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子宫及其附件区巨大实性肿块的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文小检 刘筠 +1 位作者 华锐 许亮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47-750,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子宫及附件区巨大实性肿块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患者共18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子宫及附件区巨大实性肿块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结果 17例中,巨大外突性浆膜下子宫肌瘤5例;原发性输卵管癌1例... 目的探讨原发性子宫及附件区巨大实性肿块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患者共18个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子宫及附件区巨大实性肿块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结果 17例中,巨大外突性浆膜下子宫肌瘤5例;原发性输卵管癌1例;卵巢肿瘤11例,其中畸胎瘤、纤维卵泡膜瘤、卵巢内膜样癌各3例,颗粒细胞瘤、Brenner瘤各1例。结论 CT和MRI能清晰显示病变内脂肪、钙化及盆腔积液、桥血管征,增强扫描有助于定位及定性诊断原发性子宫及其附件区巨大实性肿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附件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实性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膜和齿突尖韧带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王金月 刘筠 +5 位作者 郝彩仙 靳颖 乔辉 王建 杨筠 程金宝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725-1728,共4页
目的观察覆膜和齿突尖韧带的断面解剖形态及CT、MR表现。方法采用经甲醛溶液固定的正常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12具,其中3具用于大体解剖观察,3具制成5.0mm厚的冰冻切片,6具制成0.5mm厚的薄层切片;各选取51例健康志愿者,分别行CT和MR检查。... 目的观察覆膜和齿突尖韧带的断面解剖形态及CT、MR表现。方法采用经甲醛溶液固定的正常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12具,其中3具用于大体解剖观察,3具制成5.0mm厚的冰冻切片,6具制成0.5mm厚的薄层切片;各选取51例健康志愿者,分别行CT和MR检查。结合大体和断面解剖,分析覆膜和齿突尖韧带的CT和MR表现,并在MR上测量覆膜(包括硬膜)厚度。结果大体和断层解剖均能清晰显示覆膜的位置、形态及走行。覆膜在CT和MR上的显示率均为100%(51/51),齿突尖韧带在CT和MR上的显示率分别为29.4%(15/51)和43.1%(22/51)。齿突尖韧带与覆膜在枕骨基底部融合,不易分离。正中矢状面是显示覆膜和齿突尖韧带的理想层面。覆膜(包括硬膜)厚度在男女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覆膜和齿突尖韧带结构的显示,MR优于CT,尤其是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DWI)的显示效果最佳。CT和MR均能较好地显示覆膜和齿突尖韧带,结合大体和断层解剖进行研究,可为覆膜和齿突尖韧带创伤、畸形及感染等病变的诊断提供影像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 齿突尖韧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形态学改变 被引量:49
3
作者 刘兰 刘筠 许亮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2-66,99,共6页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形态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与同期60名无眩晕但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体检志愿者(对照组)的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颈部CT血管成像及头部MR血管成像资料,将单因素比...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形态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与同期60名无眩晕但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体检志愿者(对照组)的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颈部CT血管成像及头部MR血管成像资料,将单因素比较的阳性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危险因素,并将后循环缺血组患者的椎动脉狭窄程度和基底动脉迂曲程度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1)后循环缺血组高血压、高脂血症、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椎动脉变异及基底动脉迂曲的发生率分别为59.0%(72例)、55.7%(68例)、64.8%(79例)、41.0%(50例)、28.7%(35例)及30.3%(37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3%(20例)、31.7%(19例)、35.0%(21例)、15.0%(9例)、10.0%(6例)及15.0%(9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OR=3.891,95%CI:1.721-8.800,P〈0.01)、椎动脉变异(OR=3.231,95%CI:1.238-8.432,P=0.017)及基底动脉迂曲(OR=2.664,95%CI:1.189-5.972,P=0.017)是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独立危险因素。后循环缺血组椎动脉狭窄程度和基底动脉迂曲程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椎动脉优势在基底动脉弯曲程度≥2级与〈2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椎动脉变异及基底动脉迂曲是老年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椎动脉优势是基底动脉迂曲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眩晕 椎-基底动脉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CP结合常规MRI对胆胰道狭窄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5
4
作者 文小检 刘筠 +1 位作者 许亮 郝彩仙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49-52,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MRCP)结合常规MRI对胆胰道梗阻性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或综合临床诊断为胆胰道梗阻患者的MR征象及临床资料。结果:MRCP结合常规MRI对胆胰管狭窄的定位诊断正确率...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MRCP)结合常规MRI对胆胰道梗阻性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或综合临床诊断为胆胰道梗阻患者的MR征象及临床资料。结果:MRCP结合常规MRI对胆胰管狭窄的定位诊断正确率达99.0%,对胆胰管狭窄良恶性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2.5%,90.7%,MR检查联合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对良恶性狭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0%和96.8%。良性狭窄多为不完全性梗阻,恶性狭窄多为完全性或重度梗阻,"枯树枝征"多见于良性狭窄,"软藤征"、"空虚征"、"双管征"多见于恶性狭窄。