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的三个认识维度 被引量:3
1
作者 陆小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0,共8页
要得当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不仅需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还需要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分析框架、观察视角和运用方法。至少包括三个认识维度:以总体观分析智能变革新阶段面临机遇与挑战,以技术链、可用性框架发现人工智能应用空... 要得当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不仅需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还需要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分析框架、观察视角和运用方法。至少包括三个认识维度:以总体观分析智能变革新阶段面临机遇与挑战,以技术链、可用性框架发现人工智能应用空间,以跨界融合思维探索人工智能如何与异质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总体观 技术链 可用性 跨界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赢得影响力竞争: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目标取向及内在逻辑 被引量:2
2
作者 陆小华 《现代出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共10页
“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赢得影响力竞争,既是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目标取向,也是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组成部分的内在逻辑。要基于强国... “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赢得影响力竞争,既是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目标取向,也是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组成部分的内在逻辑。要基于强国建设要求,领悟以赢得影响力竞争为目标取向的内在逻辑;围绕赢得影响力竞争,加快优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战略布局;梳理影响力竞争中面临的深层次问题,谋划、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变革 影响力竞争 主流媒体 内在逻辑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宁形象在华传播与中国思想界列宁主义转向考论(1917-1920)
3
作者 丁丽琼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126,共14页
列宁形象是列宁主义在华早期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著作在中国广泛传播以前,报章杂志成为国人认识列宁形象的主要来源。早期列宁作为过激派首领受到国内密切关注,从“对局势负责的人”为参照的有限肯定到以改造世界领袖为中心的全面肯... 列宁形象是列宁主义在华早期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著作在中国广泛传播以前,报章杂志成为国人认识列宁形象的主要来源。早期列宁作为过激派首领受到国内密切关注,从“对局势负责的人”为参照的有限肯定到以改造世界领袖为中心的全面肯定,其形象经历了一个转变,深化了国人对列宁的理性认知与情感联结。国人眼中的列宁形象是与其领导的革命事业密切相关的,作为领袖的列宁形象包含了笃定主义、勇断决行、善于宣传鼓动、主张灌输论以及在党内威望极高等品格能力。其中列宁的演讲能力与报刊活动尤受瞩目。这对1920年前后中国思想界尤其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接受列宁主义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一时期国内关于列宁形象的呈现虽多来自译介,但在反映外部世界认知的同时,更体现出国人自身的偏向和自觉,显示了列宁形象在华传播的核心动力表面上似乎受客观局势主导,实则源自国人改造中国面貌、探索中国道路的内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形象 列宁主义转向 领袖 宣传鼓动 灌输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必经路径和关键抉择 被引量:4
4
作者 陆小华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18,共7页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是媒体深度融合的重要任务和应有成果。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必经路径是重构内容生产,发展为具有强大适应性和竞争力的数字媒体;关键抉择在于创新内容形态、重构内容生产、再造媒体内核。新型主流媒体建设要加速向生产新...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是媒体深度融合的重要任务和应有成果。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必经路径是重构内容生产,发展为具有强大适应性和竞争力的数字媒体;关键抉择在于创新内容形态、重构内容生产、再造媒体内核。新型主流媒体建设要加速向生产新媒体内容、数据内容、交互内容等新形态内容拓展;要走向新形态内容生产,不仅生产多元性内容,还要走向多能性、即传性、平台性、公众性、交互性内容生产;要基于数字媒体观将媒体内核从传统的印刷媒体、广电媒体再造为数字媒体。这些也是新型主流媒体之“新型”的基本属性和标志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主流媒体 数字内容生产 媒体深度融合 数字新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ra技术链可用性与新闻出版业智能变革策略 被引量:5
