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食醋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及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1
作者 聂志强 汪越男 +1 位作者 郑宇 王敏 《中国酿造》 CAS 2012年第7期1-6,共6页
采用传统酿造工艺的传统食醋,不仅具有独特的风味,而且是一种健康的功能食品。传统食醋的酿造过程靠经验控制,酿造微生物经过自发地在生产原料中富集,形成了复杂的群落结构。传统酿造工艺经过上千年的改良和传承,酿造微生物不断地发生... 采用传统酿造工艺的传统食醋,不仅具有独特的风味,而且是一种健康的功能食品。传统食醋的酿造过程靠经验控制,酿造微生物经过自发地在生产原料中富集,形成了复杂的群落结构。传统酿造工艺经过上千年的改良和传承,酿造微生物不断地发生着驯化,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菌群结构,不同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可能是造成不同食醋风味迥异的原因。近年来,各国科研人员对食醋的传统酿造工艺机制展示出了浓厚的兴趣,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在传统食醋酿造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醋 微生物群落 功能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传统发酵食品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2
作者 聂志强 王敏 郑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346-350,共5页
我国传统发酵食品具有悠久的历史,有各自独特的生产工艺,发酵过程涉及的微生物种类较多,赋予了传统发酵食品特有的风味与功能。近年来,随着传统发酵食品生产的现代化和产业化以及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传统发酵食品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多样... 我国传统发酵食品具有悠久的历史,有各自独特的生产工艺,发酵过程涉及的微生物种类较多,赋予了传统发酵食品特有的风味与功能。近年来,随着传统发酵食品生产的现代化和产业化以及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传统发酵食品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成为研究的热点。宏基因组学、基因芯片和实时定量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微生物基因序列信息为基础,主要用于传统发酵食品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的研究,由于它们具有工作量小、重现性高等优点,近年来已经较广泛地用于传统发酵食品微生物的研究中。本文综述这3种技术在传统发酵食品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并介绍传统发酵食品微生物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传统发酵食品发酵过程规律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发酵食品 宏基因组学 基因芯片 实时定量PCR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燃料电池中Tolumonas Osonensis菌株的产电性能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杨佳 李明 +3 位作者 朱思远 骆健美 周明华 王敏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52-358,共7页
以课题组前期筛选得到的菌株Tolumonas osonensis P2-A-1为对象,通过菌体初始浓度、底物种类和浓度、阳极液p H、外电阻等参数的优化以及细胞的通透化处理,提高其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产电性能。结果表明,菌株T.osonensis P2-A-1接种到... 以课题组前期筛选得到的菌株Tolumonas osonensis P2-A-1为对象,通过菌体初始浓度、底物种类和浓度、阳极液p H、外电阻等参数的优化以及细胞的通透化处理,提高其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产电性能。结果表明,菌株T.osonensis P2-A-1接种到TSB液体培养基中,22℃有氧条件下静置培养48 h(OD600=2.714),离心收集的菌体经1mmol?L?1 EDTA处理20 min后,接种到阳极液Ⅱ(PBBM液体培养基中加入终浓度为2.000 g?L?1的乙酸钠(作为底物)和终浓度为5.000 g?L?1的柠檬酸铁,p H 7.2),制备得到细胞浓度为3.394 g?L?1的接种液,注入MFCs反应器,外接1000?电阻,于室温下运行14 d,功率密度达到509 m W?m?2,比优化前提高了162.4%。这是首次对T.osonensisa种内微生物产电性能及其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应用的报道。其成果对于丰富产电微生物的多样性,挖掘更多具有高电化学活性的微生物纯种、提高其产电性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电池 Tolumonas osonensis 电化学活性 产电条件优化 细胞通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卡亭Ⅲ转化生成10-脱乙酰基巴卡亭Ⅲ的微生物筛选与鉴定
