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历史·空间·认同:长春电影制片厂红色经典电影创作研究(1955-1999年)
1
作者 朱旭辉 李峰 谭婉婧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2-19,共8页
长春电影制片厂作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自创立之日便开始创作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以及革命建设为主题的电影,自觉承担起塑造典型人物,肩负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使命。同时,长春电影制片厂在长期的实践中注重观众的审美... 长春电影制片厂作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自创立之日便开始创作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以及革命建设为主题的电影,自觉承担起塑造典型人物,肩负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使命。同时,长春电影制片厂在长期的实践中注重观众的审美趣味和需求变化,创作出一系列深刻反映时代精神、展现民族风貌的影片,并由此形成独特的电影艺术风格。从长春电影制片厂红色经典电影的历史梳理、空间转向、认同维度方面,探讨其在红色经典电影创作方面的成就与贡献,旨在体现长春电影制片厂在中国电影史学上的重要地位、深远影响及社会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春电影制片厂 红色经典电影 修辞话语 空间转向 认同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供性视角下“中国风”动漫IP的跨媒介叙事与传播探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姚琳 廖易馨 《出版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0-98,共9页
立足于可供性理论,对“中国风”动漫IP的媒介逻辑进行系统分析,并依据动漫IP跨媒介叙事的内在机制,深入探讨跨媒介语境下“中国风”动漫IP的内容叙事、媒介叙事及产业链的传播生态。研究结果表明,在可供性逻辑的指导下,“中国风”动漫I... 立足于可供性理论,对“中国风”动漫IP的媒介逻辑进行系统分析,并依据动漫IP跨媒介叙事的内在机制,深入探讨跨媒介语境下“中国风”动漫IP的内容叙事、媒介叙事及产业链的传播生态。研究结果表明,在可供性逻辑的指导下,“中国风”动漫IP的内容叙事聚焦于故事世界中的文化建构,通过角色共情、价值观共享以及参与者社会关系的建构等多维度的叙事策略,共同塑造IP与受众之间的深层次互动与联系。此外,“中国风”动漫IP的媒介叙事经历了从传统的单向线性传播模式向现代的跨媒介传播模式的转变,这不仅使经典中国符号元素得以在不同媒介间跨界流动,而且促进了IP在产业链上的流通与价值变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供性 “中国风”动漫IP 跨媒介叙事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走的决心》与《还有明天》的“规训”突围——基于声音景观与空间生产的跨文化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翟金朝 王志强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11-115,共5页
影片《出走的决心》与《还有明天》借由对声音景观和空间生产的精心营造,映射出不同时代背景下,女性生存处境所面临的权力规训。在《出走的决心》里,令人窒息的现实音景及封闭的家居环境,描绘了主人公李红的内心挣扎,并最终促使她选择... 影片《出走的决心》与《还有明天》借由对声音景观和空间生产的精心营造,映射出不同时代背景下,女性生存处境所面临的权力规训。在《出走的决心》里,令人窒息的现实音景及封闭的家居环境,描绘了主人公李红的内心挣扎,并最终促使她选择了个人化的逃离。而在《还有明天》中,具有反讽意味的音乐运用和更为流动的社会空间,则预示了主角迪莉娅把握历史契机、迈向集体政治反抗的轨迹。相似的围城与迥异的突围,表明诉求与实践深受时代语境影响,呈现出个体性与集体性的多元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音景观 空间生产 权力规训 女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电影中传统文化的媒介融合、取象生成与精神转译
4
作者 朱旭辉 王海燕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6-35,共10页
新时代以来的中国电影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创作出既具中国艺术特色,又受市场青睐、观众认可的佳作。首先,中国电影通过数字技术推动电影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媒介融合,从内容融合、技术融合、空间融合三方面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 新时代以来的中国电影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创作出既具中国艺术特色,又受市场青睐、观众认可的佳作。首先,中国电影通过数字技术推动电影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媒介融合,从内容融合、技术融合、空间融合三方面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位之思”的再转化;其次,中国电影运用中国传统美学的“象思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进行“多元取象”,从象之迭用、形之融通、意之形塑三方面实现中国传统美学“立象尽意”的再言说;最后,中国电影充分发挥“影以载道”的教化功能,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之志”“人之情”“人之道”基础上的精神转译,促进中华文化品格寓教于“影”的再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传统文化 媒介融合 多元取象 中国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机协作编程学习的认知与行为模式研究——基于学习风格差异的分析
