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7年天津市区部分三级医院住院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于铁强 冯世庆 +6 位作者 张学利 邓树才 姜文学 倪东馗 商震德 李超英 王景贵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5期486-488,共3页
目的探讨2007年天津市区外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的特点。方法对2007年天津市区主要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外伤性脊髓损伤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共收治外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73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1.34岁,老年人占... 目的探讨2007年天津市区外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的特点。方法对2007年天津市区主要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外伤性脊髓损伤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共收治外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73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1.34岁,老年人占26%。以无职业者及工人为主。跌倒占42.5%,交通事故占35.6%。颈脊髓损伤最常见。ASIA分级以D、A级常见。D级损伤患者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效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天津市区脊髓损伤患者的年龄较高,跌倒是主要致伤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脊髓损伤 住院患者 特点 天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入路在脊柱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8
2
作者 宁尚龙 徐宝山 +1 位作者 夏群 Khai S Lam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513-1517,共5页
微创入路脊柱手术(MASS)是在经典微创脊柱手术(MISS)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的微创脊柱外科技术。MASS通过应用一些特殊设备或器械,经微创手术入路在直视下完成脊柱手术,减少手术入路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同时又能达到传统开放手术同样的手术... 微创入路脊柱手术(MASS)是在经典微创脊柱手术(MISS)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的微创脊柱外科技术。MASS通过应用一些特殊设备或器械,经微创手术入路在直视下完成脊柱手术,减少手术入路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同时又能达到传统开放手术同样的手术效果。MASS有效结合了MISS与开放手术的优势,减少了传统开放手术和MISS手术的并发症,具有手术组织创伤小、学习曲线相对MISS缩短、疗效确切、术后恢复快、医疗效价比高等优点,临床应用日益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手术 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段爆裂骨折后凸畸形不同测量方法比较 被引量:18
3
作者 赵栋 邓树才 +2 位作者 孙志明 马毅 赵合元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2-215,226,共5页
目的:比较常用胸腰段骨折侧位x线片不同测量方法测量后凸角度的可信度及可重复性。方法:40例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的侧位X线片,让3位脊柱外科医师应用6种测量方法测量后凸角度,(1)伤椎头侧邻近椎体上终板和尾侧邻近椎体下终板平行... 目的:比较常用胸腰段骨折侧位x线片不同测量方法测量后凸角度的可信度及可重复性。方法:40例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的侧位X线片,让3位脊柱外科医师应用6种测量方法测量后凸角度,(1)伤椎头侧邻近椎体上终板和尾侧邻近椎体下终板平行线的垂线夹角;(2)伤椎下终板和头侧邻近椎体上终板平行线的垂线夹角;(3)伤椎头侧和尾侧邻近椎体后壁平行线的垂线夹角;(4)伤椎头侧邻近椎体下终板和尾侧邻近椎体上终板平行线的垂线夹角;(5)伤椎上终板和下终板平行线的垂线夹角;(6)后凸比率,即伤椎头侧邻近椎体前下缘至尾侧邻近椎体前上缘距离(a)/伤椎头侧邻近椎体后下缘至尾侧邻近椎体后上缘距离(b)。以3周为间隔分别独自测量两次后凸角度,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方法1组内相关系数高度一致(r=0.84-0.95).其次是方法4(r=0.75-0.90)。各种测量方法三位测量医师所得结果组内一致性(重复测量5°以内变化)为76%-98.5%,方法1显示较好的一致性(92.4%-98.5%)。配对检验显示,不同观察者之间,组间可信度相关系数为0.53-0.90,方法1显示最高组间可信度相关系数(0.85,范围0.75-0.92),其次是方法4(0.81.范围0.71-0.89)。结论:测量伤椎头侧椎体上终板和尾侧椎体下终板平行线的垂线夹角作为骨折椎体后凸角具有最佳组内和组间可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 爆裂骨折 后凸 X线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病变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艳成 苗军 +4 位作者 马信龙 胡永成 韩岳 兰杰 张泽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88-894,共7页
