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津市优质农产品开发示范中心举办水稻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培训班
1
作者 马宇青 《天津农林科技》 2024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2024年1月5-10日,天津市优质农产品开发中心利用农闲季节分别在河北省芦台农场农业总公司、天津市优质农产品开发示范中心组织举办2024年度水稻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培训班,天津市部分涉农区农业主管部门领导、企业代表、种植农户等220余人... 2024年1月5-10日,天津市优质农产品开发中心利用农闲季节分别在河北省芦台农场农业总公司、天津市优质农产品开发示范中心组织举办2024年度水稻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培训班,天津市部分涉农区农业主管部门领导、企业代表、种植农户等220余人次参加了此次培训班。培训会上,天津市优质农产品开发示范中心的于福安研究员结合历年水稻种植情况,深入浅出地为参会人员讲解极端气候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分析了2023年出现阶段性极端高温和寡照天气对水稻生产的危害,指出水稻稻瘟病、稻曲病以及水稻出现一系列性状上的改变是最终导致水稻减产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主管部门 开发示范 水稻稻瘟病 极端高温 极端气候 高效生产技术 农闲季节 水稻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地区夏秋茬大葱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2
作者 刘玉华 陈勇 +3 位作者 张华颖 李岩 李争 王权 《天津农林科技》 2025年第5期26-29,共4页
文章介绍了天津地区夏秋茬大葱高产栽培技术,包括播种育苗、整地定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采收等。通过加强栽培管理,可提高大葱产量,实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关键词 夏秋茬 大葱 优质高产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宁河区优质食味稻品种比较试验
3
作者 顾红艳 张汉友 +3 位作者 王权 苏建功 刘春林 吴秀明 《天津农林科技》 2021年第5期22-23,共2页
为筛选出适合天津市宁河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食味稻品种,选择津原U99、津原89等5个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津原U99、津原89等5个品种单产为610.0 kg·666.7 m^(-2)~657.2 kg·666.7 m^(-2),生育期173~175 d,抗病性和抗倒... 为筛选出适合天津市宁河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食味稻品种,选择津原U99、津原89等5个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津原U99、津原89等5个品种单产为610.0 kg·666.7 m^(-2)~657.2 kg·666.7 m^(-2),生育期173~175 d,抗病性和抗倒伏较强,适宜在本地区做为优质食味稻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食味稻 品种 产量 比较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林下春小麦-夏大豆复种技术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文政 刘玉华 +3 位作者 刘强 王权 李志强 刘春林 《天津农林科技》 2021年第1期21-23,共3页
发展林下经济,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不仅能提高林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而且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形成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本文结合天津市林下经济发展特点,提出“林下间作春小麦-夏大豆”复种模式,总结出主要种植技术,为发展... 发展林下经济,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不仅能提高林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而且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形成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本文结合天津市林下经济发展特点,提出“林下间作春小麦-夏大豆”复种模式,总结出主要种植技术,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经济 小麦 大豆 复种模式 种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水稻育秧基质筛选初报 被引量:2
5
作者 杨永安 郑爱军 +1 位作者 刘春林 卢东琪 《天津农林科技》 2021年第4期1-3,17,共4页
水稻基质育秧技术可完全替代营养土育秧,省去取土、施肥等多重工序。本试验引进6种水稻育秧基质,进行棚室和露天2种育秧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基质育秧对促进水稻成秧和提高秧苗素质均有明显作用,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不同基质和不同... 水稻基质育秧技术可完全替代营养土育秧,省去取土、施肥等多重工序。本试验引进6种水稻育秧基质,进行棚室和露天2种育秧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基质育秧对促进水稻成秧和提高秧苗素质均有明显作用,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不同基质和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苗期影响较大,棚室育秧秧苗高度和整齐度要高于露天育秧秧苗。不同基质秧苗对大田秧苗分蘖影响较大,但对后期的成穗率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育秧 基质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果园种植模式及机械化技术探讨 被引量:2
6
作者 刘玉华 刘文政 +1 位作者 刘强 吴静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第9期293-296,共4页