5
作者 董伟 赵芳旋 +1 位作者 余能保 张权 《远程教育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96,共11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AI)在编程学习中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然而,目前较少有实证研究基于学习风格差异对人机协作编程学习进行分析。为此,本研究构建了GenAI辅助下的编程学习模型,并据此开展实验,系...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GenAI)在编程学习中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然而,目前较少有实证研究基于学习风格差异对人机协作编程学习进行分析。为此,本研究构建了GenAI辅助下的编程学习模型,并据此开展实验,系统采集与分析了学习者的学习风格数据与过程行为数据。研究结果显示:(1)与GenAI协作编程有助于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2)在人机协作过程中,学生的行为主要集中于独立编写代码与高级认知加工;(3)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在编程过程中的认知模式与行为路径存在差异;(4)提问质量对GenAI反馈的准确性有一定影响。基于上述发现,本研究建议在实施人机协作编程学习中,教师应结合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特征,设计个性化教学策略;同时,应高度重视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提升其利用GenAI工具进行编程学习的效率与深度,从而促进编程技能与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人机协作 编程学习 学习风格 认知与行为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失的她》:电影中符号表征、视觉修辞的影像表达
6
作者 谭婉婧 朱旭辉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5-119,共5页
《消失的她》以多重视域下的符号表征探索电影立足现实、探析人性的议题,展现导演关注个体命运的人文关怀。从视觉文本到符号表征,解析影片中人物的多重性、情感的多元化和空间的多维性;并通过视觉隐喻、视觉转喻的修辞方式将受众认知... 《消失的她》以多重视域下的符号表征探索电影立足现实、探析人性的议题,展现导演关注个体命运的人文关怀。从视觉文本到符号表征,解析影片中人物的多重性、情感的多元化和空间的多维性;并通过视觉隐喻、视觉转喻的修辞方式将受众认知与影片视觉图景相关联。在“以镜观我”中,通过媒介自反的形式折射出时代背景下人们普遍存在的情感境遇与生存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失的她》 符号表征 视觉修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思考:中国当代通俗文学国际传播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翼飞 崔宏图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7-62,共6页
一、中国当代通俗文学国际传播的现实图景(一)中国当代通俗文学的国际传播现状中国当代通俗文学是中国文学时序中多元共生的一元,是大众文化的文字表述与当下社会的时俗阅读,具有强烈的媒体意识、商业性质和市场运作过程。(1)中国当代... 一、中国当代通俗文学国际传播的现实图景(一)中国当代通俗文学的国际传播现状中国当代通俗文学是中国文学时序中多元共生的一元,是大众文化的文字表述与当下社会的时俗阅读,具有强烈的媒体意识、商业性质和市场运作过程。(1)中国当代通俗文学的国际传播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金庸、古龙、梁羽生、卧龙生的武侠小说是首批走出国门的当代通俗文学作品,在东南亚地区引发了翻译阅读热潮,并激发了当地学者对武侠文学研究与创作的兴趣,对该区域的文化与精神内涵产生了影响。新旧世纪之交,西方国家开始关注金庸的武侠小说并进行译介,1993年莫锦屏(Olivia Mok)翻译的《雪山飞狐》、1997年闵福德(John Minford)翻译的《鹿鼎记》与英国记者晏格文(Graham EarnShaw)2004年翻译的《书剑恩仇录》是较为忠实于原著的版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侠小说 《鹿鼎记》 金庸 《学术月刊》 商业性质 梁羽生 武侠文学 多元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绘天津文化地图——影像中的天津叙事与价值挖掘
8
作者 张萃雯 《福建茶叶》 2019年第7期261-262,共2页
文中旨在影像文本基础之上,以天津本土文化作为研究背景,挖掘天津的本土文化传统,现有影像传播与当下媒介融合,赋予这些文化遗产以新的时代内涵,以本真艺术创作素材为研究对象,在新时代文化格局下,对重新认知、构建天津文化的当代价值... 文中旨在影像文本基础之上,以天津本土文化作为研究背景,挖掘天津的本土文化传统,现有影像传播与当下媒介融合,赋予这些文化遗产以新的时代内涵,以本真艺术创作素材为研究对象,在新时代文化格局下,对重新认知、构建天津文化的当代价值传播与历史价值引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地图 天津叙事 价值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浸式虚拟现实环境中学习者需要何种同伴教学代理?——基于社会存在框架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雪 刘伊祉兰 +2 位作者 兰翠玲 邢晓宁 余能保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3-42,共10页
