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5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对健康与环境的影响及其在纺织领域应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魏宏远 姚金波 +1 位作者 王红霞 林童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43-252,共10页
为减少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的使用,梳理了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概述。首先阐述了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化合物的定义、分类,以及它们的传播路径、使用分布情况,并讨论了这些物质对环境... 为减少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的使用,梳理了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威胁,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概述。首先阐述了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化合物的定义、分类,以及它们的传播路径、使用分布情况,并讨论了这些物质对环境和人体的潜在危害。同时,介绍了全球环保机构以及相关标准对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化合物在生产和使用上的限制与规定。此外,还特别关注了含氟烷基和多氟烷基化合物在纺织品中的应用现状。最后,对这一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并提出要减少全氟烷基及多氟烷基助剂的使用,积极寻找无氟纺织助剂作为替代品的重要性,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烷基物质 多氟烷基物质 全氟辛烷磺酸 全氟辛烷羧酸 纺织助剂 无氟纺织助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多酚-蛋白质相互作用及在纺织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2
作者 王钰德 张镨予 +3 位作者 徐绚绚 巩继贤 石大为 张健飞 《印染》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5-80,共6页
植物多酚是一类存在于植物体内的重要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多种健康功效。植物多酚可以对蛋白质纤维进行染色,同时改善其抗菌、抗氧化和紫外线防护等特性,从而提升蛋白质纤维织物的服用性能。综述了植物多酚与蛋白质的非共价和共价相互作... 植物多酚是一类存在于植物体内的重要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多种健康功效。植物多酚可以对蛋白质纤维进行染色,同时改善其抗菌、抗氧化和紫外线防护等特性,从而提升蛋白质纤维织物的服用性能。综述了植物多酚与蛋白质的非共价和共价相互作用机制,总结了二者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了测试方法及复合物的功能特性,并概述了近年来有关植物多酚-蛋白质相互作用在纺织品染色和功能整理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为开发清洁高效的天然染料应用技术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多酚 蛋白质 相互作用 纺织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限元与实验模拟的纺织梳理设备优化
3
作者 董关震 姜茜 +1 位作者 钱晓明 吴利伟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5-115,共11页
为提升梳理质量、减少能耗,基于有限元分析与实验模拟,探讨了纺织梳理设备的优化问题,总结了有限元在解决梳理环节中关键机件(如锡林、工作辊、钳板机构和支承结构等机件)变形问题的应用,探讨了通过实验对梳理工艺(如梳理速度、隔距)的... 为提升梳理质量、减少能耗,基于有限元分析与实验模拟,探讨了纺织梳理设备的优化问题,总结了有限元在解决梳理环节中关键机件(如锡林、工作辊、钳板机构和支承结构等机件)变形问题的应用,探讨了通过实验对梳理工艺(如梳理速度、隔距)的改进措施,介绍了针布的优化设计、静电场和气流附加装置对梳理效果的改善以及不同的梳理辊组合结构对纤维转移效果的影响,并从梳理模型、纤维模型与气流场角度探讨了数值建模和仿真在优化梳理环节的应用,最后归纳了优化梳理环节的困难与挑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推动纺织梳理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并为指导生产实践提供有利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梳理 有限元 变形 流场 纤维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艺术文化与中外审美融合的服装设计应用
4
作者 许君 田萌 +1 位作者 蒋蕾 姜亚明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74,共4页
