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造影在肝细胞肝癌射频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
作者 丁建民 经翔 +2 位作者 王彦冬 刘艳丽 高磊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1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肝细胞肝癌(HCC)射频消融(RFA)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接受RFA治疗的84例HCC患者共105个病灶,于治疗前、后行CEUS检查,与常规超声、增强CT比较,分析CEUS在治疗前、治疗后、随访中的作用。结果 RFA治疗前:CEU...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肝细胞肝癌(HCC)射频消融(RFA)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接受RFA治疗的84例HCC患者共105个病灶,于治疗前、后行CEUS检查,与常规超声、增强CT比较,分析CEUS在治疗前、治疗后、随访中的作用。结果 RFA治疗前:CEUS清晰显示95.24%(100/105)病灶的边界,优于常规超声[47.62%(50/105)];CEUS测量病灶平均最大直径、面积较常规超声测值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EUS对荷瘤动脉血管的显示率为60.95%(64/105),高于彩色多普勒(25.71%)和增强CT(42.86%)。RFA治疗后:CEUS与增强CT评价疗效符合率为96.15%;3个病灶CEUS发现残留,CEUS引导下完成补充治疗。随访:CEUS评价RFA治疗后病灶残留或复发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4.62%、95.40%和94.00%,与同期增强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FA治疗HCC中,CEUS可有效辅助,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造影剂 导管消融 肝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A对肝癌细胞系SMMC-7721去甲基化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张晔 杨斌 +5 位作者 白同 高英堂 刘辉 骆莹 王鹏 杜智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21-425,共5页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对肝癌细胞SMMC-7721抑癌基因的去甲基化作用。方法:将肝癌细胞系SMMC-7721分组培养,丹参酮组和5-氮-2’脱氧胞苷组分别在培养液中加入上述两种药物,阴性对照组不加药物。经培养后,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检测细胞TF...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对肝癌细胞SMMC-7721抑癌基因的去甲基化作用。方法:将肝癌细胞系SMMC-7721分组培养,丹参酮组和5-氮-2’脱氧胞苷组分别在培养液中加入上述两种药物,阴性对照组不加药物。经培养后,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检测细胞TFPl2、SPARC、DKK3、p16、APC、MGMT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应用亚硫酸盐修饰测序法对培养后3组细胞提取的DNA进行测序,比较各组细胞SPARC基因启动子区CpG位点的甲基化差异。通过逆转录PCR、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基因的表达。结果:TFP12、p16及APC在SMMC-7721细胞中呈部分甲基化状态,而SPARC、DKK3及MGMT呈完全甲基化状态。经丹参酮ⅡA或5-氮-2’脱氧胞苷作用后,两组细胞SPARC、DKK3及MGMT基因可检测到非甲基化状态,逆转录PCR可检测到这些基因的mRNA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可检测到SPARC的蛋白表达,而对照组细胞未检测到相应基因表达。对SPARC的亚硫酸盐修饰测序显示,对照组、5-氮-2’脱氧胞苷组和丹参酮组细胞的CpG甲基化频率分别为96.53%(139/144)、18.75%(27/144)和45.14%(65/144),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定量逆转录PCR检测DNA甲基转移酶Ⅰ的相对表达,丹参酮组较对照组下调至36%~78%。结论:丹参酮ⅡA可逆转SMMC-7721细胞部分抑癌基因的甲基化状态,恢复基因表达,其可能通过下调DNA甲基转移酶Ⅰ的表达而影响细胞DNA的甲基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抑癌基因 甲基化 丹参酮Ⅱ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MS分析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的血清代谢轮廓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张磊 范志娟 +3 位作者 康华 王宇凡 刘树业 单忠强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9-56,共8页
目的通过HPLC/MS平台探索血清代谢物对于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HC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26例就诊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住院患者,包括27例乙肝DNA阴性乙肝肝炎患者、24例乙肝DNA阳性乙肝肝炎患者、24例乙肝肝硬化患者、27例乙肝相关性HC... 目的通过HPLC/MS平台探索血清代谢物对于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HC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26例就诊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住院患者,包括27例乙肝DNA阴性乙肝肝炎患者、24例乙肝DNA阳性乙肝肝炎患者、24例乙肝肝硬化患者、27例乙肝相关性HCC行手术/射频治疗患者以及24例乙肝相关性HCC行介入治疗患者,另选取查体中心健康志愿者25例为对照组。将血清样本上机所得数据进行前处理,构建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模型,基于乙肝组和正常对照组进行代谢物初筛。根据非参数检验的结果,最终筛选和鉴定特征代谢物。利用ROC分析这些特征代谢物的临床潜在应用价值。