沉浸式虚拟现实(immersive virtual reality,IVR)技术的应用并不总能有效促进学习,而学习者的社会存在是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设计了意识型、情感型和认知型三种同伴教学代理,以支持社会存在,并探究其对学习者社会存在、学习体验、... 沉浸式虚拟现实(immersive virtual reality,IVR)技术的应用并不总能有效促进学习,而学习者的社会存在是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设计了意识型、情感型和认知型三种同伴教学代理,以支持社会存在,并探究其对学习者社会存在、学习体验、认知过程及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三种同伴教学代理均显著提升了学习者的意识社会存在;情感型和认知型同伴教学代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习者的认知加工过程和知识保持;认知型同伴教学代理还显著促进了知识迁移。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同伴教学代理的设计与应用策略,为优化IVR教学代理,以及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智能体和虚拟数字人的功能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浸式虚拟现实 同伴教学代理 社会存在 教育智能体 虚拟数字人 眼动追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周处除三害》的动作影像与暴力美学探赜 被引量:2
10
作者 杜建邦 贾红翔 王志强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40-147,共8页
中国香港导演黄精甫执导的《周处除三害》,承袭中国香港黑帮片暴力元素的形式内容与类型美学,锐意拓新表现形式,营造动作类型的“超写实暴力”风格,通过运动和写实的视听传达与后期碎片化剪辑手法相结合的创作方式,传递出动作影像“痛... 中国香港导演黄精甫执导的《周处除三害》,承袭中国香港黑帮片暴力元素的形式内容与类型美学,锐意拓新表现形式,营造动作类型的“超写实暴力”风格,通过运动和写实的视听传达与后期碎片化剪辑手法相结合的创作方式,传递出动作影像“痛感”与“爽感”并重的视觉张力。“超写实暴力”风格提升了暴力表达的形式美感,生成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暴力美学新样态,体现了一种“阳刚”的硬性暴力美学风格,同时导演将暴力场景奇观化传达影像奇观美学。在动作影像和暴力美学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上,导演进行了一次极富作者色彩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精甫 动作影像 暴力美学 作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古中国》:探源类纪录片的文化认同、地缘文化与创新表达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旭辉 谭婉婧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4-80,共7页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的文化探源类系列纪录片《寻古中国》聚焦考古溯源,该片全面深化“思想+艺术+技术”的创作理念,以全景观、多维度的方式展现考古发掘中工作者对中华民族破解历史之谜的坚守。本文主要从文化认同...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的文化探源类系列纪录片《寻古中国》聚焦考古溯源,该片全面深化“思想+艺术+技术”的创作理念,以全景观、多维度的方式展现考古发掘中工作者对中华民族破解历史之谜的坚守。本文主要从文化认同、地缘文化、创新表达三重维度分析《寻古中国》的节目创作,以期探讨新兴技术形态下纪录片的叙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古中国》 文化认同 地缘文化 创新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韩国汉文词追和中国词作研究
12
作者 马琳 赵季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5-63,共9页
古代韩国汉文词中追和中国前代词的作品占有很大比重,是值得研究的文学现象。作为韩国词人从模拟仿写到独立创作的津梁,韩国追和词的词体特点与追和规则具有用韵宽严不定、词格变体层出等特点。韩国追和词与原作之间的互文性不仅体现出... 古代韩国汉文词中追和中国前代词的作品占有很大比重,是值得研究的文学现象。作为韩国词人从模拟仿写到独立创作的津梁,韩国追和词的词体特点与追和规则具有用韵宽严不定、词格变体层出等特点。韩国追和词与原作之间的互文性不仅体现出韩国文人对中国词作的理解和词体的把握,还有助于解决文献层面的校勘、释读、辑佚等问题。韩国追和词追和对象的选择以苏轼、朱熹数量最多,词调选择以接近严整律句的小令、中调为主,其“士大夫词”的词风有别于中国词的主流风格。原因是在以儒教立国的朝鲜王朝,词补充诗的教化功能,以及这类词的形式和风格更便于外语写作。其声韵格律的突破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韩国汉文学发展的本土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汉文词 追和词 互文性 文献价值 词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话语·空间·意象·叙事:战争题材电影的话语生成与创新生产研究
13
作者 朱旭辉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3-3,共1页
