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生物菌剂对草坪植物高羊茅生长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3
1
作者 张美存 程田 +1 位作者 多立安 赵树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4763-4769,共7页
从生活垃圾堆肥中分离出放线菌、枯草芽孢杆菌和苏云金芽孢杆菌,通过形态学和染色鉴定,分别以微生物单菌剂施入到草坪土壤基质中,研究了几种微生物菌剂对高羊茅生长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微生物菌剂处理可以显著提高高羊茅... 从生活垃圾堆肥中分离出放线菌、枯草芽孢杆菌和苏云金芽孢杆菌,通过形态学和染色鉴定,分别以微生物单菌剂施入到草坪土壤基质中,研究了几种微生物菌剂对高羊茅生长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微生物菌剂处理可以显著提高高羊茅株高、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P<0.01或P<0.05),促进了高羊茅的生长。同时,施加不同的微生物菌剂对于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有显著的增强作用,其中放线菌处理土壤脲酶和多酚氧化酶分别是对照的8.38倍和20.6倍。因此,从堆肥中得到的3种微生物菌剂均可有效提高土壤酶活性,改善植物根际微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壤肥力和养分的利用率,促进了草坪植物生长,改善草坪质量。该研究可为微生物菌剂在草坪建植体系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垃圾堆肥 微生物菌剂 高羊茅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对水稻幼苗镉积累特性及亚细胞分布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5
2
作者 潘瑶 尹洁 +2 位作者 高子平 王景安 刘仲齐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275-281,共7页
为探明硫对水稻幼苗镉积累特性及亚细胞分布特征的影响,进行水培试验。以高镉积累水稻品种T优705和低镉积累品种湘早籼24为材料,研究硫对水稻幼苗吸收累积镉的影响及其植株体内亚细胞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当施硫水平为2.8 mg·L-1... 为探明硫对水稻幼苗镉积累特性及亚细胞分布特征的影响,进行水培试验。以高镉积累水稻品种T优705和低镉积累品种湘早籼24为材料,研究硫对水稻幼苗吸收累积镉的影响及其植株体内亚细胞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当施硫水平为2.8 mg·L-1时,2个品种根系和地上部分的镉含量均显著降低;当施硫浓度为0.3 mg·L-1时,只有湘早籼24根系中的Cd含量显著降低(P<0.05)。施硫可显著降低水稻根系中的镉向地上部分转移,增加水稻地上部细胞壁中的Cd分配比例,降低胞液中的Cd分配比例。与根系相比,地上部的Cd积累量更容易受到施硫水平的影响。因此,针对不同品种,在水稻苗期合理施硫可有效地缓解Cd毒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镉含量 亚细胞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对粳稻幼苗镉吸收转运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尹洁 赵艳玲 +4 位作者 徐莜 高子平 崔冠男 王景安 刘仲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34-841,共8页
采用水培实验,研究了镉胁迫下粳稻幼苗的生长发育特征及镉和锌的吸收转运特性。结果表明,施加1.2 mmol·L^(-1)及1.4mmol·L^(-1)锌能显著增加根尖数目和根系及地上部的生物量,并使根系中的镉积累量分别下降86.4%和97.5%,地上... 采用水培实验,研究了镉胁迫下粳稻幼苗的生长发育特征及镉和锌的吸收转运特性。结果表明,施加1.2 mmol·L^(-1)及1.4mmol·L^(-1)锌能显著增加根尖数目和根系及地上部的生物量,并使根系中的镉积累量分别下降86.4%和97.5%,地上部镉积累量分别下降62.6%和73.3%。根系和地上部的镉主要分布在细胞壁(F1)和胞液(F3)中,细胞器(F2)中的镉含量很少,只占根系镉总量的5.4%和地上部镉总量的9.4%。锌降低了各亚细胞组分中镉的含量,提高了镉在F3中的分配比例。当锌使根系F3中的镉浓度降低到12.8 mg·kg^(-1)FW以下时,镉从根系F3中向地上部转运的比率显著增加,但转运量只有2.7μmol·L^(-1)Cd^(2+)(无锌添加)处理组的26.9%~4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积累 转运 亚细胞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疫性害虫中对长小蠹在中国的适生区 被引量:10
4
作者 范靖宇 吴哿 +1 位作者 朱耿平 蔡波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1-85,共5页
