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阶梯型对接层合板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光伟 王富有 +1 位作者 张国利 陈利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2期182-185,共4页
为了确定采用2D机织物叠层方式制备复杂曲面结构复合材料制件过程中的增强织物对接缝间隔长度与其拉伸、弯曲性能的关系,基于对称铺层顺序[0°/0°/+45°/90°/-45°/90°]S,制备了连续铺层和对接间隔长度分别... 为了确定采用2D机织物叠层方式制备复杂曲面结构复合材料制件过程中的增强织物对接缝间隔长度与其拉伸、弯曲性能的关系,基于对称铺层顺序[0°/0°/+45°/90°/-45°/90°]S,制备了连续铺层和对接间隔长度分别为4,8,12mm的四种环氧树脂基玻璃纤维2D机织物叠层结构RTM复合材料层合板试件,测定了2D玻璃纤维机织物层合板复合材料的拉伸和弯曲强度。试验结果表明,连续铺层的抗拉强度大约为357MPa,与对接铺层相比,其强度要高出35%左右,当对接间隔长度大于8mm时,拉伸应力不再随对接间隔长度的增加而变大,其拉伸强度基本保持在220MPa左右。另外,对接铺层的试验试件基本都在接口处断裂,这是由对接缝处应力集中造成的。由此实验结果可为复杂曲面结构复合材料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使材料性能达到最优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合板复合材料 拉伸强度 弯曲强度 阶梯型 对接间隔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N-PVDF复合增强静电纺锂离子电池隔膜 被引量:12
2
作者 漆东岳 刘延波 +2 位作者 马营 肖友华 宋国文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231-2234,2238,共5页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作为锂离子电池隔膜使用时具有优良的性能,但是由于纤维间抱合力较小,强度较低,其应用受到了极大限制。通过耐高温相PAN与低熔点相PVDF两种聚合物混纺,并经过适当的热压后处理,使PVDF部分熔融形成点粘结,制备PAN-PVD...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作为锂离子电池隔膜使用时具有优良的性能,但是由于纤维间抱合力较小,强度较低,其应用受到了极大限制。通过耐高温相PAN与低熔点相PVDF两种聚合物混纺,并经过适当的热压后处理,使PVDF部分熔融形成点粘结,制备PAN-PVDF复合纳米纤维膜,并测试其相关性能。发现在保留静电纺膜优良性能的前提下,其强度相对处理前提高了近10倍,并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室温下离子电导率达到1.32×10-3S/cm,聚合物电解质分解电压高达5.24 V,界面阻抗仅为45Ω,0.2 C首次放电比容量高达152 m Ah/g,综合性能远优于美国CELGARD24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静电纺膜 PAN-PVDF 混合静电纺 点粘结 锂离子电池隔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电干电极的常用材料概述 被引量:3
3
作者 唐冬玉 刘莉 刘皓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60-868,共9页
可穿健康监控系统是降低慢性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率的有效手段之一。与人体皮肤接触的表面生物电极是可穿健康监控系统的一个关键部分,它实现了生物电采集系统中人体离子导电到电子导电的转换。本文介绍了干电极的接触模式:表面接触,穿透... 可穿健康监控系统是降低慢性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率的有效手段之一。与人体皮肤接触的表面生物电极是可穿健康监控系统的一个关键部分,它实现了生物电采集系统中人体离子导电到电子导电的转换。本文介绍了干电极的接触模式:表面接触,穿透接触和电容接触,并从基底材料和界面材料两方面综述了生物电干电极的常用材料及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可穿戴系统 干电极 生物电势记录 基底材料 界面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织加热织物的热电性能 被引量:7
4
作者 刘皓 李津 +2 位作者 陈莉 康卫民 杨海乐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0-54,共5页
