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EIT技术的智能可穿戴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王琦 王鑫 段晓杰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82,共12页
基于电阻抗成像(EIT)技术的智能可穿戴传感器在工业、医疗和电子产品中有广泛的应用。本文概述了EIT成像原理,总结了EIT智能可穿戴传感器在传感器材料、硬件结构设计、软件算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EIT智能可穿戴传感器在人机交... 基于电阻抗成像(EIT)技术的智能可穿戴传感器在工业、医疗和电子产品中有广泛的应用。本文概述了EIT成像原理,总结了EIT智能可穿戴传感器在传感器材料、硬件结构设计、软件算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EIT智能可穿戴传感器在人机交互、智能机器人和医疗保健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前景:更轻薄柔软的传感器材料、软件算法的优化、物联网和5G技术的普及、成本的降低和制造工艺的改进,将使得基于EIT的智能可穿戴传感器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为人们的健康生活和工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可穿戴传感器 电阻抗成像(EIT) 材料优化 硬件设计 软件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电生理监测用柔性干电极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陈莉 杨颖 +1 位作者 牛鑫 刘皓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99,共9页
针对柔性干电极在动态环境下电极-皮肤界面接触阻抗高、信号稳定性差,长期佩戴时透气性不足易导致汗液积聚与皮肤不适的问题,系统综述了柔性干电极在共形接触优化与透气性提升两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仿生结构干电极、柔性薄膜干电极、... 针对柔性干电极在动态环境下电极-皮肤界面接触阻抗高、信号稳定性差,长期佩戴时透气性不足易导致汗液积聚与皮肤不适的问题,系统综述了柔性干电极在共形接触优化与透气性提升两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仿生结构干电极、柔性薄膜干电极、原位成型干电极的研发;通过静电纺丝技术、激光切割技术、呼吸图法、单向排汗设计等对柔性干电极的透气排汗性能进行优化。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指出柔性干电极还需在生物相容性、自修复性、电极与设备接口的集成等方面进行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电极 共形接触 透气性 生物电信号 长期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溺水智能穿戴设备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杨瑞梁 刘重言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94,共12页
针对联合国和我国政府对溺水问题的高度重视,从溺水监测方式、溺水报警方式、溺水救助方式等3个角度全面概述了反溺水智能穿戴设备的研究进展,为反溺水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资料,并比较了不同穿戴位置对救助效果的影响,分析了反溺水智... 针对联合国和我国政府对溺水问题的高度重视,从溺水监测方式、溺水报警方式、溺水救助方式等3个角度全面概述了反溺水智能穿戴设备的研究进展,为反溺水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资料,并比较了不同穿戴位置对救助效果的影响,分析了反溺水智能穿戴设备和基于算法的溺水监测系统的不同。总结得出:采用以心率传感器为主的多类别传感器组合其监测效果最准确;根据不同使用场景选用对应的通信方式能够最大化救援效果;将手动气囊集成到自动气囊设备中,可在溺水救援中提供最好的灵活性。本文为反溺水智能穿戴设备的下一代研发及政策制定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溺水智能穿戴设备 溺水监测 溺水报警 溺水救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矩阵分解的三维动态电阻抗断层成像方法
4
作者 李秀艳 赵天晨 +1 位作者 王琦 韩晶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27,共9页