5
作者 陆小华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1,共7页
确定智能变革应对策略,需要发现一系列人工智能新进展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发现其可用性所在。2024年2月之后发布的一系列人工智能新技术、新应用呈现出三个重要特点:一是人工智能在视频理解与生成方面的突破展现可用性,将引发新变革;二... 确定智能变革应对策略,需要发现一系列人工智能新进展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发现其可用性所在。2024年2月之后发布的一系列人工智能新技术、新应用呈现出三个重要特点:一是人工智能在视频理解与生成方面的突破展现可用性,将引发新变革;二是AI音效技术将无声视频变有声构成Sora技术链,强化可用性;三是音频驱动生成肖像视频的EMO另辟视频生成路径,扩展可用性。大模型视觉理解、推理能力在博弈和竞争中发展迅速。从可用度、便利度切入分析,新闻传播出版业发展、运行的底层逻辑正在变化,不仅进入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内容生产与传播的工作范式,而且进入要与人工智能所生成内容竞争影响力,“与人工智能共生”的新运行范式。新闻出版业应对智能变革的发展战略、应对策略、具体措施等,要立足于如何履行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的层面上进行思考权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RA 可用性 智能变革 新闻出版 智能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技术想象迈向关系技术:虚拟机器人嵌入数字新闻生态的在地实践与情感唤醒 被引量:3
6
作者 庞华 张凯歌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0-17,共8页
智能技术所推动的机器行动力演化与数字空间的广泛连接性,推动虚拟机器人在数字新闻场域中不断涌现,牵引着数字新闻的理论体系与知识结构的持续更新。数字新闻业的技术中介特性与我国新闻业的技术话语共融,使虚拟机器人在数字新闻的本... 智能技术所推动的机器行动力演化与数字空间的广泛连接性,推动虚拟机器人在数字新闻场域中不断涌现,牵引着数字新闻的理论体系与知识结构的持续更新。数字新闻业的技术中介特性与我国新闻业的技术话语共融,使虚拟机器人在数字新闻的本土实践中构筑了内容、感官与思维的三重并行脉络,而拟人化线索、依恋情结与信息技术认同则共同塑造了虚拟机器人面向数字新闻用户的情感唤醒机制。最终,作为新行动者的虚拟机器人以关系技术作为自身的存在方式,在数字新闻生态中推动着数字新闻主体的交往反思、数字新闻价值的升维演化与数字新闻规范的边界弥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新闻 虚拟机器人 关系技术 情感唤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无人机站的车辆路径规划问题
7
作者 方侃 安义丹 +1 位作者 朱宁 黄典 《管理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6,共16页
近年来,无人机调度受到了学者们的日益关注.本研究提出了考虑无人机站的车辆路径规划问题,以总成本最低为目标函数,考虑了包裹的最晚送达时间、无人机的数量限制和最长可持续飞行时间等约束条件.针对该问题本研究首先构建了一类基于弧... 近年来,无人机调度受到了学者们的日益关注.本研究提出了考虑无人机站的车辆路径规划问题,以总成本最低为目标函数,考虑了包裹的最晚送达时间、无人机的数量限制和最长可持续飞行时间等约束条件.针对该问题本研究首先构建了一类基于弧的原问题模型.随后,使用Dantzig-Wolfe分解,将原问题模型分解为基于路径的限制主问题模型和卡车子问题模型以及无人机子问题模型,并设计了分支定价算法进行求解,以获得全局最优解.大量的数值实验结果表明分支定价算法在求解时间和求解质量上均优于主流商业求解器.此外,本研究发现卡车的行驶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据较高比例.同时,相对于无人机的数量和无人机与卡车的速度比而言,无人机可访问的顾客的比例对总成本有显著影响.因此,扩大无人机的适用范围,可以有效地降低总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站 无人机调度 车辆路径规划问题 分支定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空间暴力信息治理:基本面向、系统风险与路径续造
8
作者 陆小华 黄先超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3-128,共6页