为研究镀银导电长丝在积极保暖服装中应用的可行性,对导电长丝的热电稳定性进行测试,并采用镀银导电长丝和涤纶短纤纱制作了3种不同结构的针织加热织物以研究其加热效果。结果显示,镀银导电长丝的电阻随着老化时间和老化温度的增加而增... 为研究镀银导电长丝在积极保暖服装中应用的可行性,对导电长丝的热电稳定性进行测试,并采用镀银导电长丝和涤纶短纤纱制作了3种不同结构的针织加热织物以研究其加热效果。结果显示,镀银导电长丝的电阻随着老化时间和老化温度的增加而增大。通过提取和分析镀银导电长丝和针织加热织物表面的红外温度图像,得出其表面最高平衡温度与功率消耗密度呈正比关系,且针织加热织物的功率消耗密度与模拟服装内部的平衡温度也高度线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保暖 镀银长丝 热电性能 针织加热织物 红外温度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孔阳极氧化铝的单层纳米柱阵列PMMA膜的制备 被引量:5
5
作者 刘皓 赵婷婷 +7 位作者 李津 邓嘉莹 康卫民 程博闻 景静 许艳 韦尚志 吴健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115-11117,11122,共4页
以阳极氧化法制作的多孔阳极氧化铝(PAA)膜为模板,采用旋涂法在PAA膜上浇注不同浓度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二甲基甲酰胺(DMF)溶液制作出了表面具有纳米柱结构的PMMA膜。实验结果显示采用磷酸溶液制备的PAA膜的孔径在300 nm左右且排... 以阳极氧化法制作的多孔阳极氧化铝(PAA)膜为模板,采用旋涂法在PAA膜上浇注不同浓度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二甲基甲酰胺(DMF)溶液制作出了表面具有纳米柱结构的PMMA膜。实验结果显示采用磷酸溶液制备的PAA膜的孔径在300 nm左右且排列规整,采用质量分数为10%和20%的PMMA/DMF溶液制作的PMMA膜表面的纳米柱的粘连现象较严重,而采用质量分数为15%的PMMA/DMF溶液能够得到表面纳米柱间隔均匀的膜。具有表面纳米柱矩阵结构的高聚物的制作方法能够为仿壁虎脚材料和大比表面积材料的制作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阳极氧化铝 单层纳米柱矩阵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规整纳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直径改性PAN纳米纤维膜与Fe^(3+)的配位反应及其配合物对有机染料降解的催化性能 被引量:6
6
作者 赵雪婷 董永春 +1 位作者 程博闻 康卫民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513-2522,共10页
使用静电纺丝技术和偕胺肟反应制备了三种不同直径的改性聚丙烯腈(PAN)纳米纤维膜,然后将它们作为配体分别与Fe3+进行配位反应制备改性PAN纳米纤维膜铁配合物,重点研究了三种改性PAN纳米纤维膜与Fe3+配位反应的动力学特性及其温度和Fe3... 使用静电纺丝技术和偕胺肟反应制备了三种不同直径的改性聚丙烯腈(PAN)纳米纤维膜,然后将它们作为配体分别与Fe3+进行配位反应制备改性PAN纳米纤维膜铁配合物,重点研究了三种改性PAN纳米纤维膜与Fe3+配位反应的动力学特性及其温度和Fe3+初始浓度的影响.最后将其作为非均相Fenton反应催化剂应用于染料降解反应中,考察了改性PAN纳米纤维膜直径对其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涉及的温度和浓度范围内,改性PAN纳米纤维膜与Fe3+之间配位反应不仅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而且可理想地使用Lagergren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进行描述,反应速率常数随着Fe3+初始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相同反应条件下,较小直径的纤维膜更容易与Fe3+发生配位反应,且反应速率常数和Fe3+配合量均随着纤维直径的降低而增大.不同直径改性PAN纳米纤维膜铁配合物在暗态条件下对染料的氧化降解反应表现出很好的催化活性,且在辐射光下其催化活性得到加强.改性PAN纳米纤维膜铁配合物的催化作用受到纤维直径的显著影响,由中等直径纳米纤维构成的配合物表现出最高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N纳米纤维膜 FE^3+ 反应动力学 光催化 FENTON反应 染料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间距和孔径连续可调的PAA模板的制备 被引量:3
7
作者 刘皓 朱丽丽 +2 位作者 徐艳芳 李晓久 王玉秀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16,共5页