结果筛选并鉴定出25种特征代谢物,包括9种溶血性磷脂酰胆碱、2种脂肪酸、17α-雌二醇、二氢神经鞘氨醇、5-甲基胞苷、维生素K2、溶血磷脂酸、甘氨胆酸以及报道较少的8种物质。与正常对照组相比,22种代谢物在乙肝相关性HCC组中存在差异表达。与乙肝肝硬化组相比,4种代谢物在乙肝相关性HCC组中存在差异表达。与乙肝相关性HCC行手术/射频治疗组相比,10种代谢物在乙肝相关性HCC行介入治疗组中存在差异表达。从正常对照组到乙肝相关性HCC行介入治疗组,许多代谢物呈相同的变化趋势。结论基于LC/MS平台,本研究成功地构建疾病区分模型并筛选和鉴定出25种特征代谢物,这些代谢物对乙肝相关性HCC具有一定诊断和分期效能。有些特征代谢物呈连续性的变化预示着癌变的可能;有些代谢物对手术方式的选择也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组学 乙肝病毒 肝炎 肝硬化 肝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预处理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bFGF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侯跃龙 李彤 +3 位作者 严晓晔 张臣 高英堂 朱争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97-300,共4页
目的探讨氯化钴(CoCl2)模拟缺氧预处理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分泌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人UC-MSCs,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并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物的表达;选取P3代健康人UC-MSCs,MTT法检... 目的探讨氯化钴(CoCl2)模拟缺氧预处理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分泌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人UC-MSCs,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并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物的表达;选取P3代健康人UC-MSCs,MTT法检测不同浓度(0、50、100、150、200、250μmol/L)CoCl2对UC-MSCs活力及增殖的影响,然后将细胞分为4组,分别采用0、50、100、150μmol/L CoCl2处理,于24、48、72h后检测bFGF蛋白及mRNA的表达并分析各组间的差异。结果经适当浓度(≤150μmol/L)CoCl2处理后,UC-MSCs生长加快,平台期提前,而高浓度(>200μmol/L)CoCl2对细胞活力有负面影响。经50、100、150μmol/L CoCl2处理后,各组bFGF蛋白分泌水平均明显高于0μmol/L CoCl2处理组(P<0.05),且48、72h时点均高于24h时点(P<0.05),150μmol/L CoCl2处理组72h时点bFG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48h(P<0.05),100μmol/L CoCl2处理组72h时点bFG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48h(P<0.05),而50μmol/L CoCl2处理组72h时点与48h时点比较无显著差异。bFGF mRNA表达改变与蛋白基本相一致,但50μmol/LCoCl2处理组在各时点没有显著差异。结论适当浓度(≤150μmol/L)的CoCl2对UC-MSCs增殖能力影响较小,可用于细胞模拟缺氧;缺氧预处理对人UC-MSCs的bFGF分泌有一定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细胞低氧 氯化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患者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的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8
5
作者 刘辉 朱争艳 +4 位作者 王鹏 骆莹 王凤梅 王芳 杜智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1376-1379,共4页
目的:探讨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Tregs)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HCC)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集40例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的HCC患者[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A期患者7例、B期患者8例、C期患者20例、D期... 目的:探讨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Tregs)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HCC)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集40例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的HCC患者[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A期患者7例、B期患者8例、C期患者20例、D期患者5例]、35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及28例正常健康人的外周抗凝血,应用CD4(PE-CY5)、CD25(FITC)、CD127(PE)三种特异性荧光抗体标记后,通过流式细胞术对CD4^+CD25^+CDl27^(low)Tregs水平进行三色荧光抗体检测。结果:HCC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s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显著高于正常健康人(P<0.001)和CHB患者(P=0.017),CHB患者外周血CD4^+CD25^+CDl27^(low)Tregs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高于正常健康人(P=0.035);HCC中BCLC分期为C期的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w)Tregs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显著高于A期患者(P=0.020)和B期患者(P=0.019)。结论:CD4^+CD25^+CD127^(low)Tregs水平异常增高可能是HCC免疫逃逸的一个重要机制,且其变化水平与临床病情的进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乙型肝炎病毒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l2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患者血清胸腺素β4水平 被引量:3
