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锰/铁掺杂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颖 徐超 +1 位作者 康君君 徐文凯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54-59,共6页
首先以不同体积比的乙二醇和二乙二醇为溶剂,氯化铁为原料,氧化石墨烯为基底,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不同粒径Fe3O4修饰的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得到Fe3O4@RGO复合材料。并且通过水热还原一步法和氧化还原反应两步法,成功制备了MnFe2O4@RGO和Fe... 首先以不同体积比的乙二醇和二乙二醇为溶剂,氯化铁为原料,氧化石墨烯为基底,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不同粒径Fe3O4修饰的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得到Fe3O4@RGO复合材料。并且通过水热还原一步法和氧化还原反应两步法,成功制备了MnFe2O4@RGO和Fe3O4/MnO2@RGO。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EDS)等检测技术对各样品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分析,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负载MnO2有利于增强Fe3O4@RGO的电化学性能,且Fe/Mn质量比为3∶8时,材料具有更好的电化学性能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四氧化三铁 锰铁氧体 二氧化锰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蒂希反应在精细化工中应用进展
2
作者 程玉桥 赵文辉 +3 位作者 杨杨 路双 赵越 张治婷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986-1994,2040,共10页
维蒂希反应是合成烯烃的重要反应之一,以良好的立体选择性、产率在精细有机合成领域有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反应机理、影响因素等尚不明确。科学家们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维蒂希-霍纳尔反应以及氮杂-维蒂希反应弥补了维蒂希反应的不足。首先,... 维蒂希反应是合成烯烃的重要反应之一,以良好的立体选择性、产率在精细有机合成领域有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反应机理、影响因素等尚不明确。科学家们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维蒂希-霍纳尔反应以及氮杂-维蒂希反应弥补了维蒂希反应的不足。首先,从空间位阻、电子效应等方面介绍了维蒂希反应在环外双键、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共轭多烯、杂环化合物等的结构设计合成;然后,综述了其在生命科学、医疗制药、农业生产、功能材料等领域的应用;最后,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蒂希反应 维蒂希-霍纳尔反应 氮杂-维蒂希反应 磷叶立德 烯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淀粉基絮凝剂的制备及废水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昊 郑瑶瑶 +1 位作者 王海涛 常娜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12-2018,共7页
淀粉是一种来源广泛,价廉,可生物降解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分子内含有多个易改性的羟基,通过改性可以得到多种淀粉衍生物。用淀粉及其衍生物作絮凝基体制备不同絮凝剂,既能有效絮凝污染物又不易产生二次污染。通过醚化、酯化、接枝共聚改... 淀粉是一种来源广泛,价廉,可生物降解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分子内含有多个易改性的羟基,通过改性可以得到多种淀粉衍生物。用淀粉及其衍生物作絮凝基体制备不同絮凝剂,既能有效絮凝污染物又不易产生二次污染。通过醚化、酯化、接枝共聚改性淀粉,可去除水中的胶体物质和可溶性污染物,用于处理成分复杂的纺织印染废水,目前纺织印染多使用易上染的阴离子染料,废水中也多含此类型离子染料,将淀粉改性为强絮凝性的阳离子型絮凝剂是解决印染废水排放问题的希望。综述了国内外淀粉基絮凝剂研究现状,从制备方法、种类、机理以及表面电荷、分子量和絮凝时的外部环境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阐述,指出了应该探究对淀粉絮凝剂改性更有效的预处理方法和引发体系,实现绿色絮凝,提高絮凝效果,并解决絮凝产生的大量污泥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淀粉 胶体 可溶性污染物 阳离子型絮凝剂 印染废水 预处理 引发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溶胶粒径大小对SAPO-34合成及甲醇制烯烃催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李渊 孙丹 +1 位作者 杨晨芳 谭小耀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701-3707,共7页