回顾人类发展史,我们会发现,自古以来,战争作为对抗双方用武力解决矛盾的一种极端方式,不仅是国家和民族之间争夺资源、领土和权力的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改写历史和社会结构的重要因素。古往今来,尽管战争的名义不同,形态在变,战争... 回顾人类发展史,我们会发现,自古以来,战争作为对抗双方用武力解决矛盾的一种极端方式,不仅是国家和民族之间争夺资源、领土和权力的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改写历史和社会结构的重要因素。古往今来,尽管战争的名义不同,形态在变,战争的性质也在逐渐演变,从传统的阵地战到现代的机械化战争,再到当今冲突双方的信息化、智能化战争,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深刻影响着战争的形式和规模,更是文化碰撞与思想交锋的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碰撞 人类发展史 武力解决 话语生成 思想交锋 冲突双方 极端方式 机械化战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以来抗美援朝电影的意象范式与认同机制
14
作者 朱旭辉 管鑫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4-10,共7页
新世纪以来,抗美援朝电影作为重要的电影意象系统,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之“意”,寓于电影的视听觉表“象”中,通过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及由象生境三个过程步骤,逐步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抗美援朝电影意象修辞体系,进而构建出意象认... 新世纪以来,抗美援朝电影作为重要的电影意象系统,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之“意”,寓于电影的视听觉表“象”中,通过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及由象生境三个过程步骤,逐步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抗美援朝电影意象修辞体系,进而构建出意象认同机制。观众先是受电影中联觉意象、询唤语象及情动景象等修辞意象的激发,产生对国家、对民族的情感认同,进而通过“仁”“义”等中华传统文化观念的电影意象编码唤醒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感知与文化认同,最终在意象范式和认同机制的合力作用下实现对国家的认同,强化抗美援朝精神的主旨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美援朝电影 意象范式 认同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意风格、文化转场与潜藏的女性表达——谢飞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创作逻辑透视 被引量:2
15
作者 马明凯 朱旭辉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10,共5页
按照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谢飞常被归为第四代,但事实上,在20世纪80年代第四代叱咤风云的时期,他并未推出最具代表性的个人作品,而且此期创作多是与他人合作,影片特质也体现出较为浓重的革命叙事特征。反倒是从80年代末期开始,伴随... 按照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谢飞常被归为第四代,但事实上,在20世纪80年代第四代叱咤风云的时期,他并未推出最具代表性的个人作品,而且此期创作多是与他人合作,影片特质也体现出较为浓重的革命叙事特征。反倒是从80年代末期开始,伴随《本命年》《香魂女》《黑骏马》《益西卓玛》等一批作品的相继问世,谢飞才开始获得国际盛誉,同时其诗性和哲思并重的导演风格也日渐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诗意风格 谢飞 创作 20世纪80年代 逻辑 女性 转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政策情境中行为习惯的形成机制与培养策略 被引量:14
16
作者 杜立婷 李东进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09-1218,共10页
引导社会成员重塑日常良好行为习惯是增强公共政策有效性的重要路径和切入点,洞悉并把握行为习惯的形成机制对具体培养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大有裨益。行为习惯是指通过高频重复的奖励习得,在记忆中形成的情境与反应之间的内隐联结。作为一... 引导社会成员重塑日常良好行为习惯是增强公共政策有效性的重要路径和切入点,洞悉并把握行为习惯的形成机制对具体培养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大有裨益。行为习惯是指通过高频重复的奖励习得,在记忆中形成的情境与反应之间的内隐联结。作为一种特殊的内隐记忆系统,行为习惯具有自动化、情境线索依赖性、对当前奖励低敏感性等特征。行为习惯的形成机制包含两个独立且共发的习得机制,即联结习得机制和奖励习得机制。在日常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初期,目标引导着个体对行为价值的习得。在培养社会成员日常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应将情境线索的稳定性、高频行为的低认知重复以及奖励的合理设置,作为公共政策助推社会成员养成日常良好行为习惯的三大核心策略。未来的研究方向应着力于加强习惯研究的学科视阈融合,更新行为习惯领域的研究范式,重置公共设施以提升有益行为的易达性,以及引入商业模式以共促社会成员日常良好行为习惯的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习惯 形成机制 培养策略 公共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场景:社会、空间与人的媒介化 被引量:15