我国是水果种植大国,面积和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但是果园机械化水平却不高,严重制约了水果产业的发展,主要问题是农艺农机融合度不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天津市建立了适于机械化作业的矮化密植栽培模式,引进示范了耕整、施肥、植保、修... 我国是水果种植大国,面积和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但是果园机械化水平却不高,严重制约了水果产业的发展,主要问题是农艺农机融合度不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天津市建立了适于机械化作业的矮化密植栽培模式,引进示范了耕整、施肥、植保、修剪、采摘运输等环节的机械化设备,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促进了本市果业健康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 种植模式 机械化设备 配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小站稻绿色栽培模式对主要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及综合防控技术
7
作者 赵长海 于文东 +2 位作者 孙士武 董卫东 赵蕊 《农家科技》 2025年第27期79-81,共3页
天津小站稻绿色栽培模式通过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显著降低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风险,实现了稻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该模式不仅减少了病虫害种类与危害程度,延缓了抗药性演化,还促进了天敌种群增殖,为水稻安全生产提供... 天津小站稻绿色栽培模式通过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显著降低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风险,实现了稻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该模式不仅减少了病虫害种类与危害程度,延缓了抗药性演化,还促进了天敌种群增殖,为水稻安全生产提供了生态保障。其价值在于突破传统化学防控的局限,构建了“环境友好—品质提升—产业可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径,既保障了小站稻的优质特性,又为北方粳稻区病虫害绿色防控提供了可推广的技术范式,对推动农业绿色转型、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小站稻绿色栽培模式 病虫害发生 影响 综合防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地区菜豆新品种双丰十二早春温室高产栽培技术
8
作者 孙洋 杨永安 +4 位作者 梁剑 刘春林 李志强 李翔 韩启厚 《长江蔬菜》 2025年第21期27-29,共3页
介绍了适合设施栽培的菜豆新品种双丰十二的品种特征特性、适应性及品种注意事项等。并从日光温室类型选择、茬口安排、育苗管理、移栽后管理、病虫害防治及二茬豆荚管理等方面,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天津地区早春日光温室菜豆高产栽培技术,... 介绍了适合设施栽培的菜豆新品种双丰十二的品种特征特性、适应性及品种注意事项等。并从日光温室类型选择、茬口安排、育苗管理、移栽后管理、病虫害防治及二茬豆荚管理等方面,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天津地区早春日光温室菜豆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天津乃至周边地区日光温室菜豆栽培提供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豆 双丰十二 早春 日光温室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地区小站稻秸秆微贮发酵工艺与其在奶牛饲喂中的替代效应研究
9
作者 郭爽 王璐瑶 +3 位作者 王永颖 田雨佳 于洪鑫 王鸿英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25年第3期54-58,共5页
小站稻作为天津地区主栽的水稻品种,具有茎秆粗壮、产量高等优势,但其高硅低糖的特性,加之天津夏季高湿的气候条件,导致水稻秸秆在常规微贮发酵过程中易出现霉菌毒素超标和发酵不充分的问题。本试验使用乳酸菌和玉米粉混合微贮发酵工艺... 小站稻作为天津地区主栽的水稻品种,具有茎秆粗壮、产量高等优势,但其高硅低糖的特性,加之天津夏季高湿的气候条件,导致水稻秸秆在常规微贮发酵过程中易出现霉菌毒素超标和发酵不充分的问题。本试验使用乳酸菌和玉米粉混合微贮发酵工艺,探究其对发酵品质及奶牛饲喂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的玉米粉与复合乳酸菌混合发酵组(LAC组)与仅添加复合乳酸菌组(CON组)相比,发酵后粗蛋白含量、淀粉含量以及NDF 30 h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黄曲霉毒素B_(1)、呕吐毒素显著降低(P<0.05),玉米赤霉烯酮含量显著升高(P<0.05)。泌乳牛饲喂试验结果显示,用微贮小站稻秸秆替代燕麦干草,对其产奶量和乳品质均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相比于传统微贮工艺,使用乳酸菌和玉米粉混合微贮后的小站稻秸秆发酵品质更高,可替代部分燕麦干草,在保证奶牛生产性能的同时,有效降低了泌乳牛的日粮成本,为天津地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与奶牛养殖节本增效提供了可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站稻秸秆 微贮发酵 发酵品质 奶牛生产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林下冬小麦-夏玉米复种栽培技术
10
作者 刘玉华 刘文政 +5 位作者 刘强 吴静 刘春林 于澎湃 苏建功 李志强 《天津农林科技》 2021年第5期35-36,38,共3页
本文根据天津市林下经济发展趋势,提出林下复种冬小麦-夏玉米栽培技术,为林下种植冬小麦和夏玉米提供参考。
关键词 林下 冬小麦 夏玉米 复种模式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东亚飞蝗蝗区现状与改治措施探讨
11
作者 刘文政 郭云峰 +3 位作者 刘玉华 于澎湃 苏建功 李翔 《天津农林科技》 2021年第2期36-39,共4页
本文根据前人对东亚飞蝗在中国发生动态、结构与转化的研究,通过整理东亚飞蝗在天津地区的发生规律、蝗区演变,提出天津市东亚飞蝗当前改治并举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东亚飞蝗 现状 改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地区水稻恶苗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12
作者 于福安 魏立军 +6 位作者 赵学东 王福霞 刘文贺 韩克东 李艳军 顾红艳 吴克岭 《北方水稻》 CAS 2024年第2期39-41,共3页