在磷酸溶液中以二次阳极氧化制备的多孔阳极氧化铝(PAA)模板存在孔的规整低的缺点,文中提出了在磷酸/草酸混合溶液中采用二次阳极氧化法制备高规整(PAA)模板,利用图像处理软件(Image-Pro plus)对PAA膜的扫描电镜图进行分析处理,定量研... 在磷酸溶液中以二次阳极氧化制备的多孔阳极氧化铝(PAA)模板存在孔的规整低的缺点,文中提出了在磷酸/草酸混合溶液中采用二次阳极氧化法制备高规整(PAA)模板,利用图像处理软件(Image-Pro plus)对PAA膜的扫描电镜图进行分析处理,定量研究了阳极氧化电压、草酸含量和扩孔时间对PAA模板的孔径和孔间距的影响。由实验结果可知,在质量分数1%磷酸溶液中加入0.03 mol/L草酸溶液作为阳极氧化电解液,阳极氧化电压可以达到200 V。通过调节草酸添加量和阳极氧化电压可以得到孔间距在345—498 nm范围内高规整PAA模板。通过改变扩孔时间可以获得孔径在140-400 nm范围内高规整PAA模板,并且孔径与扩孔时间呈正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9。这种高规整孔径、孔间距连续可调的PAA模板能够被用于制备规整金属纳米线阵列、纳米管阵列和高分子纳米柱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阳极氧化铝 规整纳米材料 孔径 孔间距 磷酸/草酸电解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Fe双金属负载PAN非织造布催化降解甲醛气体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韩旭 韩振邦 +2 位作者 赵晓明 赵晋 赵世怀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31-35,共5页
采用偕胺肟改性聚丙烯腈(PAN)非织造布作为载体材料,将其与Cu^(2+)和Fe^(3+)的混合溶液进行反应制备双金属负载PAN非织造布催化剂。采用XPS和UV-Vis对催化剂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然后考察了其在甲醛气体氧化降解反应中的催化作用。结... 采用偕胺肟改性聚丙烯腈(PAN)非织造布作为载体材料,将其与Cu^(2+)和Fe^(3+)的混合溶液进行反应制备双金属负载PAN非织造布催化剂。采用XPS和UV-Vis对催化剂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然后考察了其在甲醛气体氧化降解反应中的催化作用。结果表明,Cu^(2+)和Fe^(3+)均是通过与偕胺肟基团中的羟基和氨基的配位作用负载于PAN非织造布上,而且两种金属离子可能通过配体发生了相互作用。此外,与Fe^(3+)的单金属催化剂相比,适量掺杂Cu^(2+)能够有效提高催化体系在甲醛降解反应中的催化活性,尤其有利于其在暗反应时催化降解甲醛气体,这主要归因于Cu^(2+)/Cu^+价态转化促进了强氧化性中间体Fe(Ⅳ)=O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N非织造布 双金属 光催化 甲醛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模化取向静电纺丝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0
9
作者 漆东岳 刘延波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2-27,共6页
静电纺丝技术作为目前连续制备聚合物纳米纤维的最有效方法,由于存在静电排斥,因而导致产业化困难、所纺纤维无序排列等问题,应用受限.本文对于规模化及取向静电纺丝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实现规模化的主要途径有采用无针头喷丝装... 静电纺丝技术作为目前连续制备聚合物纳米纤维的最有效方法,由于存在静电排斥,因而导致产业化困难、所纺纤维无序排列等问题,应用受限.本文对于规模化及取向静电纺丝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实现规模化的主要途径有采用无针头喷丝装置、采用改变针头排列形式或机械横动方法、改变多针头的加电压方式等途径;实现取向的主要途径是改变目标电极的形式从而改变空间电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模化 取向静电纺 电场 泰勒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成核控制剂下快速制备银纳米线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津 李伟 +3 位作者 许杰 彭军 杨天雨 刘皓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97-1099,1104,共4页
基于多元醇法,通过添加成核控制剂氯化铜、氯化钠和氯化铁,在30 min内快速制备银纳米线。结果表明,以氯化铜为成核控制剂,银纳米线形貌最好,直径(53±8.8)nm,长度(30.9±7.1)μm,长径比高达583。在相同条件下,以氯化钠为成核控... 基于多元醇法,通过添加成核控制剂氯化铜、氯化钠和氯化铁,在30 min内快速制备银纳米线。结果表明,以氯化铜为成核控制剂,银纳米线形貌最好,直径(53±8.8)nm,长度(30.9±7.1)μm,长径比高达583。在相同条件下,以氯化钠为成核控制剂,银纳米线形貌相对较好,但存在部分银纳米线颗粒。以氯化铁为成核控制剂,产物大部分为纳米棒和一些微米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纳米线 快速制备 多元醇法 成核控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式局部热阻测试系统的实现 被引量:3
