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妥昔单抗联合免疫抑制剂冲击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的疗效及对CAS评分、预后转归的影响
1
作者 李伟 游泳 +3 位作者 项芬芬 闫永凤 陈凯 陈文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14-718,共5页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免疫抑制剂冲击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TAO)的疗效,并分析其对临床活动性(CAS)评分、预后转归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10月黄冈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36例272眼TAO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8例)、...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免疫抑制剂冲击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TAO)的疗效,并分析其对临床活动性(CAS)评分、预后转归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10月黄冈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36例272眼TAO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8例)、对照组(68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免疫抑制剂冲击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利妥昔单抗+免疫抑制剂冲击治疗,均治疗4个疗程(7 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眼征状况、CAS评分、甲状腺状况[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体积]、T淋巴细胞亚群、不良反应情况。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预后转归情况。结果 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4.12%(64/68)]高于对照组[82.35%(56/68)](P<0.05)。治疗2个疗程、4个疗程后,观察组患者眼球突出度、眼压、平均睑裂宽度、球后软组织体积、球尖距、CAS评分、TPOAb、TRAb、甲状腺体积均小于对照组,均较治疗前减少(均为P<0.05),泪膜脂质层厚度均大于对照组,均较治疗前增加(均为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以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CD3+、CD4+、CD8+T淋巴细胞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2个疗程、4个疗程后两组患者CD3+、CD4+T淋巴细胞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除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表达小于对照组外,其余时间点患者CD3+、CD4+T淋巴细胞表达水平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治疗2个疗程、4个疗程后两组患者CD8+T淋巴细胞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两组患者低热、恶心、低血钾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好转率[95.59%(65/68)]高于对照组[79.41%(54/68)](P<0.05)。结论 利妥昔单抗联合免疫抑制剂冲击治疗TAO患者疗效显著,可缓解眼征状况、甲状腺状况,降低临床活动性,促进预后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妥昔单抗 甲状腺相关眼病 免疫抑制剂 CAS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芎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单立新 陈凯 +2 位作者 姚玉淑 王春梅 周志兰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444-1446,共3页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2016年10月在本院心内科治疗的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在此基础上观察组50例加用川...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2016年10月在本院心内科治疗的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在此基础上观察组50例加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发病频率和发病时间、各项实验室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用药后治疗有效率为9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及心绞痛持续时间均明显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心肌肌钙蛋白I(cTnI)明显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芎嗪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减少心绞痛的发作,降低炎症反应对心肌损伤,提高心肌修复能力,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川芎嗪 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PO光激化学发光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凯 吴丹 +3 位作者 聂庆东 相平 任杰 李会强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202-1206,1215,共6页
目的:建立双抗体夹心模式光激化学发光免疫(LiCA)技术定量检测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方法,并对方法进行方法学评估。方法:采用棋盘格滴定法,用针对EPO抗原的一个单克隆抗体及两个多克隆抗体,分别包被发光微粒,及进行生物素化... 目的:建立双抗体夹心模式光激化学发光免疫(LiCA)技术定量检测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方法,并对方法进行方法学评估。方法:采用棋盘格滴定法,用针对EPO抗原的一个单克隆抗体及两个多克隆抗体,分别包被发光微粒,及进行生物素化,两两配对筛选出最佳双抗体组合,进而确定最佳反应浓度,建立光激化学发光检测EPO的方法,建立标准曲线,评价该方法。研究中采用SPSS19.0软件和ELISA Calc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筛选到一组最适抗体,分别与发光微粒和生物素进行连接,成功建立了EPO定量检测的双抗体夹心模式LiCA方法。该法检测的敏感性为0.09 ng/ml,在0.09~30 ng/ml范围内线性良好。批内变异系数和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2.93%和3.86%,EPO浓度高达30 ng/ml时无Hook效应。51例EPO增高及51例健康体检者EPO的测定结果与放射免疫法检测EPO比较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957),建立的参考范围为0.76~6.80 ng/ml。结论:成功建立了双抗体夹心模式的光激化学发光定量检测EPO的方法。该检测方法均具有敏感性高、免洗板、线性范围宽、背景荧光低、快速简便等特点。在EPO检测中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有助于EPO诊断试剂盒的研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红细胞生成素 光激化学发光 方法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