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补肾药物通过调控氧化应激治疗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
1
作者 封潇添 马剑雄 +12 位作者 王岩 申佳慧 周丽芸 李奕扬 孙亚迪 董本超 李岩 杨培川 李光 马天成 崔洪伟 王祺钰 马信龙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41-749,共9页
近年来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不断升高,给我国医疗系统带来了沉重负担。肾虚和氧化应激分别是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中骨质疏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发现,众多补肾药物具有通过调节Nrf2、Wnt/β-Catenin、TRAF6/c-Src/PI3K等信号... 近年来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不断升高,给我国医疗系统带来了沉重负担。肾虚和氧化应激分别是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理论中骨质疏症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发现,众多补肾药物具有通过调节Nrf2、Wnt/β-Catenin、TRAF6/c-Src/PI3K等信号通路保护成骨相关细胞免受氧化损伤或降低破骨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抑制骨吸收的功效。该文首先对氧化应激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进行阐述,并系统介绍了补肾中药和复方通过调控氧化应激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最后总结目前有关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研究的不足之处,皆在为补肾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现代药理学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肾虚 氧化应激 补肾药 补肾中药复方 中医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柚皮苷对废用性肌萎缩的影响
2
作者 孙磊 马剑雄 马信龙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91-492,共2页
目的探讨柚皮苷对小鼠废用性肌萎缩的影响,并分析其潜在机制。方法将32只清洁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后肢悬吊(HS)组、HS+低剂量柚皮苷组和HS+高剂量柚皮素组。对照组小鼠可进行正常活动,腹腔注射生理盐水,HS组小鼠进行后... 目的探讨柚皮苷对小鼠废用性肌萎缩的影响,并分析其潜在机制。方法将32只清洁健康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后肢悬吊(HS)组、HS+低剂量柚皮苷组和HS+高剂量柚皮素组。对照组小鼠可进行正常活动,腹腔注射生理盐水,HS组小鼠进行后肢悬吊和腹腔注射生理盐水,HS+低剂量柚皮苷组和HS+高剂量柚皮素组的小鼠进行后肢悬吊,并分别以每天100、200 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柚皮苷,每天注射1次,共14天。干预完成后,使用DXA、Micro-CT检测,以及后续进行HE染色、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DXA检测结果表明,吊尾组的瘦组织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而经过柚皮苷干预的两组小鼠的瘦组织含量较吊尾组显著提高。Micro-CT检测结果也证实了柚皮苷可显著改善吊尾引起的瘦组织含量的降低。取材后发现,柚皮苷显著提高了吊尾引起的胫前肌、腓肠肌及股四头肌占体重的比重的减少。同样地,HE染色的结果也证明了吊尾可引起腓肠肌肌纤维横截面积的下降,而柚皮苷干预可以改善这一情况。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柚皮苷干预可缓解吊尾引起的MHC及Myogenin表达水平的下降,同时降低吊尾引起的Mu RF-1及atrogin-1表达水平的升高。结论柚皮苷可以通过调节骨骼肌分化及降解水平从而对废用性肌萎缩发挥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用性肌萎缩 C57BL/6小鼠 胫前肌 柚皮苷 DXA 柚皮素 股四头肌 MYOGEN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康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3