6
作者 邢晶 韩涛 +5 位作者 朱争艳 刘莹 刘华 郭震 马晓燕 裴彦祯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387-390,共4页
目的检测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胸腺素β4(Tβ4)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80例HCC患者血清Tβ4水平,并与40例健康人及30例肝硬化患者比较。同时比较不同肿瘤情况及肝功能对HCC组患者血清Tβ4浓度的影响。结果 HCC患者及... 目的检测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胸腺素β4(Tβ4)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80例HCC患者血清Tβ4水平,并与40例健康人及30例肝硬化患者比较。同时比较不同肿瘤情况及肝功能对HCC组患者血清Tβ4浓度的影响。结果 HCC患者及肝硬化患者血清Tβ4水平均低于健康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228,P<0.001)。按照BCLC分期或CLIP分期将HCC患者分别分为4个或6个亚组,血清Tβ4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669~13.675,P<0.034)。HCC患者中有肝内转移组血清Tβ4浓度高于无肝内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64,P=0.024);有门脉瘤栓组血清Tβ4浓度高于无门脉瘤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74,P=0.010)。无肝内转移而且无远处转移的HCC患者按照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分为A、B、C级3组,血清Tβ4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67,P=0.039)。结论肝细胞癌患者血清Tβ4浓度低于健康人,且肝功能越差,血清Tβ4浓度越低。而发生肝内转移或门脉瘤栓的患者血清Tβ4浓度高于未发生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胸腺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患者射频消融前后的免疫状态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徐晓林 朱争艳 经翔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7-91,共5页
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细胞癌(HCC)后,肿瘤细胞发生凝固性坏死与凋亡,产生原位肿瘤抗原,直接或间接激发机体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反应,帮助逆转机体免疫抑制状态。本文主要对RFA治疗HCC引起的局部及全身性免疫反应、适应性免疫及固有免疫... 射频消融(RFA)治疗肝细胞癌(HCC)后,肿瘤细胞发生凝固性坏死与凋亡,产生原位肿瘤抗原,直接或间接激发机体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反应,帮助逆转机体免疫抑制状态。本文主要对RFA治疗HCC引起的局部及全身性免疫反应、适应性免疫及固有免疫及其对细胞因子的调节发挥的作用进行综述,进而对RFA治疗HCC后的机体免疫改变进行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射频消融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节性T淋巴细胞和辅助性T淋巴细胞17在HBV相关肝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周燕 经翔 朱争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0期1994-1997,共4页
目前,免疫细胞在HBV感染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得到广泛关注。对近年来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和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7在HBV相关性疾病,尤其是HBV相关性肝纤维化和肝衰竭以及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回顾。指出了Treg和... 目前,免疫细胞在HBV感染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得到广泛关注。对近年来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和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7在HBV相关性疾病,尤其是HBV相关性肝纤维化和肝衰竭以及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回顾。指出了Treg和Th17在HBV感染不同时期的动态变化及其在肝细胞癌中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并期待后期研究通过不同信号通路对Treg或Th17进行调节,为HBV相关疾病治疗提供更加精准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T淋巴细胞 调节性 T淋巴细胞 辅助诱导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郭洪生 杜智 +4 位作者 高英堂 薛春祥 张勤 朱争艳 王伟丽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13-217,共5页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肝细胞肝癌及癌旁组织中GPC3及AFP的表达,评价GPC3在肝细胞肝癌诊断中的意义,并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GPC3在...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肝细胞肝癌及癌旁组织中GPC3及AFP的表达,评价GPC3在肝细胞肝癌诊断中的意义,并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GPC3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高表达[75%(45/60)],明显高于AFP表达[35%(21/60)](P<0.005);而在距肿瘤不同距离的癌旁组织中未见表达。