在合成SAPO-34的过程中加入不同粒径的硅溶胶来考察其对分子筛酸性和甲醇制烯烃(MTO)性能的影响。采用XRD、SEM、FTIR、NH3-TPD和29Si MAS NMR等表征手段对合成的分子筛进行表征,并通过固定床反应器对制备的SAPO-34分子筛进行MTO催化性... 在合成SAPO-34的过程中加入不同粒径的硅溶胶来考察其对分子筛酸性和甲醇制烯烃(MTO)性能的影响。采用XRD、SEM、FTIR、NH3-TPD和29Si MAS NMR等表征手段对合成的分子筛进行表征,并通过固定床反应器对制备的SAPO-34分子筛进行MTO催化性能评价。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粒径的硅溶胶对合成的分子筛酸性有很大影响,通过NH3-TPD表征结果可以看出,随着硅溶胶粒径的增大,分子筛的强酸量、弱酸量均降低。由分子筛的NMR表征结果发现,大颗粒硅溶胶合成的SAPO-34分子筛中存在硅岛。从MTO性能评价结果可以发现,适宜的硅溶胶粒径更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双烯选择性和催化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溶胶 合成 分子筛 催化 甲醇制烯烃 酸性 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Fs材料对普洱茶中总黄酮的吸附 被引量:3
5
作者 郭文娟 朱大伟 +3 位作者 代昭 于洁 王娜 殷明慧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8-44,共7页
为有效分离纯化普洱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采用水热反应法合成MIL-101-Fe、MIL-101-Cr和NH2-MIL-101-Cr等3种金属有机骨架(MOFs)材料对其进行富集分离,研究振荡时间、pH值和样品初始质量浓度等工艺参数对MOFs对普洱茶总黄酮吸附纯化作用... 为有效分离纯化普洱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采用水热反应法合成MIL-101-Fe、MIL-101-Cr和NH2-MIL-101-Cr等3种金属有机骨架(MOFs)材料对其进行富集分离,研究振荡时间、pH值和样品初始质量浓度等工艺参数对MOFs对普洱茶总黄酮吸附纯化作用的影响,并分析不同解吸剂、解吸附时间对MOFs上普洱茶总黄酮解吸附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MOFs材料对普洱茶总黄酮的吸附量随着振荡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随着pH值和样品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3种MOFs材料中MIL-101-Fe对总黄酮的吸附效果最好,最佳吸附工艺条件为振荡时间40 min,pH值5.56,样品初始质量浓度0.127 mg/mL,此时吸附量为10.16 mg/g;振荡时间为30 min时,无水乙醇对普洱茶中总黄酮的解吸附效果最好,对MIL-101-Fe、MIL-101-Cr和NH2-MIL-101-Cr上总黄酮的最大解吸附率分别为90.04%、79.76%和89.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金属有机骨架(MOFs)材料 总黄酮 吸附 解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形貌MoS2电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析氢性能 被引量:7
6
作者 李渊 唐佳莹 +1 位作者 初园园 谭小耀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1-35,共5页
为了提高二硫化钼催化水电解析氢的性能,采用钼酸铵和还原性磷钼酸铵(rPOM)两种不同的钼源,以硫代乙酰胺为硫源,制备片状和花球状两种形貌的MoS2电催化剂,并通过物理表征与电化学分析,考察了其水电解析氢的性能。结果表明:与片状MoS2相... 为了提高二硫化钼催化水电解析氢的性能,采用钼酸铵和还原性磷钼酸铵(rPOM)两种不同的钼源,以硫代乙酰胺为硫源,制备片状和花球状两种形貌的MoS2电催化剂,并通过物理表征与电化学分析,考察了其水电解析氢的性能。结果表明:与片状MoS2相比,花球状MoS2具有较低的过电位(在交流密度为10 mA/cm2时的过电位为287 mV)和较小的Tafel斜率(96.2 mV/dec),经过2000圈循环后,花球状MoS2仅存在微小的电位衰减,展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而选用纳米尺度的rPOM作为模板得到的花球状MoS2,其尺寸小,易于暴露更多的终端硫原子,从而增加了催化剂活性位点数量,提高了本征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硫化钼 还原性磷钼酸铵 硫边缘位点 尺寸小 析氢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菜碱与油酸混合吸附膜的界面扩张流变性质 被引量:5
