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气机升降理论观察旋覆代赭汤及其拆方对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大鼠食管线粒体ANT转运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田晶晶 杨幼新 +1 位作者 袁红霞 马艳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758-1761,共4页
目的:观察旋覆代赭汤及其拆方对反流性食管炎(RE)模型大鼠线粒体腺苷酸转运体(ANT)转运活性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6组,即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旋覆代赭汤全方组及拆方组(包括苦降组、甘升组),每组10只大鼠。对... 目的:观察旋覆代赭汤及其拆方对反流性食管炎(RE)模型大鼠线粒体腺苷酸转运体(ANT)转运活性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6组,即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旋覆代赭汤全方组及拆方组(包括苦降组、甘升组),每组10只大鼠。对除正常组外的造模组大鼠采用"4.2 mm幽门夹+胃底2/3结扎术"制备RE动物模型。从术后第7天开始,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旋覆代赭汤全方组、拆方各组及西药组分别给予相应药液灌胃,干预14 d后,第22天处死全部大鼠后,取材,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RE大鼠病理分级,各组随机取6份食管标本匀浆制成线粒体悬浮,液通过H3-ADP掺入法测量检测食管线粒体ANT转运活性。结果:各组大鼠食管黏膜病理形态学积分比较:模型组大鼠食管黏膜病理积分比正常组显著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全方组、西药组、甘升组食管黏膜病理形态学积分比模型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苦降组食管黏膜病理形态学积分较模型组稍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方组及西药组食管黏膜病理形态学积分较甘升组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食管线粒体ANT转运活性比较: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西药组、全方组、甘升组大鼠食管线粒体ANT转运活性略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苦降组略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全方组及甘升组大鼠食管线粒体ANT转运活性略提高略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全方组、甘升组及苦降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覆代赭汤通过调节脾胃气机改善RE模型大鼠食管黏膜光镜下表现,促进黏膜修复,改善炎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RE大鼠线粒体ANT转运活性,辅助线粒体能量的顺利完成,亦可能是旋覆代赭汤治疗RE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流性食管炎 旋覆代赭汤 气机升降 能量代谢 线粒体腺苷酸转运体转运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肠愈疡汤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2
2
作者 张娟 曹泽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0-92,共3页
目的观察清肠愈疡汤保留灌肠联合美沙拉嗪颗粒剂(艾迪莎)口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方法将轻、中度UC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2例,采用清肠愈疡汤保留灌肠联合艾迪莎口服治疗;对照组32例,单纯口服艾迪莎。主要观察临床疗... 目的观察清肠愈疡汤保留灌肠联合美沙拉嗪颗粒剂(艾迪莎)口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方法将轻、中度UC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2例,采用清肠愈疡汤保留灌肠联合艾迪莎口服治疗;对照组32例,单纯口服艾迪莎。主要观察临床疗效、不同病变部位的疗效比较、临床症状的改善、结肠镜检积分的改善情况及半年内复发率。结果试验组在改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结肠镜检积分、复发率等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肠愈疡汤保留灌肠联合艾迪莎口服治疗UC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肠愈疡汤 中药灌肠 美沙拉嗪 结肠炎 溃疡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onkhite-Canada综合征1例报告 被引量:2
3
作者 张艳 曹泽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00-1200,共1页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9岁。患者因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纳差、乏力伴四肢末端皮肤发黑,呈进行性加重、指甲增厚、干燥,甲床分离,体质量下降约20kg,于2009年5月入院。查体:消瘦,全身皮肤呈浅黑色,尤以四肢末端为著,指甲增厚、干燥,...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9岁。患者因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纳差、乏力伴四肢末端皮肤发黑,呈进行性加重、指甲增厚、干燥,甲床分离,体质量下降约20kg,于2009年5月入院。查体:消瘦,全身皮肤呈浅黑色,尤以四肢末端为著,指甲增厚、干燥,甲床分离,部分脱落。肝、肾区轻叩痛,无其他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示:血红蛋白(Hb)91g·L-1;尿、便常规均正常;血钙1.99mmol·L-1;血清三碘甲腺原氨酸66.50μg·L-1;抗dsDNA阳性,其余自身抗体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NKHITE-CANADA综合征 三碘甲腺原氨酸 自身抗体阴性 皮肤发黑 四肢末端 进行性加重 2009年 实验室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督提胃针刺法联合隔姜灸治疗脾虚气陷型胃下垂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
4
作者 张俊 王天锡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3年第8期196-199,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通督调神、健脾提胃针刺法联合隔姜灸治疗胃下垂的临床效果,观察针灸并用治疗胃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信封法筛选2021年3月—2022年3月期间在该院住院及在脾胃病门诊、中医科门诊、消化科门诊就诊中符合胃下垂诊断,且为... 目的探讨采用通督调神、健脾提胃针刺法联合隔姜灸治疗胃下垂的临床效果,观察针灸并用治疗胃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信封法筛选2021年3月—2022年3月期间在该院住院及在脾胃病门诊、中医科门诊、消化科门诊就诊中符合胃下垂诊断,且为脾虚气陷型的9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隔姜灸组和联合组,每组45例。联合组给予通督提胃针刺法联合隔姜灸进行治疗,隔姜灸组给予单纯隔姜灸治疗,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治疗前后症状积分、胃角切迹低于两侧髂嵴的距离、数字胃肠钡餐造影检查的结果。结果(1)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89%(40/45),高于隔姜灸组的77.78%(3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总积分相比呈现下降趋势,且联合组症状积分较隔姜灸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胃角切迹低于两侧髂嵴的距离均呈现下降趋势,且联合组数值较隔姜灸组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后,数字胃肠钡餐造影检查联合组正常例数占比(48.89%,22/45)最多,高于隔姜灸组正常人数占比的31.11%(1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联合组治疗后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隔姜灸组出现胃潴留、恶心症状,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2/45)(P>0.05)。结论相比于单纯隔姜灸治疗,通督提胃针刺法联合隔姜灸进行治疗临床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腹肌松弛、韧带松弛,对脾虚气陷型胃下垂的状况起到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脾提胃针刺法 隔姜灸 脾虚气陷型胃下垂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