目的:观察双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病变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6年8月~2018年10月手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的相邻节段病变(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患者36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双... 目的:观察双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病变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6年8月~2018年10月手术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的相邻节段病变(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患者36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双钉组):12例,男女比例(4∶8),年龄66.2±4.2岁(59~74岁),首次术后2~7年,均为头侧椎节病变。使用双椎弓根螺钉(dual screws,DS)固定技术,于原手术侧椎弓根再次各置入一枚翻修螺钉,ASD另一端置入皮质骨通道螺钉,减压后短节段融合固定。B组(对照组):24例,男女比例(9∶15),年龄64.0±7.7岁(46~72岁),平均首次术后2~10年,19例为头侧椎节退变,5例为尾侧椎节病变。手术取下双侧固定棒,采用Magerl方法置入ASD远端椎弓根螺钉、减压责任节段后延长棒固定。记录每例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腰椎ODI评分、腰痛VAS、腿痛VAS。通过腰椎X线片、CT评价术后患者的内固定位置和椎间融合状态。比较两组间和组内的临床评分差异性。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6.1±5.8个月(6~26个月)。ODI评分A组术前(82.5±16.7)%,末次随访(16.0±8.9)%;B组术前(78.0±14.6)%,末次随访(18.0±9.4)%;腰痛VAS,A组术前8.3±3.5分,末次随访1.7±0.9分;B组术前6.7±4.5分,末次随访2.1±1.3分;腿痛VAS,A组术前6.3±4.5分,末次随访1.0±1.0分;B组术前7.8±3.4分,末次随访2.3±2.4分。两组末次随访的ODI和VAS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的术前ODI、腰痛VAS、腿痛VAS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间的术前、末次随访ODI、VAS、手术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B组的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明显大于A组(P<0.05)。A组无手术切口感染、无神经症状加重病例,1例术中硬脊膜撕裂,予以修复。B组术中硬脊膜撕裂5例,术中修复或者皮下脂肪覆盖,伤口表浅感染1例,经过换药治愈。A组共置入24枚双钉技术的翻修螺钉(L1椎体2枚,L2椎体12枚,L3椎体10枚),其中18位置良好,4枚螺钉穿破椎体外侧壁,2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内侧壁,但无神经症损伤症状,随访无内固定松动。B组再次植入48枚椎弓根螺钉,螺钉位置良好,无穿破椎体和椎弓根病例。末次随访的A组椎间融合8例,B组18例。翻修螺钉平均螺钉头倾角6.7°±6.6°(3°~16°),平均外展角度10.3°±7.4°(0°~15°)。B组无螺钉相关合并症。结论:个体化双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为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病变提供一种新的微创解决方案,短期临床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 相邻节段病变 椎弓根螺钉 皮质骨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培养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纤维环样细胞分化 被引量:1
5
作者 栾雅静 许海委 +1 位作者 徐宝山 杨强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45-649,共5页
