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钝化剂对土壤镉有效性与生物可给性的对比影响研究
1
作者 许华强 王林 +4 位作者 孙约兵 戴子纯 邓凯 王童玉 梁学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9-929,共11页
为探究不同钝化剂对土壤镉(Cd)有效性和生物可给性的影响,本文开展土培实验,研究施用巯基坡缕石(MP)、羟基磷灰石(HAP)、铁改性生物炭(FeBC)对酸性(湘潭)和弱碱性(济源)土壤Cd有效性、化学形态及生物可给性的影响,并通过体外消化与连续... 为探究不同钝化剂对土壤镉(Cd)有效性和生物可给性的影响,本文开展土培实验,研究施用巯基坡缕石(MP)、羟基磷灰石(HAP)、铁改性生物炭(FeBC)对酸性(湘潭)和弱碱性(济源)土壤Cd有效性、化学形态及生物可给性的影响,并通过体外消化与连续提取的联合实验及冗余分析揭示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添加MP和HAP显著降低供试土壤的Cd有效性,最大降低率分别为82.27%和47.88%;FeBC显著提高Cd有效性。施用MP显著降低济源和湘潭土壤肠阶段的Cd生物可给性,最大降幅分别为97.97%和51.11%;施用HAP显著降低湘潭土壤肠阶段的Cd生物可给性,最大降幅为54.13%;施用高剂量FeBC则显著提高两种土壤胃阶段的Cd生物可给性。施用MP和HAP促进土壤Cd由可交换态向铁锰氧化物结合态转化;施用FeBC则促进土壤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转化为可交换态Cd。联合实验和冗余分析的结果表明,生物可给态Cd主要来源于可交换态Cd,3种钝化剂主要通过调控可交换态Cd的溶出来影响Cd的生物可给性。研究表明,3种钝化剂中MP的钝化效果最佳,在降低土壤Cd污染带来的健康风险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化修复 有效性 生物可给性 化学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某铜矿区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
2
作者 刘超琦 宋常志 +3 位作者 梁学峰 彭云英 黄青青 孙约兵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34-2144,共11页
为了阐明矿产资源开发对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富集的影响,以安徽省某铜矿区周边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矿区周边农田表层土壤(0~20 cm)中重金属Cd、Pb、Zn、Cu、Cr和Ni的含量和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 为了阐明矿产资源开发对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富集的影响,以安徽省某铜矿区周边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矿区周边农田表层土壤(0~20 cm)中重金属Cd、Pb、Zn、Cu、Cr和Ni的含量和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以及潜在生态风险法评价了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并采用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APCS-MLR)模型进行溯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整体偏酸性,Cd、Pb、Zn、Cu、Cr、Ni含量分别为0.14~2.74、3.52~52.90、6.61~109.78、1.47~431.95、1.16~18.42、12.22~59.01 mg·kg^(-1),其中96.53%土壤调查点位的Cd含量和22.28%土壤调查点位的Cu含量超过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单因子污染指数与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土壤中Cd处于轻微或中等污染水平,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也表明土壤整体处于中度污染,且主要污染物为Cd和Cu。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主要生态风险因子为Cd,为中等生态风险等级。APCS-MLR模型源解析表明,土壤中Cd主要来源为矿业活动,Cu主要来自采矿活动和工业源,Zn和Pb以工业源为主,而Cr和Ni则以采矿源为主。研究表明,铜矿区工业活动会导致周边农田存在Cd污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污染评价 空间分布 APCS-ML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硅对水稻幼苗吸收锌、铜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高大林 叶文玲 +1 位作者 马友华 鲁洪娟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6-32,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硅(Si)肥水平下水稻幼苗的生长状况及锌(Zn)、铜(Cu)的吸收和转运情况。【方法】试验以水稻‘皖稻71号’为材料,通过水培方式,设置硅肥(以SiO_(2)计)水平分别为0(对照,CK)、30、60、90、120和150 mg·L^(-1)共6个处... 【目的】研究不同硅(Si)肥水平下水稻幼苗的生长状况及锌(Zn)、铜(Cu)的吸收和转运情况。【方法】试验以水稻‘皖稻71号’为材料,通过水培方式,设置硅肥(以SiO_(2)计)水平分别为0(对照,CK)、30、60、90、120和150 mg·L^(-1)共6个处理,研究不同Si肥水平处理下水稻幼苗的生物量、Zn和Cu含量及积累状况。【结果】施用Si肥后,水稻幼苗叶片数、株高和根长均高于对照,水稻地上部和根部生物量(鲜质量)分别增加5.44%~52.81%和4.83%~42.49%,叶片数、株高、根长和地上部生物量均在90 mg·L^(-1) SiO_(2)处理达到最高值。施Si处理的水稻幼苗根部Zn净吸收量提高了5.79%~77.43%,Cu净吸收量提高了6.51%~44.96%。60和90 mg·L^(-1)SiO_(2)处理的Zn转运系数较对照分别提高10.91%和38.18%,Cu转运系数较对照分别提高8.70%和26.09%。水稻地上部Zn、Cu含量随着Si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90 mg·L^(-1) SiO_(2)处理达到峰值,之后随Si肥水平的增加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结论】综合考虑水稻生长指标、生物量和对Zn、Cu的吸收等因素,本研究中90 mg·L^(-1)SiO_(2)处理是微量营养元素Zn、Cu吸收的最佳施用Si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肥 水稻幼苗 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砷硒胁迫对小麦毒性效应及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建秋 龚冰 +2 位作者 季节 周子琛 仇浩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9-246,共8页