【目的】中对长小蠹是一种已在我国海南建立种群的外来有害生物,预测其在中国的潜在入侵分布区,可为阻断其传播和早期监测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我国动植物检验检疫信息资源平台,对中对长小蠹在我国入境口岸的截获记录进行检索和统计... 【目的】中对长小蠹是一种已在我国海南建立种群的外来有害生物,预测其在中国的潜在入侵分布区,可为阻断其传播和早期监测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我国动植物检验检疫信息资源平台,对中对长小蠹在我国入境口岸的截获记录进行检索和统计。根据中对长小蠹现有分布记录,选取2组(5个环境变量和9个环境变量)相关性的气候变量,将中对长小蠹的本土生态空间与中国的生态空间进行对比,测试其在我国入侵过程中生态位保守性,然后基于2组环境变量在本土中美洲地区分别构建生态位模型,将其转移至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来检测模型,并预测其在我国的适宜生态空间和潜在分布区。【结果】我国中对长小蠹的截获主要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口岸,从木制品进口中截获。生态空间比对发现中对长小蠹在我国与其本土所占有的生态空间具有较大的重叠,其在我国的入侵过程中的生态位是保守的,然而与本土空间相比,我国所占有的生态空间存在较大的生态位空缺,表明中对长小蠹在我国的潜在入侵风险较大。在生态位模型预测中,与基于9个环境变量模型的预测相比较,基于5个环境变量的模型预测较为保守,基于2组变量的模型结果均显示中对长小蠹的适生区主要分布于中美洲、南美洲中部、非洲中部、澳洲北部和亚洲中部以及东南亚地区。中对长小蠹在我国的适生区主要在海南、台湾、广东等地,此外云南和广西南部等地的适生性亦较高。【结论】中对长小蠹在我国海南、台湾、广东等大部分地区存在入侵风险。本次预测结果与当前分布范围一致,这些潜在分布区多聚集在沿海地区,贸易活动频繁,有利于该害虫在入侵地建立种群并扩散;这些高风险地区应开展预警与监测,防止其从海南向大陆扩张或二次入侵。综合潜在分布分析和截获记录统计,我国广东珠江三角地区入侵风险最高,需要密切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对长小蠹 长小蠹科 潜在分布 生态位模型 MAX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污染来源对萝卜镉积累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高子平 王龙 +3 位作者 尹洁 崔冠男 王景安 刘仲齐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1期37-41,共5页
以红樱桃萝卜(Raphanus sativus L.var.radculus pers)为材料,对根际环境中和叶片中的镉(Cd)浓度与Cd在萝卜体内转运积累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萝卜根部组织中的Cd含量随根际环境中Cd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根部次生韧皮部对Cd的积累... 以红樱桃萝卜(Raphanus sativus L.var.radculus pers)为材料,对根际环境中和叶片中的镉(Cd)浓度与Cd在萝卜体内转运积累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萝卜根部组织中的Cd含量随根际环境中Cd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根部次生韧皮部对Cd的积累量明显大于次生木质部。在高Cd环境中次生木质部中的Cd吸收量与次生韧皮部中的Cd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萝卜根系次生木质部中Cd积累量与叶柄和叶片中的Cd含量高度正相关,根系中的Cd主要通过次生木质部转运到叶柄和叶片中。叶片中的Cd主要通过次生木质部向根系转运,到达根系向外扩散到次生韧皮部,向内扩散到初生木质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萝卜 木质部 韧皮部 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对水稻幼苗镉吸收转运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6
作者 张参俊 尹洁 +2 位作者 张长波 王景安 刘仲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28-1033,共6页
以高积累和低积累Cd的两种水稻幼苗为材料,对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NSCCs)在Cd吸收转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稻根系和地上部对Cd的吸收均存在高、低亲和两种转运系统,高积累品种幼苗的Cd吸收转运效率明显高于低积累品种;NS... 以高积累和低积累Cd的两种水稻幼苗为材料,对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NSCCs)在Cd吸收转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稻根系和地上部对Cd的吸收均存在高、低亲和两种转运系统,高积累品种幼苗的Cd吸收转运效率明显高于低积累品种;NSCCs在水稻Cd吸收转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地上部Cd积累量的贡献率大于根系。在Cd浓度为0.1 mg·L-1的处理下,NSCCs对低积累水稻幼苗地上部Cd积累量的贡献率高达93.5%,显著高于对高积累品种的贡献率。环境中的Cd浓度越高,NSCCs的贡献率越低。NSCCs可能是水稻高亲和转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将低浓度的Cd有效转运到地上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 CD含量 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蛾周氏啮小蜂触角感受器性二型超微结构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孙伊阳 覃东玉 +5 位作者 潘丽娜 穆怡然 杨艺新 相伟芳 朱耿平 李敏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35-144,共10页