作者 崔洪伟 王岩 +12 位作者 周丽芸 孙亚迪 李奕扬 申佳慧 李光 马天成 封潇添 王祺钰 董本超 李岩 杨培川 马剑雄 马信龙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81-1085,1092,共6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随之上升,医疗财政支出增多。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康复是骨质疏松治疗不可或缺的环节,但长期以来临床医师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康复治疗认识程度不足,治疗师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也缺乏规范化的标准...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病率随之上升,医疗财政支出增多。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康复是骨质疏松治疗不可或缺的环节,但长期以来临床医师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康复治疗认识程度不足,治疗师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也缺乏规范化的标准。因此,笔者围绕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康复治疗为中心主题,对目前研究现状进行梳理,阐述了应提高对术前康复程度的规范化,加强评定中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变化的分析,合理运用康复器具,加强冲击波和水疗在骨质疏松性骨折中的应用,采取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综合分析等观点,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折 康复 骨质疏松性骨折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胫骨畸形矫正HTO钢板远端的2颗螺钉不同长度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靳洪震 柏豪豪 +6 位作者 卢斌 孙磊 王颖 王岩 董本超 马信龙 马剑雄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07-607,共1页
目的研究胫骨畸形矫正时,HTO钢板的远端的2颗螺钉不同长度时,钢板和胫骨的应力分布和位移分布,并比较内固定和胫骨模型的应力峰值和位移峰值。方法选取1例健康志愿者,男,65岁,体质量70 kg(签署知情同意书)。经问诊及X线检查,无膝关节骨... 目的研究胫骨畸形矫正时,HTO钢板的远端的2颗螺钉不同长度时,钢板和胫骨的应力分布和位移分布,并比较内固定和胫骨模型的应力峰值和位移峰值。方法选取1例健康志愿者,男,65岁,体质量70 kg(签署知情同意书)。经问诊及X线检查,无膝关节骨关节炎;无膝关节周围软骨受损;无严重的韧带不稳。进行下肢全场螺旋CT扫描。采用左侧胫骨数据作为实验样本,将DICOM格式保存的数据导入Mimics 22.0,调节灰度阈值,实现胫骨重建,导出点云txt格式文件。将文件导入Geomagic 20l4生成NURBS曲面,以iges格式文件输出。应用Solidworks 2020软件实现三维虚拟重建,倒入钢板,空心螺纹钉设计矫形模型,并装配。然后将二者分别以iges格式导出。再将模型导入到Hypermesh进行网格划分,导出inp格式文件。最后在有限元分析Abaqus 2019中进行材料赋值与力学加载分析。结果正常置钉时,钉子上的最大应力为350.2 N。远端钉单皮质置钉时,钉子上的最大应力为317.9 N。远端次远端均单皮质置钉时,钉子上的最大应力为450.3 N。次远端单皮质置钉时,钉子上的最大应力为348.7 N。次远端不置钉时,钉子上的最大应力为476.8 N。远端不置钉时,钉子上的最大应力为350.6 N。结论根据有限元分析的实验结果显示,次远端单皮质置钉的方法在胫骨畸形矫正时,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扫描 膝关节骨关节炎 胫骨畸形 格式文件 知情同意书 NURBS曲面 MIMICS 灰度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刺激促进股骨头坏死修复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马天成 马剑雄 +5 位作者 马信龙 王岩 董本超 杨培川 李奕扬 孙亚迪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14-314,共1页
目的对机械刺激促进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修复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ONFH修复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机械刺激对ONFH修复机制相关研究进展。结果废用或缺乏载荷刺激会加速... 目的对机械刺激促进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修复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ONFH修复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机械刺激对ONFH修复机制相关研究进展。结果废用或缺乏载荷刺激会加速骨吸收,骨量快速下降;骨的过度负荷会导致骨内的显微损伤,会促进骨的重建。然而长期过度负荷导致损伤大于重建,促进坏死进展。