7
作者 赵濉 郭朝阳 +3 位作者 刘苗 张磊 严峰 张路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0-55,共6页
为探究油相中的少量活性物质对吸附膜性质的影响规律,利用滴外形分析方法研究正癸烷中油酸和水相中烷基甜菜碱(XSB)形成的界面混合吸附膜的扩张流变性质,考察了时间、频率、浓度对界面扩张模量和相角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XSB吸附膜的... 为探究油相中的少量活性物质对吸附膜性质的影响规律,利用滴外形分析方法研究正癸烷中油酸和水相中烷基甜菜碱(XSB)形成的界面混合吸附膜的扩张流变性质,考察了时间、频率、浓度对界面扩张模量和相角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XSB吸附膜的流变特性主要由其亲水基团决定,膜内重排过程占主导地位,界面吸附膜以弹性为主,动态相角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油酸从油相一侧向界面的混合吸附对吸附膜的粘弹特性影响不大,但油酸分子在界面膜内的原位响应导致高浓度时混合吸附膜的强度变弱,界面扩张模量从约60 mN/m降至40 m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菜碱 油酸 混合吸附 扩张模量 相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基非对称中空纤维膜用于乙醇自热重整制氢 被引量:4
8
作者 陈晨 王明明 +1 位作者 王志刚 谭小耀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482-493,共12页
采用纺丝-烧结技术制备了具有内表面致密皮层的外支撑式金属镍非对称中空纤维膜,并用于乙醇自热重整(EATR)制氢,研究了温度、进料流速、吹扫气流速、水醇比(S/C)以及氧醇比(O_(2)/C)等操作条件对膜制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属镍非对... 采用纺丝-烧结技术制备了具有内表面致密皮层的外支撑式金属镍非对称中空纤维膜,并用于乙醇自热重整(EATR)制氢,研究了温度、进料流速、吹扫气流速、水醇比(S/C)以及氧醇比(O_(2)/C)等操作条件对膜制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属镍非对称中空纤维膜既具有优异的EATR催化活性,又有良好的透氢性能。在500~1000℃、S/C=4、O_(2)/C=0.8的条件下乙醇可完全转化,H2产率和H2渗透通量可分别达到81.59%和13.99 mmol/(m^(2)·s),增加进料中氧气含量可显著抑制膜表面积炭,但同时也会降低氢气产率和一氧化碳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自热重整 制氢 中空纤维 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产细菌纤维素菌发酵条件 被引量:12
9
作者 贺晓凌 张先楠 +4 位作者 孟红艳 邓时煜 宋浩德 魏东盛 韩馨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4-60,共7页
为了提高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的产量,以本实验室筛选出的产BC菌Komagataeibacter rhaeticus TJPU03(K.rhaeticus TJPU03)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响应面法设计实验优化BC的生产条件。将优化内容分为两部分:培养基组分和外部因... 为了提高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的产量,以本实验室筛选出的产BC菌Komagataeibacter rhaeticus TJPU03(K.rhaeticus TJPU03)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响应面法设计实验优化BC的生产条件。将优化内容分为两部分:培养基组分和外部因素。利用软件Design expect 8.0计算和优化BC的最佳生产条件。结果表明:当外部条件为温度28.52℃、初始pH值3.0、接种量8.87 mL以及发酵培养基组分为葡萄糖1.58%、酵母粉0.66%、蛋白胨0.42%、柠檬酸0.12%、磷酸氢二钠0.3%时,实际BC产量可达6.7432 g/L,较未优化前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纤维素(BC) 优化实验 响应面法 BOX-BEHNKEN设计 Komagataeibacter rhaeticus TJPU0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镍中空纤维膜表面处理及其透氢性能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渊 周亚林 +2 位作者 王明明 张明智 谭小耀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21,共6页