天津市优质农产品开发示范中心开展水稻恶苗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试验表明,17%杀螟·乙蒜素+80%乙蒜素对恶苗病的防效达100%,节本高效;经1万hm2以上生产实践检验,1 kg带菌种子用17%杀螟·乙蒜素5 g+80%乙蒜素0.6 ml浸种处理7~8... 天津市优质农产品开发示范中心开展水稻恶苗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试验表明,17%杀螟·乙蒜素+80%乙蒜素对恶苗病的防效达100%,节本高效;经1万hm2以上生产实践检验,1 kg带菌种子用17%杀螟·乙蒜素5 g+80%乙蒜素0.6 ml浸种处理7~8 d,种水比1:1.1~1.2,恶苗病病株最少,仅个别种植户因操作不当本田零星出现恶苗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恶苗病 药剂 种衣剂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地理标志产品小站稻及其独特生产技术 被引量:3
13
作者 顾红艳 于福安 +5 位作者 谢蕴琳 魏立军 赵学东 孙士武 李志强 黄贺腾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第5期262-263,共2页
笔者阐述了天津市津南区特产、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小站稻特定的生产地域、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人文历史及特有的产品品质,并从产地选择、品种选择、生产管理过程等方面总结出小站稻的独特生产方式,旨在维护天津小站稻的品牌... 笔者阐述了天津市津南区特产、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小站稻特定的生产地域、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人文历史及特有的产品品质,并从产地选择、品种选择、生产管理过程等方面总结出小站稻的独特生产方式,旨在维护天津小站稻的品牌质量,进一步提高小站稻在市场上的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站稻:地理标志 生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玉米品种伟科818在天津地区引种备案试验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14
作者 王权 刘春林 +3 位作者 李翔 李艳军 孙洋 马宇青 《天津农林科技》 2024年第6期26-29,共4页
文章简要介绍了夏玉米品种伟科818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在天津市引种备案试验的表现,提出了伟科818的主要栽培管理技术。
关键词 伟科818 夏玉米品种 特征特性 产量表现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密减氮对粳稻津原U99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5
作者 于福安 王婧 +3 位作者 刘姣 田猛 刘文贺 杨洁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6期12-14,18,共4页
以粳稻津原U99为对象,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氮肥施用量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2020—2021年2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种植密度可获得增产,进一步增密减氮,产量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不同的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对津原U99稻米品质影... 以粳稻津原U99为对象,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氮肥施用量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2020—2021年2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种植密度可获得增产,进一步增密减氮,产量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不同的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对津原U99稻米品质影响较小。综合产量和减氮因素,津原U99适宜栽培模式为行距×株距=30 cm×16 cm,在施入底肥复合肥525 kg/hm^(2)(N∶P_(2)O_(5)∶K_(2)O=25∶15∶8)的基础上,分别于分蘖初期、孕穗期各追施尿素75 kg/hm^(2),产量可达9 850.5 kg/hm^(2),食味值得分为84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津原U99 种植密度 减氮 产量 稻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优质抗逆粳型香稻品种津原U99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被引量:4
16
作者 于福安 于澎湃 +6 位作者 赖立松 郑爱军 卢东琪 谢静 刘文贺 李志强 吴克岭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9-111,共3页
津原U99是天津市优质农产品开发示范中心(原天津市原种场)育成的粳型香稻新品种,耐盐碱、耐旱、耐涝,综合抗逆性强,省肥省药;年度间产量和品质稳定,一般产量650.0 kg/667 m^(2),高产田可达750.0 kg/667 m^(2),品质达国标优质1级,食味品... 津原U99是天津市优质农产品开发示范中心(原天津市原种场)育成的粳型香稻新品种,耐盐碱、耐旱、耐涝,综合抗逆性强,省肥省药;年度间产量和品质稳定,一般产量650.0 kg/667 m^(2),高产田可达750.0 kg/667 m^(2),品质达国标优质1级,食味品质优,直链淀粉含量14.9%,精米率74.1%。2019年被定为首批天津市小站稻产业振兴主推品种,2021年荣获“全国优良食味粳稻品评一等奖”。本文总结了其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型香稻 选育 优质 抗逆 高产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氮调控的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分析与展望
17
作者 杨聃 祖绍颖 薄琳 《农业工程》 2025年第8期48-52,共5页
