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
被引量:
1213
1
作者
任国玉
郭军
+5 位作者
徐铭志
初子莹
张莉
邹旭凯
李庆祥
刘小宁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42-956,共15页
采用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基本气象站的地面资料,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大陆地区1951年以来近地表主要气候要素演化的时间和空间特征。结果表明,中国近50 a来年平均地表气温变暖幅度约为1.1℃,增温速率接近0.22℃/(10 a),比全球或半球同期平均增...
采用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基本气象站的地面资料,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大陆地区1951年以来近地表主要气候要素演化的时间和空间特征。结果表明,中国近50 a来年平均地表气温变暖幅度约为1.1℃,增温速率接近0.22℃/(10 a),比全球或半球同期平均增温速率明显偏高。地表气温增暖主要发生在最近的20余年,其季节和空间特征与前人分析结论基本一致。降水量变化趋势对所取时间段和区域范围敏感。1951年以来全国平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1956年以来略有增加。降水变化的空间特征明显而相对稳定,东北北部、包括长江中下游的东南部地区和西部广大地区降水增加,而华北地区以及东北东南部和西北东部地区降水明显减少。分析还发现,近50a来全国平均的日照时数、平均风速、水面蒸发等气候要素均呈显著下降趋势,但积雪地带的最大积雪深度却有所增加。中国日照时间和水面蒸发量变化的空间特征很相似,减少最明显的地区均发生在华北和华东,新疆次之。影响中国年代以上尺度气候变化的因子错综复杂,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近50 a来的气候,但考虑到尚存的不确定性,目前仍不能给出明确结论。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日照时间和水面蒸发量减少可能均起源于人为排放的气溶胶影响,平均风速减弱也有利于水面蒸发量下降,而在西部地区云量和降水量的变化可能更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降水量
日照
水面蒸发
风速
积雪深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近54年中国地面气温变化
被引量:
450
2
作者
任国玉
徐铭志
+4 位作者
初子莹
郭军
李庆祥
刘小宁
王颖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17-727,共11页
采用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基本气象站地面月平均气温资料,在严格质量控制和非均一性订正的基础上,分析了1951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近地表年和季节平均气温演化的时间与空间特征。结果表明,我国近54年来年平均地表气温变暖幅度约为1.3℃,增温...
采用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基本气象站地面月平均气温资料,在严格质量控制和非均一性订正的基础上,分析了1951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近地表年和季节平均气温演化的时间与空间特征。结果表明,我国近54年来年平均地表气温变暖幅度约为1.3℃,增温速率接近0.25℃/10a,比全球或半球同期平均增温速率高得多。全国大范围增暖主要发生在近20余年。气温变化的季节差异和空间特征与前人分析结论基本一致,冬季增温速率高达0.39℃/10a,春季为0.28℃/10a,秋季0.20℃/10a,夏季增温速率最小,但也达到0.15℃/10a。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的明显增暖主要表现在冷季,但进入90年代以来夏季增暖也日趋明显。从区域上看,中国大陆地区最明显的增温发生在北方和青藏高原地区,而西南的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北部仍维持弱的降温趋势。值得提出的是,作者给出的结果尚未考虑城镇化对地面气温观测记录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气温
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
区域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黄淮海流域蒸发量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被引量:
114
3
作者
郭军
任国玉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66-672,共7页
利用研究区1956-2000年117个气象台站的小型蒸发皿观测资料,分析了黄淮海流域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可能原因。结果表明,近50年来本区蒸发量减少十分显著,其变化速率一般在-50 mm/10a,平原地区最大变化速率达到-80mm/10a以上。蒸发量下...