为提高金属镍中空纤维膜的氢气渗透性能,利用干湿纺丝法和高温烧结工艺制备致密的金属镍中空纤维膜,并采用物理打磨、硝酸刻蚀以及化学镀钯的方法对其外表面进行处理。结果表明:物理打磨外表面后,镍膜壁厚由初始的0.09 mm减小到0.04 mm... 为提高金属镍中空纤维膜的氢气渗透性能,利用干湿纺丝法和高温烧结工艺制备致密的金属镍中空纤维膜,并采用物理打磨、硝酸刻蚀以及化学镀钯的方法对其外表面进行处理。结果表明:物理打磨外表面后,镍膜壁厚由初始的0.09 mm减小到0.04 mm,减小了渗透阻力,渗透通量在1 000℃下达到20.48 mmol/(m^2·s);采用10%硝酸刻蚀40 min后,镍膜的厚度减小到0.05 mm,加快了氢气的扩散过程,氢气通量提高56.36%,增加至24.11 mmol/(m^2·s);化学镀钯后镍膜表面负载了钯层,使得氢气的溶解速度加快,氢气渗透通量高达23.15 mmol/(m^2·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气渗透性 中空纤维膜 金属膜 镍膜 表面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氧剂1076的合成工艺优化 被引量:6
11
作者 徐进云 王迪迪 杨俊玲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0-56,共7页
为探究抗氧剂1076的最佳合成工艺,在有机金属催化剂催化条件下,采用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甲酯(简称3,5-甲酯)与十八碳醇进行酯交换反应,制备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十八碳醇酯(抗氧剂1076),分析溶剂和催化剂种类、... 为探究抗氧剂1076的最佳合成工艺,在有机金属催化剂催化条件下,采用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甲酯(简称3,5-甲酯)与十八碳醇进行酯交换反应,制备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十八碳醇酯(抗氧剂1076),分析溶剂和催化剂种类、反应时间、物料配比、反应温度等因素对反应收率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仪等设备对产品结构进行表征,并使用热失重法测试其热稳定性,采用差式扫描量热法测试其氧化安定性。结果表明:产品收率随着反应温度的提高和反应时间的延长先增大后减小,随着物料摩尔比的增加而增大;最佳工艺条件为采用甲基环乙烷作为溶剂,异辛酸锌作为催化剂,3,5-甲酯与十八碳醇的摩尔比为1.03∶1,反应时间为3.5 h,反应温度为130℃,催化剂质量分数为反应物的2.5%时,产品收率提高到97%;合成产品分子结构与理论分子结构一致,且产品纯度较高(97.75%),有很高的热稳定性和抗氧化活性,热分解温度达317℃,起始氧化温度达36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氧剂1076 有机金属催化剂 十八碳醇 酯交换 氧化安定性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胶固载化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壳聚糖生物质制备5-羟甲基糠醛 被引量:2
12
作者 臧洪俊 焦硕磊 +3 位作者 李明广 安国栋 张明川 王娇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1-39,共9页
为了解决离子液体(IL)被用作催化剂和溶剂在壳聚糖生物质转化制备5-羟甲基糠醛(5-HMF)反应中所需要的量大、且不易从反应物中分离等问题,采用溶胶-凝胶法将4-磺丁基-1-甲基咪唑硫酸氢盐离子液体[HO3S(CH2)4MIM]HSO4固载在硅胶上,制备了... 为了解决离子液体(IL)被用作催化剂和溶剂在壳聚糖生物质转化制备5-羟甲基糠醛(5-HMF)反应中所需要的量大、且不易从反应物中分离等问题,采用溶胶-凝胶法将4-磺丁基-1-甲基咪唑硫酸氢盐离子液体[HO3S(CH2)4MIM]HSO4固载在硅胶上,制备了一种硅胶固载化的离子液体,采用中心复合设计(CCD)和响应面法(RSM)对该催化剂催化降解壳聚糖的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以较少量的质量分数为1.56%离子液体/硅胶为催化剂,水为溶剂,获得了摩尔分数为31.4%5-HMF的产率;该体系中催化剂易于分离,且用水作为溶剂绿色无污染,说明本研究为壳聚糖转化为5-HMF提供了一种绿色简便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生物质 离子液体 5-羟甲基糠醛(5-HMF) 固体酸 硅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F-5/聚偏氟乙烯混合基质膜的制备及抗有机污染性能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海涛 杨丹培 +2 位作者 吕美婵 张皓冰 常娜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7-64,70,共9页