4
作者 朱凤芝 杨亚男 +3 位作者 张昆 张傲薇 王敏 骆健美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28-1134,共7页
10-脱乙酰基巴卡亭Ⅲ(10-DAB)是紫杉烷类抗肿瘤药物多烯紫杉醇的前体物质。以巴卡亭Ⅲ为底物,通过TLC、HPLC、LC-MS等方法,对课题组前期从污泥中得到的分离株进行筛选,获得了六株转化巴卡亭III生成10-DAB的菌株,分别命名为P1-A-19、P2-... 10-脱乙酰基巴卡亭Ⅲ(10-DAB)是紫杉烷类抗肿瘤药物多烯紫杉醇的前体物质。以巴卡亭Ⅲ为底物,通过TLC、HPLC、LC-MS等方法,对课题组前期从污泥中得到的分离株进行筛选,获得了六株转化巴卡亭III生成10-DAB的菌株,分别命名为P1-A-19、P2-A-8、P2-A-10、P2-A-11、P2-A-12、P2-A-13,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 DNA序列分析确定其种属信息,P1-A-19被鉴定为解鸟氨酸拉乌尔菌(Raoultella ornithinolytica),P2-A-8被鉴定为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P2-A-11、P2-A-12、P2-A-13均被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其中,Raoultella ornithinolytica P1-A-19是首次发现的产10-DAB能力的微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DAB 巴卡亭Ⅲ 微生物转化 多烯紫杉醇 菌株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U2基因敲除对工业啤酒酵母高级醇生成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5
作者 佐一含 朱旭东 +2 位作者 陈叶福 吕鸿雁 肖冬光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30,共4页
通过敲除啤酒酵母中β-丙基苹果酸脱氢酶基因(LEU2),研究该基因对工业啤酒酵母高级醇特别是异戊醇生成量的影响。通过醋酸锂一步转化法,将一段两端具有LEU2基因序列同源区,中间为遗传霉素(G418)抗性基因的DNA片段转入酵母细胞中,与LEU2... 通过敲除啤酒酵母中β-丙基苹果酸脱氢酶基因(LEU2),研究该基因对工业啤酒酵母高级醇特别是异戊醇生成量的影响。通过醋酸锂一步转化法,将一段两端具有LEU2基因序列同源区,中间为遗传霉素(G418)抗性基因的DNA片段转入酵母细胞中,与LEU2基因的ORF(open reading flames)进行同源重组,利用遗传霉素抗性进行筛选。将突变株与出发菌株进行发酵实验,测定其发酵性能和高级醇的生成量。筛选获得了LEU2基因突变的工业啤酒酵母。在支链氨基酸含量较低的培养基中进行发酵测定,突变株发酵液中高级醇含量比出发菌株降低了9.97%,其中异戊醇的含量降低了11.82%,而酒精度、发酵速度等发酵性能没有明显变化。LEU2基因敲除可降低工业啤酒酵母在支链氨基酸含量较低的培养基中高级醇特别是异戊醇的生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U2基因 高级醇 酿酒酵母 基因敲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T2缺失酿酒酵母基因工程安全菌株的构建及其杂交育种 被引量:7
6
作者 张艳英 肖冬光 +3 位作者 张翠英 王文阳 汪东升 李月强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6-40,共5页
为了获得低产高级醇基因工程安全菌株,首先将带有Cre重组酶编码基因的pGAPZA质粒转入BAT2缺失单倍体突变株A8-B和C22-B中,利用Cre/loxp系统去除G418抗性基因(KanMX),获得酿酒酵母单倍体突变株ΔBAT2a和ΔBAT2α。然后将这2株单倍体杂交... 为了获得低产高级醇基因工程安全菌株,首先将带有Cre重组酶编码基因的pGAPZA质粒转入BAT2缺失单倍体突变株A8-B和C22-B中,利用Cre/loxp系统去除G418抗性基因(KanMX),获得酿酒酵母单倍体突变株ΔBAT2a和ΔBAT2α。然后将这2株单倍体杂交成双倍体菌株ΔBAT2,该菌株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以野生菌株AY15和2株单倍体出发菌株为对照,对基因工程安全菌株进行白酒发酵试验,实验结果显示,基因工程安全菌株ΔBAT2与出发菌株相比,CO2失重高,残糖低,乙醇含量高;与野生菌株AY15相比,异丁醇、异戊醇、总高级醇生成量分别降低50.00%、33.40%和30.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酵母 高级醇 Cre/loxp G418 白酒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工程改造大肠杆菌生产氢咕啉酸 被引量:1
7