针对医学诊断成像和监测领域中运动目标在三维空间中的实时跟踪问题,基于电阻抗断层成像(EIT)技术,提出了一种矩阵分解的三维重建算法(3D-LS),通过同时考虑时间连续性和空间结构信息,有效分离三维电阻抗图像中的动态分量和背景分量。以... 针对医学诊断成像和监测领域中运动目标在三维空间中的实时跟踪问题,基于电阻抗断层成像(EIT)技术,提出了一种矩阵分解的三维重建算法(3D-LS),通过同时考虑时间连续性和空间结构信息,有效分离三维电阻抗图像中的动态分量和背景分量。以小球运动为例,采用多线电极构建三维动态EIT模型并进行仿真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3D-LS算法重建的图像具有更好的三维结构连续性和更均匀的电导率分布;与传统成像算法相比,在小球沿X轴运动案例仿真中,仿真重建图像相对误差(RE)平均降低了28.9%,结构相似度(SSIM)平均提高了22.4%,在沿Y轴运动案例中,仿真重建图像RE平均降低了36.9%,SSIM平均提高了44.0%;实验重建图像RE平均降低了19.9%,SSIM平均提高了23.2%。仿真和实验结果均证实了该方法在三维动态EIT重建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抗断层成像 矩阵分解算法 逆问题 运动目标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y/PAN/镀银尼龙纱线状超级电容器的制备及其性能
5
作者 石磊 王泽宇 +1 位作者 胡艳丽 刘皓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79,共8页
为了给智能可穿戴纺织服装配备舒适度高且性能优异的储能装置,以导电镀银尼龙(ANY)纱线为芯纱、静电纺聚丙烯腈(PAN)纳米纤维为包覆层制备包芯纱,再通过原位聚合聚吡咯(PPy)制备得到PPy/PAN/ANY纳米纤维包芯纱电极;分析吡咯的聚合时间... 为了给智能可穿戴纺织服装配备舒适度高且性能优异的储能装置,以导电镀银尼龙(ANY)纱线为芯纱、静电纺聚丙烯腈(PAN)纳米纤维为包覆层制备包芯纱,再通过原位聚合聚吡咯(PPy)制备得到PPy/PAN/ANY纳米纤维包芯纱电极;分析吡咯的聚合时间对电极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并将最佳聚合条件下制备的纱线电极组装成对称型超级电容器,考察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吡咯聚合时间的增加,纳米纤维表面的聚吡咯粒子逐渐增多并堆积;当吡咯浓度为0.3 mol/L、聚合时间为1.5 h时,得到的PPy/PAN/ANY纱线电极电化学性能最优,在1 mA/cm^(2)的电流密度下,具有326.58 mF/cm^(2)的面积比电容;电流密度为1 mA/cm^(2)时,PPy/PAN/ANY纱线状超级电容器的面积比电容为274.7 mF/cm^(2),能量密度为0.0382 mW·h/cm^(2),功率密度为4.976 mW/cm^(2),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优秀的电化学性能,在智能可穿戴纺织品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超级电容器 柔性电极 纳米纤维 导电镀银尼龙纱线 包芯纱 聚吡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基皮质醇电化学汗液选择电极的制备与表征
6
作者 刘皓 李至洁 +1 位作者 罗丹 李君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2,共11页
为了开发一种高稳定性、高灵敏度的无探针皮质醇传感器以适用于可穿戴汗液监测,设计了一种基于碳纤维(CF)的复合电极体系。通过电沉积普鲁士蓝(PB)和真空抽滤包覆壳聚糖(CS)构建CS-PB/CF基底,并以邻苯二胺为功能单体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 为了开发一种高稳定性、高灵敏度的无探针皮质醇传感器以适用于可穿戴汗液监测,设计了一种基于碳纤维(CF)的复合电极体系。通过电沉积普鲁士蓝(PB)和真空抽滤包覆壳聚糖(CS)构建CS-PB/CF基底,并以邻苯二胺为功能单体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MIP)层,形成MIP/CS-PB/CF无探针电极。研究电极的形貌、电化学性能及柔性,并将其用于人体汗液中定量皮质醇检测。结果表明:PB与CS协同作用显著提升电极导电性,MIP层实现高效识别,所制备的MIP/CS-PB/CF无探针电极兼具高灵敏度、选择性和柔性稳定性,检测限达0.235 nmol/L,线性范围1~105 nmol/L,且对类固醇类似物及常见代谢物抗干扰性强(选择系数>2);电极在1200次弯曲循环中电阻变化率<1%,批间重复性RSD为3.01%,7 d内信号衰减仅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 皮质醇 分子印迹聚合物 传感器 电化学 汗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呼吸波形特征参数时间序列的AECOPD预测方法
7
作者 王慧泉 赵伟标 +3 位作者 孟庆凯 马建新 童朝晖 曹志新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2,共6页
为实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事件的早期预测,搭建基于远程呼吸机的患者呼吸波形监测系统,收集记录29名发生疾病加重事件的患者和29名处于疾病稳定期的患者所用呼吸机的日常参数,从呼吸波形中提取能够反映患者呼吸节律的特... 为实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事件的早期预测,搭建基于远程呼吸机的患者呼吸波形监测系统,收集记录29名发生疾病加重事件的患者和29名处于疾病稳定期的患者所用呼吸机的日常参数,从呼吸波形中提取能够反映患者呼吸节律的特征参数,利用多天数的特征参数构成特征时间序列,建立多个疾病加重预测模型,并利用与患者住院日期间隔不同天数的特征时间序列对预测模型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随着预测窗口的增加,模型对疾病加重事件的预测效果先上升后下降,模型的有效预测时间窗口为3~4 d,在3~4 d后,模型操作特性曲线(ROC)下的面积值(AUC值)不再有统计学意义;通过采用特征时间序列,该模型可以在疾病加重早期做出预测,为疾病的防治提供更多的干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机器学习 时间序列 远程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强韧自修复聚氨酯的柔性应变传感器制备及其性能