为阐明含氧阴离子型类金属As-Se的联合毒性及其相互作用,以小麦(TriticumaestivumL.)作为模式植物,溶液体系为毒性测试介质,以小麦相对根伸长为毒性终点,系统考察了As、Se单独和复合情况下对小麦的毒性效应,并构建兼具机理性与普适性的... 为阐明含氧阴离子型类金属As-Se的联合毒性及其相互作用,以小麦(TriticumaestivumL.)作为模式植物,溶液体系为毒性测试介质,以小麦相对根伸长为毒性终点,系统考察了As、Se单独和复合情况下对小麦的毒性效应,并构建兼具机理性与普适性的模型来预测和评估As-Se的生态毒性效应和风险。结果表明:As、Se单独作用于小麦时,二者都具毒性,基于自由离子活度的EC50值分别为2.88μmol L-1和43.51μmol L-1,说明As的毒性远大于Se。在As-Se混合体系中,不论是何种剂量表达形式(溶解浓度和自由离子活度剂量),一种阴离子金属的存在都会影响另一种阴离子金属的植物毒性。利用传统浓度加和及独立作用(CA/IA)模型分析和预测As-Se联合毒性作用时,两种模型均高估了其联合毒性,表明As-Se联合作用于小麦时表现为强烈的拮抗作用。进一步将As-Se交互作用纳入在内,构建的阴离子型金属生物配体模型(BLM),可以很好地解释并预测As-Se混合物的交互作用及毒性,拟合度达到0.90,As、Se和生物配体的络合平衡常数分别为logKAsBL=3.28和logKSeBL=1.93。研究表明:BLM框架可拓展应用于含氧阴离子型类金属的毒性预测,为含氧阴离子型类金属联合毒性的精确预测与风险评估提供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氧阴离子型金属 小麦 急性毒性 生物配体模型(BLM) CA/IA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不同利用强度潮土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比较 被引量:4
5
作者 李胜君 盛美君 +5 位作者 李刚 杨昕玥 王蕊 李洁 张贵龙 修伟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733-2741,共9页
为探究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养分限制水平对土地利用强度的响应特征,本研究设置1个高强度(小麦-玉米轮作,MW)、2个中强度(临时草地-小麦,GW;玉米-临时草地,MG)和1个低强度(多年生草地,PG)共4个处理,6 a后采样解析土壤酶活性及酶生态化学... 为探究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养分限制水平对土地利用强度的响应特征,本研究设置1个高强度(小麦-玉米轮作,MW)、2个中强度(临时草地-小麦,GW;玉米-临时草地,MG)和1个低强度(多年生草地,PG)共4个处理,6 a后采样解析土壤酶活性及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土壤pH值随土地利用强度降低而下降(仅PG达到显著),PG和GW均增加了土壤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含量;PG还增加了土壤全氮(Total nitrogen,TN)与有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AP)含量,进而提高了土壤C∶P和N∶P的比值。与MW和MG相比,PG和GW提高了β-1,4-葡萄糖苷酶(β-1,4-glucosidase,BG)、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β-N-acetyl-glucosaminidase,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eucine aminopeptidase,LAP)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以及土壤酶碳磷比(C/P ratio of extracellular enzymatic activities,EEAC∶P)和土壤酶氮磷比(N/P ratio of extracellular enzymatic activities,EEAN∶P),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P限制。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C、N和P关键代谢酶活性均与OC、TN、C∶P和N∶P显著正相关,而与NH_(4)^(+)-N显著负相关;EEAC∶P和EEAN∶P均与OC、C∶P和N∶P显著正相关,但仅EEAN∶P与NH_(4)^(+)-N显著负相关。随机森林模型分析表明,pH是土壤微生物C限制的主要解释因子,而C∶P、N∶P和NH_(4)^(+)-N对土壤微生物P限制的解释度最高。研究表明,将临时草地模式引入农田能够增强土壤固碳和供氮能力,提高土壤酶活性并降低土壤微生物P限制,可为集约化农业管理下提升农田土壤生态系统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强度 微生物养分限制 土壤酶活性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临时草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砷修复剂对砷污染稻田的影响
6
作者 袁海伟 胡露 +4 位作者 唐守寅 熊琪 田一君 吴霄霄 董帅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2期63-66,共4页
为治理砷污染稻田土壤,选取湖南省石门县某砷污染稻田,通过小区对比试验,研究降砷修复剂(硅灰石+沸石+氯化铁)对早、晚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稻谷产量、土壤中有效态砷及稻谷中无机砷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降砷修复剂2250、3750 kg/hm ... 为治理砷污染稻田土壤,选取湖南省石门县某砷污染稻田,通过小区对比试验,研究降砷修复剂(硅灰石+沸石+氯化铁)对早、晚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稻谷产量、土壤中有效态砷及稻谷中无机砷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降砷修复剂2250、3750 kg/hm 2的施用水平下,早稻土壤pH能提高0.28~0.40,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增加6.86~12.03 cmol/kg,有机质增加9.25~18.16 g/kg;晚稻土壤pH能提高0.32~0.45,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增加8.17~12.06 cmol/kg,有机质增加10.80~19.91 g/kg;施用降砷修复剂,早稻土壤有效态砷含量分别降低36.94%、55.93%,晚稻土壤有效态砷含量分别降低53.21%、63.02%;早稻稻米中无机砷含量分别降低75.59%、85.04%,晚稻稻米中无机砷含量分别降低79.03%、89.76%,均达到国家食品污染物限量标准;同时,施用降砷修复剂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稻谷的产量,早稻稻谷产量增加3.76%、6.82%,晚稻稻谷产量增加8.52%、11.93%。总体来看,降砷修复剂在晚稻上的修复效果要优于早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砷修复剂 有效态 土壤 稻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