作者 董宁 房欢 +4 位作者 赵莹 姜平涛 赵江华 张同存 张大伟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44-52,共9页
维生素B_(12)是唯一含有金属离子的维生素,其合成途径尤为复杂。大肠杆菌工程菌是生成维生素B_(12)的新菌种。氢咕啉酸作为维生素B_(12)合成途径重要的稳定中间体,通过代谢工程提高大肠杆菌氢咕啉酸的产量具有重要意义。经过不同宿主的... 维生素B_(12)是唯一含有金属离子的维生素,其合成途径尤为复杂。大肠杆菌工程菌是生成维生素B_(12)的新菌种。氢咕啉酸作为维生素B_(12)合成途径重要的稳定中间体,通过代谢工程提高大肠杆菌氢咕啉酸的产量具有重要意义。经过不同宿主的对比发现BW25113(DE3)是生产氢咕啉酸的合适宿主。利用CRISPR/Cas9介导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将氢咕啉酸生物合成基因在染色体上表达,氢咕啉酸产量提高12倍,达到6.38 mg/L。增加前体尿卟啉原Ⅲ供应,氢咕啉酸产量再次提高,达到11.61 mg/L。敲除ackA-pta对氢咕啉酸产量提高没有效果。经过引入运动发酵假单胞菌来源的Entner-Doudoroff途径提高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水平,1株无抗菌株的氢咕啉酸产量提高到14.60 mg/L。该研究为大肠杆菌高效生产维生素B_(12)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咕啉酸 大肠杆菌 适配筛选 代谢工程 Entner-Doudoroff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白酒中微量成分研究进展 被引量:115
8
作者 郭学武 范恩帝 +5 位作者 马冰涛 李泽霞 张煜行 张志民 陈叶福 肖冬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67-276,共10页
中国白酒是中华民族的特色与传统,其品种繁多、风格各异,深入挖掘并阐明各种白酒品质与风格的差异是白酒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白酒的品质与风格主要由白酒中的微量成分决定,其在白酒中非常丰富,包括有机酸、酯类、醇类、醛类、吡... 中国白酒是中华民族的特色与传统,其品种繁多、风格各异,深入挖掘并阐明各种白酒品质与风格的差异是白酒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白酒的品质与风格主要由白酒中的微量成分决定,其在白酒中非常丰富,包括有机酸、酯类、醇类、醛类、吡嗪、萜烯、核苷、脂肽等多种物质,其中不乏对白酒风味和人体健康有益的成分,但同时也需要正视白酒中有益生物活性成分含量低和有害物质存在等问题。可以通过利用功能微生物和强化大曲等多种方法针对性提高白酒中有益微量成分含量,提升白酒品质。本文对中国白酒中微量成分进行了综述,介绍了中国白酒中主要微量成分物质及其相关研究进展,并对白酒微量成分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旨在为白酒微量成分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 微量成分 吡嗪 萜烯 功能微生物 强化大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肽对高脂血症大鼠的降脂作用 被引量:18
9
作者 包乐媛 张业尼 +4 位作者 钱磊 王建玲 邹菁 路福平 杜连祥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52-756,共5页
研究大豆肽对高脂血症大鼠的降血脂、抗氧化作用以及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采用高脂饲料喂养SD大鼠造成高脂血症模型,然后随机分组:正常组、高脂模型组、血脂康组(100 mg kg^(-1)d^(-1))、大豆肽灌胃组(400 mg kg^(-1)d^(-1))、大豆... 研究大豆肽对高脂血症大鼠的降血脂、抗氧化作用以及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采用高脂饲料喂养SD大鼠造成高脂血症模型,然后随机分组:正常组、高脂模型组、血脂康组(100 mg kg^(-1)d^(-1))、大豆肽灌胃组(400 mg kg^(-1)d^(-1))、大豆肽灌胃组(800 mg kg^(-1)d^(-1))、大豆肤腹腔注射组(100 mg kg^(-1)d^(-1))、大豆肽腹腔注射组(400 mg kg^(-1)d^(-1)),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其余组给予高脂饲料。持续给药大豆肽30 d,期间每两周眼静脉取血一次,分离血清,检测TC、TG和HDL-C指标;实验结束当天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清,检测SOD、MDA和NO指标。结果显示大豆肽能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大鼠的TC、TG和LDL-C,但对HDL-C没有显著影响;大豆肽给药组的SOD指标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而MDA和NO指标则显著降低。表明大豆肽液对高脂血症大鼠具有一定的降脂作用,能降低血浆黏度,同时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肽 血脂 抗氧化 血液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碱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分子鉴定及其酶学性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成堃 路福平 +2 位作者 李玉 王盛楠 王建玲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3-36,共4页
