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实用化的钠离子电池碳负极:进展及挑战 被引量:5
1
作者 杨涵 张一波 +3 位作者 李琦 张俊 陶莹 杨全红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029-4042,共14页
随着电化学储能需求的不断攀升,加之锂资源储量不高、分布不均、成本高等因素影响,作为低成本二次储能电池的代表,钠离子电池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其研发和产业化迈入快车道。其中,原料丰富、性能优异的碳材料脱颖而出,成为钠离子电池负极... 随着电化学储能需求的不断攀升,加之锂资源储量不高、分布不均、成本高等因素影响,作为低成本二次储能电池的代表,钠离子电池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其研发和产业化迈入快车道。其中,原料丰富、性能优异的碳材料脱颖而出,成为钠离子电池负极的首要选择。本文面向实用化钠离子电池碳负极梳理了碳负极的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碳负极材料的储钠机制,重点论述了不同类型碳负极的设计思路及其实用化进展,最后分析探讨了实用化钠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研究中需进一步重视的主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实用化 存储机制 无定形碳 筛分型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基催化剂电还原二氧化碳选择性的调控策略 被引量:2
2
作者 王耀刚 韩子姗 +4 位作者 高嘉辰 王新宇 李思琪 杨全红 翁哲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043-4057,共15页
在水系电解液中利用电能直接将CO_(2)还原成基础化学品为CO_(2)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一种绿色可行的策略。铜是唯一能够高效地将CO_(2)还原成C^(2+)产物的金属催化剂,然而其催化产物多达16种,产物的多样性严重增加了后期产物分离的成本并大... 在水系电解液中利用电能直接将CO_(2)还原成基础化学品为CO_(2)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一种绿色可行的策略。铜是唯一能够高效地将CO_(2)还原成C^(2+)产物的金属催化剂,然而其催化产物多达16种,产物的多样性严重增加了后期产物分离的成本并大幅降低了整个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eCO_(2)RR)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是eCO_(2)RR走向工业化生产的一个重要瓶颈,因此对铜基催化剂进行合理的调控,以提高其对单一产物的选择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经过30余年的发展,铜基催化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回溯近期铜基催化剂电催化CO_(2)还原领域的研究历程,本文综述了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的反应原理、反应路径和针对不同产物的调控策略,着重总结了提高铜基催化剂对单一产物选择性的设计策略和设计方法,最后展望了铜基催化剂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二氧化碳 还原 铜基催化剂 产物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比能快充型钠离子电池炭负极:进展与挑战 被引量:4
3
作者 黎璟泓 张一波 +5 位作者 贾怡然 杨晨旭 褚悦 张俊 陶莹 杨全红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29-742,共14页
钠离子电池具有优异的快充能力与低温特性,加之钠元素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优势,已成为下一代非资源限制型高效储能体系的首选。无定形炭材料作为钠离子电池实用化进程的关键负极材料,具备较高首次库伦效率、低嵌钠平台及稳定性好等优... 钠离子电池具有优异的快充能力与低温特性,加之钠元素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优势,已成为下一代非资源限制型高效储能体系的首选。无定形炭材料作为钠离子电池实用化进程的关键负极材料,具备较高首次库伦效率、低嵌钠平台及稳定性好等优点。然而,目前无定形炭负极存在平台储钠动力学差以及高平台容量与高平台电位无法兼得的问题,导致钠离子电池的快充性能、能量密度以及安全特性难以全面兼顾,严重阻碍了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进程。本文聚焦制约钠离子电池碳负极发展的关键瓶颈,分析了无定形炭平台储钠各基元步骤的动力学行为,从电极-电解液界面和无定形炭微观结构调控两方面梳理了构建高比能快充型钠离子电池的工作进展,并探讨了影响平台储钠动力学与平台电位的关键要素,最后针对钠离子电池碳负极的发展方向与关键挑战进行了简要评述和展望,以期推动实用型钠离子电池碳负极材料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炭负极 平台储钠动力学 平台电位 固态电解质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用功能粘结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景硕 翟越 +5 位作者 赵子云 何家兴 魏伟 肖菁 吴士超 杨全红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4,共14页
硅(Si)具有超高的理论比容量、较低的嵌锂电位及丰富的储量等优势,是发展高比能锂离子电池的关键负极材料。同纳米Si相比,低成本、高振实密度和低界面反应的微米Si应用于高体积能量密度器件独具优势。然而其300%体积形变产生的巨大应力... 硅(Si)具有超高的理论比容量、较低的嵌锂电位及丰富的储量等优势,是发展高比能锂离子电池的关键负极材料。同纳米Si相比,低成本、高振实密度和低界面反应的微米Si应用于高体积能量密度器件独具优势。然而其300%体积形变产生的巨大应力,使得颗粒破碎粉化、电极结构退化以及导电网络失效等问题更为严峻,极大制约了其商业化进程。粘结剂是适应Si体积变化,提供稳定导电网络的重要手段。开发高容量、高稳定微米Si基负极对粘结体系设计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本文首先阐明了粘结剂的基础功能与粘结机制,然后从自愈合、电子导电、离子导电以及参与固态电解质层构建四个方面,总结了Si基负极用功能粘结剂的设计策略和作用原理,最后展望了面向实用化的Si基负极功能粘结剂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硅基负极 功能粘结剂 自愈合聚合物 导电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活性中心双金属硫化物促进多硫化锂转化构建高性能锂硫电池
5
作者 化五星 夏静怡 +3 位作者 胡忠豪 李欢 吕伟 杨全红 《电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6-66,共11页
锂硫电池是极具应用潜力的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体系之一。然而,其充放电中间产物多硫化锂的“穿梭效应”不仅消耗大量电解液,还导致硫活性物质利用率低、循环寿命短,是锂硫电池产业化进程中的主要瓶颈之一。引入催化剂加速硫活性物质... 锂硫电池是极具应用潜力的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体系之一。然而,其充放电中间产物多硫化锂的“穿梭效应”不仅消耗大量电解液,还导致硫活性物质利用率低、循环寿命短,是锂硫电池产业化进程中的主要瓶颈之一。引入催化剂加速硫活性物质转化速率,减少多硫化锂在电解液中的累积浓度,是抑制穿梭效应的有效解决策略。高效的催化剂应具备丰富的催化活性位点,以确保高效吸附多硫化锂并加速其向不溶的充放电产物转化。本文制备出硫掺杂石墨烯表面原位负载的双金属硫化物NiCo_(2)S_(4)(NCS@SG)并将其作为催化剂应用于锂硫电池的中间层。相比于单金属硫化物(CoS),NiCo_(2)S_(4)催化剂具有多活性中心催化位点,可以更好地吸附多硫化锂并促进其向放电产物快速转化。应用上述中间层后,电池的充放电比容量、库仑效率和循环稳定性得到了明显提升。当硫的负载达到15.3 mg.cm^(-2)时,经过50次循环后,具有NCS@SG中间层的电池获得了高达93.9%的容量保持率。上述结果表明,设计双金属基催化剂是优化锂硫电池催化剂活性和反应效率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硫电池 多硫化锂 催化作用 双金属硫化物催化剂 穿梭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