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住区建成环境促进老年健康行为的机制研究——基于活动能力差异视角 被引量:2
1
作者 高梦溪 孔江伟 汪丽君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8-75,共8页
在城市更新与健康老龄化的转型期,如何为不同活动能力老年人健康行为提供有效的建成环境支持,是提升既有住区适老化水平的重要议题。基于天津市典型既有住区的建成环境数据和老年健康行为数据,运用结构方程与中介效应模型,探究物理、感... 在城市更新与健康老龄化的转型期,如何为不同活动能力老年人健康行为提供有效的建成环境支持,是提升既有住区适老化水平的重要议题。基于天津市典型既有住区的建成环境数据和老年健康行为数据,运用结构方程与中介效应模型,探究物理、感知、社会等建成环境要素对不同活动能力老年健康人行为的促进机制。研究发现:活动方便与活动迟缓老年人在行为空间分布、单次活动时长、健康行为类型存在明显差异。针对活动方便老人,物理环境的促进作用明显高于感知环境与社会环境,活动空间聚集度贡献度最高。而针对活动迟缓老年人,感知环境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安全性与舒适性的贡献程度较高。感知环境与社会环境在活动迟缓的老年人健康行为影响路径起到更为明显的中介效应。结果直观地反映出既有住区建成环境要素促进不同活动能力老年人健康行为的作用类型和强度,为城市更新精准规划提供了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成环境 老年健康行为 活动能力差异 既有住区 促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态演变和驱动发展:天津城市空间拓展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殷彪 汪丽君 宋苑震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我国的城市发展已由增量扩张转为存量优化,通过对处于稳定发展阶段城市的空间形态和拓展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挖掘城市发展的规律特征,对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城市更新起到引导和调控作用,促进城市转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文章以天津市为例,以1... 我国的城市发展已由增量扩张转为存量优化,通过对处于稳定发展阶段城市的空间形态和拓展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挖掘城市发展的规律特征,对未来的城市规划和城市更新起到引导和调控作用,促进城市转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文章以天津市为例,以1985—2020年的城市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利用GIS工具对天津的城市扩张进行定量化和可视化分析,并通过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的方法,利用社会经济数据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进行定量化研究,以探寻城市扩张的规律和驱动因素,为城市的更新发展探寻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城市空间 城市形态 演变过程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热地区高密度老旧社区室外热舒适多维评价——以厦门市深田社区为例
3
作者 左进 张海陵 +3 位作者 于沐生 魏清松 王子楠 范家珲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674-5689,共16页
城市热岛效应致使高密度老旧社区的热环境情况日益恶化。当前老旧社区室外热舒适评价相关研究仍存在评价维度相对单一、量化指标相关性不清晰、社区典型空间差异化对比不深入等问题。以厦门市高密度老旧社区深田社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现... 城市热岛效应致使高密度老旧社区的热环境情况日益恶化。当前老旧社区室外热舒适评价相关研究仍存在评价维度相对单一、量化指标相关性不清晰、社区典型空间差异化对比不深入等问题。以厦门市高密度老旧社区深田社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现场实测、问卷调查以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聚焦老旧社区复杂空间中室外热舒适的细微差异,从微气候因子-主客观热舒适度-人群活动多个维度构建了更全面、对实际指导作用更强的多维度热舒适评价方案。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和影响机制,建立了更为准确的热感觉基准量表。结果表明:(1)厦门高密度社区中性生理等效温度(PET,Physiological Equivalent Temperature)为23.14℃,舒适层级对应的PET值≤29.53℃。