8
作者 杨光 丁云鹏 +2 位作者 邢任权 唐薪潮 闫静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38,共8页
针对柔性应变传感器在使用中因疲劳或机械损伤而导致的传感性能失效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多重氢键网络的高韧性、自修复聚氨酯,通过将其与导电的氧化锡锑(ATO)纳米纤维复合,获得了具有高稳定性和自修复能力的柔性应变传感器,并系统研究... 针对柔性应变传感器在使用中因疲劳或机械损伤而导致的传感性能失效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多重氢键网络的高韧性、自修复聚氨酯,通过将其与导电的氧化锡锑(ATO)纳米纤维复合,获得了具有高稳定性和自修复能力的柔性应变传感器,并系统研究了其力学性能、传感性能和自修复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自修复聚氨酯具有900%的断裂伸长率和8 MPa的拉伸强度;基于此聚氨酯所制备的柔性应变传感器在40%应变范围内拥有高达240的灵敏度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此外,得益于聚氨酯的动态氢键网络,传感器在受损后通过加热可以完全恢复到初始力学性能和传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应变传感器 自修复 聚氨酯 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酸掺杂的PANI/PET材料的结构调控及其导电性
9
作者 金欣 刘晓东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54,共6页
为改善聚苯胺/聚酯(PANI/PET)复合导电织物的导电性,采用不同酸掺杂方式对PANI的分子结构进行调控,在PET纤维表面原位聚合PANI,制备PANI/PET复合织物;采用SEM、FTIR、XRD和电导率测试分析掺杂酸种类对PANI/PET材料结构和导电性能的影响;... 为改善聚苯胺/聚酯(PANI/PET)复合导电织物的导电性,采用不同酸掺杂方式对PANI的分子结构进行调控,在PET纤维表面原位聚合PANI,制备PANI/PET复合织物;采用SEM、FTIR、XRD和电导率测试分析掺杂酸种类对PANI/PET材料结构和导电性能的影响;将PANI/PET复合导电织物与金属Al、Cu膜电极组装制备肖特基型纳米发电机,考察其电输出性能。结果表明:掺杂酸的种类显著影响PANI的苯醌结构比例、分子链规整性及晶面间距;PTSA掺杂的PANI具有最高的苯式/醌式结构比值(2.16)、最优的晶面间距(0.343 nm)和最高的结晶度(46.16%),从而表现出最佳的导电性能(0.65 S/m);基于PTSA掺杂的PANI/PET复合材料制备的肖特基型纳米发电机展现出良好的电输出性能,开路电压为0.973 V,短路电流为327.19μA,进一步验证了材料的优异导电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胺/聚酯复合织物 掺杂酸 分子结构 导电性 纳米发电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芯纱基摩擦电织物的制备及性能
10
作者 闫静 SYED UMER Afzal 王浩轩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60,共6页
为了实现织物型摩擦纳米发电机(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s,TENG)中摩擦层和电极的有效结合,采用共轭静电纺丝和连续空心锭花式捻线技术制备了以聚酰亚胺(PI)和聚苯硫醚(PPS)为摩擦材料、以不锈钢纱线为电极的包芯纱,并将其作为纬纱... 为了实现织物型摩擦纳米发电机(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s,TENG)中摩擦层和电极的有效结合,采用共轭静电纺丝和连续空心锭花式捻线技术制备了以聚酰亚胺(PI)和聚苯硫醚(PPS)为摩擦材料、以不锈钢纱线为电极的包芯纱,并将其作为纬纱通过机织工艺制备表面全纬纱的摩擦电织物。研究了摩擦层微结构匹配对TENG性能的影响,以及TENG在高温环境中的工作适应性,并探究了该织物型TENG的实际应用性能。结果表明:以PPS短纤维包芯纱织物和PI纳米纤维包芯纱织物分别为TENG的正负摩擦层时,由于微纳纤维之间的有效匹配增加摩擦界面有效工作面积,可获得较高摩擦电性能的织物型TENG,而且能够在200℃以下的高温环境中维持稳定工作;当负载电阻为20 MΩ时,TENG功率密度达到0.67 W/m^(2),能够点亮18个COBs或140个LEDs,可为电容器充电后进一步为计算器供电,展现了其在可穿戴微电子设备供能领域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电织物 包芯纱 聚酰亚胺 聚苯硫醚 耐高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极点位的针织运动紧身衣压力舒适性分析