针对聚偏氟乙烯(PVDF)超滤膜亲水性差、易污染的问题,利用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5作为添加剂,采用非溶剂诱导相分离法(NIPS)制备出MOF-5/PVDF混合基质膜并研究其抗有机污染性能。纯水通量和牛血清蛋白(BSA)截留实验表明,与基膜相比,MOF-5... 针对聚偏氟乙烯(PVDF)超滤膜亲水性差、易污染的问题,利用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5作为添加剂,采用非溶剂诱导相分离法(NIPS)制备出MOF-5/PVDF混合基质膜并研究其抗有机污染性能。纯水通量和牛血清蛋白(BSA)截留实验表明,与基膜相比,MOF-5/PVDF混合基质膜在渗透性和选择性方面都有较大提升。对比考察了改性膜和基膜的表面粗糙度、BSA静态吸附、再生性能以及不可逆有机污染率,结果表明,由于MOF-5的添加,显著降低了混合基质膜的表面粗糙度,增强了膜的抗有机污染性能。同时,分析MOF-5添加量对渗透性能和抗有机污染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当其相对于PVDF质量分数为5%时,混合基质膜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与基膜相比,其拉伸强度提高了48.39%,总孔隙率增加了33.3%,纯水通量增加了86.4%,水通量恢复率(FRR)提高到79.43%,不可逆污垢比(Rir)降低到20.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骨架 超滤膜 共混 膜污染 再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tpa)/PVDF杂化超滤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海涛 张皓冰 +2 位作者 奥德 师梦闪 常娜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0-49,共10页
通过室温搅拌法合成了Cu(tpa)纳米晶,并将其作为改性剂制备了Cu(tpa)/PVDF杂化超滤膜.通过XRD、FTIR和SEM等手段表征Cu(tpa)纳米晶,系统研究了Cu(tpa)纳米晶及其含量对PVDF杂化超滤膜的形貌、结构以及性能的影响.采用SEM、XRD、FTIR、... 通过室温搅拌法合成了Cu(tpa)纳米晶,并将其作为改性剂制备了Cu(tpa)/PVDF杂化超滤膜.通过XRD、FTIR和SEM等手段表征Cu(tpa)纳米晶,系统研究了Cu(tpa)纳米晶及其含量对PVDF杂化超滤膜的形貌、结构以及性能的影响.采用SEM、XRD、FTIR、静态水接触角等手段对杂化膜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u(tpa)纳米晶可以有效调节PVDF膜的内部结构,当Cu(tpa)添加质量分数为5%时,Cu(tpa)/PVDF膜内部全部为海绵状结构.性能测试结果显示,添加Cu(tpa)材料可以显著提高PVDF膜的纯水通量,同时对BSA截留率保持在96%以上.此外,BSA静态吸附和恢复水通量测试表明,Cu(tpa)/PVDF膜具有良好的抗污染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tpa) PVDF 金属有机骨架 超滤 抗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氯化铁与阳离子瓜尔胶的复配及其对染料墨水的脱色性能 被引量:2
15
作者 卢素敏 王汉昌 +1 位作者 田一哲 张文文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5-30,共6页
为了提高聚铁絮凝剂对染料墨水的脱色性能,采用聚合氯化铁(PFC)和阳离子瓜尔胶(CGG)制备聚合氯化铁-阳离子瓜尔胶(PFC-CGG)复合絮凝剂,考察不同因素,如PFC与CGG复配比例、絮凝剂投加量、废水初始pH值及废水电导率等对墨水废水脱色率的影... 为了提高聚铁絮凝剂对染料墨水的脱色性能,采用聚合氯化铁(PFC)和阳离子瓜尔胶(CGG)制备聚合氯化铁-阳离子瓜尔胶(PFC-CGG)复合絮凝剂,考察不同因素,如PFC与CGG复配比例、絮凝剂投加量、废水初始pH值及废水电导率等对墨水废水脱色率的影响,并利用Zeta电势对脱色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单独使用PFC和CGG,PFC和CGG复配有效地提高了脱色性能,中性条件下,在复配质量比mCGG∶mPFC=0.05时PFC-CGG脱色率达到95.3%,明显高于相同条件下PFC和CGG的脱色效果;FT-IR及SEM对絮凝剂的结构及表观形貌的表征显示CGG和PFC之间产生了交联,这种交联使得PFC-CGG复合絮凝剂在PFC较强电中和作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CGG长分子链的卷扫网捕能力,使脱色效果得以有效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氯化铁 阳离子瓜尔胶 复合絮凝剂 脱色性能 结构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体中芳香类有机化合物吸附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魏俊富 张天烨 +2 位作者 辛卓含 王智航 张丽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527-530,共4页