结论:MRCP结合常规MRI对胆胰管梗阻定位准确可靠,并可鉴别良恶性病变,与ERCP联合应用有更高的诊断和治疗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胆管造影术 内窥镜逆行 缩窄 病理性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悬雍垂腭咽成形术前后的多体素^1H-MRS初步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郝彩仙 刘筠 +4 位作者 刘学焕 许亮 王金月 钟进 朱淼 《磁共振成像》 CAS 2012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探讨多体素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UPPP)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例中重度OSAHS患者行UPPP,... 目的探讨多体素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UPPP)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例中重度OSAHS患者行UPPP,术前及术后均行头颅多体素1H-MRS检查。分别记录半卵圆中心区、基底节区各代谢物比值,比较两者间的差异,并观察有无乳酸(Lac)峰出现。结果术后半卵圆中心区NAA/Cr、NAA/Cho(分别为2.422±0.265和1.487±0.168),较术前(2.199±0.143和1.163±0.170)升高,术后Cho/Cr(1.580±0.175)较术前(1.768±0.113)明显下降(P<0.05)。术后基底节区NAA/Cr、NAA/Cho(分别为1.995±0.131和1.673±0.155)较术前(1.932±0.155和1.568±0.141)稍升高,术后Cho/Cr(1.181±0.129)较术前(1.262±0.134)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均未检测到Lac峰。结论多体素1H-MRS能敏感显示OSAHS患者UPPP前后脑代谢改变,为临床疗效及预后评估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多体素1H-MRS 脑代谢 悬雍垂腭咽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敏感加权成像诊断急性脑梗死动脉血栓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21
6
作者 张冰 刘筠 +3 位作者 廉凯茜 许亮 郝彩仙 董龙春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15-317,340,共4页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诊断急性脑梗死责任动脉血栓、评估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在3.0T MR扫描仪上行常规MRI、DWI、MRA和SWI检查。采用SWI-mIP图观察颅内动脉血栓。将动脉血栓在SWI...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诊断急性脑梗死责任动脉血栓、评估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在3.0T MR扫描仪上行常规MRI、DWI、MRA和SWI检查。采用SWI-mIP图观察颅内动脉血栓。将动脉血栓在SWI上的显示定义为血管磁敏感征(SVS)。运用统计学分别计算SVS与急性梗死灶面积、入院时临床NIHSS评分及近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3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16例显示SVS阳性,阳性率为50%。SVS与MRA显示的动脉病变区位置吻合,并主要发生在大脑中动脉近段。SVS阳性患者急性梗死灶面积大于SVS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VS的显示与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近期预后均有相关性(P<0.05)。结论:SWI能提供急性脑梗死灶的责任动脉血栓,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评估病情及预后提供客观的影像学证据,SWI可常规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血栓形成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P联合CTA对慢性脑缺血患者血流动力学的评价 被引量:8
7
作者 王金月 刘筠 +5 位作者 张春生 钟进 杨筠 郝彩仙 万秀芝 程金宝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46-850,共5页
目的:利用CT灌注(CTP)和CT血管成像(CTA)探讨慢性脑缺血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与脑供血动脉狭窄、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5例临床拟诊为慢性脑缺血的患者行常规头颅CT平扫、CTP及CTA检查,应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 目的:利用CT灌注(CTP)和CT血管成像(CTA)探讨慢性脑缺血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与脑供血动脉狭窄、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5例临床拟诊为慢性脑缺血的患者行常规头颅CT平扫、CTP及CTA检查,应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定受试者的智能状态。结果:根据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图灌注延迟范围将灌注表现分为3型:Ⅰ型为大脑中动脉和/或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广泛性低灌注22例;Ⅱ型为分水岭区局限性低灌注21例;Ⅲ型为灌注正常12例。颈内动脉(ICA)或大脑中动脉(MCA)的重度狭窄或闭塞所致脑灌注异常(Ⅰ、Ⅱ型)明显高于轻中度狭窄者(χ^2=29.49,P〈0.01),Ⅲ型未见ICA或MCA的重度狭窄或闭塞。ICA或MCA狭窄程度与脑灌注异常之间呈正相关(Spearman′sr=0.74,P〈0.01)。脑灌注Ⅰ、Ⅱ型患者MMSE评分均低于正常值(P〈0.01),且以Ⅰ型为著(P〈0.01),Ⅲ型MMSE评分正常。结论:慢性脑缺血患者脑血流低灌注与ICA或MCA狭窄程度密切相关,在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敏感加权成像测量脑内血肿体积初步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俞翔 刘筠 +1 位作者 许亮 施逸兴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2-86,共5页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对脑内血肿体积测量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病人,分别测量CT、常规MRI及SWI血肿体积,超急性期和急性期以CT测量数据作为标...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对脑内血肿体积测量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病人,分别测量CT、常规MRI及SWI血肿体积,超急性期和急性期以CT测量数据作为标准体积,亚急性期以T_1WI测量数据作为标准体积,并与同期SWI融合图血肿体积比较并计算平均差异率,慢性期血肿不做体积测量。结果:70例ICH病人,SWI对血肿检出率为100%,16例急性期血肿的SWI体积均大于CT体积,平均差异率为192.55%,且满足CT血肿体积=0.6×SWI血肿体积线性回归方程(Spearman’s相关系数=0.964,P<0.001),20例亚急性早期血肿和20例亚急性晚期血肿SWI体积均大于T_1WI体积,平均差异率分别为101.66%、82.73%,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3.516,-3.921,-3.920,P<0.05)。结论:SWI识别不同时期血肿的敏感性均较高,但SWI对血肿体积具有高估倾向,尤其在急性期,CT血肿体积=0.6×SWI血肿体积线性方程,可以作为指导临床制定诊疗决策和监测预后的一项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血肿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评价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内膜切除术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及代谢