为深入理解天津艺术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上的再创新及其创新设计表达方式,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对艺术文化创新形式、服装款式、色彩搭配和图案运用的看法和偏好。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对时尚的感受转化为服... 为深入理解天津艺术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上的再创新及其创新设计表达方式,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对艺术文化创新形式、服装款式、色彩搭配和图案运用的看法和偏好。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对时尚的感受转化为服装设计的具体指标,并将其与天津艺术文化元素相结合,旨在通过服装设计探索文化交流的新方式。该研究不仅挖掘了富有文化底蕴的服装设计表达方法,也为将天津艺术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时尚服装设计提供了实践案例和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艺术文化 问卷调查 艺术元素提取 服装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柔性外骨骼机器人的纺织材料研究现状
5
作者 顾娅 傅宏俊 《印染》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84,共6页
基于纺织材料的柔性外骨骼机器人有效解决了刚性外骨骼机器人顺应性差、笨重、穿戴舒适性差等问题。文章介绍了柔性外骨骼机器人的发展现状,重点介绍了主要的驱动结构(包括线驱动、气动肌肉和液压驱动等),柔性外骨骼机器人主要采用的纺... 基于纺织材料的柔性外骨骼机器人有效解决了刚性外骨骼机器人顺应性差、笨重、穿戴舒适性差等问题。文章介绍了柔性外骨骼机器人的发展现状,重点介绍了主要的驱动结构(包括线驱动、气动肌肉和液压驱动等),柔性外骨骼机器人主要采用的纺织材料(形状记忆材料、电活性聚合物、碳纤维和水凝胶材料等),并剖析了纺织材料在柔性外骨骼领域应用所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外骨骼 纺织材料 可穿戴机器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退浆工艺对粘胶长丝哈达织物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张昊 刘妍 +2 位作者 胡艳丽 吕学斌 李伟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2-88,共7页
为了探究粘胶长丝哈达织物免退浆工艺的可行性及对织物性能的影响,采用不同比例的复合变性淀粉与PVA-0588混合,探究其配比对浆液粘度、透明度、表面张力的影响,并对浆纱表面形态、上浆率、强力与耐磨等性能进行测试,得到最适宜的浆料配... 为了探究粘胶长丝哈达织物免退浆工艺的可行性及对织物性能的影响,采用不同比例的复合变性淀粉与PVA-0588混合,探究其配比对浆液粘度、透明度、表面张力的影响,并对浆纱表面形态、上浆率、强力与耐磨等性能进行测试,得到最适宜的浆料配方;将其应用在哈达织物的织造中,对免退浆织物与传统上浆工艺织物的力学性能、抗皱性能、弯曲性能及织物风格进行测试分析。结果发现:当复合变性淀粉与PVA的比例为4∶1时,免退浆浆纱的上浆率为3.14%,浆纱强力提高21.19%,耐磨次数也提高到133次;与传统工艺相比,免退浆工艺实现了低上浆率和中低温上浆,免退浆浆纱的性能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该免退浆工艺可用于粘胶长丝哈达织物的生产中,降低成本与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退浆工艺 中低温上浆 哈达织物 粘胶长丝 可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y/PAN/镀银尼龙纱线状超级电容器的制备及其性能
7
作者 石磊 王泽宇 +1 位作者 胡艳丽 刘皓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79,共8页
为了给智能可穿戴纺织服装配备舒适度高且性能优异的储能装置,以导电镀银尼龙(ANY)纱线为芯纱、静电纺聚丙烯腈(PAN)纳米纤维为包覆层制备包芯纱,再通过原位聚合聚吡咯(PPy)制备得到PPy/PAN/ANY纳米纤维包芯纱电极;分析吡咯的聚合时间... 为了给智能可穿戴纺织服装配备舒适度高且性能优异的储能装置,以导电镀银尼龙(ANY)纱线为芯纱、静电纺聚丙烯腈(PAN)纳米纤维为包覆层制备包芯纱,再通过原位聚合聚吡咯(PPy)制备得到PPy/PAN/ANY纳米纤维包芯纱电极;分析吡咯的聚合时间对电极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并将最佳聚合条件下制备的纱线电极组装成对称型超级电容器,考察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吡咯聚合时间的增加,纳米纤维表面的聚吡咯粒子逐渐增多并堆积;当吡咯浓度为0.3 mol/L、聚合时间为1.5 h时,得到的PPy/PAN/ANY纱线电极电化学性能最优,在1 mA/cm^(2)的电流密度下,具有326.58 mF/cm^(2)的面积比电容;电流密度为1 mA/cm^(2)时,PPy/PAN/ANY纱线状超级电容器的面积比电容为274.7 mF/cm^(2),能量密度为0.0382 mW·h/cm^(2),功率密度为4.976 mW/cm^(2),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优秀的电化学性能,在智能可穿戴纺织品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超级电容器 柔性电极 纳米纤维 导电镀银尼龙纱线 包芯纱 聚吡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距间隔织物及其复合材料应用研究进展