随着工业的发展,各种有机化合物的种类越来越多,使用也越来越广泛。有机化合物尤其是芳香类化合物的大规模使用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芳香类化合物有毒,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可以引发人体内分泌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严重的还会引发内脏... 随着工业的发展,各种有机化合物的种类越来越多,使用也越来越广泛。有机化合物尤其是芳香类化合物的大规模使用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芳香类化合物有毒,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可以引发人体内分泌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严重的还会引发内脏衰竭,甚至癌症。一旦处理不完全,芳香类化合物便可以随着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医疗废水等进入自然水体。由于其在自然环境下很难自然降解,可以在水体中不断积累,因此对芳香类化合物的后续处理是必须面对的问题。目前,处理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方法有吸附法、催化降解法、沉淀法、微生物处理法等。其中,吸附法由于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优势,是目前应用十分广泛的方法之一。吸附法处理的核心是吸附材料的选择。吸附材料从最早期的活性炭、沸石、膨润土、竹纤维等天然材料,发展到现在的石墨烯、碳纳米管、吸附树脂等高性能改性材料。早期的活性炭、沸石、竹纤维等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孔道结构,但其不具备选择性,在复杂环境下,不能吸附特定物质,而且容易达成吸附饱和。此外,早期材料的孔道类型往往为封闭型,故而再生性能不好,往往只能作为一次性材料。早期材料虽然有一定不足,但由于成本低廉,目前依然在大规模使用。新型的石墨烯、碳纳米管等材料往往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更丰富的孔隙、更强的吸附作用力等,且经改性后,再生性能改善明显。新一代吸附材料往往可以重复利用10次以上,部分改性甚至可以使材料使用次数达50次以上。但新一代材料的合成和应用成本往往很高,并且虽然选择性有一定改善,但在复杂环境下,吸附位点被占用的问题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从材料类型的角度出发,分别展示了传统吸附材料、碳材料、膜材料、大孔树脂材料的应用和研究进展,以期为新型吸附材料的研发和制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材料 有机污染物 活性炭 石墨烯 大孔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相转化技术制备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及微结构调控 被引量:2
17
作者 尹振 李铭晖 崔振宇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6,共6页
为考察热致相分离(TIPS)降温过程中非溶剂致相转化(NIPS)的作用及水溶性非稀释剂对中空纤维膜微结构的影响,以聚偏氟乙烯(PVDF)为原料,加入不同比例水溶性非稀释剂聚乙二醇(PEG400),利用TIPS与NIPS的耦合来制备中空纤维膜。利用热台偏... 为考察热致相分离(TIPS)降温过程中非溶剂致相转化(NIPS)的作用及水溶性非稀释剂对中空纤维膜微结构的影响,以聚偏氟乙烯(PVDF)为原料,加入不同比例水溶性非稀释剂聚乙二醇(PEG400),利用TIPS与NIPS的耦合来制备中空纤维膜。利用热台偏光显微镜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对铸膜液的成膜过程进行分析,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膜微结构进行表征,并对中空纤维膜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稀释剂/PEG400质量比为10/9时,NIPS对膜微结构有较强的致孔作用,膜外表面出现了大量微孔,水通量达到最大值352L/(m^2·h),碳素墨水截留率接近100%,断裂应力为6.6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空纤维膜 聚偏氟乙烯 水溶性非稀释剂 耦合相转化技术 微结构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沫铁对碱性废水中Cr(Ⅵ)的电还原 被引量:1