网络空间暴力信息侵害行为会发生从“正义驯服”走向“群体狂欢”的动因之变,不良信息逐渐代替谩骂侮辱信息成为引发网暴的新类别的类型之变,以及损害人身权益与破坏网络秩序交织的后果之变。从治理网络空间暴力信息的角度来看,现在的... 网络空间暴力信息侵害行为会发生从“正义驯服”走向“群体狂欢”的动因之变,不良信息逐渐代替谩骂侮辱信息成为引发网暴的新类别的类型之变,以及损害人身权益与破坏网络秩序交织的后果之变。从治理网络空间暴力信息的角度来看,现在的治理规范存在治理规范零散、缺少专门上位法及对不良信息的治理相对滞后等问题,最终难以形成合力发挥法律治理的最大效能,导致网络空间暴力信息治理成效不彰。面对侵害的新样态与系统风险,治理网络空间暴力信息,需要强化协同治理理念,提高不良信息治理的法律位阶,坚持包容审慎原则和利益平衡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空间 暴力信息治理 网暴侵害 协同治理 内容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序特性引导下的谣言事件检测方法评测
9
作者 徐宁 李静秋 +1 位作者 王岚君 刘安安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82,共12页
在谣言检测的场景中基于已有事件的数据实现对新兴突发事件上的谣言检测至关重要,这要求谣言检测模型在不同的数据分布上具有鲁棒性和泛化性.然而,很多现有的谣言检测方法都是使用随机数据集划分来进行训练的,虽然这些模型在给定的数据... 在谣言检测的场景中基于已有事件的数据实现对新兴突发事件上的谣言检测至关重要,这要求谣言检测模型在不同的数据分布上具有鲁棒性和泛化性.然而,很多现有的谣言检测方法都是使用随机数据集划分来进行训练的,虽然这些模型在给定的数据划分方式下实现了高预测精度,但它们不符合谣言检测的初衷——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谣言检测.为了增强谣言检测模型对实时发生的新兴事件的鲁棒性,提出一种新颖的数据划分方案用于对谣言检测方法进行评测,该方案充分考虑了数据集中事件的发生时间,并根据事件发生的顺序将数据划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为了评估其有效性,在目前被广泛使用的开源谣言检测数据集上应用了提出的数据划分方案,并使用六种最先进的谣言检测模型进行了充分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提出的数据划分方案下,模型的准确率显著下降,最大的下降值达到53%.证明提出的划分方案为早期谣言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并提供了更贴近现实、更有意义的解决方案.通过考虑事件的时间维度信息,该方案能引导谣言检测模型更加关注新兴环境中的谣言检测,有助于推动实际场景中谣言检测技术的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网络 早期谣言检测 事件漂移 时序引导 数据划分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tGPT等智能内容生成与新闻出版业面临的智能变革 被引量:61
10
作者 陆小华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15,共8页
ChatGPT等智能内容生成工具能够根据问题智能生成内容,而不是简单调取预设答案和已有内容。智能内容生成技术是一种具有很大潜力、变革力、推动力的技术群,ChatGPT的上线带来新奇体验、用户卷入、新赛道和引发变革等方面有巨大震荡效应... ChatGPT等智能内容生成工具能够根据问题智能生成内容,而不是简单调取预设答案和已有内容。智能内容生成技术是一种具有很大潜力、变革力、推动力的技术群,ChatGPT的上线带来新奇体验、用户卷入、新赛道和引发变革等方面有巨大震荡效应。智能内容生成是正迅速演进的智能变革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表现。从“知识”维度观察,智能内容生成在知识萃取、知识生产、知识传播方面给新闻出版业带来改变与挑战。与人工智能共生是智能变革中的应有思维与生存方式:应深刻认识人的主体性、充分发挥能动性,以智能思维认识并应对智能内容生成带来的变革;以探索思维运用智能内容生成工具从而获得高质量知识性内容;提升智能素养,研究制定智能内容生成技术发展、运用相关的规则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工具的运用在伦理、规则、法律约束下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内容生成 ChatGPT 人工智能 智能变革 知识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话语权:国际传播的战略性竞争焦点 被引量:34
11
作者 陆小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6,共6页
数据的收集、控制、发布、解读,是当今世界更为隐蔽、又更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施加影响方式,不同数据构成和发布方式潜藏着不同的影响逻辑。话语权是一种现实传播优势和深层影响力,既是影响力和传播能力的竞争结果,也是持续竞争过程,也会... 数据的收集、控制、发布、解读,是当今世界更为隐蔽、又更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施加影响方式,不同数据构成和发布方式潜藏着不同的影响逻辑。话语权是一种现实传播优势和深层影响力,既是影响力和传播能力的竞争结果,也是持续竞争过程,也会因在特殊时点的特殊表达而迅速获得。疫情地图这个数据产品已经成为人们描述、认知、判断全球疫情的主要数据来源之一,从而拥有了全球影响力和实际上的数据话语权。数据话语权,是特定主体通过对某个领域数据或更大范围数据集的积累、收集、控制、处理、发布、解读、传播等行为,以及通过提供不断延伸的相关数据产品和数据服务而获得的现实传播优势和深层影响能力。数据话语权是话语权的特殊存在方式,数据和数据服务的专业性、客观性、连续性,更容易让使用者接受和相信,产生路径依赖形成特殊信任。话语权与数据话语权的争夺和影响力竞争,实际上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博弈。数据话语权是国际传播的战略博弈工具和战略竞争焦点。从战略谋划与对策设计的层面看,数据话语权的竞争与博弈,急需加强理论建构和力量强化,包括认知投入、制度投入、资源投入、传播投入和机制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话语权 国际传播 舆论博弈 战略竞争 传播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传播在中国战略传播体系中的地位与价值 被引量:12