GPC3主要表达在肝癌细胞的细胞浆和细胞膜。根据阳性细胞比例及染色强弱,其表达模式可分为弥漫强阳性表达(27例)、弥漫弱阳性表达(8例)、局灶强阳性表达(2例)和局灶弱阳性表达(8例)。统计学分析表明GPC3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血清AFP值、HBsAg定性、是否合并肝硬化及肿瘤大小、生长方式、分级、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无关。结论:GPC3更特异地广泛存在于肝细胞肝癌组织中,对比AFP的免疫组化结果,GPC3对肝细胞肝癌有更显著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可能成为新的肝癌病理诊断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肝癌 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宫颈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贵秋 张勤 +3 位作者 辛琪 刘冰冰 马喆 张传山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38-939,共2页
1病例报告 患者,80岁,因绝经30年,阴道流血1月余,增多2小时入院。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妇科检查:宫颈处有一约5.0cm×4.0cm大小肿物。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正常,肿瘤标志物:CEA、AFP及CA125无升高。B超检查:子宫前位,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宫颈 原发性 浅表淋巴结 实验室检查 肿瘤标志物 CA125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生物型人工肝在非肝衰竭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磊 韩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115-2118,共4页
非生物型人工肝是治疗肝衰竭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认可,同时其在非肝衰竭疾病当中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综述了应用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部分非肝衰竭疾病的情况,包括胆汁淤积所致的难治性瘙痒、多种病毒感染所致的“细胞... 非生物型人工肝是治疗肝衰竭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认可,同时其在非肝衰竭疾病当中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综述了应用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部分非肝衰竭疾病的情况,包括胆汁淤积所致的难治性瘙痒、多种病毒感染所致的“细胞因子风暴”、高脂血症、甲状腺风暴、神经系统疾病等,以供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 治疗学 非肝衰竭 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15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勇 纪华安 蒋延英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angiolymphoid hyperplasia with eosinophilia,ALHE)的病因、临床表现、病理变化、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最近3年共15例ALHE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患...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angiolymphoid hyperplasia with eosinophilia,ALHE)的病因、临床表现、病理变化、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最近3年共15例ALHE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患者中皮损多样,为丘疹、结节、斑块或皮下包块,数目不定;2例出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例Ig E水平升高;组织病理提示13例位于真皮层,2例出现皮下组织变化,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并凸向管腔,细胞无异形性及有丝分裂象,血管周围可见广泛的炎性细胞浸润,主要包括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组织细胞;免疫组化检查示CD34(+),CD20(+),CD3(+),CD1a(-);5例孤立皮损患者手术切除后未复发,10例多发患者外用0.1%他克莫司乳膏2周,4例瘙痒及疼痛症状消失,5例部分丘疹消退,后期经CO_2激光治疗后7例复发。结论:ALHE少见且病因不明,皮损特点及临床症状多样化,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检查,主要病理改变为血管增生,内皮细胞肿胀并凸向管腔形成"墓碑征"及胞质内空泡,伴混合性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检查可作为辅助诊断;ALHE患者单发皮损手术效果好,多发皮损经药物及激光治疗缓解后易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样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AS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及其mRNA表达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白彧 杜智 +5 位作者 高英堂 杨斌 朱争艳 李雅玥 王毅军 刘彤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37-441,共5页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CC)AS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mRNA表达及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运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58例肝细胞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15例肝硬化肝组织、5例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组织和...