目的通过体外共培养技术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向纤维环(annulus fibrosus,AF)细胞分化,并探讨共培养后HUCMSCs形态学和组织学的变化。方法取正常足月新生儿脐带及新西兰白兔,分... 目的通过体外共培养技术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向纤维环(annulus fibrosus,AF)细胞分化,并探讨共培养后HUCMSCs形态学和组织学的变化。方法取正常足月新生儿脐带及新西兰白兔,分别分离培养HUCMSCs和AF细胞。取第2代HUCMSCs和AF细胞,按1∶1比例利用Transwell 6孔培养板共培养。共培养2周后,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共培养组HUCMSCsⅠ型胶原、蛋白聚糖及SOX-9基因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法检测Ⅰ型胶原蛋白和蛋白聚糖等细胞基质的合成情况。结果对照组HUCMSCs形态多呈长梭形,共培养后HUCMSCs形态逐渐变为短梭形或多角形,并开始出现细胞突触,出现类AF的形态特征;实时荧光定量结果显示,共培养HUCMSCs中Ⅰ型胶原、蛋白聚糖及SOX-9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共培养HUCMSCs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Ⅰ型胶原蛋白胞质阳性,甲苯胺蓝染色显示蛋白聚糖阳性,对照组均为阴性。结论体外共培养技术可诱导HUCMSCs向类AF分化,有望为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生物学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纤维环细胞 共培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坐骨神经痛患者的步态特征 被引量:16
6
作者 郑陈帆 刘艳成 +4 位作者 闫松华 夏群 苗军 白剑强 张宽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3-77,共5页
目的分析总结坐骨神经痛患者的步态特征,辅助临床的诊断评估。方法连续住院治疗的43例伴有坐骨神经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佩戴便携式步态分析仪后自由下平地行走120 m,同时纳入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匹配的4... 目的分析总结坐骨神经痛患者的步态特征,辅助临床的诊断评估。方法连续住院治疗的43例伴有坐骨神经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佩戴便携式步态分析仪后自由下平地行走120 m,同时纳入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匹配的43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采集受试者的步态数据,包括7个时空参数(单支撑时间、双支撑时间、单双腿支撑时间比、步态周期时间、步速、步频、步长)以及4个加速度参数(拔腿强度、摆腿强度、地面冲击、足落地控制),对比患者与正常人、患者患侧与健侧下肢之间的步态差异。结果患者单支撑时间、单双腿支撑时间比、步速、步频、步长及4个加速度参数明显小于正常人,而双支撑时间延长。相比于患者健侧下肢,患侧下肢支撑时间、步频及4个加速度参数显著性减小,步长增加。结论坐骨神经痛患者患侧下肢运动功能出现障碍,影响步行能力。便携式步态分析仪可反映坐骨神经痛患者下肢的异常步态特征,为临床诊断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痛 步态 腰椎间盘突出 便携式步态分析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软骨细胞外基质的取向支架的制备及评价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坤 赵艳红 +4 位作者 徐晨 王连永 杨强 李洪发 滕彬宏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1-56,共6页
目的制备软骨细胞外基质(CECM)取向多孔支架,评价其理化特性及对脂肪干细胞(ADSCs)的相容性。方法切取新鲜猪关节软骨片,匀浆后离心筛选出直径50~500 nm左右的软骨纤维,经Triton X-100脱细胞后制备成浓度6%的CECM浆料,通过定向结晶和冷... 目的制备软骨细胞外基质(CECM)取向多孔支架,评价其理化特性及对脂肪干细胞(ADSCs)的相容性。方法切取新鲜猪关节软骨片,匀浆后离心筛选出直径50~500 nm左右的软骨纤维,经Triton X-100脱细胞后制备成浓度6%的CECM浆料,通过定向结晶和冷冻干燥后交联即得CECM取向支架。对CECM取向支架的理化性能和细胞相容性进行评价。结果 CECM取向支架横断面为均匀的多孔网状结构,孔壁上密布软骨纤维,纵断面为垂直管状结构;支架呈苏木精-伊红红染,甲苯胺蓝、番红O、天狼星红染色均呈阳性;支架孔隙率、吸水率和纵向压缩弹性模量分别为95.455%±0.910%、95.889%±1.071%和(40.208±5.097)k Pa;ADSCs在支架上黏附和增殖,并均匀长入支架孔隙内。结论 CECM取向支架的成分与天然软骨相似,生物相容性良好,孔隙结构、孔径大小适于种子细胞黏附、增殖和长入,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软骨组织工程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 细胞外基质 取向支架 组织工程 定向结晶 冷冻干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限制性椎板切除术后颈椎曲度大小与脊髓后移的关系及对轴性症状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田金辉 李志远 +4 位作者 孙晓琳 李少伟 江仲超 苗洁 刘法敬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6768-6772,共5页