适宜的机械应力通过力学感受器(主要为Piezo1蛋白)调控股骨头内力学敏感细胞代谢:骨细胞通过Wnt1和Sost分泌调控Wnt信号通路促进成骨,通过分泌RANKL抑制破骨;并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增加成骨;同时激活Piezo1离子通道增强HIF-1α/VEGF轴和调节H血管生成,促进成骨-成血管耦合。然而对于力学刺激强度与骨坏死修复效果之间的定量关系不同研究所使用力学刺激参数不尽相同,动物实验主要根据研究对象体重进行衡量,临床治疗如体外冲击波等主要参考现有治疗指南,进行对照,调节相关参数进行机制研究。结论适宜的动态力学载荷通过诱发成骨反应,抑制破骨促进骨形成和坏死修复,同时适宜力学刺激还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成血管,增加成骨-成血管耦合,促进ONFH修复,延缓股骨头坏死塌陷,延缓股骨头置换时间,对中、青年股骨头坏死患者具有重要的治疗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刺激 股骨头坏死 骨坏死 机械刺激 修复机制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废用 体外冲击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头内部不同区域骨小梁压缩及循环载荷力学性能研究
6
作者 卢斌 马剑雄 +7 位作者 柏豪豪 王颖 孙磊 王岩 董本超 靳洪震 李岩 马信龙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07-607,共1页
目的人体股骨头为适应并且满足人体负重需求,在股骨头内部形成复杂的小梁系统。本研究通过骨小梁的生物力学性能测试验证骨小梁的各向异性,明确股骨头内各区域骨小梁在力学传导中的作用,进一步明确力学调控系统在股骨头内空间结构改变... 目的人体股骨头为适应并且满足人体负重需求,在股骨头内部形成复杂的小梁系统。本研究通过骨小梁的生物力学性能测试验证骨小梁的各向异性,明确股骨头内各区域骨小梁在力学传导中的作用,进一步明确力学调控系统在股骨头内空间结构改变的作用机理。方法按照股骨头内部小梁走向可分为压力张力小梁交界区、近端压力小梁区、非承重张力小梁区、远端压力小梁区4个区域,并分别切割出1 cm正方体骨块,一部分进行压缩破坏研究,另一部分进行轴向加压疲劳研究,各加载间隔行Micro-CT扫描。结果非承重区张力小梁的弹性模量、屈服强度、极限强度显著小于其他小梁区。疲劳结果显示:(1)张力区首先出现明显形变,无法对比分析;(2)近端压力区与交界区相比,加压12、24 h,前者断裂数显著多于后者;(3)远端压力区与近端压力区、交界区相比,两区域断裂数均无显著差异。结论与股骨头内主压力小梁区相比,非承重张力小梁区的弹性模量、屈服强度、极限强度均偏小,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股骨近端主压力小梁的主要力学性能为承受压应力,并且具有很明显的各向异性。在相同的负荷环境下,近端压力区对疲劳损伤的耐受性相对较差。股骨头内骨小梁结构与功能的不匹配会降低股骨近端松质骨生物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小梁结构 股骨近端 交界区 小梁 股骨头 受压应力 极限强度 循环载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模型标准化股骨前倾角的测量方法
7
作者 陈佳晖 马剑雄 +4 位作者 张士雄 王颖 柏豪豪 卢斌 马信龙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00-300,共1页
目的股骨前倾角是评估股骨前扭转畸形的重要解剖学参数,然而临床中不同方法和不同测量者之间的测量值常存在较大偏差。本研究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标准化的三维测量方法,验证其可靠性和安全性,改进现有的测量技术。方法选取50例(100例股骨)... 目的股骨前倾角是评估股骨前扭转畸形的重要解剖学参数,然而临床中不同方法和不同测量者之间的测量值常存在较大偏差。本研究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标准化的三维测量方法,验证其可靠性和安全性,改进现有的测量技术。方法选取50例(100例股骨)接受下肢CT扫描的患者,使用三维重建技术重建股骨模型。由两名独立的观察者分别标记股骨机械轴、股骨解剖轴并使用不同方法对股骨近端和远端轴线进行定位并测量股骨前倾角,分析比较观察者内/观察者间的可靠性并提供基于三维模型测量股骨前倾角的方案。结果观察者之间股骨机械轴的定位坐标误差低于股骨解剖轴。股骨通髁轴与后髁切线定位坐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股骨头球体扩大法定位股骨颈轴线的可靠性优于股骨颈圆柱体拟合法。最终两名观察者基于标准化方法测量的股骨前倾角分别为23.30°±9.41°和23.57°±9.97°,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的组内类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分别为0.990(95%CI 0.985~0.993)、0.984(95%CI 0.976~0.990)和0.984(95%CI 0.976~0.989)。此方法与影像医生报告的测量值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结论以股骨机械轴作为投射方向,测量股骨通髁轴与股骨颈轴线的夹角作为股骨前倾角的方法安全性与可靠性较高。股骨通髁轴与后髁切线存在平均5.97°(范围1.48°~12.08°)夹角,基于股骨通髁轴测量的股骨前倾角小于后髁切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前倾角 三维重建技术 股骨近端 机械轴 投射方向 三维测量 三维模型 标准化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比股骨前倾角和TT-TG间距评估髌骨脱位的可靠性: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8