【目的】通过对白蛾周氏啮小蜂雌、雄触角感受器超微结构的观察分析,可为了解昆虫触角的感受机制研究提供依据,为进一步探究各感受器内部结构、作用机制及相关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雌、雄白蛾周氏啮小蜂触角感受器的... 【目的】通过对白蛾周氏啮小蜂雌、雄触角感受器超微结构的观察分析,可为了解昆虫触角的感受机制研究提供依据,为进一步探究各感受器内部结构、作用机制及相关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雌、雄白蛾周氏啮小蜂触角感受器的形态结构、类型、数量和分布。共观察雌、雄蜂各10只,并对雌、雄触角感受器进行了详细描述、比较和分析。【结果】雌、雄蜂触角差异显著,雌蜂触角11节,雄蜂触角12节,且雄蜂触角柄节膨大。从雌、雄触角基部到末端,感受器的种类和数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中鞭节上的感受器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从雌、雄蜂感受器种类上看,雌蜂比雄蜂多发现2种感受器,分别为腔锥形感器和乳状感器Ⅱ型。从雌、雄蜂感受器形态结构上看,雌蜂的毛形感器Ⅰ型比雄蜂更为细长。雄蜂的乳状感器Ⅰ型要明显比雌蜂长。新发现的乳状感器Ⅲ型其形态结构在雌、雄蜂上也有显著差异。从雌、雄蜂感受器的数量上看,雌蜂触角感受器总量约为雄蜂的2倍。毛型感器Ⅰ型、Ⅱ型、板状感器、刺形感器、乳状感器Ⅰ型、Ⅱ型的数量在雌、雄蜂触角上差异显著。雌蜂触角上数量最多的感受器为毛形感器Ⅰ型,雄蜂为毛形感器Ⅱ型。从感受器的分布上来看,毛形感器Ⅰ型在雌蜂触角鞭节各亚节皆有分布,但在雄蜂触角上多分布于索节,棒节少见。毛型感器Ⅱ型在雄蜂触角鞭节各亚节皆有分布,但在雌蜂触角上多见于棒节,索节上未见分布。【结论】雌、雄触角感受器性二型现象明显,感受器的形态结构、种类、数量和分布均有差异,推测其与雌、雄蜂触角感受器功能不同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蛾周氏啮小蜂 触角感受器 寄生蜂 扫描电镜 性二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纳米炭黑对生活垃圾堆肥重金属不同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贺璐 多立安 赵树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08-513,共6页
垃圾堆肥富含N、P、K、有机质等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但同时也含有大量的重金属,需要钝化处理。纳米炭黑具有吸附性,在钝化修复重金属方面具有应用前景;但纳米炭黑是疏水性的非极性吸附剂,为了提高其钝化能力,需进行改性处理。本实验采用... 垃圾堆肥富含N、P、K、有机质等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但同时也含有大量的重金属,需要钝化处理。纳米炭黑具有吸附性,在钝化修复重金属方面具有应用前景;但纳米炭黑是疏水性的非极性吸附剂,为了提高其钝化能力,需进行改性处理。本实验采用2种氧化性无机酸、酸性高锰酸钾、3种无机碱对纳米炭黑进行了改性处理,并按5%的比例添加到垃圾堆肥产品中,研究了改性纳米炭黑对堆肥重金属不同形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纳米炭黑均可显著降低重金属的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比例,其中,KMnO4改性纳米炭黑对Cr、Pb最为有效,分别比对照降低了71.13%和73.48%;而HNO3改性纳米炭黑使Cu和Zn的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比例分别比对照降低了67.67%和74.33%。另外,3种氧化改性纳米炭黑降低了Fe/Mn氧化物结合态重金属含量,增加有机物及硫化物结合态含量,而3种碱改性纳米炭黑的结果正好相反。改性纳米炭黑明显降低了堆肥结合态重金属的总含量,增加了残渣态重金属的含量,使重金属从植物易吸收态向不易吸收态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堆肥 改性纳米炭黑 重金属 重金属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β诺达病毒衣壳蛋白重组表达及复性条件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蒋嫣冉 张亦陈 +2 位作者 刘逸尘 耿绪云 孙金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70-375,共6页