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CC)AS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mRNA表达及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运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58例肝细胞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15例肝硬化肝组织、5例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组织和5例正常肝组织中AS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58例肝细胞癌组织中有40例(69.0%)发生AS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其相应癌旁组织中有27例(46.6%)发生该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而在肝硬化、肝炎和正常肝组织中均未检测到该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ASC基因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甲基化频率高于其相应癌旁组织(P=0.015)。AS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肿瘤直径(P=0.001)、生长方式(P=0.003)以及国际抗癌联盟第6版TNM(TNM6)分期(P=0.001)有关。以ASC基因在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量为参照,58例肝细胞癌组织中有33例出现ASC基因mRNA低表达或表达缺失,其相应癌旁组织中有14例出现低表达或表达缺失,而在肝硬化及肝炎肝组织中ASC基因mRNA均呈正常表达。与癌旁组织相比,肝细胞癌组织中ASC基因mRNA表达明显下调(P<0.05)。在发生AS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的40例肝细胞癌组织中有26例出现mRNA低表达。结论:AS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是肝细胞癌中的频发事件,可能在肝细胞癌的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ASC基因 甲基化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及肝细胞癌患者腰肌横向厚度指数与营养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韩芳 肖慧娟 +1 位作者 张翔 韩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753-1756,共4页
目的探究肝硬化及肝细胞癌患者腰肌橫向厚度指数(TPTI)与患者发生营养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住院,并行腹部CT的肝硬化及肝细胞癌患者共151例,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研究对象,分为单纯肝硬化组... 目的探究肝硬化及肝细胞癌患者腰肌橫向厚度指数(TPTI)与患者发生营养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住院,并行腹部CT的肝硬化及肝细胞癌患者共151例,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研究对象,分为单纯肝硬化组(n=95)和肝细胞癌组(n=56)。应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将肝硬化、肝细胞癌患者分别分为有营养风险组、无营养风险组。收集身高、体质量、肝功能及TPTI等临床数据。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趋势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及肝细胞癌患者发生营养风险的相关因素。结果Child-Pugh A级、B级、C级单纯肝硬化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分别为61.2%、80.6%、86.7%,肝细胞癌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分别为44.4%、84.6%、85.7%。趋势χ^2检验及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随着肝功能储备下降,肝硬化、肝细胞癌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呈上升趋势(χ^2=5.051,P=0.025;r=0.388,P=0.003)。肝硬化及肝细胞癌患者的TPTI值在有营养风险组患者中均显著低于无营养风险组患者(P值均<0.05)。肝硬化组患者中,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Alb水平后,TPTI值越高,患者发生营养风险的可能性越低(比值比=0.766,95%可信区间:0.642~0.915)。结论随着肝功能储备下降,肝硬化及肝细胞癌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肝硬化患者中,TPTI值越高,患者发生营养风险的可能性越低。肝细胞癌患者中,有营养风险的患者TPTI值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肝细胞 营养风险 腰肌横向厚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瘤素M通过诱导衰老抑制肝癌细胞增殖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艳艳 骆莹 +6 位作者 吴国珍 王鹏 焦晓磊 李雅玥 高英堂 朱争艳 杨斌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360-364,共5页