11
作者 邓辉 师云龙 +2 位作者 胡源盛 钱晓明 范金土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27-133,共7页
针对目前适用于单段暖体假人局部热阻测试系统较少的问题,结合康奈尔大学的单段暖体假人(Walter出汗暖体假人)系统,设计搭建了开放式局部热阻测试系统并进行了局部热舒适性研究。采用该系统对Walter出汗暖体假人的裸态和穿M号全棉衬衣... 针对目前适用于单段暖体假人局部热阻测试系统较少的问题,结合康奈尔大学的单段暖体假人(Walter出汗暖体假人)系统,设计搭建了开放式局部热阻测试系统并进行了局部热舒适性研究。采用该系统对Walter出汗暖体假人的裸态和穿M号全棉衬衣和休闲裤、穿大孔M号全棉短袖衫和休闲裤、穿小孔M号全棉短袖衫和休闲裤、穿全棉T恤和休闲裤等4种着装状态下共5种情况进行了整体热流密度、局部热流密度和服装热阻3项测试。结果表明,开放式局部热阻测试系统可准确表示穿着不同服装条件下假人的局部热流密度数值,其整体热流密度误差不超过4.6 W/m2,热阻误差不超过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热阻 单段暖体假人 出汗暖体假人 热阻测试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容传感器的醋酸纤维含油率检测 被引量:2
12
作者 吕汉明 王晓叶 马崇启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6-110,129,共6页
为低成本在线检测醋酸纤维含油率,设计了醋酸纤维含油率在线测试实验装置,利用2个电容传感器(0号传感器和1号传感器)分别检测上油前后的醋酸纤维丝束,再根据2个传感器的输出电压差值计算纤维含油率。试验分2步进行:第1步为标定传感器;第... 为低成本在线检测醋酸纤维含油率,设计了醋酸纤维含油率在线测试实验装置,利用2个电容传感器(0号传感器和1号传感器)分别检测上油前后的醋酸纤维丝束,再根据2个传感器的输出电压差值计算纤维含油率。试验分2步进行:第1步为标定传感器;第2步为通过改变上油辊的转速改变醋酸纤维丝束所含的乳液量,并测试传感器输出电压的变化。结果表明:电容传感器的输出电压与无油纤维丝束的线密度成正比;对于一定浓度的乳液,1号电容传感器的输出电压与丝束携带的乳液量正相关。建立了含油率与2个电容传感器输出电压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式,应用该式估算的醋酸纤维含油率与烘干称重法得到的纤维含油率之差小于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醋酸纤维 含油率 电容传感器 在线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醇法制备银纳米线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津 李伟 +2 位作者 彭军 杨天雨 刘皓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14,共4页
由于银纳米线独特可调谐的光学性,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以及极高的透明度而受到越来越多科研人员的关注。采用多元醇法制备银纳米线的工艺简单、成本低、效率高,且制备的银纳米线具有良好的控制形态和尺寸均匀性。为了更好地了解多元醇... 由于银纳米线独特可调谐的光学性,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以及极高的透明度而受到越来越多科研人员的关注。采用多元醇法制备银纳米线的工艺简单、成本低、效率高,且制备的银纳米线具有良好的控制形态和尺寸均匀性。为了更好地了解多元醇法,综述了多元醇法制备银纳米线的几种常见影响因素,以期制备出形貌稳定的高长径比的银纳米线,介绍了银纳米线在传感器、透明电极和太阳能电池等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纳米线 多元醇 影响因素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溶液接触式静电纺原理
14
作者 漆东岳 刘延波 +1 位作者 陈杨 陈威亚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共5页