从盐碱地土壤中筛选到5株产碱性蛋白酶的细菌,分别命名为TCCC11001、TCCC11004、TCCC11013、TCCC11024、TC-CC11029。将其革兰氏染色、16S rRNA鉴定为Bacillus subtilis、Bacillus alcalophilus、Bacillus pumilus、Bacillus subtilis、... 从盐碱地土壤中筛选到5株产碱性蛋白酶的细菌,分别命名为TCCC11001、TCCC11004、TCCC11013、TCCC11024、TC-CC11029。将其革兰氏染色、16S rRNA鉴定为Bacillus subtilis、Bacillus alcalophilus、Bacillus pumilus、Bacillus subtilis、Bacillus licheni-formis。将菌株接入发酵培养基中,37℃、180r/min摇床培养48h,发酵液进行不同处理后Folin法测定酶活。结果发现:TCCC11001、TCCC11029的最适作用温度为40℃,TCCC11004、TCCC11013、TCCC11024的最适作用温度为50℃;TCCC11001、TCCC11004、TC-CC11013、TCCC11024、TCCC11029的最适作用pH值分别为10.0、11.0、10.0、9.0、11.0;TCCC11004、TCCC11013于40℃保温2h,残留酶活为最高酶活70%;TCCC11001、TCCC11024、TCCC11029的残留酶活<50%。DFP、PMSF完全抑制酶的活性,表明5种蛋白酶是典型的丝氨酸蛋白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蛋白酶 芽孢杆菌 分子鉴定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测定白兰地中的氨基甲酸乙酯 被引量:24
11
作者 高年发 宝菊花 +2 位作者 孙晓雯 张健 郭雨婷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4-87,共4页
高效液相结合荧光是检测氨基甲酸乙酯的新方法。经过实验得到最优的检测条件是:荧光检测入射光波长为234nm,发射光波长为600nm;流速为0.8mL/min;流动相梯度(0min~10min,A相为55%,B相为45%;10min~35min,A相为50%,B相为50%;35min~40mi... 高效液相结合荧光是检测氨基甲酸乙酯的新方法。经过实验得到最优的检测条件是:荧光检测入射光波长为234nm,发射光波长为600nm;流速为0.8mL/min;流动相梯度(0min~10min,A相为55%,B相为45%;10min~35min,A相为50%,B相为50%;35min~40min,A相为0%,B相为100%);荧光反应时间为5min。并通过与标准GC/MS方法进行对比研究,对HPLC-FLD方法进行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甲酸乙酯 高效液相 9-羟基吨: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粉细菌发酵生产L-乳酸的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高年发 晋明芬 张健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33-236,共4页
以玉米粉为细菌L-乳酸发酵的主要原料,不仅可以提高玉米的利用价值,而且可以降低L-乳酸的生产成本。将玉米粉经过双酶法得到的玉米糖化液为L-乳酸发酵的主要碳源,寻求适合细菌TL-2发酵生产L-乳酸的氮源及其合适的添加量。比较了几种不... 以玉米粉为细菌L-乳酸发酵的主要原料,不仅可以提高玉米的利用价值,而且可以降低L-乳酸的生产成本。将玉米粉经过双酶法得到的玉米糖化液为L-乳酸发酵的主要碳源,寻求适合细菌TL-2发酵生产L-乳酸的氮源及其合适的添加量。比较了几种不同平板培养基TL-2的生长情况,得出小肽-3可作为乳酸发酵培养基的有机氮源;在最初发酵培养基的基础上,改变其有机氮源及其含量,由发酵试验得,同样产酸量时,以10 g/L小肽-3为唯一氮源的发酵液的颜色最浅;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得出初糖浓度:小肽-3为15.5∶1,摇床培养(通风)时间为24.27 h时,乳酸的产量最高。在此培养方式及培养基的基础上进行摇瓶发酵,乳酸产量为143.8 g/L,转化率为95.8%,发酵周期缩短为60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粉 细菌TL-2 L-乳酸 小肽-3 有机氮源 响应面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酶活性与主要品质成分关系初探 被引量:15
13
作者 郝瑞雪 杜丽平 +2 位作者 徐瑞雪 肖冬光 王超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59-62,共4页