12
作者 陆小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6-32,共7页
学术传播是非常重要的传播现象,既具学术性影响,客观上又产生国际传播、战略传播所期望产生的深层影响,深刻影响人们对科学活动、科学成果及其相关研究团队、研究实体和国家的认知。数字科技给学术传播活动产生全球性影响提供了新工具... 学术传播是非常重要的传播现象,既具学术性影响,客观上又产生国际传播、战略传播所期望产生的深层影响,深刻影响人们对科学活动、科学成果及其相关研究团队、研究实体和国家的认知。数字科技给学术传播活动产生全球性影响提供了新工具、新便利和新驱动因素,进一步促使学术传播成为国际传播构成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部分。学术传播的国际传播价值体现在五个方面。从战略传播视角看,中国学术传播至少存在三个问题。把中国学术传播能力建设,作为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和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中国学术传播的努力与成效产生战略性影响,至少有五方面战略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传播 战略传播 国际传播 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撑短视频传播力、竞争力的底层逻辑 被引量:10
13
作者 陆小华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24-28,共5页
短视频已成为当今互联网传播的主要内容形态之一,其生产与传播面临观看时间、观看方式、匹配效率、结构性过剩四重结构性问题或限制。解析支撑短视频传播力的内在逻辑,有助于做出更好的短视频产品。决定短视频传播力、竞争力底层逻辑的... 短视频已成为当今互联网传播的主要内容形态之一,其生产与传播面临观看时间、观看方式、匹配效率、结构性过剩四重结构性问题或限制。解析支撑短视频传播力的内在逻辑,有助于做出更好的短视频产品。决定短视频传播力、竞争力底层逻辑的是竞争逻辑、需求逻辑、影响逻辑、价值逻辑。短视频产品的竞争逻辑是在结构性过剩中筛选短缺选择方向,即寻找相对供给短缺的领域、品类、供给方式和服务方式,由此作为方向选择、资源分配、竞争策略确定的依据。短视频产品的需求逻辑是回归以短视频服务满足核心需求,能够驱动多轮再传播的内容要符合有需求、有效益、有共鸣、有共振的要求。从更深层面解析内容与人的关系可以发现,内容具有实现共知、共处、共鸣、共振、共享、共识六个功能,因而,短视频产品的影响逻辑是理解人心和利益诉求以获得共情基础。短视频产品思想含量决定了其质量水准和深层影响力,其价值逻辑是温度、硬度与融合的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视频 竞争逻辑 需求逻辑 影响逻辑 价值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四个战略性选择 被引量:5
14
作者 陆小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9-27,共9页
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不仅是中国传媒业的发展主轴,更是以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推动的、以国家力量支持与保障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行动。媒体深度融合中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从战略层面看,进一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有四个关键选择... 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不仅是中国传媒业的发展主轴,更是以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推动的、以国家力量支持与保障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行动。媒体深度融合中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从战略层面看,进一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有四个关键选择:一是从整合走向融合,基于数字媒体观推进媒体再造,从而在更深层面激活传媒活力和资源;二是从内容走向数字内容,基于驱动再传播重构内容生产,从而以数字内容传播力增强传播竞争力;三是从发布走向智能分发,基于个性化推荐重塑传播平台,从而以智能传播有效提升传播效率和精准传播能力;四是从传播走向交互传播,基于深层影响力创新传播模式,从而有效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深度融合 战略性选择 数字内容 智能传播 交互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刷一会就睡”:智能传播参与中的惯性身体与睡眠损害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守信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63-168,共6页