18
作者 郭明林 陈倩 高建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6-42,共7页
为高效电还原碱性废水中的Cr(Ⅵ),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和三电极体系,研究泡沫铁在碱性条件下对Cr(Ⅵ)的电还原去除,考察泡沫铁和不锈钢网分别作为对电极、不同电流密度对Cr(Ⅵ)去除率的影响,并结合电催化析氢(HER)原理深入探索泡沫铁作为... 为高效电还原碱性废水中的Cr(Ⅵ),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和三电极体系,研究泡沫铁在碱性条件下对Cr(Ⅵ)的电还原去除,考察泡沫铁和不锈钢网分别作为对电极、不同电流密度对Cr(Ⅵ)去除率的影响,并结合电催化析氢(HER)原理深入探索泡沫铁作为电极在碱性条件下电还原去除Cr(Ⅵ)的机理。结果表明:泡沫铁作为对电极的反应速率是不锈钢网的8倍以上;当电流密度为3 mA/cm^2时,泡沫铁作为对电极和工作电极电还原去除Cr(Ⅵ)(20 mg/L)的效果最好,在80 min时去除率达到97.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铁 碱性条件 Cr(Ⅵ) 电还原 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金属框架衍生物的制备及其在锂硫电池隔膜改性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阮艳莉 查煜澄 张萌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6-60,共5页
为利用有机金属框架衍生的碳材料来提高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采用溶剂热法首先合成出有机金属框架2-甲基咪唑锌盐MOF材料(ZIF-8),再通过管式炉高温碳化形成沸石咪唑盐骨架衍生的多孔碳材料(ZPC),并将其用于对锂硫电池的隔膜改性;采用SE... 为利用有机金属框架衍生的碳材料来提高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采用溶剂热法首先合成出有机金属框架2-甲基咪唑锌盐MOF材料(ZIF-8),再通过管式炉高温碳化形成沸石咪唑盐骨架衍生的多孔碳材料(ZPC),并将其用于对锂硫电池的隔膜改性;采用SEM观察材料的形貌,通过N2吸附-脱附实验测量ZPC的比表面积,用恒流充放电测试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并与传统碳材料Super P进行对比。结果表明:ZPC比表面积为972.238 m2/g,远大于Super P的比表面积;0.1 C倍率条件下,ZPC改性隔膜组装电池的初始放电比容量达到1315.0 mA·h/g,优于普通PP隔膜电池(1256.5 mA·h/g)和Super P改性隔膜电池(1288.1 mA·h/g);循环50圈后,ZPC改性隔膜电池放电比容量仍可达到907.1 mA·h/g,比普通隔膜电池和Super P改性隔膜电池分别提高了74.4%和15.2%;并且每圈的库伦效率都大于97%,表现出了较好的充放电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金属框架 多孔碳材料 溶剂热 锂硫电池 隔膜改性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界面张力弛豫法的羟基取代烷基苯磺酸盐界面吸附行为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风斌 王玉江 +1 位作者 蒿秋军 严峰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2-48,共7页
为深入分析表面活性剂在流体界面上的吸附机制,利用界面张力弛豫方法,研究2-羟基-3-辛基-5-癸基苯磺酸钠(C_(8)C_(10))和2-羟基-3-癸基-5-辛基苯磺酸钠(C_(10)C_(8))在空气-水表面和癸烷-水界面上的扩张流变性质,考察羟基邻位烷基链长... 为深入分析表面活性剂在流体界面上的吸附机制,利用界面张力弛豫方法,研究2-羟基-3-辛基-5-癸基苯磺酸钠(C_(8)C_(10))和2-羟基-3-癸基-5-辛基苯磺酸钠(C_(10)C_(8))在空气-水表面和癸烷-水界面上的扩张流变性质,考察羟基邻位烷基链长度变化对分子界面行为的影响,获得表面活性剂结构对极限扩张弹性、扩张黏性最大峰值以及相关特征频率的浓度依赖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羟基取代烷基苯磺酸盐分子中羟基邻位的长链烷基倾向于沿界面伸展,表现出较强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对于表面吸附膜,界面分子重排的慢过程控制膜性能,羟基邻位烷基链长越大,膜强度越大,C_(10)C_(8)极限扩张弹性高达178 mN/m,扩张黏性最大值约62 mN/m;对于界面吸附膜,扩散-交换过程控制膜性质,邻位长链烷基的影响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取代烷基苯磺酸盐 表面吸附 界面吸附 界面张力弛豫 极限扩张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