8
作者 赵颖 姜亚明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83,共6页
对目前国内外超距间隔织物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应用进行综述。首先简要介绍传统间隔织物和超距间隔织物的结构特点,并结合研究现状着重对针织和梭织结构超距间隔织物的优缺点及研究方向进行概括。然后,在此基础上列举超距间隔织物复合... 对目前国内外超距间隔织物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应用进行综述。首先简要介绍传统间隔织物和超距间隔织物的结构特点,并结合研究现状着重对针织和梭织结构超距间隔织物的优缺点及研究方向进行概括。然后,在此基础上列举超距间隔织物复合材料在家居、体育娱乐和交通建筑等领域的应用。最后,总结和展望了超距间隔织物复合材料在防护、保温、建筑和交通运输产业应用的优势,以期在更多领域深入扩大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织物 超距 织造技术 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基皮质醇电化学汗液选择电极的制备与表征
9
作者 刘皓 李至洁 +1 位作者 罗丹 李君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2,共11页
为了开发一种高稳定性、高灵敏度的无探针皮质醇传感器以适用于可穿戴汗液监测,设计了一种基于碳纤维(CF)的复合电极体系。通过电沉积普鲁士蓝(PB)和真空抽滤包覆壳聚糖(CS)构建CS-PB/CF基底,并以邻苯二胺为功能单体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 为了开发一种高稳定性、高灵敏度的无探针皮质醇传感器以适用于可穿戴汗液监测,设计了一种基于碳纤维(CF)的复合电极体系。通过电沉积普鲁士蓝(PB)和真空抽滤包覆壳聚糖(CS)构建CS-PB/CF基底,并以邻苯二胺为功能单体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MIP)层,形成MIP/CS-PB/CF无探针电极。研究电极的形貌、电化学性能及柔性,并将其用于人体汗液中定量皮质醇检测。结果表明:PB与CS协同作用显著提升电极导电性,MIP层实现高效识别,所制备的MIP/CS-PB/CF无探针电极兼具高灵敏度、选择性和柔性稳定性,检测限达0.235 nmol/L,线性范围1~105 nmol/L,且对类固醇类似物及常见代谢物抗干扰性强(选择系数>2);电极在1200次弯曲循环中电阻变化率<1%,批间重复性RSD为3.01%,7 d内信号衰减仅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皮质醇 分子印迹聚合物 传感器 电化学 汗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熔融静电纺长丝纱的制备及其在摩擦纳米发电机中的应用
10
作者 闫静 王亚倩 +5 位作者 刘晶晶 李好义 杨卫民 康卫民 庄旭品 程博闻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29,共7页
针对织物型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中纤维直径较大导致其有效工作面积不足、输出性能受限的问题,采用熔融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聚丙烯(PP)和聚酰胺6(PA6)长丝纱,采用织造工艺构筑织物型TENG,并与商用PP和PA6长丝纱构成的织物型TENG进行对比... 针对织物型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中纤维直径较大导致其有效工作面积不足、输出性能受限的问题,采用熔融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聚丙烯(PP)和聚酰胺6(PA6)长丝纱,采用织造工艺构筑织物型TENG,并与商用PP和PA6长丝纱构成的织物型TENG进行对比。通过表征TENG摩擦发电输出性能差异,探究熔融静电纺纱在TENG中的应用优势。结果表明:熔融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长丝纱具有较小的纤维直径,其中PP纤维的平均直径为3.84μm,PA6纤维的平均直径为12.25μm;基于熔融静电纺的TENG输出电压和电流可达到110 V和11.4μA,分别是商业长丝纱TENG的41倍和95倍;TENG在不同压力和频率条件下表现出较好的电输出性能,且在工作5000 s后仍保持稳定,经过多次水洗后,TENG的电输出性能未显著衰减。该TENG在50 MΩ负载电阻下的输出功率密度为0.82 W/m^(2),能够为LED灯、电子表等微型电子设备提供稳定电力,展示其在可穿戴电子设备和自供电系统中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融静电纺丝 聚丙烯长丝纱 聚酰胺6长丝纱 摩擦纳米发电机 能源收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玻璃纤维夹层泡沫缝合复合材料的弯曲性能