β诺达病毒利用其缺乏校正功能的聚合酶进行基因组复制,易导致突变,因而具有广泛的宿主感染性,而且可引发致死率极高的病毒性神经坏死症,需要有针对性地研究检测及防御方法。本研究以感染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的β诺达病毒为对... β诺达病毒利用其缺乏校正功能的聚合酶进行基因组复制,易导致突变,因而具有广泛的宿主感染性,而且可引发致死率极高的病毒性神经坏死症,需要有针对性地研究检测及防御方法。本研究以感染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的β诺达病毒为对象,利用引物设计,将His标签编码序列连接到完整病毒衣壳蛋白C端,构建原核表达载体;采用SDS-PAGE及质谱对表达产物进行分离和鉴定;重组衣壳蛋白经镍离子亲和柱纯化后进行复性条件的正交优化。结果表明4个肽段经质谱鉴定与预期一致;纯化产物产量可达36mg/L;4°C条件下,复性缓冲液中尿素和PBS的最适浓度为0.8mol/L和0.05mol/L。本研究建立的制备方案可为研制相关疫苗以及开发针对该病毒的快速检测产品等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β诺达病毒 重组表达 复性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镉离子流速的基因型差异及其与镉积累量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韩立娜 居学海 +3 位作者 张长波 宋正国 王景安 刘仲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7-42,共6页
为了研究水稻镉(Cd)积累量与其流速之间的关系,采用非损伤微测技术对四种基因型水稻根系不同部位和根茎维管束组织中的镉离子(Cd2+)流速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根系不同部位的Cd2+流速存在显著差异,伸长区的Cd2+流速显著大于根冠,根毛区... 为了研究水稻镉(Cd)积累量与其流速之间的关系,采用非损伤微测技术对四种基因型水稻根系不同部位和根茎维管束组织中的镉离子(Cd2+)流速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根系不同部位的Cd2+流速存在显著差异,伸长区的Cd2+流速显著大于根冠,根毛区和根毛,且在基因型间存在明显差异。根系伸长区维管束组织的最大Cd2+流速比其表皮细胞的流速大1倍以上,基因型间的差异较小。茎秆维管束组织中的Cd2+流速在基因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T优705各部位的Cd2+流速都明显大于其他品种,且稳定性较好,致使其根系和地上部的Cd积累量也显著大于其他品种。根茎维管束组织中的Cd2+流速能够准确地反映不同水稻品种转运和积累Cd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Cd2+流速 Cd积累量 遗传差异 维管束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AMMI模型分析稻米镉含量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 被引量:23
11
作者 温娜 王景安 刘仲齐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17-823,共7页
以湖南推广种植的10个早稻和8个晚稻品种为基因型材料,在安全区、轻微度和轻度污染区选择4个试验点进行试验,通过AMMI模型研究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对稻米Cd积累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Cd污染程度和生长季节对稻米的Cd积累... 以湖南推广种植的10个早稻和8个晚稻品种为基因型材料,在安全区、轻微度和轻度污染区选择4个试验点进行试验,通过AMMI模型研究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对稻米Cd积累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Cd污染程度和生长季节对稻米的Cd积累量均有显著影响,污染区晚稻品种的稻米Cd超标率明显高于早稻;基因型对早稻稻米的Cd含量具有极显著影响,因而可通过选择种植稻米含量低且遗传稳定性好的低积累品种来降低稻米的Cd积累量;环境对晚稻稻米Cd积累量的影响占主导效应,可通过分析品种地点的互作效应来确定低积累品种的适宜推广区域。稳定性参数Di值的计算明晰了稻米Cd积累量的稳定性,对于正确指导低积累品种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米 CD 基因与环境 AMMI模型 Di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场草坪植被调控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树兰 侯旭姣 +2 位作者 吴晓 丁梦嘉 多立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072-5083,共12页
为了探究植被调控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对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草地植被进行单一草坪植物建植和高强度刈割,在调控后第3年的春、夏、秋季节取调控区土壤样本,利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和PICRUSt软件,分析了不同植被调控方式下... 为了探究植被调控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对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草地植被进行单一草坪植物建植和高强度刈割,在调控后第3年的春、夏、秋季节取调控区土壤样本,利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和PICRUSt软件,分析了不同植被调控方式下土壤细菌组成、多样性及季节性变化,预测细菌功能特征。