通过自行设计的逆向电场静电纺丝装置和非溶液接触式静电纺丝装置,进行了一系列静电纺丝实验,并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前述静电纺丝装置的场强分布进行了模拟与分析,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上论证了非溶液接触式静电纺丝技术的可行性.研... 通过自行设计的逆向电场静电纺丝装置和非溶液接触式静电纺丝装置,进行了一系列静电纺丝实验,并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前述静电纺丝装置的场强分布进行了模拟与分析,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上论证了非溶液接触式静电纺丝技术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此种非溶液接触式静电纺丝技术,同样可以得到纳微米纤维,且直径分布均匀,无溶剂残留,纤维形貌与传统静电纺丝技术基本一致,且安全性极佳,可望用来实现纳米纤维的工业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溶液接触式静电纺 逆向电场 安全静电纺 电场分布 电液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完全齿轮横动机构对静电纺丝膜均匀性的改善作用
15
作者 刘健 刘延波 +2 位作者 蒋秀明 马营 宋学礼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16-120,共5页
针对多针头式静电纺丝产品横向均匀度较差的缺点,提出一种基于不完全齿轮齿条机构的新型线性模组结构。该结构能够实现往复式线性运动,可实现纺丝头的连续匀速横动,运行平稳,简单可靠,且不需要控制系统。机构由1个主动不完全齿轮和1个... 针对多针头式静电纺丝产品横向均匀度较差的缺点,提出一种基于不完全齿轮齿条机构的新型线性模组结构。该结构能够实现往复式线性运动,可实现纺丝头的连续匀速横动,运行平稳,简单可靠,且不需要控制系统。机构由1个主动不完全齿轮和1个从动双侧齿条框组成,由于齿轮齿条传动具有恒定传动比的特性,使得主动不完全齿轮的连续单向转动转化成从动双侧齿条框的匀速往复直线运动。这种机构应用于多针头静电纺丝的实验结果论证了其功能性、有效性和可靠性,可使静电纺丝膜的横向均匀度从32.2%降低到2.7%,纵横向强力比也由2.15下降为1.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完全齿轮 双侧齿条框 参数化设计 横动 静电纺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可穿戴电子应变传感器的研究现状与应用 被引量:33
16
作者 彭军 李津 +2 位作者 李伟 常胜男 刘皓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7-62,共6页
综述了近年来柔性可穿戴电子应变传感器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包括压阻、压电、电容、摩擦电和光学效应等信号传感机理,碳材料、金属材料、无机半导体材料、功能复合材料等柔性可穿戴电子的常用材料,柔性电子传感器的制造方法及其在健康监... 综述了近年来柔性可穿戴电子应变传感器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包括压阻、压电、电容、摩擦电和光学效应等信号传感机理,碳材料、金属材料、无机半导体材料、功能复合材料等柔性可穿戴电子的常用材料,柔性电子传感器的制造方法及其在健康监测、运动监测、家庭康复、人机接口和软机器人等方面的潜在应用,最后提出了柔性可穿戴电子应变传感器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传感器 可穿戴电子 制造方法 人体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可拉伸应变传感器研究进展与应用 被引量:9
17
作者 彭军 李津 +3 位作者 李伟 陈婷婷 郑通通 刘皓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9-43,共5页
随着智能产品的快速发展,柔性传感器在可穿戴电子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综述了近年来可拉伸应变传感器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包括传感器类型和传感机理,碳材料、金属纳米材料、混合微/纳米材料等可拉伸传感器的常用材料,可拉伸应变传感器... 随着智能产品的快速发展,柔性传感器在可穿戴电子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综述了近年来可拉伸应变传感器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包括传感器类型和传感机理,碳材料、金属纳米材料、混合微/纳米材料等可拉伸传感器的常用材料,可拉伸应变传感器的制造方法及其在个人健康监测、人体运动检测、人机接口、康复和娱乐技术等方面的潜在应用前景,最后提出了可拉伸应变传感器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传感器 可穿戴电子 制造方法 人体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吡啶铁铜双金属负载PAN纤维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于建涛 韩振邦 +2 位作者 张健飞 康卫民 许航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24095-24099,24104,共6页