作者 陈佳晖 马剑雄 +4 位作者 张士雄 王颖 柏豪豪 卢斌 马信龙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2-32,共1页
目的报告髌骨不稳定患者与健康人群的股骨前倾角和TT-TG间距的参数特征,并评估他们在预测髌骨脱位时的可靠性,为选择截骨方式提供可参考的指征。方法回顾性收集连续的髌骨不稳定患者作为观察组,接受下肢血管造影且无髌股关节疾病的人群... 目的报告髌骨不稳定患者与健康人群的股骨前倾角和TT-TG间距的参数特征,并评估他们在预测髌骨脱位时的可靠性,为选择截骨方式提供可参考的指征。方法回顾性收集连续的髌骨不稳定患者作为观察组,接受下肢血管造影且无髌股关节疾病的人群作为对照组。基于下肢CT测量股骨前倾角和TT-TG间距,统计发生过真实性髌骨脱位的病例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曲线下面积评价股骨前倾角和TT-TG间距的诊断能力,确定测量的临界值。结果观察组的股骨前倾角(21.60±9.0)和TT-TG间距(20.05±4.76)高于对照组(10.59±7.86和15.64±4.58)(P<0.001)。股骨前倾角和TTTG间距对髌骨脱位的AUC分别为0.869和0.712,病理阈值分别为18.24°和18.16 mm。股骨前倾角和TT-TG间距的OR值分别为1.185和1.125(P<0.05)。结论股骨前倾角相比TT-TG间距在预测髌骨脱位方面更具有优势。当髌骨脱位患者出现股骨前倾角(>18.24°)和TT-TG间距(>18.16 mm)的病理值时是潜在的截骨手术指征。同时因为后髁角的存在,基于后髁切线测量的股骨前倾角病理阈值比更大。每增加1°的股骨前倾角和1 mm的TT-TG间距会提高18.5%和12.5%的髌骨脱位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前倾角 髌骨脱位 曲线下面积 观察组 回顾性队列研究 CT测量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髌骨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理修饰外泌体研究进展
9
作者 崔洪伟 马剑雄 +12 位作者 王岩 周丽芸 李光 孙亚迪 李奕扬 申佳慧 马天成 王祺钰 封潇添 董本超 杨培川 李岩 马信龙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44-644,共1页
目的近年来,外泌体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关注度显著升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将其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囊泡,携带核酸、蛋白质、等生物活性物质,在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 目的近年来,外泌体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关注度显著升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将其应用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囊泡,携带核酸、蛋白质、等生物活性物质,在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与脂质体、纳米颗粒等合成载体相比,外泌体的内生性和异质性使其在疾病诊疗领域具有广泛而独特的优势。然而,外泌体的储存稳定性差、低产量、低纯度、和弱靶向性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方法利用冲击波、电修饰、声波修饰、机械力学、疏水和膜融合、磁引导、金属粒子、温度影响、紫外线和辐射修饰对外泌体进行刺激,具有提高外泌体产量,提高表达,增强其靶向性的作用。结果冲击波、电修饰、声波引导、机械力学、温度、辐照等均可对外泌体数量和产量产生影响。而电修饰、疏水与膜融合、磁引导都可以增强外泌体的靶向性。在其特定的情况下,疏水与膜融合、磁引导、金属粒子表现出较好的靶向性能;电修饰和声波修饰则在提高外泌体的数量和质量方面,相较于其他物理修饰方法,具有时间短、成本低、性价比高的优势;磁引导和辐射修饰在治疗癌症方面具有着独特的功能。结论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可适当选取一种或多种物理修饰方法,以提高外泌体数量和产量,并增强其靶向性,以更高效和精准的方式解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疾病诊疗 金属粒子 机械力学 膜融合 靶向性 储存稳定性 病理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血管研究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发生机制系统综述
10
作者 马天成 马剑雄 +5 位作者 马信龙 王岩 董本超 杨培川 李奕扬 孙亚迪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30-630,共1页