11
作者 刘星 冯晨旸 +1 位作者 师云龙 唐元冰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43,共8页
为系统评估集成了柔性电极的针织运动紧身衣的压力舒适性,选取市售6款L号男式针织运动紧身衣作为实验样本,通过结合客观压力测试与主观舒适度评价,对静态直立、静坐伏案、扩胸运动和左右转体等典型运动姿态下的服装压力特征进行了量化... 为系统评估集成了柔性电极的针织运动紧身衣的压力舒适性,选取市售6款L号男式针织运动紧身衣作为实验样本,通过结合客观压力测试与主观舒适度评价,对静态直立、静坐伏案、扩胸运动和左右转体等典型运动姿态下的服装压力特征进行了量化分析。基于灰色近优分析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分析了服装压力分布与运动舒适性的耦合机制。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款式服装在6种运动状态下的压力舒适性呈现显著差异。其中,样衣Z4与Z6采用高回弹纤维混纺面料、插肩袖结构及腰部分割设计,在运动过程中调节压力分布(CV值分别为0.195和0.204),显著优于其他样款(CV值均大于0.400),为智能服装中兼顾数据采集稳定性与穿戴舒适性的电极集成系统设计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织运动紧身衣 服装压力舒适性 测试点位 智能监测服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连续无创生理参数驱动的死亡事件动态预警
12
作者 赵喆 赵鑫浩 +2 位作者 郭宇 徐佳盟 耿雪荞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18,共6页
为实现基于无创生理参数的重症患者死亡事件动态预警,从eICU合作研究数据库中提取了4738名成年患者的30个参数,经过独热编码、采样率一致性处理和数据插补等预处理后,作为LigthGBM模型输入并训练模型;在学习窗口与预测窗口之间加入前瞻... 为实现基于无创生理参数的重症患者死亡事件动态预警,从eICU合作研究数据库中提取了4738名成年患者的30个参数,经过独热编码、采样率一致性处理和数据插补等预处理后,作为LigthGBM模型输入并训练模型;在学习窗口与预测窗口之间加入前瞻窗口,为医生决策提供宝贵时间,并采用10折交叉验证方法优化模型参数,以构建最佳死亡事件动态预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模型预测准确率为0.852,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875;该模型预测性能与学习窗口呈正相关,与前瞻窗口呈负相关;基于连续无创参数的死亡事件动态预警模型可实现对重症患者死亡事件的及时发现,避免了传统方法对实验室参数的依赖,为患者救治策略的制定争取了宝贵的前瞻时间,大大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患者的救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参数 机器学习 死亡事件预测 动态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色彩空间抗照度变化的心率检测方法
13
作者 田会娟 张亚静 +2 位作者 钱胜 黄玉彬 栾晨光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35,共8页
针对基于非接触式的心率检测方法受光照变化干扰难以准确估计心率的问题,提出一种抑制光照变化的远程心率估计方法。首先采用YCbCr颜色空间的肤色模型,并建立皮肤掩膜,将该皮肤掩膜与原图像相乘提取面部肤色图,可以从复杂背景中过滤掉... 针对基于非接触式的心率检测方法受光照变化干扰难以准确估计心率的问题,提出一种抑制光照变化的远程心率估计方法。首先采用YCbCr颜色空间的肤色模型,并建立皮肤掩膜,将该皮肤掩膜与原图像相乘提取面部肤色图,可以从复杂背景中过滤掉大部分非肤色区域,得到稳定的面部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肤色图像,减轻面部运动伪影干扰。其次,为抑制光照变化影响,将该区域的RGB颜色空间转换到LAB和YCbCr颜色空间,选取描述血容量变化的G、A、Cr 3种颜色信号,并将这3种颜色信号采用改进的完全自适应噪声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方法(ICEEMDAN)进行去噪,并使用主成分分析(PCA)分离出与血容量变化相关的脉搏波信号。最后,对该脉搏波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根据0.7~3.0 Hz频段内最高峰值所对应的频率来估计心率。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正常眨眼时计算出的心率与同时用指夹式脉搏血氧仪测出的心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823,Bland-Altman统计上下限分别为3.1788次/min和-1.8805次/min,证实了使用多色彩空间从面部视频进行准确和可靠的心率监测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接触心率检测 多色彩空间 抗照度变化 去噪 主成分分析(P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