观察颈椎后路限制性椎板减压术后颈椎曲度大小与颈髓后移距离的关系及对手术疗效的影响。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有87例颈椎曲度正常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邯郸市中心医院接受限制性椎板切除术治疗,其中有74例获得完整的临床随访。术后根... 观察颈椎后路限制性椎板减压术后颈椎曲度大小与颈髓后移距离的关系及对手术疗效的影响。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有87例颈椎曲度正常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邯郸市中心医院接受限制性椎板切除术治疗,其中有74例获得完整的临床随访。术后根据harrison方法测量颈椎曲度并将其分为:A组,颈椎曲度变减小(0°≤颈椎角≤16.5°);B组,颈椎曲度正常(颈椎角>16.5°)。术后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脊髓后移距离、颈椎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轴性症状严重程度及C5神经麻痹发生情况。在平均23.8个月的临床随访中,36例患者(A组)的颈椎曲度变小(48.6%),平均颈椎角为9.7°±5.3°;38例患者(B组)颈椎曲度维持正常(51.4%),颈椎角为18.7°±4.6°,两组颈椎曲度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A组椎板切除宽度为(18.5±2.1)mm,B组为(17.9±1.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脊髓后移距离为(1.8±0.5)mm,B组为(2.6±0.8)mm,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ROM较术前无明显减小(P>0.05),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A组轴性症状严重程度明显重于B组(P<0.05);A组有3例(8.3%)患者发生C5神经麻痹,B组有4例(10.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限制性椎板切除术后仍有近半数的患者出现颈椎曲度丢失,颈椎曲度减小使得脊髓后移距离缩短并增加轴性症状的严重程度,而颈椎曲度与神经恢复效果及C5神经麻痹无明显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全椎板减压 颈椎曲度 脊髓后移 C5神经麻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坐位下腰椎前屈后伸时轴向载荷对下腰椎在体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寇博文 张泽佩 +4 位作者 刘健超 徐瀚鹏 吴金成 兰杰 苗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31-638,共8页
目的:研究坐位下轴向载荷对腰椎前屈后伸时下腰椎节段运动的影响。方法:招募10名志愿者进行研究,其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31(26,34)岁,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2.5(22.0,23.4)kg/m2。用CT扫描获取受试者仰卧位时L3~S椎体的影像... 目的:研究坐位下轴向载荷对腰椎前屈后伸时下腰椎节段运动的影响。方法:招募10名志愿者进行研究,其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31(26,34)岁,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2.5(22.0,23.4)kg/m2。用CT扫描获取受试者仰卧位时L3~S椎体的影像并进行三维重建。在双透视成像系统中采集受试者坐位L3~S1在中立、最大前屈及最大后伸姿势时的瞬时影像。在Rhinoceros软件环境中将不同坐位姿势的瞬时影像与三维模型配准。测量由仰卧位变化为中立坐位时椎体的相对位移距离和相对旋转角度;在生理条件下和额外轴向载荷(背负10kg特制背心)的坐位下,比较两种状态下最大前屈到最大后伸运动中椎体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由中立坐位到最大前屈、后伸坐位姿势时腰椎活动度的差异。结果 :生理坐位下,由仰卧位变成中立坐位,L5相对于S1向背侧位移1.4 (0.6,2.4)mm,前屈旋转11.4°(10.2°,17.9°),L3/4、L4/5在矢状面上旋转0.8°(-2.1°,3.8°)、4.4°(-1.0°,8.9°),旋转幅度较L5/S1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前屈后伸过程中,L3~S1各节段在左右方向位移分别为2.0(1.6,2.5)mm、1.8(1.0,2.4)mm、5.9(3.7,6.4)mm;近远端方向位移分别为1.0(0.7,1.2)mm、0.7(0.6,1.3)mm、3.3(1.7,4.0)mm,L5/S1在左右方向及近远端方向的位移较L3/4、L4/5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由中立坐位到最大后伸坐位运动过程中,L3~S1各节段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移分别为0.7(0.3,1.4)mm、0.5 (0.3,0.6)mm、2.6 (1.3,3.8)mm;在矢状面上的旋转角度分别为4.2°(1.1°,5.6°)、2.2°(1.4°,3.3°)、9.5°(4.6°,12.2°)。加载额外轴向载荷后,与生理坐位相比,由仰卧位变成中立坐位,L5/S1在矢状面上旋转减小1.2°、在头尾方向上压缩1.5mm;前屈后伸运动中,L5/S1在前后、左右及近远端方向的位移分别减少2.8、4.1、1.3mm;中立到最大后伸坐位运动过程中,L5/S1的旋转范围减小6.1°(P=0.038)。结论:由仰卧位转换为中立坐位,下腰椎偏向前屈位置。生理坐位前屈后伸运动中,L5/S1有较大的活动度。伴随着额外轴向载荷的加载,L5/S1活动度减少。相比较于L5/S1,有或无加载额外轴向载荷对L3/4、L4/5在坐位前屈后伸中运动学参数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运动 坐位 在体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