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研究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主要酶类和品质成分的变化规律,并对其相互关系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活性变化趋势相似,均在二翻时达到活性高峰,而且在产生微生物之前,纤维素酶和... 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研究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主要酶类和品质成分的变化规律,并对其相互关系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活性变化趋势相似,均在二翻时达到活性高峰,而且在产生微生物之前,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已作为内源酶存在于茶叶中,而蛋白酶和多酚氧化酶是来源于微生物的外源酶;水浸出物、氨基酸、可溶性糖和茶多酚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茶褐素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其中以多酚类物质变化最为明显。另外,研究表明: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为茶叶中酚类物质的氧化、纤维素和果胶的分解、蛋白质的降解提供了有效的生化动力,使与茶叶品质形成相关的理化成分发生了复杂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渥堆发酵 酶类 品质成分 相互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虫夏草液态发酵菌丝体中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谭之磊 殷海松 +1 位作者 黄皓 贾士儒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28-331,共4页
对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液态发酵菌丝体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冬虫夏草液体发酵菌丝体中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分别为24.53%和6.69%;腺苷含量为0.3755mg/g,D-甘露醇含量为88.80mg/g,胞内多糖含量为133.9mg/g,麦角甾醇含量为... 对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液态发酵菌丝体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冬虫夏草液体发酵菌丝体中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分别为24.53%和6.69%;腺苷含量为0.3755mg/g,D-甘露醇含量为88.80mg/g,胞内多糖含量为133.9mg/g,麦角甾醇含量为1.80mg/g。冬虫夏草液态发酵菌丝体主要成分含量与天然虫草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 发酵菌丝体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鲜毛蚶超高压杀菌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瑞 乔长晟 +2 位作者 贾鹏 贾培起 贾士儒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6-158,共3页
以生鲜毛蚶为研究对象,利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研究了不同压力、温度和保压时间对生鲜毛蚶中微生物(细菌、霉菌、酵母菌)存活率的影响,确定了生鲜毛蚶超高压杀菌工艺条件,为建立和推广海产品超高压杀菌工艺提供了实例。结果表明,当温度为2... 以生鲜毛蚶为研究对象,利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研究了不同压力、温度和保压时间对生鲜毛蚶中微生物(细菌、霉菌、酵母菌)存活率的影响,确定了生鲜毛蚶超高压杀菌工艺条件,为建立和推广海产品超高压杀菌工艺提供了实例。结果表明,当温度为20~40℃,保压时间为5~15min时,压力在300~500MPa范围内对生鲜毛蚶中各种微生物杀灭作用显著(P<0.01)。最终确定压力500MPa、温度40℃、保压时间5min为生鲜毛蚶超高压杀菌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 毛蚶 杀菌工艺 正变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甲酸乙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8
16
作者 高年发 宝菊花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4,共4页
对氨基甲酸乙酯的危害、形成机制、分析和消除方法进行了综述,应加强对氨基甲酸乙酯这种致癌物质的认识,引起社会的关注。倡导建立氨基甲酸乙酯的限量标准。
关键词 氨基甲酸乙酯 含量 形成机制 GC/MS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脂肪酶基因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克隆与表达 被引量:8
17
