生产L-缬氨酸的影响,以谷氨酸棒状杆菌XV0505(Leu^-+Ile^-+2-TA^r+α-AB^r+SG^r)为供试菌株,考察不同生物素添加量条件下菌体量、耗糖、产酸以及副产物L-丙氨酸的情况,确定了生物素最适添加量为50μg/L;利用膜偶联透析发酵方式有效解除了发酵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反馈抑制现象,降低了副产物的产量,提高了L-缬氨酸的转化率及产量。与原单批次发酵的工艺相比,新工艺的最终L-缬氨酸总量达到106.1 g/L,产量提高了47.4%,糖酸转化率提高到3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缬氨酸 L-丙氨酸 生物素 谷氨酸棒杆菌 膜偶联间歇透析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氨酸清洁发酵工艺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户红通 徐达 +1 位作者 徐庆阳 陈宁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51-56,共6页
为了解决谷氨酸发酵培养基中色素、杂质多所引起的发酵过程稳定性差、产酸低等问题,该研究采用生物氮素对发酵培养基中的主要氮源(玉米浆和豆粕水解液)进行替代,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清洁发酵培养基中的关键因素生物氮素、生物... 为了解决谷氨酸发酵培养基中色素、杂质多所引起的发酵过程稳定性差、产酸低等问题,该研究采用生物氮素对发酵培养基中的主要氮源(玉米浆和豆粕水解液)进行替代,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清洁发酵培养基中的关键因素生物氮素、生物素、VB1和甲硫氨酸的添加量进行优化,进而获得谷氨酸清洁发酵培养基,进行谷氨酸的清洁发酵工艺研究。结果表明,清洁发酵培养基中关键成分的最佳添加量为生物氮素2.0 g/L、生物素7μg/L、VB110 mg/L、甲硫氨酸0.6 g/L。在最优工艺条件下,清洁发酵菌液OD600 nm值为84.2,谷氨酸产量为171 g/L,糖酸转化率为68.5%,分别较对照提高16.14%、12.50%、4.74%,发酵上清液透光率由0.9%提高至31%,说明清洁发酵培养基能够较好地提升谷氨酸发酵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 清洁发酵培养基 糖酸转化率 透光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辅助细胞转型的谷氨酸发酵工艺 被引量:4
13
作者 户红通 徐达 +1 位作者 徐庆阳 陈宁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4-48,共5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谷氨酸菌体细胞膜的通透性和谷氨酸产量,采用超声辅助谷氨酸发酵。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研究,确定了最佳超声条件为超声时间50 s、振幅65%、间隔时间5 min,发酵起始,即开始超声处理至发酵8 h,结束超声。在最佳超声条件下... 为了进一步提高谷氨酸菌体细胞膜的通透性和谷氨酸产量,采用超声辅助谷氨酸发酵。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研究,确定了最佳超声条件为超声时间50 s、振幅65%、间隔时间5 min,发酵起始,即开始超声处理至发酵8 h,结束超声。在最佳超声条件下进行谷氨酸发酵,菌体OD(600 nm)值为82. 5,提高13. 8%,谷氨酸产量为168 g/L,提高11. 3%,糖酸转化率为68. 2%,提高4. 3%,菌体转型时间由4 h提前至2 h。超声辅助谷氨酸发酵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使发酵过程更加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膜通透性 谷氨酸 超声 糖酸转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氮源对L-色氨酸发酵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杜丽红 张震 +2 位作者 徐庆阳 陈宁 尚永崇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0-94,共5页
以L-色氨酸生产菌Escherichia coli TRP03为供试菌株,研究了多种有机氮源对L-色氨酸发酵的影响。首先对不同来源的酵母粉进行了优化试验,确定一种最优酵母粉,摇瓶发酵时L-色氨酸可积累10.21 g/L;利用5 L发酵罐发酵1.5~3.0 h时,细胞出现... 以L-色氨酸生产菌Escherichia coli TRP03为供试菌株,研究了多种有机氮源对L-色氨酸发酵的影响。首先对不同来源的酵母粉进行了优化试验,确定一种最优酵母粉,摇瓶发酵时L-色氨酸可积累10.21 g/L;利用5 L发酵罐发酵1.5~3.0 h时,细胞出现二次生长现象,选择添加氨基酸粉和氯化胆碱促进细胞生长,经优化实验,确定同时添加氨基酸粉2 g/L、氯化胆碱0.5 g/L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细胞的二次生长问题并提高L-色氨酸产量至44.21 g/L;为提高中后期菌体活力及产酸能力,选择在不同发酵时期流加质量浓度为1 g/L的酵母粉、蛋氨酸及谷氨酰胺混合液,确定10 h流加时,中后期的活细胞数提高了30.18%,保证了菌体活力。菌株E. coli TRP03经36 h发酵,可积累L-色氨酸51.23 g/L,较未经任何优化的菌株提高41.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色氨酸 大肠杆菌 发酵 有机氮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巴韦林发酵过程中腺嘌呤限量供应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莉 王法松 +2 位作者 李燕军 谢希贤 陈宁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17,共6页