11
作者 毛丽贺 朱佳琦 +3 位作者 陈利 焦亚男 鲁吉文 孙荣庆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4,22,共8页
针对夹层泡沫复合材料在弯曲载荷下易分层失效的问题,通过缝合技术来增强其弯曲性能。通过实验方法研究缝合密度和面板厚度对复合材料弯曲性能的影响,并结合有限元模拟分析弯曲过程渐进损伤。结果表明:碳-玻璃纤维夹层泡沫缝合复合材料... 针对夹层泡沫复合材料在弯曲载荷下易分层失效的问题,通过缝合技术来增强其弯曲性能。通过实验方法研究缝合密度和面板厚度对复合材料弯曲性能的影响,并结合有限元模拟分析弯曲过程渐进损伤。结果表明:碳-玻璃纤维夹层泡沫缝合复合材料的弯曲性能与缝合密度和面板厚度呈正比关系。当缝合密度为10 mm×10 mm、面板厚度为5层时,试样弯曲性能最优,弯曲强度达到73 MPa,弯曲模量为4.19 GPa,弯曲刚度为4.01×10^(6)N·mm^(2);碳-玻璃纤维夹层泡沫缝合复合材料弯曲破坏形貌主要表现为上面板凹陷、下面板断裂、泡沫发生压缩变形和剪切破坏现象,缝线树脂柱出现抽拔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层泡沫复合材料 缝合 弯曲性能 破坏形貌 有限元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共混磷酸化改性水溶性环氧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12
作者 王娜娜 乔子航 +2 位作者 杨艳凤 李杉杉 周存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7-83,共7页
为了制备水溶且耐高温的环氧树脂,提升其贮存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减少环境污染,以环氧树脂E20和E44为原料,通过原位共混磷酸化合成工艺对混合环氧树脂进行改性,制备出耐高温的磷酸化改性水溶性环氧树脂,并对其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 为了制备水溶且耐高温的环氧树脂,提升其贮存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减少环境污染,以环氧树脂E20和E44为原料,通过原位共混磷酸化合成工艺对混合环氧树脂进行改性,制备出耐高温的磷酸化改性水溶性环氧树脂,并对其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波谱仪、热重分析仪等对磷酸化改性水溶性环氧树脂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磷酸化改性水溶性环氧树脂最佳工艺条件为:m(E20)∶m(E44)=5∶5,环氧树脂环氧值与磷酸摩尔比为1∶1.2,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为150min,m(H_(2)O)∶m(H_(3)PO_(4))=2.3∶1。制备的磷酸化改性水溶性环氧树脂粒径小,质量分数为1%的改性环氧树脂乳液平均粒径为11.8nm,以4000r/min转速分离30min稳定不分层;改性水溶性环氧树脂耐高温性能优良,初始分解温度为297.4℃,400℃时质量残留率为72.20%,600℃时质量残留率高达36.68%;临界胶束浓度为0.5%,表面张力为38.86mN/m,显示了良好的表面活性;改性水溶性环氧树脂乳液的黏温特性良好,黏度敏感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环氧树脂 耐高温 原位共混 磷酸化 表面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机器人分区针刺成形轨迹规划
13
作者 李皎 辛世纪 +2 位作者 陈利 易伟 陈小明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7-215,共9页
为提高类回转曲面预制体的针刺成型质量和生产效率,提出一种双机器人分区针刺成形轨迹规划技术。利用类回转体的对称面,将针刺区域等分,实现双机器人针刺任务的均衡分配及其动作的独立控制,再使用三维CAD软件处理曲面数模获得针刺路径,... 为提高类回转曲面预制体的针刺成型质量和生产效率,提出一种双机器人分区针刺成形轨迹规划技术。利用类回转体的对称面,将针刺区域等分,实现双机器人针刺任务的均衡分配及其动作的独立控制,再使用三维CAD软件处理曲面数模获得针刺路径,然后通过由针刺点和辅助点构造的4个共顶点的三角网格单元,计算针刺点空间姿态。结果表明:构建的双机器人分区针刺轨迹规划理论与方法可行,开发的CAM后置处理软件可在2 s内实现机器人可执行程序的高效、高精确输出。双机器人分区针刺离线仿真过程无碰撞,末端执行器的位姿精准,类回转预制体针刺成形的针迹与计算机模拟轨迹的结果高度一致。双机器人高效完成了类回转预制体的针刺成形,生产效率比单台机器人提高了1倍,总针刺频率达到110次/min,适用于类回转预制体的批量化高效生产织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机器人 分区针刺 轨迹规划 异形预制体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强韧自修复聚氨酯的柔性应变传感器制备及其性能
14
作者 杨光 丁云鹏 +2 位作者 邢任权 唐薪潮 闫静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38,共8页