作者 韩振林 朱传合 +4 位作者 赵明明 赵玉金 路福平 戚薇 杜连祥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14,共4页
利用PCR方法从分泌脂肪酶的铜绿假单胞菌基因组DNA中扩增得到了脂肪酶基因,并测定其核苷酸序列,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脂肪酶基因的分泌表达载体,并在枯草芽孢杆菌中进行了分泌表达。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表明,表达蛋白占发酵液中蛋白... 利用PCR方法从分泌脂肪酶的铜绿假单胞菌基因组DNA中扩增得到了脂肪酶基因,并测定其核苷酸序列,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脂肪酶基因的分泌表达载体,并在枯草芽孢杆菌中进行了分泌表达。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表明,表达蛋白占发酵液中蛋白的25%,采用NaOH碱滴定法测定其发酵液酶活为15.26U/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酶 枯草芽孢杆菌 克隆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活力碱性蛋白酶产生菌的选育与发酵放大 被引量:7
18
作者 孙同毅 殷向斌 +3 位作者 郝继兴 陈坤 路福平 杜连祥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79-682,共4页
为了选育高活力碱性蛋白酶产生菌株。采用复合诱变(紫外照射、NTG、离子注入)方法,结合平板初筛与摇瓶复筛。获得一株高产突变株HAPN-169,其酶活力为3.5×10u/mL。高产菌株HAPN-169根据气液接触中体积传氧系数kLa相同的原则发酵放大... 为了选育高活力碱性蛋白酶产生菌株。采用复合诱变(紫外照射、NTG、离子注入)方法,结合平板初筛与摇瓶复筛。获得一株高产突变株HAPN-169,其酶活力为3.5×10u/mL。高产菌株HAPN-169根据气液接触中体积传氧系数kLa相同的原则发酵放大(7L,30L,200L),其发酵参数为:温度34℃,装液系数0.7,接种量5%,使溶氧维持在20~30%,控制发酵过程pH不低于7.0。在7L发酵罐,发酵时间为54小时,酶活力为3.6×104u/mL;在30L发酵罐,发酵时间为50小时,酶活力为3.86×104u/mL;在200L发酵罐,发酵时间为36小时,酶活力为4.2×104u/mL。发酵液pH在7.5左右时,酶活力在峰值,发酵终点一到,必须马上下罐。该结果对为我国碱性蛋白酶工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蛋白酶 离子注入 发酵放大 发酵终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醋酸发酵液提高清香型白酒中酸酯含量的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文阳 肖冬光 +2 位作者 杜丽平 张艳英 陈原 《中国酿造》 CAS 2012年第1期40-43,共4页
以清香型白酒生产的副产物大曲酒尾为培养基主要成分,经醋酸发酵制取醋酸发酵液,将其应用于清香型白酒生产中,通过考察醋酸发酵液的添加量,研究了其对酒醅发酵和清香型白酒酸酯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清蒸二次清"工艺... 以清香型白酒生产的副产物大曲酒尾为培养基主要成分,经醋酸发酵制取醋酸发酵液,将其应用于清香型白酒生产中,通过考察醋酸发酵液的添加量,研究了其对酒醅发酵和清香型白酒酸酯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清蒸二次清"工艺,在大酒醅发酵时添加醋酸发酵液,发酵结束后大酒醅酒精度略微下降,但添加醋酸发酵液可明显提高大渣酒中的主体酸酯含量;二酒醅发酵按照传统工艺进行,发酵结束后二酒醅酒精度呈增加趋势,二酒中的酸酯含量与对照无明显变化。理化指标结果表明,当醋酸发酵液添加量使大酒醅含量为3.0mg醋酸/g醅时,酒中主体酸酯含量提高较为显著,大酒中乙酸和乙酸乙酯分别提高了138.35%和85.43%,2次发酵总酯提高了25.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尾 醋酸菌 醋酸发酵液 清香型白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粒山药酸乳的制备工艺 被引量:6
20
作者 赵俊 杜连祥 +1 位作者 陈莹 曾俊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5-126,共2页
以山药、蜂蜜、鲜牛乳等为原料研制出一种饮品,该产品色泽柔和,口感细腻,酸甜适口,风味独特,具有爽脆的山药质感。文中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山药汁及粒的护色配方为0.05%NaHSO3,0.3%柠檬酸,0.15%Vc;最佳配方工艺为30%的山药汁,6%的蜂蜜,3... 以山药、蜂蜜、鲜牛乳等为原料研制出一种饮品,该产品色泽柔和,口感细腻,酸甜适口,风味独特,具有爽脆的山药质感。文中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山药汁及粒的护色配方为0.05%NaHSO3,0.3%柠檬酸,0.15%Vc;最佳配方工艺为30%的山药汁,6%的蜂蜜,3%的接种量,发酵5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 酸乳 山药 工艺 护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