目的:通过分析抑瘤素M(oncostatin M,OSM)对肝癌细胞生长的效应,研究其影响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方法:OSM处理SMMC-7721和Hep G2肝癌细胞系,观察细胞的增殖速率和形态变化,结合特异性β-半乳糖苷酶染色和细胞周期分析,研究OSM是否通过... 目的:通过分析抑瘤素M(oncostatin M,OSM)对肝癌细胞生长的效应,研究其影响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方法:OSM处理SMMC-7721和Hep G2肝癌细胞系,观察细胞的增殖速率和形态变化,结合特异性β-半乳糖苷酶染色和细胞周期分析,研究OSM是否通过诱导肝癌细胞进入衰老状态来抑制其增殖;进一步通过监测细胞周期抑制蛋白p16、p21、p27和癌基因c-Myc的表达变化,分析OSM诱导细胞衰老的原因。结果:OSM可以抑制肝癌细胞系生长,且抑制率呈现一定剂量依赖性;细胞形态变化和β-半乳糖苷酶染色进一步证实OSM可诱导细胞衰老。细胞周期分析表明OSM阻滞肝癌细胞于G0/G1期,并伴随p21和p27周期抑制蛋白的表达增高。最后,通过分析STAT3信号途径下游癌基因c-Myc的转录与蛋白水平,表明OSM可能是通过癌基因的激活而诱导细胞的衰老。结论:由癌基因激活而导致的细胞衰老,是机体的一种防御机制。OSM通过激活STAT3信号途径、上调癌基因cMyc表达的同时,也加速了细胞的衰老,从而最终表现为对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细胞 抑瘤素M 细胞衰老 C-MYC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肝移植术后肝脏T淋巴细胞凋亡与免疫耐受的关系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宝阳 张磊 +2 位作者 戈海泽 马亚楠 刘树业 《器官移植》 CAS 2012年第4期213-218,共6页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肝组织T淋巴细胞凋亡和肝移植免疫耐受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Kamada二袖套法建立Wistar→Sprague-Dawley(SD)原位肝移植(OLT)大鼠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6只。A组: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采用SD大鼠;B组:...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肝组织T淋巴细胞凋亡和肝移植免疫耐受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Kamada二袖套法建立Wistar→Sprague-Dawley(SD)原位肝移植(OLT)大鼠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6只。A组:空白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采用SD大鼠;B组:免疫排斥组,Wistar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行OLT;C组:免疫耐受组,Wistar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行OLT,术前1周胸腺内注射F蛋白0.4mg,建立稳定的移植耐受大鼠模型。A组立即处死大鼠,B组和C组分别于术后7d、100d处死大鼠取肝组织,分别取各组大鼠肝组织标本进行冰冻切片,应用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法(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测肝移植术后肝脏T淋巴细胞的凋亡情况。各组样本另取一张切片行常规苏木素-伊红(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与TUNEL荧光染色法作对比观察。结果光学显微镜下,B组可见中、重度免疫排斥反应表现,C组肝组织细胞间的淋巴细胞浸润较B组大大减少,稍多于A组。荧光显微镜下,A组TUNEL切片可见零星散在的凋亡细胞,C组可见大量散在或密集分布的凋亡细胞,B组的凋亡细胞数远较C组减少,但仍多于A组。A组、B组、C组大鼠肝组织内浸润T淋巴细胞的凋亡指数(apoptosisindex,AI)分别为(8.83±0.43)%、(11.32±1.29)%和(19.00±1.96)%,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免疫耐受移植物内浸润的T淋巴细胞凋亡明显增高,浸润的T淋巴细胞凋亡受阻可能会阻碍免疫耐受的发生,引起排斥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肝移植 大鼠 免疫耐受 凋亡 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nt途径拮抗剂Dickkopf-3蛋白在肝细胞癌中表达亚细胞定位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宁 杨斌 +4 位作者 骆莹 王涛 王凤梅 高英堂 杜智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3-96,104,共5页
目的:分析Wnt途径拮抗剂Dickkopf-3(DKK3)蛋白在肝细胞癌中表达和亚细胞定位,探讨其在肝细胞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细胞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肝癌细胞系及43例肝细胞癌与相应癌旁组织中DKK3的蛋白表达,并对其中31例中DKK... 目的:分析Wnt途径拮抗剂Dickkopf-3(DKK3)蛋白在肝细胞癌中表达和亚细胞定位,探讨其在肝细胞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细胞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肝癌细胞系及43例肝细胞癌与相应癌旁组织中DKK3的蛋白表达,并对其中31例中DKK3基因的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结果:DKK3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67.4%(29/43),显著高于相应癌旁组织中的41.8%(18/43)(P=0.017),且细胞核内呈明显高表达;肝细胞癌组织中DKK3基因甲基化发生率为90.3%(28/31),显著高于相应的癌旁组织中的64.5%(20/31)(P=0.015),DKK3基因的甲基化状态与蛋白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844);DKK3低表达的肝细胞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明显高于高表达者(P=0.049,P=0.001)。结论:肝细胞癌中DKK3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可能与肝细胞癌中DKK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DKK3在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可能对肝细胞癌具有促进而非抑制性作用,可以作为判断肝细胞癌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DKK3 预后 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及肝细胞癌患者肠道微生态组成和结构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周冷潇 韩涛 +2 位作者 刘保文 高英堂 韩海燕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7年第9期1740-1744,共5页
