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WOT-AHP模型的“光伏羊”发展战略研究——以青海省塔拉滩为例
1
作者 陈超 李中昊 胡西武 《现代农业研究》 2025年第1期31-40,共10页
本文基于SWOT-AHP模型,以青海省塔拉滩“光伏羊”为研究对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yaahp12.11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在此基础上构建战略四边形雷达图,制定发展战略。研究表明:(1)青海塔拉滩“光伏羊”项目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良好... 本文基于SWOT-AHP模型,以青海省塔拉滩“光伏羊”为研究对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yaahp12.11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在此基础上构建战略四边形雷达图,制定发展战略。研究表明:(1)青海塔拉滩“光伏羊”项目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良好。(2)太阳能和土地资源比较充足、项目前期投资成本较高、“双碳”背景下清洁能源产业支持、营商环境不优导致项目运行存在不确定性,这四个单因素对塔拉滩“光伏羊”产业影响最为明显。(3)优势对塔拉滩“光伏羊”产业影响最大,机遇其次,挑战最不明显。(4)青海省塔拉滩“光伏羊”产业应积极采取SO开拓型战略,推动区域特色光伏农业的发展。本文提出了争取政策与资金、强化技术创新、推动深入合作,实现共赢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羊 光伏农业 SWOT-AHP分析法 发展战略 塔拉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脱钩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胡西武 郭玮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0-95,共6页
为提高青海省水资源利用效率,基于2003—2020年青海省相关统计数据,构建水足迹模型,评价青海省水资源利用水平,并运用Tapio脱钩模型和LMDI模型,分析青海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脱钩状况,探讨青海省水资源利用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青海... 为提高青海省水资源利用效率,基于2003—2020年青海省相关统计数据,构建水足迹模型,评价青海省水资源利用水平,并运用Tapio脱钩模型和LMDI模型,分析青海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脱钩状况,探讨青海省水资源利用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青海省2003—2020年总水足迹波动上升,农业水足迹是水资源利用的主体;水资源利用评价指数整体处于较高水平且呈持续提升状态,水资源利用比较安全,水资源自给率较高,水足迹效益稳步提升;水资源利用和经济增长整体呈弱脱钩状态,工业用水量与经济增长呈强脱钩状态;水资源利用驱动因素贡献率大小为规模经济效应>产业结构效应>技术效应>人口效应,其中技术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总体上为负向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和人口效应总体上为正向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足迹 水资源利用 Tapio脱钩模型 LMDI模型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0年青海省“三生”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胡西武 何福杰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8-112,共5页
基于1990—2020年青海省4期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探究青海省“三生”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0—2020年青海省各空间类型间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化,2010—2020年整体表现为潜在空间转向生产-生态空间和生... 基于1990—2020年青海省4期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探究青海省“三生”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0—2020年青海省各空间类型间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化,2010—2020年整体表现为潜在空间转向生产-生态空间和生态空间、生产-生态空间与生态空间之间相互转移的特征,高程与坡度对空间类型分布影响较大;2020年青海省生产-生态空间面积占全省面积比例最高,面积为408011.90 km^(2),而生产-生活空间面积仅为1769.47 km^(2);30 a间青海省“三生”空间景观格局破碎化、复杂化的趋势有所减缓,异质性降低、连通性升高;经济规模、城镇化水平、交通条件、碳排放强度是青海省“三生”空间格局的主要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格局演化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指数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5-2020年中国“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土地利用时空动态演化特征 被引量:10
4
作者 贾天朝 胡西武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8-363,共16页
[目的]探索“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土地利用时空动态演化特征,揭示其分异规律,为研究区土地资源整合和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依据。[方法]基于“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1985—2020年内8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 [目的]探索“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土地利用时空动态演化特征,揭示其分异规律,为研究区土地资源整合和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依据。[方法]基于“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1985—2020年内8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及转移矩阵等方法,从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度和空间转移3个方面全面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动态演化特征及分异规律。[结果](1)1985—2020年“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除北方防沙带草地面积增加20618.03 km^(2)外,其他四大屏障区均有所减少,其中东北森林带草地面积减少最多,为18031.03 km^(2);五大生态屏障区建设用地面积均有所增加,北方防沙带增加面积最多,为7280.79 km^(2);东北森林带生态用地显著减少、非生态用地显著增加,这与生态屏障区的发展要求相违背。(2)1985—2020年“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中南方丘陵山地带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最高(平均综合动态度为24.27%),变化速率差异最大(综合动态度极差为31.23%);除东北森林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下降外,其他屏障区均呈上升状态。(3)1985—2020年“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土地利用转化程度都有所增强,其中增强较为显著的为川滇—黄土高原屏障和北方防沙带,分别上升3.89%,3.82%。各屏障区主要转化地类为耕地和草地,未利用地在北方防沙带和青藏高原生态屏障转化中也占有较大比例。[结论]1985—2020年“两屏三带”生态屏障区土地利用呈不均衡演化特征,应因地制宜进行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进一步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屏障区 土地利用变化 转移矩阵 动态度 时空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境质量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空间响应——以青藏高原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贾天朝 胡西武 +1 位作者 杨海娟 郭玮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3-211,224,共10页
[目的]探究青藏高原生境质量的动态变化,为保障青藏高原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筑牢生态屏障提供参考。[方法]基于1985年、1995年、2005年、2015年和2022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借助InVEST模型,定量评估1985-2022年青藏高原生境质量状... [目的]探究青藏高原生境质量的动态变化,为保障青藏高原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筑牢生态屏障提供参考。[方法]基于1985年、1995年、2005年、2015年和2022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借助InVEST模型,定量评估1985-2022年青藏高原生境质量状况并对其时空格局进行分析,最后利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探讨生境质量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空间响应。[结果](1)1985-2022年青藏高原生境指数增加0.0529,高等和较高生境面积比例共增加5.51%,生境质量水平总体提升但仍处于较低等级。(2)1985-2022年青藏高原48.14%的区域生境指数增加,但生境等级总体空间分布变化不大,各等级区由外向内呈嵌套式等级增加。(3)1985-2022年青藏高原生境质量等级转移类型以等级不变为主,但等级转化的剧烈程度不断增强。(4)1985-2022年青藏高原生境质量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相关关系,年平均气温对生境质量存在显著的空间负相关,年降水量和人类活动强度对生境质量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结论]研究结果揭示青藏高原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明确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境质量具有深刻的影响,未来应加强底线约束和人类活动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生物多样性 InVEST模型 双变量空间自相关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