针对柔性应变传感器在使用中因疲劳或机械损伤而导致的传感性能失效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多重氢键网络的高韧性、自修复聚氨酯,通过将其与导电的氧化锡锑(ATO)纳米纤维复合,获得了具有高稳定性和自修复能力的柔性应变传感器,并系统研究... 针对柔性应变传感器在使用中因疲劳或机械损伤而导致的传感性能失效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多重氢键网络的高韧性、自修复聚氨酯,通过将其与导电的氧化锡锑(ATO)纳米纤维复合,获得了具有高稳定性和自修复能力的柔性应变传感器,并系统研究了其力学性能、传感性能和自修复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自修复聚氨酯具有900%的断裂伸长率和8 MPa的拉伸强度;基于此聚氨酯所制备的柔性应变传感器在40%应变范围内拥有高达240的灵敏度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此外,得益于聚氨酯的动态氢键网络,传感器在受损后通过加热可以完全恢复到初始力学性能和传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应变传感器 自修复 聚氨酯 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蕉纤维高效低耗脱胶工艺的参数优选
15
作者 张美玲 鲁张含悦 +4 位作者 李翌溶 刘倩倩 王占刚 叶健青 郑广伟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3-329,共7页
为了探寻香蕉纤维的最佳脱胶工艺,该研究以香蕉原麻为原料,采用乙二醇脱胶法、高温碱法和传统碱法3种脱胶工艺处理香蕉纤维,并对香蕉纤维的物理性能、表观形貌和化学成分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高温碱法脱胶工艺的残胶率为3.4%,低于传... 为了探寻香蕉纤维的最佳脱胶工艺,该研究以香蕉原麻为原料,采用乙二醇脱胶法、高温碱法和传统碱法3种脱胶工艺处理香蕉纤维,并对香蕉纤维的物理性能、表观形貌和化学成分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高温碱法脱胶工艺的残胶率为3.4%,低于传统碱法的8.93%和有机溶剂脱胶法的13.13%。其断裂强度为4.43 cN/dtex,高于传统碱法的3.53 cN/dtex。高温碱法处理纤维的化学药品用量与传统碱法和有机溶剂脱胶法相比,分别减少了46.6%和81.3%,且高温碱法时间缩短至1.75 h。研究表明,高温碱法脱胶工艺更适用于香蕉纤维脱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纤维 高温碱法脱胶 高效低耗 残胶率 断裂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动方向对编织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16
作者 裴晓园 孙晴 +2 位作者 贾志坤 刘思琦 徐志伟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2,共8页
为了提升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抗摩擦磨损性能,研究了编织复合材料横向和纵向的微观结构对其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优化了编织复合材料的工艺参数,并对复合材料在不同方向上的硬度、导热系数、磨损表面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编织复合材料... 为了提升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抗摩擦磨损性能,研究了编织复合材料横向和纵向的微观结构对其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优化了编织复合材料的工艺参数,并对复合材料在不同方向上的硬度、导热系数、磨损表面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编织复合材料横向截面中的碳纤维面积占比低于纵向;其横向的硬度和导热系数高于纵向;纤维体积分数由0增加至57.5%时,复合材料横向的平均摩擦因数降低了34.37%,磨损率降低了99.36%,纵向的摩擦因数降低了31.29%,磨损率降低了98.95%;复合材料横向的摩擦因数稳定性在纤维体积分数为57.5%时最高,而纵向的摩擦因数稳定性在纤维体积分数为50.5%时最高;编织复合材料横向和纵向磨损表面的损伤程度随着纤维体积分数的增大而降低,润滑膜的质量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 碳纤维 摩擦滑动方向 摩擦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电生理监测用柔性干电极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陈莉 杨颖 +1 位作者 牛鑫 刘皓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99,共9页
针对柔性干电极在动态环境下电极-皮肤界面接触阻抗高、信号稳定性差,长期佩戴时透气性不足易导致汗液积聚与皮肤不适的问题,系统综述了柔性干电极在共形接触优化与透气性提升两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仿生结构干电极、柔性薄膜干电极、... 针对柔性干电极在动态环境下电极-皮肤界面接触阻抗高、信号稳定性差,长期佩戴时透气性不足易导致汗液积聚与皮肤不适的问题,系统综述了柔性干电极在共形接触优化与透气性提升两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仿生结构干电极、柔性薄膜干电极、原位成型干电极的研发;通过静电纺丝技术、激光切割技术、呼吸图法、单向排汗设计等对柔性干电极的透气排汗性能进行优化。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指出柔性干电极还需在生物相容性、自修复性、电极与设备接口的集成等方面进行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电极 共形接触 透气性 生物电信号 长期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蕉茎秆纤维的柔软处理