结果表明,各样地共有的优势菌门(相对丰度>5%)有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与对照区相比,刈割调控区土壤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增加;单一草坪建植调控区,夏季土壤芽单胞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刈割调控、高羊茅及黑麦草调控区,土壤细菌门之间相关性较对照分别减弱21.4%、46.4%和67.9%,使细菌网络结构更为简单。夏季和秋季3个调控区土壤细菌群落的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显著高于对照区,而秋季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对照区(P<0.05)。KEGG代谢途径差异分析可知,刈割调控、高羊茅和黑麦草调控区,土壤细菌分别有25、24和23个代谢通路的功能基因丰度显著低于对照区,主要体现在聚糖的生物合成与代谢、细胞运动、细胞生长与死亡、核苷酸代谢等通路上。可见,机场植被调控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的组成,简化了细菌网络结构,代谢功能也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调控 刈割 单一草坪建植 高通量测序 土壤细菌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激活钾通道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血淋巴细胞免疫中的作用研究
13
作者 张亦陈 高雪微 +3 位作者 孙妍 耿绪云 刘逸尘 孙金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15-219,共5页
采用膜片钳技术解析了中华绒螯蟹血淋巴细胞表达的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BKCa),研究了中华绒螯蟹BKCa对血淋巴细胞吞噬和杀菌作用的影响,并探讨了其机制。结果表明,当Ca2+浓度在0.3—3.0μmol/L范围时,中华绒螯蟹血淋巴细胞表达的钙激活... 采用膜片钳技术解析了中华绒螯蟹血淋巴细胞表达的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BKCa),研究了中华绒螯蟹BKCa对血淋巴细胞吞噬和杀菌作用的影响,并探讨了其机制。结果表明,当Ca2+浓度在0.3—3.0μmol/L范围时,中华绒螯蟹血淋巴细胞表达的钙激活钾通道的开放表现出明显的钙依赖活性;培养液中游离Ca2+的添加显著增强了血淋巴细胞的杀菌能力和呼吸爆发活性,但对其吞噬率和吞噬指数的影响不显著;在6mmol/L[Ca2+]浓度条件下,加入不同浓度的KCa阻断剂四乙胺(Tetraethylammonium,TEA)后,血淋巴细胞的杀菌能力和呼吸爆发活性均显著降低,但其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并未受到影响。这提示钙激活钾通道可能通过间接调节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而在血淋巴细胞杀菌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血淋巴细胞 钙激活钾通道 吞噬 杀菌 呼吸爆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对小叶锦鸡儿种群数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立红 王悦 +2 位作者 王德凯 解李娜 马成仓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年第4期800-806,共7页
本研究通过测定禁牧(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和重度放牧(HG)下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种群总盖度、密度、高度和总生物量,旨在掌握放牧对小叶锦鸡儿种群数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小叶锦鸡儿灌... 本研究通过测定禁牧(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和重度放牧(HG)下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种群总盖度、密度、高度和总生物量,旨在掌握放牧对小叶锦鸡儿种群数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小叶锦鸡儿灌丛密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但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11)。这说明中度放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小叶锦鸡儿的繁殖。灌丛盖度、高度和总生物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这说明放牧对灌木种群有明显的负作用。综合考虑小叶锦鸡儿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生产力,在荒漠草原上适宜的载畜率应为中度放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 小叶锦鸡儿 灌丛 盖度 高度 总生物量 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拌种对高羊茅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5
15