9
作者 王金月 刘筠 +5 位作者 栗力 钟进 杨筠 郝彩仙 乔辉 万秀芝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238-1242,共5页
目的探讨CT灌注(CTP)联合CT血管造影(CTA)及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评价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内膜切除术(CEA)疗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6例单侧症状性颈内动脉(ICA)重度狭窄患者行CEA治疗,术后10~14天复查CTP、CTA及1H-MRS,对CEA前后脑... 目的探讨CT灌注(CTP)联合CT血管造影(CTA)及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评价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内膜切除术(CEA)疗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6例单侧症状性颈内动脉(ICA)重度狭窄患者行CEA治疗,术后10~14天复查CTP、CTA及1H-MRS,对CEA前后脑灌注参数、ICA狭窄程度以及各代谢物相对含量进行定量比较分析。结果 CEA治疗后CTP显示患侧CBF较术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TTP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CTA检测CEA术后ICA狭窄处管腔内径及横截面面积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1H-MRS结果表明患侧NAA/Cho较术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o/Cr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CTP联合CTA、1H-MRS能够定量分析症状性颈动脉狭窄CEA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和代谢的改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血流动力学 代谢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支架置入术前MSCTA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9
10
作者 郑昊宇 刘筠 +2 位作者 许亮 钟进 郝彩仙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44-247,共4页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支架置入术前多层螺旋CT(MSCTA)检查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分析26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患者MSCTA表现及临床介入资料。结果通过MSCTA检查发现破裂口情况、主要血管分支假腔供血情况、真假腔形...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支架置入术前多层螺旋CT(MSCTA)检查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分析26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D)患者MSCTA表现及临床介入资料。结果通过MSCTA检查发现破裂口情况、主要血管分支假腔供血情况、真假腔形态、双侧髂股动脉情况、并发症等信息,并以此对介入支架置入治疗术前评估及术后预判,与介入实际情况相比较,真实一致。结论 MSCTA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支架置入术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动脉瘤 夹层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间质瘤MRI表现及与病变危险度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孙超 刘筠 +1 位作者 李鹏 许亮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7-200,共4页
目的:总结直肠间质瘤MRI表现,探讨其对病变危险度的评估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4月收治的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8例直肠间质瘤患者MRI表现,对肿瘤危险度分级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病理分型:高危占72%(13/18),中危占22... 目的:总结直肠间质瘤MRI表现,探讨其对病变危险度的评估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4月收治的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8例直肠间质瘤患者MRI表现,对肿瘤危险度分级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病理分型:高危占72%(13/18),中危占22%(4/18),低危占6%(1/18)。2位影像医师独立对本组MRI表现进行分级。肿瘤的大小、边界及信号均匀性方面差异与危险度分级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的生长方式及形态方面差异与危险度分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间质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于直肠间质瘤的定性诊断、危险度分级及鉴别诊断具有显著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分子分型女性乳腺癌常规超声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高君蓉 曹曼卿 +1 位作者 张雪君 邓迎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2259-2265,共7页
目的乳腺癌分子分型对临床诊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研究拟探讨女性乳腺癌常规超声特征与分子分型的相关性,无创预测其生物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为乳腺癌的女性患者213例,根据免疫组化结果分为5型:Lumin... 目的乳腺癌分子分型对临床诊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研究拟探讨女性乳腺癌常规超声特征与分子分型的相关性,无创预测其生物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为乳腺癌的女性患者213例,根据免疫组化结果分为5型:Luminal A型、Luminal B HER⁃2(-)型、Luminal B HER⁃2(+)型、HER⁃2过表达型、三阴性型,分析总结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常规超声特征。结果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大小、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的比较以及超声特征中形态、边缘、后方回声、有无微钙化、血流分级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A型结节以≤20 mm为主,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几率较低,组织学分级较低;LB HER⁃2(+)及HER⁃2过表达型结节内多伴微钙化,且HER2过表达型血流分级较高;三阴性型超声多表现为边缘光整、形态规则、后方回声增强。结论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超声表现有其特征性,术前超声可为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分子分型 超声特征 病理类型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