在不同的空间类型下,引起TCV和TSV变化所需的生理等效温度有较明显的差异;(2)各个气象因子对热感觉投票(TSV,Thermal Sensation Vote)和对热舒适投票(TCV,Thermal Comfort Vote)的影响程度不同,太阳辐射是影响主观热舒适度的主要因素;(3)空间使用率可以较好表征湿热地区整体的社区热舒适情况,PET每增加1℃,街区室外整体空间使用率(Usage Rate,UR)将下降约2%。但在老旧社区不同空间类型下居民的空间使用意愿对热舒适度变化的耐受阈值和敏感度不同。研究结果增强了主客观热舒适度耦合分析的系统性和应用性,提高了老旧社区进行热舒适定量表征的精准度,为社区规划和更新工作者改善室外空间热环境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街区 热环境 热舒适度 生理等效温度 人群活动 湿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在屋顶绿化对高密度城区生态网络优化的贡献评估
4
作者 李晨 左进 +1 位作者 吝涛 王潇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17-126,共10页
【目的】城市更新背景下,屋顶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策略。既有研究通常将屋顶绿化作为独立要素考虑,过度依赖以大型公园为核心构建生态网络,忽视了潜在屋顶绿化与现状绿色空间协同的整体性作用。精准识别建筑屋顶绿化潜力,量化... 【目的】城市更新背景下,屋顶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策略。既有研究通常将屋顶绿化作为独立要素考虑,过度依赖以大型公园为核心构建生态网络,忽视了潜在屋顶绿化与现状绿色空间协同的整体性作用。精准识别建筑屋顶绿化潜力,量化潜在屋顶绿化在优化高密度城区生态网络连通性中的关键作用,将为城市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天津市中心区为例,归纳建筑屋顶绿化潜力特征,设计多层次特征融合的深度学习网络,实现潜在屋顶绿化的精准提取。提出潜在屋顶绿化参与高密度城区生态网络的重构方法,从基础要素特征(源地扩展性、廊道连接性)和整体功能结构(源地的廊道汇聚度)2个层面评估其改善效果。【结果】1)研究区内有21244个潜在屋顶绿化,总面积达1345.22 hm~2,呈现“多中心,分散式”空间分布特征。2)融入潜在屋顶绿化后,研究区源地数量增加了31个,潜在屋顶绿化贡献了126.28 hm~2的面积增量;生态廊道从4950条增至8515条,网络密度提升72%。3)潜在屋顶绿化通过扩充现状源地(扩充面积61.34 hm~2)和形成新增源地(新增面积64.94 hm~2)的双重路径优化源地;进而新增3100条E-I类连接和465条I-I类连接;源地的廊道汇聚度平均提升53%。【结论】潜在屋顶绿化通过扩充现有源地和形成新增节点的双重路径,能够显著优化高密度城区生态网络的结构与功能。这为有效利用城市存量空间资源,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和方法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优化 高密度城区 潜在屋顶绿化 廊道汇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制度比较研究——基于住房规划政策视角 被引量:4
5
作者 左进 张海陵 +2 位作者 苏薇 谢菊明 骆剑承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0-87,共8页
城市住房负担能力和保障性住房供应是全球范围关注的重要问题。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以来,中国住房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部分群体住房负担问题。我国提供了系列保障性住房以解决问题,但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仍有较大的租房负担。随着... 城市住房负担能力和保障性住房供应是全球范围关注的重要问题。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以来,中国住房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部分群体住房负担问题。我国提供了系列保障性住房以解决问题,但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仍有较大的租房负担。随着住房保障体系不断深化,保障性租赁住房成为目前住房保障的供应主体。为探索中国城市保障性租赁住房政策的发展方向,本研究根据房租收入比将重点建设城市分为三类(租房可负担性较好、租房可负担性一般和租房可负担性较差的城市),基于住房规划政策视角,对保障性租赁住房政策中的保障范围、供应配建、运营管理等供给制度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探讨以下问题:城市保障性租赁住房制度间有何差异和特点;保障性租赁住房为谁建、怎么建以及怎么管。