17
作者 郑二利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0-67,共8页
互联网场景利用智能技术耦合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并嵌入个人日常生活中,为人们购物、社交、娱乐、获取资讯等提供了行为背景框架。在被智能技术“微粒”化解析的社会中,互联网场景技术形成了撬动人与社会的力量。一方面,智能媒体建构... 互联网场景利用智能技术耦合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并嵌入个人日常生活中,为人们购物、社交、娱乐、获取资讯等提供了行为背景框架。在被智能技术“微粒”化解析的社会中,互联网场景技术形成了撬动人与社会的力量。一方面,智能媒体建构了多重场景,重组了空间秩序与社会结构;另一方面,它刷新了人的存在感,促使其发挥媒介功能而相互影响,并用“社交价值”建立起另一种秩序,影响着文化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场景 微粒社会 社交价值 关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时代的数据意识形态——基于大数据对价值观和行为活动影响的思考 被引量:15
18
作者 郑二利 王颖吉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19年第1期72-79,共8页
在人人都无法脱离数据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影响不容小觑,它挑战了现代社会的既定秩序,也引发了新的社会问题。大数据给予未来世界无穷可能性,人们在欢呼大数据的美好前景时,也应该警惕新技术的威胁,理性看待大数据的影响。在大众传播... 在人人都无法脱离数据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影响不容小觑,它挑战了现代社会的既定秩序,也引发了新的社会问题。大数据给予未来世界无穷可能性,人们在欢呼大数据的美好前景时,也应该警惕新技术的威胁,理性看待大数据的影响。在大众传播领域,面对大数据技术,人是盲目和被动的,他的思想和行为会被诱导,会不经意间泄露自己的隐私,甚至侵犯他人的隐私。大数据技术把一切纳入算法中,大数据并不是完备的,算法也并不总是客观公正的,人们应该知道算法是否具有价值偏向、算法是谁的工具、它是为谁服务的。因此,人们需要了解大数据对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活动的影响,了解算法渗透的意识形态性,警惕被数据和算法控制。说到底,数据既是社会商品,又是裹挟政治、经济、文化、资本等复杂权力关系的信息载体,它既关系到个体的虚拟身份认同,又关系到数据伦理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人工智能 数据意识形态 数据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现实技术在儿童出版物应用的困局与突破路径 被引量:9
19
作者 万新娜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19,共5页
AR童书的增强现实技术因其场景化展演与沉浸式体验,上市之初便受到市场热捧。当前,AR童书出版存在一些问题:受制于技术且成本高;同质化严重,缺乏高质量的特色产品;市场定位笼统,缺乏细分;盈利模式单一等。文章尝试从产业环境、内容生产... AR童书的增强现实技术因其场景化展演与沉浸式体验,上市之初便受到市场热捧。当前,AR童书出版存在一些问题:受制于技术且成本高;同质化严重,缺乏高质量的特色产品;市场定位笼统,缺乏细分;盈利模式单一等。文章尝试从产业环境、内容生产、市场细分及多维营销维系四方面提出推广策略与建议:以技术共享、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行业协同合作;建立以内容为核心的多媒体形式落地的立体化内容生产体系;基于市场细分的分级结构化市场;搭建多维与纵深营销推广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童书 行业 内容生产 分级市场 多维营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能否促进大众创业--基于微观调查与地级市匹配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唐家龙 周子琳 +1 位作者 张兴国 刘如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9-178,共10页
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国家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否对大众创业具有直接影响值得关注。本文基于中国家庭收入微观调查和中国地级市统计资料的匹配数据,采用Logit模型检验区域创新能力... 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国家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否对大众创业具有直接影响值得关注。本文基于中国家庭收入微观调查和中国地级市统计资料的匹配数据,采用Logit模型检验区域创新能力对居民创业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创新能力对居民创业决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创新能力对机会型创业有显著正向作用,对生存型创业无显著影响;发明类专利创新对生存型和机会型创业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外观设计类专利创新只对机会型创业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实用新型类专利创新对两类创业均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 大众创业 机会型创业 生存型创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