作者 王晓静 赵树兰 多立安 《种子》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4,10,共5页
为了研究氧化石墨烯拌种对高羊茅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将不同量的氧化石墨烯与高羊茅种子混合后播于花盆中培养,测定高羊茅种子萌发、幼苗株高、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并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氧化石墨烯拌种显著提高... 为了研究氧化石墨烯拌种对高羊茅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将不同量的氧化石墨烯与高羊茅种子混合后播于花盆中培养,测定高羊茅种子萌发、幼苗株高、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并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氧化石墨烯拌种显著提高了高羊茅种子的萌发、株高和生物量,当用量为0.2mg/g时表现最好,与对照相比,萌发势、萌发值、萌发指数可分别提高20.7%、35.2%、31.6%,株高可提高23.5%,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分别提高101.6%和70.3%。但高用量的氧化石墨烯会降低幼苗的总叶绿素含量。通过隶属函数法就高羊茅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氧化石墨烯处理由好到差排名依次为0.2,0.4,0.1,0.6,0.8,0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高羊茅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药与紫外胁迫对白蛾周氏啮小蜂小分子热激蛋白sHSP12.2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范伟健 相伟芳 +5 位作者 王静 白鹏华 潘丽娜 杨艺新 朱耿平 李敏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8-136,共9页
【目的】研究寄生性天敌昆虫热激蛋白HSPs的功能,为探讨寄生性天敌昆虫的小分子热激蛋白对农药与紫外胁迫下的抗逆性作用提供基础。【方法】克隆白蛾周氏啮小蜂的一个小热激蛋白基因Ccshsp12.2,对其从系统发育、核苷酸替换速率和密码子... 【目的】研究寄生性天敌昆虫热激蛋白HSPs的功能,为探讨寄生性天敌昆虫的小分子热激蛋白对农药与紫外胁迫下的抗逆性作用提供基础。【方法】克隆白蛾周氏啮小蜂的一个小热激蛋白基因Ccshsp12.2,对其从系统发育、核苷酸替换速率和密码子使用偏好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研究其经紫外照射及用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灭幼脲和高效氯氰菊酯4种农药处理后,Ccshsp12.2的表达量变化。【结果】获得了含有完整编码区的Ccshsp12.2基因序列,编码206个氨基酸,分子量为23.1 kDa;进化分析结果表明白蛾周氏啮小蜂等寄生性类群与麦茎蜂等自由生活类群聚成2个分支。选取的9条基因平均Ka/Ks(即dN/dS)值为0.906 556,主要接受负选择压力。寄生性昆虫的平均密码子选择偏好性指数为0.344,自由生活昆虫的平均密码子选择偏好性指数为0.353。RT-qPCR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经农药和紫外线的处理后,白蛾周氏啮小蜂Ccshsp12.2表达量均有所上调,达3.36~6.17倍。【结论】通过分子进化分析,发现不同生活方式的昆虫其热激蛋白所受的进化压力有显著差别;紫外照射及阿维菌素等4种农药均能显著诱导Ccshsp12.2基因表达上调。本研究结果将为白蛾周氏啮小蜂HSPs的抗逆性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蛾周氏啮小蜂 抗逆性 小分子热激蛋白12.2 基因表达 昆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像辅助流式细胞仪在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胡锦丽 刘逸尘 +3 位作者 任星潮 耿绪云 孙金生 张亦陈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24期145-148,204,共5页
[目的]探讨图像辅助流式细胞仪在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分类中的应用。[方法]建立了一种基于新型图像辅助流式细胞仪的自动化方法,并与显微镜观察对比,分析其在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分类方面的效果。[结果]2种方法均显示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可根据... [目的]探讨图像辅助流式细胞仪在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分类中的应用。[方法]建立了一种基于新型图像辅助流式细胞仪的自动化方法,并与显微镜观察对比,分析其在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分类方面的效果。[结果]2种方法均显示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可根据胞内颗粒差异分为4类。利用该研究建立的新方法测量河蟹血淋巴中无颗粒、小颗粒、中颗粒和大颗粒细胞的比例分别为(54.33±3.38)%、(27.63±2.10)%、(5.43±0.35)%和(12.51±3.38)%。