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TA208-LM是腺嘌呤缺陷型突变株,腺嘌呤浓度过低会影响菌体生长,过高又会反馈阻遏关键酶的合成。首先对腺嘌呤供体的种类和用量进行了研究,摇瓶发酵结果表明Springer 2506是最佳的腺嘌呤供... 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TA208-LM是腺嘌呤缺陷型突变株,腺嘌呤浓度过低会影响菌体生长,过高又会反馈阻遏关键酶的合成。首先对腺嘌呤供体的种类和用量进行了研究,摇瓶发酵结果表明Springer 2506是最佳的腺嘌呤供体,用量在15 g/L时最有利于利巴韦林积累,但发酵后期腺嘌呤浓度过高。因此在降低Springer 2506的初始浓度的基础上,额外添加腺嘌呤,结果发现初始腺嘌呤总量为47.95 mg/L时,发酵液中腺嘌呤含量维持在40~50 mg/L,PRPP转酰胺酶活力最高,合成利巴韦林的量最大。实验表明,控制腺嘌呤供体酵母抽提物的初始用量,在发酵过程中流加酵母抽提物可能是维持适宜腺嘌呤浓度的有效手段。在7.5 L发酵罐上对Springer 2506分批补料发酵方式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以7.5 g/L Springer 2506为底物,流加7.5 g/L的Springer 2506,比一次性添加15 g/L的Springer 2506,利巴韦林的积累量提高11.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抽提物 利巴韦林 腺嘌呤 PRPP转酰胺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杆菌高密度培养发酵L-色氨酸 被引量:13
16
作者 张震 熊海波 徐庆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15-20,共6页
为实现高水平的大肠杆菌高密度培养,提升发酵法产L-色氨酸的生产效率,以大肠杆菌TRTH为供试菌株,在初始发酵工艺的基础上,先后对发酵接种量和底物KH2PO4添加量各设置4个梯度进行发酵对比试验,并着重考察了底物KH2PO4添加量对菌体生长、... 为实现高水平的大肠杆菌高密度培养,提升发酵法产L-色氨酸的生产效率,以大肠杆菌TRTH为供试菌株,在初始发酵工艺的基础上,先后对发酵接种量和底物KH2PO4添加量各设置4个梯度进行发酵对比试验,并着重考察了底物KH2PO4添加量对菌体生长、产酸、磷酸盐消耗、糖酸转化率及副产物积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接种量为20%(体积分数),底物KH2PO4添加量为10 g/L时,最高菌体密度达到65.39 g/L,最终L-色氨酸产量为59.55 g/L,分别较优化前提高了45.99%和31.17%,发酵延滞期明显缩短,菌体生长迅速,原料利用率大幅提高,主要副产物积累量较低,发酵总体水平达到最优。为大肠杆菌高密度培养在L-色氨酸发酵中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成本低、可行性高的新策略,同时为L-色氨酸发酵生产中底物磷酸盐的调控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色氨酸 大肠杆菌 高密度培养 接种量 磷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二步发酵法生产5’-肌苷酸 被引量:1
17
作者 何菊华 吴雪娇 +3 位作者 谢希贤 徐庆阳 张成林 陈宁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4-29,共6页
5’-肌苷酸作为新一代增味剂的重要组成成分,在调味品行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进一步缩短5’-肌苷酸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在研究来源于摩氏摩根菌Morganella morganii的酸性磷酸酶AP/PTaseM催化条件基础上,将该酶编码基因pho CYM... 5’-肌苷酸作为新一代增味剂的重要组成成分,在调味品行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进一步缩短5’-肌苷酸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在研究来源于摩氏摩根菌Morganella morganii的酸性磷酸酶AP/PTaseM催化条件基础上,将该酶编码基因pho CYM克隆至肌苷生产菌株Bacillus subtilis JG,获得B.subtilis JAB和B.subtilis JAF,并根据重组菌株合成肌苷及表达酸性磷酸酶的特性,通过调控发酵条件实现了肌苷发酵和酶催化相偶联的二步发酵法生产5’-肌苷酸。经摇瓶发酵实验验证,两菌株5’-肌苷酸产量分别为2.4 g/L和3.0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肌苷酸 酸性磷酸酶 枯草芽孢杆菌 二步发酵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嘌呤和谷氨酰胺对枯草芽孢杆菌XGL产腺苷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梅漫莉 李国华 徐庆阳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8-102,共5页