通过一个小规模的阻断实验,对智能传播参与的青年惯性身体与睡眠损害展开研究,发现智能传播中的内容吸引力、强刺激、算法推送机制、关系社交的卷入、使用的快感等是形成惯性身体并导致睡眠延迟的重要影响因素。数据显示,智能传播参与... 通过一个小规模的阻断实验,对智能传播参与的青年惯性身体与睡眠损害展开研究,发现智能传播中的内容吸引力、强刺激、算法推送机制、关系社交的卷入、使用的快感等是形成惯性身体并导致睡眠延迟的重要影响因素。数据显示,智能传播参与对青年睡眠损害表现为入睡时间延迟、睡眠结构失衡两个方面。阻断实验进行后,被试的睡眠情况表现为睡眠总时长增加,深度睡眠、浅睡眠、REM睡眠配比更加均衡,深睡连续性得到提升,被试自主报告情绪和日常生活体验有所改善,来自"在线警觉""错失恐惧"的心理压力得到减弱。此外,青年对于睡眠感知的自我评估偏差,在算法、关系和个体参与相协同的智能传播机制中,惯性身体的风险和危害将可能被进一步放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传播 阻断实验 惯性身体 睡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元数据融合的网络侧告警排序方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维靖 陈俊洁 +5 位作者 杨林 侯德俊 王星凯 吴复迪 张润滋 王赞 《软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610-3625,共16页
部署在网络节点上的网络安全监控系统每天会生成海量网络侧告警,导致安全人员面临巨大压力,并使其对高风险告警不再敏感,无法及时发现网络攻击行为.由于网络攻击行为的复杂多变以及网络侧告警信息的局限性,已有面向IT运维的告警排序/分... 部署在网络节点上的网络安全监控系统每天会生成海量网络侧告警,导致安全人员面临巨大压力,并使其对高风险告警不再敏感,无法及时发现网络攻击行为.由于网络攻击行为的复杂多变以及网络侧告警信息的局限性,已有面向IT运维的告警排序/分类方法并不适用于网络侧告警.因此,提出了基于多元数据融合的首个网络侧告警排序方法NAP(network-side alert prioritization).NAP首先设计了一个基于源IP地址与目的IP地址的多策略上下文编码器,用于捕获告警的上下文信息;其次,NAP设计了一个基于注意力机制双向GRU(gatedrecurrent unit)模型与ChineseBERT模型的文本编码器,从告警报文等文本数据中学习网络侧告警的语义信息;最后,NAP构建了排序模型得到告警排序值,并按其降序将攻击性强的高风险告警排在前面,从而优化网络侧告警管理流程.在3组绿盟科技网络攻防数据上的实验表明:NAP能够有效且稳定地排序网络侧告警,并且显著优于对比方法.例如:平均排序指标NDCG@k(k∈[1,10])(即前1-10个排序结果的归一化折损累计增益)均在0.8931-0.9583之间,比最先进的方法提升64.73%以上.另外,通过将NAP应用于天津大学真实的网络侧告警数据,进一步证实了其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安全 网络侧告警 排序 数据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生成式人工智能侵权的责任主体——以集体主义为视角 被引量:17
17
作者 陆小华 陆赛赛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9-131,共13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与模糊的责任主体之间形成了巨大的责任鸿沟。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多方参与者加剧了责任主体的不确定性,故有必要审视现有法律规范框架。侵权法所贯彻个人主义思想的侵权责任规范仍有适用空间,但适用范围有限。生...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与模糊的责任主体之间形成了巨大的责任鸿沟。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多方参与者加剧了责任主体的不确定性,故有必要审视现有法律规范框架。侵权法所贯彻个人主义思想的侵权责任规范仍有适用空间,但适用范围有限。生成式人工智能侵权的救济思维应当转向集体主义视角。尊重技术逻辑构建机器/人-机联合体,并依托侵权场景的类型化搭建多元责任主体的识别路径,进而在联合体内部将责任与经济利益相绑定,以此实现责任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人机交互 联合体 类型 集体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变异的神经网络测试用例选择方法
18
作者 曹雪洁 陈俊洁 +3 位作者 闫明 尤翰墨 吴卓 王赞 《软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973-4992,共20页
深度神经网络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医疗诊断、语音识别、人脸识别等安全攸关领域,因此深度神经网络测试对于保证其质量非常关键.然而,为判断DNN模型预测是否正确而对测试用例进行标注的成本很高.因此,筛选出能够揭示DNN模型错... 深度神经网络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医疗诊断、语音识别、人脸识别等安全攸关领域,因此深度神经网络测试对于保证其质量非常关键.然而,为判断DNN模型预测是否正确而对测试用例进行标注的成本很高.因此,筛选出能够揭示DNN模型错误行为的测试用例并优先对其进行标注,能够尽快修复模型缺陷,从而提升DNN测试的效率、保证DNN模型质量.提出一种基于数据变异的测试用例选择方法DMS.该方法设计并实现数据变异算子生成变异模型,以模拟模型缺陷并捕获测试用例揭错时的动态模式,从而评估测试用例的揭错能力.在25个深度学习测试集和模型的组合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筛选出的样本中揭错用例的比例还是揭错方向的多样性,DMS都要显著优于现有的测试用例选择方法.具体来说,以原始测试集作为候选集时,在选择10%的测试用例时,DMS能够筛选出候选集中53.85%–99.22%的揭错用例,在选择5%的测试用例时,DMS筛选出的测试用例已经几乎能覆盖所有的揭错方向.相较于8种对比方法,DMS平均多找出12.38%–71.81%的揭错用例,证明了DMS在测试用例选择任务中的显著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软件测试 测试用例选择 数据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多目标优化的深度学习测试优化方法 被引量:6