由于显微镜参考的是可辨识的颗粒结构,而流式细胞仪则根据反映胞内全部颗粒差异的色散测量结果进行分类,因此2种方法的分析结果既有联系又不完全一致。[结论]上述结果提示中华绒螯蟹的各种血细胞之间还有尚未了解的差异,因此可能存在更多的细胞种类。图像辅助流式细胞仪既可以清晰地划定设门区间,又能通过图像佐证结果的准确性,还可凭借其高通量分析能力进一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该方法有助于促进水生动物血细胞的自动化分类分析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辅助流式细胞仪 中华绒螯蟹 血细胞 分类 自动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蛤和菲律宾蛤仔血细胞的图像流式分类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任星潮 李荣 +3 位作者 张宁 刘逸尘 孙金生 张亦陈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8期98-101,共4页
[目的]探讨新型图像流式细胞仪在贝类血细胞分类中的应用。[方法]建立了一种基于血细胞侧向散射强度和面积测量的自动化方法,并与显微观察对比其在文蛤和菲律宾蛤仔血细胞分类中的效果。[结果]参考显微镜下可辨识的胞内颗粒结构,2种贝... [目的]探讨新型图像流式细胞仪在贝类血细胞分类中的应用。[方法]建立了一种基于血细胞侧向散射强度和面积测量的自动化方法,并与显微观察对比其在文蛤和菲律宾蛤仔血细胞分类中的效果。[结果]参考显微镜下可辨识的胞内颗粒结构,2种贝类的血细胞均可分为无颗粒、小颗粒及大颗粒3类,但基于人工辨识的统计结果缺乏量化标准,因此波动较大。图像流式细胞仪通过定量分析可以获得更精细、准确的测量结果。根据侧向散射强度和面积差异,将文蛤和菲律宾蛤仔的血细胞分成无颗粒、小颗粒、中颗粒及大颗粒4类,占比分别为(6.59±1.11)%和(30.03±1.87)%、(34.85±2.95)%和(58.50±5.73)%、(21.95±0.75)%和(6.03±1.44)%、(36.75±4.75)%和(5.36±2.38)%。2种贝类血细胞都呈现出由无颗粒细胞到大颗粒细胞逐渐增大的趋势。[结论]2种方法的分析结果既有联系又不完全一致。相较于显微观察,图像流式细胞仪利用精确的量化标准可辨识出更多的细胞类群,提示综合利用不同的特征差异还可以获得更精细的分类结果。此外,自动化的定量测量准确性好、通量高,是今后贝类血细胞分析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蛤 菲律宾蛤仔 血细胞 分类 流式细胞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血细胞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9
作者 晋伟 刘逸尘 +3 位作者 张树花 胡锦丽 任星潮 张亦陈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2期27-30,共4页
鱼类血细胞研究对于系统了解其免疫系统的应答机制及鱼类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从血细胞发生、发育及分化、功能及研究方法 4个方面综述了鱼类血细胞研究进展,并对其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鱼类 血细胞 发生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肤对硼的耐受及富集能力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陆俏 代政 +2 位作者 崔梦萦 马成仓 刘春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407-2413,共7页
为了考察地肤对硼的耐受及富集能力,开展了溶液培养试验。将溶液硼浓度设置为0(对照)、10、20、30、40、80、120 mg·L^(-1),考察了硼胁迫对地肤植株生长、硼积累和细胞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肤在溶液硼浓度为30 mg·L^(-1... 为了考察地肤对硼的耐受及富集能力,开展了溶液培养试验。将溶液硼浓度设置为0(对照)、10、20、30、40、80、120 mg·L^(-1),考察了硼胁迫对地肤植株生长、硼积累和细胞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肤在溶液硼浓度为30 mg·L^(-1)以下能够正常生长。溶液硼浓度超过30 mg·L^(-1)后,随着溶液硼浓度的增加、地肤的生物量显著降低。当硼浓度达到120 mg·L^(-1)时,根、茎、叶生物量分别比对照降低了56.0%、72.2%和71.4%。随着溶液硼浓度的增加,地肤根、茎、叶中的硼浓度均显著增加,在120 mg·L^(-1)时,地肤体内硼浓度可达4000 mg·kg^(-1)。经计算,地肤地上部和根部的BCF和TF值均大于1,地上部的BCF甚至大于20,表现出较强的硼富集能力。随着硼浓度的增加,地肤体内SOD和POD的浓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CAT的浓度呈现增加的趋势,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防御机制。综上所述,地肤在硼胁迫下有较好的抗氧化防御机制,其对高浓度硼具有较强的耐受和富集能力,可以作为高硼土壤植物修复的候选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肤 硼毒性 硼耐受性 生物富集系数 植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