18
作者 张美玲 刘倩倩 +1 位作者 郭凝廷 邵建皓 《针织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22,共5页
为了改善香蕉茎秆纤维的柔软性能,选用柔软剂ZX-2061对香蕉茎秆纤维进行柔软处理。采用单因素试验探究柔软剂浓度、处理时间和处理温度对纤维力学性能和柔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柔软剂浓度的增加、处理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升高,香... 为了改善香蕉茎秆纤维的柔软性能,选用柔软剂ZX-2061对香蕉茎秆纤维进行柔软处理。采用单因素试验探究柔软剂浓度、处理时间和处理温度对纤维力学性能和柔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柔软剂浓度的增加、处理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升高,香蕉茎秆纤维的断裂强度呈下降趋势,断裂伸长率和断裂回转数总体呈增加趋势,纤维的柔软性能变好;当柔软剂浓度为7%,处理时间为50 min,温度为55℃时,香蕉茎秆纤维的断裂伸长率和断裂回转数分别提升,柔软性相对较好;经最佳柔软工艺处理后,纤维表面变得光滑,动、静摩擦系数均有下降;与未处理香蕉茎秆纤维相比,开松后纤维落率下降了20.65%,梳理落率下降了54.79%,从而改善了香蕉茎秆纤维的可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茎秆纤维 柔软剂ZX-2061 力学性能 柔软性能 可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烷基化木质素/PVA基碳纤维前驱体的制备及其性能
19
作者 宋俊 王梦蝶 +1 位作者 王林锋 李传盟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3,25,共7页
为了制备性能最佳的木质素基碳纤维前驱体,采用1,10-二溴癸烷对硫酸盐木质素(KL)进行烷基化改性,然后将烷基化木质素(KLS)与聚乙烯醇(PVA)以不同比例共混,通过干湿法纺丝技术制备了KLS/PVA复合纤维,并研究了不同配比的纺丝液对复合纤维... 为了制备性能最佳的木质素基碳纤维前驱体,采用1,10-二溴癸烷对硫酸盐木质素(KL)进行烷基化改性,然后将烷基化木质素(KLS)与聚乙烯醇(PVA)以不同比例共混,通过干湿法纺丝技术制备了KLS/PVA复合纤维,并研究了不同配比的纺丝液对复合纤维形貌、力学性能及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烷基化程度随着1,10-二溴癸烷比例的增加而提高,当KL与1,10-二溴癸烷的质量比为1∶0.2(KLS2)时,KLS分子质量达到9.15×10^(6)g/mol,溶解性相对较好;当KLS2与PVA的比例为7∶3时,KLS2/PVA溶液具有较好的可纺性,所得纤维表面均一光滑,断裂强度达224 MPa,热失重后纤维残碳量达33.18%,为后续制备低成本碳纤维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木质素 聚乙烯醇 烷基化改性 干湿法纺丝 碳纤维前驱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芯纱基摩擦电织物的制备及性能
20
作者 闫静 SYED UMER Afzal 王浩轩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60,共6页
为了实现织物型摩擦纳米发电机(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s,TENG)中摩擦层和电极的有效结合,采用共轭静电纺丝和连续空心锭花式捻线技术制备了以聚酰亚胺(PI)和聚苯硫醚(PPS)为摩擦材料、以不锈钢纱线为电极的包芯纱,并将其作为纬纱... 为了实现织物型摩擦纳米发电机(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s,TENG)中摩擦层和电极的有效结合,采用共轭静电纺丝和连续空心锭花式捻线技术制备了以聚酰亚胺(PI)和聚苯硫醚(PPS)为摩擦材料、以不锈钢纱线为电极的包芯纱,并将其作为纬纱通过机织工艺制备表面全纬纱的摩擦电织物。研究了摩擦层微结构匹配对TENG性能的影响,以及TENG在高温环境中的工作适应性,并探究了该织物型TENG的实际应用性能。结果表明:以PPS短纤维包芯纱织物和PI纳米纤维包芯纱织物分别为TENG的正负摩擦层时,由于微纳纤维之间的有效匹配增加摩擦界面有效工作面积,可获得较高摩擦电性能的织物型TENG,而且能够在200℃以下的高温环境中维持稳定工作;当负载电阻为20 MΩ时,TENG功率密度达到0.67 W/m^(2),能够点亮18个COBs或140个LEDs,可为电容器充电后进一步为计算器供电,展现了其在可穿戴微电子设备供能领域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电织物 包芯纱 聚酰亚胺 聚苯硫醚 耐高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