目的比较分析肝硬化和肝硬化基础上发生肝细胞癌(HCC)的患者远端肠道菌群的差异,探讨肝硬化患者发生HCC与肠道菌群变化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2月-2016年5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肝内科住院的慢性肝病患者35例,包括20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 目的比较分析肝硬化和肝硬化基础上发生肝细胞癌(HCC)的患者远端肠道菌群的差异,探讨肝硬化患者发生HCC与肠道菌群变化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2月-2016年5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肝内科住院的慢性肝病患者35例,包括20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和15例肝硬化合并HCC患者(HCC组)。收集患者粪便标本,提取其肠道细菌总DNA,采用Roche 454测序技术对16S r DNA V3-V6可变区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分析(物种分类、丰度分析及多样性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20个肝硬化患者样品平均OTU为306.50±163.76,15个HCC患者样品平均OTU为357.24±168.85,2组患者OTU及alpha多样性指数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粪便菌群序列包括的菌门主要有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属种定量及组成分析发现,肝硬化组和HCC组患者肠道内多种细菌的相对丰度差异显著,其中肝硬化组肠道菌群与HCC组比较,放线菌门(0.21%vs 0.06%,U=89.000,P=0.043)、双歧杆菌属(0.16%vs 0.04%,U=90.000,P=0.046)和梭菌属(0.13%vs 0.08%,U=90.000,P=0.046)所占比例显著升高,理研菌科(0.58%vs 2.30%,U=82.000,P=0.023)和Christenellaceae科(0.01%vs0.08%,U=84.500,P=0.028)所占比例显著降低。结论与单纯肝硬化患者相比,肝硬化基础上发生HCC者肠道菌群的组成有显著差异,但这些差异与肝硬化基础上发生HCC之间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肝细胞 肠杆菌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临床实践指南:肝细胞癌的诊断、治疗和随访》摘译 被引量:4
19
作者 吕佳昱 韩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66-768,共3页
2018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发布了肝细胞癌(HCC)的诊断、治疗和随访指南,内容主要涉及HCC的发病率、流行病学及监测、诊断、分期和危险评估,疾病管理以及随访等方面。现就指南中推荐要点进行摘译,供临床参考。指南中的证据质量和推... 2018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发布了肝细胞癌(HCC)的诊断、治疗和随访指南,内容主要涉及HCC的发病率、流行病学及监测、诊断、分期和危险评估,疾病管理以及随访等方面。现就指南中推荐要点进行摘译,供临床参考。指南中的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见表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诊断 治疗 欧洲 诊疗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的作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哈福双 韩涛 +2 位作者 梁宁 聂新华 朱争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65-1569,共5页
目的评价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于D-氨基半乳糖(D-GalN)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的作用。方法将10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肝衰竭模型组、rhG-CSF组,每组35只。采用腹腔内注射D-GalN (1400mg/kg)建立急性肝衰... 目的评价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于D-氨基半乳糖(D-GalN)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的作用。方法将10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肝衰竭模型组、rhG-CSF组,每组35只。采用腹腔内注射D-GalN (1400mg/kg)建立急性肝衰竭模型。观察建立模型后12、24、48、72及120 h的肝脏ALT、TBil水平、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测定TNFα阳性细胞率。并观察建立模型后120 h生存率。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T-t检验。结果 rhG-CSF组与肝衰竭模型组相比,肝脏HE染色提示除造模后120 h外,其余各个时间点肝细胞变性坏死均更严重;造模后120 h rhG-CSF组的肝脏HE染色提示肝小叶结构恢复相对更完全。rhG-CSF组在5个时间点TNFα阳性细胞率较肝衰竭模型组均有增高趋势。rhG-CSF组ALT及TBil水平在5个时间点均有高于肝衰竭模型组的趋势,两组内比较,ALT水平在造模后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TBil水平在造模后24、48、120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在5个时间点,rhG-CSF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水平均高于肝衰竭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rhG-CSF组和肝衰竭模型组相比,120 h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在急性肝衰竭的急性炎症反应期应用rhG-CSF可能加重肝脏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急性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D-氨基半乳糖 肿瘤坏死因子-Α 大鼠 Sprague-Dawley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