该研究以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XGL为出发菌株,探究黄嘌呤和谷氨酰胺添加量及添加方式对其产腺苷的影响。结果表明,底物中添加100 mg/L黄嘌呤并在发酵16 h后持续向发酵液中流加3 g/L的黄嘌呤溶液200 m L可使腺苷产量达到34.4 ... 该研究以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XGL为出发菌株,探究黄嘌呤和谷氨酰胺添加量及添加方式对其产腺苷的影响。结果表明,底物中添加100 mg/L黄嘌呤并在发酵16 h后持续向发酵液中流加3 g/L的黄嘌呤溶液200 m L可使腺苷产量达到34.4 g/L,相比于不流加黄嘌呤时腺苷产量(11.2 g/L)提高207%。在此基础上,再向底物中添加6 g/L谷氨酰胺,发酵32 h之后持续向发酵液中流加6 g/L的谷氨酰胺,腺苷产量达到45.8 g/L,相比于不添加谷氨酰胺腺苷产量(34.4 g/L)提高33%。因此,在B. subtilis XGL发酵过程中,可以通过底物添加和流加补料的发酵方式加入一定量的黄嘌呤和谷氨酰胺以提高腺苷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腺苷 谷氨酰胺 黄嘌呤 流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元素与生长因子对L-苯丙氨酸发酵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陈志超 王金多 徐庆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2-89,共8页
为提高L-苯丙氨酸生产效率,降低发酵成本,该研究将FeSO_(4)·7H_(2)O、MnSO_(4)·H_(2)O等用量进行进一步优化,去除了维生素H的添加,并引进了磷酸吡哆醛、维生素B_(2)等微量元素,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发酵罐验证实验,以... 为提高L-苯丙氨酸生产效率,降低发酵成本,该研究将FeSO_(4)·7H_(2)O、MnSO_(4)·H_(2)O等用量进行进一步优化,去除了维生素H的添加,并引进了磷酸吡哆醛、维生素B_(2)等微量元素,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发酵罐验证实验,以关键酶活、L-苯丙氨酸产量、糖酸转化率、副产物含量等为指标,最终确定了适合L-苯丙氨酸发酵的微量元素种类为及用量分别为:CaCl_(2)·2H_(2)O 1.1×10^(-2)g/L、CuSO_(4)·5H_(2)O_(4).7×10^(-4)g/L、CoCl_(2)·6H_(2)O 6×10^(-3)g/L、ZnSO_(4)6×10^(-4)g/L、FeSO_(4)·7H_(2)O 2.8×10^(-2)g/L、MnSO_(4)·H_(2)O 1.4×10^(-2)g/L、NiCl_(2)·6H_(2)O 6.06×10^(-3)g/L、PLP 9.5×10^(-3)g/L、维生素B_(2)6×10^(-3)g/L。最终优化后生物量为122.8,L-苯丙氨酸产量为85.4 g/L,糖酸转化率为26.3%,分别较不添加微量元素的对照组提高了17.5%、51.4%、18.6%,同时减少了副产物的种类和生成量,提高了关键酶活力。最终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微量元素种类及用量提高了L-苯丙氨酸的产量、糖酸转化率,提高了产品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酶活力 微生物发酵 L-苯丙氨酸 糖酸转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离子及生长因子对核黄素发酵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澜潇 王硕 徐庆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77-184,共8页
为提高发酵法生产核黄素的产量,解决发酵培养基中原料消耗高,发酵时间长等问题,该研究对枯草芽孢杆菌生产核黄素的培养基进行了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5 L发酵罐过程控制,以菌体生物量、核黄素产量、糖酸转化率及副产物有机... 为提高发酵法生产核黄素的产量,解决发酵培养基中原料消耗高,发酵时间长等问题,该研究对枯草芽孢杆菌生产核黄素的培养基进行了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5 L发酵罐过程控制,以菌体生物量、核黄素产量、糖酸转化率及副产物有机酸含量为指标,确定了发酵生产核黄素金属离子及生长因子的添加量,即:CuSO_(4)·5H_(2)O_(4)g/L,FeSO_(4)·7H_(2)O 10.2 g/L,ZnSO_(4)6.2 g/L,磷酸吡哆醛(pyridoxal phosphate,PLP)4.2 g/L和维生素H 6.2 g/L,同时确定使用持续流加生长因子的策略。最终实验组菌体生物量(OD_(600)值)达到了256.1,较未优化前提高了29.1%,核黄素最终产量为23.1 g/L,较未优化前提高了53.0%,糖酸转化率达到12%,同时减少了有机酸的生成量。研究结果显示,优化后的培养基显著提高了核黄素的产量以及糖酸转换率,实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离子 生长因子 微生物发酵 核黄素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