19
作者 沐燕舟 王赞 +3 位作者 陈翔 陈俊洁 赵静珂 王建敏 《软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499-2524,共26页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其质量保障的研究也逐步增多.传感器等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收集测试数据变得不再困难,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标记却需要花费高昂的代价.已有工作尝试从原始测试集中筛选出一个测试子集以降低标记成本,这些...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其质量保障的研究也逐步增多.传感器等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收集测试数据变得不再困难,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标记却需要花费高昂的代价.已有工作尝试从原始测试集中筛选出一个测试子集以降低标记成本,这些测试子集保证了与原始测试集具有相近的整体准确率(即待测深度学习模型在测试集全体测试输入上的准确率),但却不能保证在其他测试性质上与原始测试集相近.例如,不能充分覆盖原始测试集中各个类别的测试输入.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深度学习测试输入选择方法DMOS(deep multi-objective selection),其首先基于HDBSCAN(hierarchical 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 swith noise)聚类方法初步分析原始测试集的数据分布,然后基于聚类结果的特征设计多个优化目标,接着利用多目标优化求解出合适的选择方案.在8组经典的深度学习测试集和模型上进行了大量实验,结果表明,DMOS方法选出的最佳测试子集(性能最好的Pareto最优解对应的测试子集)不仅能够覆盖原始测试集中更多的测试输入类别,而且对各个类别测试输入的准确率估计非常接近原始测试集.同时,它还能保证在整体准确率以及测试充分性上的估计也接近于原始测试集:对整体准确率估计的平均误差仅为1.081%,比最新方法PACE(practical accuracy estimation)减小了0.845%的误差,提升幅度为43.87%;对各个类别测试输入的准确率估计的平均误差仅为5.547%,比最新方法PACE减小了2.926%的误差,提升幅度为34.53%;对5种测试充分性度量的平均估计误差仅为8.739%,比最新方法PACE减小了7.328%的误差,提升幅度为45.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软件测试 测试输入选择 多目标优化 遗传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训练增强的代码克隆检测技术 被引量:2
20
作者 冷林珊 刘爽 +3 位作者 田承霖 窦淑洁 王赞 张梅山 《软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758-1773,共16页
代码克隆检测是软件工程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语义相似但语法差距较大的四型代码克隆的检测尤为困难.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在四型代码克隆的检测上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使用人工标注的代码克隆对进行监督学习的成本较高.提出了两... 代码克隆检测是软件工程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语义相似但语法差距较大的四型代码克隆的检测尤为困难.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在四型代码克隆的检测上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使用人工标注的代码克隆对进行监督学习的成本较高.提出了两种简单有效的预训练策略来增强基于深度学习的代码克隆检测模型的代码表示,以减少监督学习模型中对大规模训练数据集的需求.首先,使用ngram子词丰富对词嵌入模型进行预训练,以增强克隆检测模型对词表之外的词的表示.同时,采用函数名预测作为辅助任务对克隆检测模型参数进行预训练.通过这两个预训练策略,可以得到一个有更准确的代码表示能力的模型,模型被用来作为克隆检测中的代码表示模型并在克隆检测任务上进行有监督训练.在标准数据集BigCloneBench(BCB)和OJClone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两种预训练增强的模型仅仅使用极少量的训练样例(BCB上100个克隆对和100个非克隆对,OJClone上200个克隆对和200个非克隆对)就能达到现有方法使用超过6百万个训练样例得到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码克隆 预训练 LST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