结果表明:各城市面临保障范围宽、目标落实难、管理模式不清晰等共性问题;3类城市的政策趋于同质化,但仍有各自症结,其中可负担性较差的城市租金管制亟待加强;可负担性一般的城市筹建渠道单一;可负担性较好的城市政策内容不完整等。针对研究结果,本文从保障范围、供应配建、运营管理三个方面分别提出供需匹配,优化政策保障范围、保量提质,加强保租房建设规划等建议,并针对3类型城市提出优化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障性租赁住房 住房保障 供给制度 重点城市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情景仿真模拟的城市高密度街区屋顶绿化降温效应定量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于沐生 左进 +4 位作者 吝涛 李晨 苏薇 范大林 骆剑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1146-11162,共17页
城市热岛效应与高密度、高强度发展的中心城区建成环境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健康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屋顶绿化不额外占用建设用地,成为改善城市热环境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针对当前屋顶绿化降温模拟与实际规划建设... 城市热岛效应与高密度、高强度发展的中心城区建成环境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健康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屋顶绿化不额外占用建设用地,成为改善城市热环境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针对当前屋顶绿化降温模拟与实际规划建设过程关联性较低、街区降温特征分析维度不深入的问题,基于建设规模、建设时序、建设类型三个影响要素,实现了从基于抽象实验思维构建屋顶绿化降温效应理想情景到基于规划建设决策视角构建实际情景的方法转变。并从城市街区的整体到局部,运用ENVI⁃met多视角审察不同情景中屋顶绿化在高密度城市街区的降温效应量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屋顶绿化降温强度随建设规模的增加呈分段线性增长,相同规模裙房建设屋顶绿化的降温效应要远高于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2)在热环境改善更急迫的区域建设屋顶绿化可以局部降温,但从整体上看并未获得更高的降温收益;当新建屋顶绿化位置相近时,表现出明显的降温效应增长放缓的现象;(3)同高度下屋顶绿化的降温强度随与屋顶绿化边界距离的增加而总体呈现指数型函数的衰减特征,平行于主导风向的降温强度衰减速率要明显慢于垂直于主导风向;(4)密集型屋顶绿化在研究区网格的平均降温强度为粗放型屋顶绿化的4.69倍。基于上述降温模拟结果提出针对性的规划策略,为高密度街区屋顶绿化的建设实践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改善高密度街区热环境,促进城市居民之健康福祉,推动高密度城市街区的健康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群健康 高密度城市街区 屋顶绿化 降温效应 多情景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建三级医院选址时空变化特征及指标体系评价——京津冀地区的实证研究
7
作者 宋祎琳 杨钧然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30,114,共9页
我国医疗资源整体呈现城乡分布不均,优质资源过度集中的特点。随着医疗资源布局的优化调整,许多位于城市中心的三级医院于市郊进行新建项目建设,选址成为首要面对的问题。通过元分析法从研究对象、方法及指标三方面进行文献计量研究,提... 我国医疗资源整体呈现城乡分布不均,优质资源过度集中的特点。随着医疗资源布局的优化调整,许多位于城市中心的三级医院于市郊进行新建项目建设,选址成为首要面对的问题。通过元分析法从研究对象、方法及指标三方面进行文献计量研究,提出医院选址流程与方法。其后以京津冀地区的北京、天津、石家庄三市为例,分析2005年至今新建三级医院选址时空变化特征,进而构建医院选址指标体系,应用GWR模型进行统计检验。研究发现:第一,我国医院选址指标体系可归纳为六类一级指标,涵盖人口分布、交通可达性、现有医疗资源分布、场地条件及十六项二级指标;第二,三市三级医院总体呈现溢出效应,变迁特点可按选址区域不同归纳为“三级跃迁模式”,评价体系对于中心城区以外区域选址医院解释度更高;第三,以交通设施便捷性与现有医疗资源布局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完备程度以及土地成本的合理性对于三级医院选址有重要影响。研究以期为未来更多医院选址和区域内医疗资源布局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级医院 选址 指标体系 时空变化 京津冀地区 GW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