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是培肥土壤、增强地力的有效途径。针对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应用面临的前期腐解慢、易诱发病害及增加有害气体排放等问题,从碳氮调控角度总结概括该技术在还田模式、对土壤碳氮转化及水稻产量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 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是培肥土壤、增强地力的有效途径。针对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应用面临的前期腐解慢、易诱发病害及增加有害气体排放等问题,从碳氮调控角度总结概括该技术在还田模式、对土壤碳氮转化及水稻产量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旨在为基于碳氮调控的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技术的优化改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秸秆 全量还田 秸秆腐解 碳氮调控 生物质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宜与京单58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夏大豆品种筛选试验
18
作者 杨永安 李翔 李志强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19期24-26,共3页
为提高天津市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综合产能,并探究适宜与京单58玉米进行带状复合种植的夏大豆品种,选用6个大豆品种(圣豆3号、东豆606、石936、中黄37、冀豆12和圣豆101)开展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与京单58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 为提高天津市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综合产能,并探究适宜与京单58玉米进行带状复合种植的夏大豆品种,选用6个大豆品种(圣豆3号、东豆606、石936、中黄37、冀豆12和圣豆101)开展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与京单58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中黄37在产量和百粒重方面表现突出,且株高和底荚高适中,能够与玉米形成良好的空间搭配,同时保证京单58的产量较高,为8 874.1 kg/hm^(2);圣豆101则在单株有效荚数和单株粒数方面表现优异,其底荚高较高,适合机械化收获,同时也能保证玉米的产量最高,为8 964.0 kg/hm^(2)。综合考虑大豆株高、底荚高、单株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百粒重、产量等因素,中黄37和圣豆101是适合与京单58玉米进行带状复合种植的大豆品种。这2个品种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玉米和大豆的双高产,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 大豆品种 农艺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二化螟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19
作者 于澎湃 李志强 +3 位作者 赵学东 刘文贺 李争 于福安 《天津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55-58,共4页
为有效控制水稻二化螟的危害,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选用9种常用的水稻二化螟防治药剂,通过田间药效试验筛选出与氯虫苯甲酰胺协同增效的复配方案及新型药剂,全面提升水稻二化螟防控水平。结果表明:10%环丙氟虫胺和2%氯虫苯甲酰胺+32%杀... 为有效控制水稻二化螟的危害,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选用9种常用的水稻二化螟防治药剂,通过田间药效试验筛选出与氯虫苯甲酰胺协同增效的复配方案及新型药剂,全面提升水稻二化螟防控水平。结果表明:10%环丙氟虫胺和2%氯虫苯甲酰胺+32%杀虫单在水稻二化螟防治方面表现出较高的效果和较长的药效持续期,防效达到94.7%和93.1%,综合防效最佳;10%溴虫氟苯双酰胺、9%氯虫苯甲酰胺+2.6%甲维盐悬浮剂防效达到87.8%和85.7%,但不同施药时间下表现差异较大,这可能与药剂的化学成分、作用机制及环境因素有关,需进一步验证;其他药剂综合防效较差,防效最低值仅为4.9%。综上所述,10%环丙氟虫胺和2%氯虫苯甲酰胺+32%杀虫单防治效果突出,药效持续期长,笔者建议在实际生产中优先考虑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二化螟 防治药剂 比较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津原89×五优稻4号群体倒二叶相关性状数量遗传分析
20
作者 于澎湃 刘文贺 +3 位作者 谢静 李志强 梁晨 于福安 《天津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11-16,共6页
探究水稻倒二叶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为水稻株型改良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津原89和五优稻4号杂交所得到的F_(2)代群体为材料,对F_(2)代群体倒二叶功能叶的5个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各个性状的相关关系,根据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计算... 探究水稻倒二叶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为水稻株型改良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津原89和五优稻4号杂交所得到的F_(2)代群体为材料,对F_(2)代群体倒二叶功能叶的5个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各个性状的相关关系,根据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计算各性状遗传率。结果表明:倒二叶叶面积符合Model A_4遗传模型,即主基因遗传负向完全显性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34.43%;叶尖角、倒二叶叶长、叶茎角3个性状符合Model B_1遗传模型,即加性—显性—上位性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7.58%、88.41%、16.83%;倒二叶叶宽符合Model B_6遗传模型,主基因表现为等显性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26.80%。综上,倒二叶叶长可作为水稻株型育种中稳定遗传的关键性状,而叶尖角、叶茎角需结合环境调控进行选择,该研究结果为水稻株型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倒二叶 数量遗传分析 遗传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