通过配位作用将Cu^(2+)引入到负载2’2联吡啶铁络合物(Fe(bpy)^(2+)3)的偕胺肟改性聚丙烯腈(PAN)纤维上,制备了联吡啶铁铜双金属负载改性PAN纤维催化材料,分别使用FT-IR、DRS和XPS技术对其进行表征,并考察了其作为非均相Fenton催化剂在... 通过配位作用将Cu^(2+)引入到负载2’2联吡啶铁络合物(Fe(bpy)^(2+)3)的偕胺肟改性聚丙烯腈(PAN)纤维上,制备了联吡啶铁铜双金属负载改性PAN纤维催化材料,分别使用FT-IR、DRS和XPS技术对其进行表征,并考察了其作为非均相Fenton催化剂在有机染料罗丹明B氧化降解过程中的光催化性能。结果显示,该催化剂中Cu^(2+)能够通过羟基和Fe^(2+)发生相互作用,并将催化剂光响应范围拓展至整个可见光区。当催化剂中m(Cu)/m(Fe)为1.07时,催化剂显示出最高的光催化活性,而且Cu^(2+)的引入也显著提升了该催化剂的p H值适用性和可见光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N纤维 联吡啶 双金属 光催化 染料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纳米线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许杰 贾旺 +3 位作者 李伟 刘皓 李津 程博闻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3-37,共5页
银纳米线因呈现出与宏观银或单个银原子不同的特性(如小尺寸效应、介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和介电限域效应等)而受到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综述了多元醇法、溶剂热法、紫外线照射法和模板法等四种常用的银纳米线制... 银纳米线因呈现出与宏观银或单个银原子不同的特性(如小尺寸效应、介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和介电限域效应等)而受到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综述了多元醇法、溶剂热法、紫外线照射法和模板法等四种常用的银纳米线制备方法的特点及银纳米线在催化、电学、光学和传感器等方面的应用进展。模板法可获得规整的银纳米线;紫外线照射法可应用于惰性金属纳米结构的制备;溶剂热法和多元醇法均适用于量产银纳米线,但溶剂热法因需要高温高压环境使得其生产成本提高,而多元醇法的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效率高,因此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银纳米线由于拥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光学性被广泛应用于液晶显示器、可穿戴电子器件和太阳能电池等领域,而银纳米线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抗菌性以及大比表面积等特点使得其在生物传感器和催化电极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纳米线 制备方法 应用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着装人体局部热舒适性研究与发展现状 被引量:6
20
作者 曲鑫璐 邓辉 +1 位作者 师云龙 钱晓明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55-62,共8页
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着装人体局部热舒适性的研究方法及手段,文章通过回顾服装热舒适性研究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服装局部热传递的机理,从物理学、生理学和心理学角度出发,综述了着装人体局部热舒适性常见的主、客观评价方法,并详细论述了... 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着装人体局部热舒适性的研究方法及手段,文章通过回顾服装热舒适性研究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服装局部热传递的机理,从物理学、生理学和心理学角度出发,综述了着装人体局部热舒适性常见的主、客观评价方法,并详细论述了人体、服装、外界环境和衣下空气层这四大因素对着装人体局部热舒适性的影响情况,最后提出了修正局部动态热阻公式将有利于完善着装人体局部热舒适性的评价,增加对衣下非均匀空气层的研究对着装人体局部热舒适性具有重要意义,研制适用于局部热舒适性测试的新型服装微气候仪将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局部热舒适性 局部热阻 暖体假人 衣下空气层 服装微气候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