利用研究区1956-2000年117个气象台站的小型蒸发皿观测资料,分析了黄淮海流域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可能原因。结果表明,近50年来本区蒸发量减少十分显著,其变化速率一般在-50 mm/10a,平原地区最大变化速率达到-80mm/10a以上。蒸发量下降最明显的季节是春季和夏季,其中春季减少最大区域主要在海河流域的东南部和黄河下游,而夏季的减少主要在淮河流域。造成蒸发量减少的直接气候原因可能是日照时数及太阳辐射的减少,平均风速和气温日较差的降低可能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量
气候变化
黄淮海流域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
被引量:
1213
1
作者
任国玉
郭军
徐铭志
初子莹
张莉
邹旭凯
李庆祥
刘小宁
机构
中国
气象
局
国家
气候
中心
气候
研究开放实验室
天津市气象局气候服务中心
江苏省
气象
局
苏州市
气象
台
中国
气象
局
国家
气象
信息
中心
气候
资料室
出处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42-956,共15页
基金
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全球与中国气候变化的检测和预测(2001BA611B-01)"课题
水利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研究专题
文摘
采用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基本气象站的地面资料,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大陆地区1951年以来近地表主要气候要素演化的时间和空间特征。结果表明,中国近50 a来年平均地表气温变暖幅度约为1.1℃,增温速率接近0.22℃/(10 a),比全球或半球同期平均增温速率明显偏高。地表气温增暖主要发生在最近的20余年,其季节和空间特征与前人分析结论基本一致。降水量变化趋势对所取时间段和区域范围敏感。1951年以来全国平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1956年以来略有增加。降水变化的空间特征明显而相对稳定,东北北部、包括长江中下游的东南部地区和西部广大地区降水增加,而华北地区以及东北东南部和西北东部地区降水明显减少。分析还发现,近50a来全国平均的日照时数、平均风速、水面蒸发等气候要素均呈显著下降趋势,但积雪地带的最大积雪深度却有所增加。中国日照时间和水面蒸发量变化的空间特征很相似,减少最明显的地区均发生在华北和华东,新疆次之。影响中国年代以上尺度气候变化的因子错综复杂,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近50 a来的气候,但考虑到尚存的不确定性,目前仍不能给出明确结论。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日照时间和水面蒸发量减少可能均起源于人为排放的气溶胶影响,平均风速减弱也有利于水面蒸发量下降,而在西部地区云量和降水量的变化可能更重要。
关键词
气温
降水量
日照
水面蒸发
风速
积雪深
气候变化
Keywords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Sunshine duration, Pan-evaporation, Wind speed, Snow cover,Climate change.
分类号
P467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TN911.25 [电子电信—通信与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近54年中国地面气温变化
被引量:
450
2
作者
任国玉
徐铭志
初子莹
郭军
李庆祥
刘小宁
王颖
机构
中国
气象
局
气候
研究开放实验室
国家
气候
中心
天津市气象局气候服务中心
中国
气象
局
国家
气象
信息
中心
气候
资料室
出处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17-727,共11页
基金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课题2001BA611B-01
文摘
采用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基本气象站地面月平均气温资料,在严格质量控制和非均一性订正的基础上,分析了1951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近地表年和季节平均气温演化的时间与空间特征。结果表明,我国近54年来年平均地表气温变暖幅度约为1.3℃,增温速率接近0.25℃/10a,比全球或半球同期平均增温速率高得多。全国大范围增暖主要发生在近20余年。气温变化的季节差异和空间特征与前人分析结论基本一致,冬季增温速率高达0.39℃/10a,春季为0.28℃/10a,秋季0.20℃/10a,夏季增温速率最小,但也达到0.15℃/10a。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的明显增暖主要表现在冷季,但进入90年代以来夏季增暖也日趋明显。从区域上看,中国大陆地区最明显的增温发生在北方和青藏高原地区,而西南的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北部仍维持弱的降温趋势。值得提出的是,作者给出的结果尚未考虑城镇化对地面气温观测记录的影响。
关键词
地面气温
气候变化
全球变暖
区域气候
Keywords
temperature, climate change, global warming, regional climate
分类号
P468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黄淮海流域蒸发量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被引量:
114
3
作者
郭军
任国玉
机构
天津市气象局气候服务中心
国家
气候
中心
出处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66-672,共7页
文摘
利用研究区1956-2000年117个气象台站的小型蒸发皿观测资料,分析了黄淮海流域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可能原因。结果表明,近50年来本区蒸发量减少十分显著,其变化速率一般在-50 mm/10a,平原地区最大变化速率达到-80mm/10a以上。蒸发量下降最明显的季节是春季和夏季,其中春季减少最大区域主要在海河流域的东南部和黄河下游,而夏季的减少主要在淮河流域。造成蒸发量减少的直接气候原因可能是日照时数及太阳辐射的减少,平均风速和气温日较差的降低可能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蒸发量
气候变化
黄淮海流域
变化特征
Keywords
pan evaporation
climate change
Huang-Huai-Hai watershed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分类号
P426.2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
任国玉
郭军
徐铭志
初子莹
张莉
邹旭凯
李庆祥
刘小宁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
12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近54年中国地面气温变化
任国玉
徐铭志
初子莹
郭军
李庆祥
刘小宁
王颖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
4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黄淮海流域蒸发量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郭军
任国玉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
1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