目的对微血管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teroid induced 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SANFH)发生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ONFH发生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股骨头内微血管对ONFH发生作用相关研... 目的对微血管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teroid induced 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SANFH)发生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ONFH发生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股骨头内微血管对ONFH发生作用相关研究进展。结果血运受损被认为是SANFH发生的关键。股骨头内存在大量微血管,其中H型血管在“血管生成-成骨耦合”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从而在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发展中有着重要影响。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会使得股骨头内的低氧诱导因子(HIF-1α)、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型(PDGF-BB)、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ANG)表达减少,骨微血管内皮细胞(BMCS)活性降低等导致血管生成受损和抑制,尤其是H型血管的生成受抑制;股骨头微血管血运受损,成骨减少,成骨破骨平衡破坏,SANFH发生。结论糖皮质激素主要通过凝血功能障碍、内皮功能障碍和血管生成受损引起股骨头血运损伤,糖皮质激素可能通过降低HIF-1α、PDGF-BB、VGEF等因子的表达,抑制H型血管的生成,从而对股骨头“血管生成-成骨耦合”造成损害,降低股骨头坏死重建和修复能力,导致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 内皮功能障碍 糖皮质激素 凝血功能障碍 股骨头血运 血管生成 微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周期极小曲面骨支架生物学性能研究进展
11
作者 孙亚迪 马剑雄 +1 位作者 马信龙 王岩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33-533,共1页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TPMS骨支架的生物学性能,为骨支架的构建和应用提供深入的学术基础。方法为详细了解不同类型TPMS对骨支架性能的影响,以“TPMS、triply periodic minimal surface、bone scaffold、Biomechanics、三周期极小曲面、骨支...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TPMS骨支架的生物学性能,为骨支架的构建和应用提供深入的学术基础。方法为详细了解不同类型TPMS对骨支架性能的影响,以“TPMS、triply periodic minimal surface、bone scaffold、Biomechanics、三周期极小曲面、骨支架、生物学”等作为关键词,检索Pub 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知识服务平台等数据库。结果TPMS骨支架因其独特的生物性能,如渗透性、比表面积、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等,成为骨缺损修复的热门选择之一。结论TPMS骨支架作为一种有效的骨缺损治疗方法,其生物学性能的研究对于推动临床上骨缺损治疗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支架 生物学性能 知识服务平台 生物性能 学术基础 骨缺损修复 极小曲面 中国知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三周期极小曲面对骨支架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孙亚迪 马剑雄 +1 位作者 马信龙 王岩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32-532,共1页
目的本综述旨在探讨不同类型TPMS对骨支架性能的影响,为骨支架的构建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分析骨缺损的常见并发症及其对治疗的影响,评估当前主要治疗方法的局限性,并重点研究骨支架作为骨移植替代品的潜力和存在的问题。特别关注TPMS结... 目的本综述旨在探讨不同类型TPMS对骨支架性能的影响,为骨支架的构建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分析骨缺损的常见并发症及其对治疗的影响,评估当前主要治疗方法的局限性,并重点研究骨支架作为骨移植替代品的潜力和存在的问题。特别关注TPMS结构在骨支架中的应用及其优势,并探讨不同类型TPMS对骨支架性能的具体影响。结果骨缺损治疗过程中常伴随的并发症如骨髓炎和软组织挫伤,使得治疗过程复杂且愈合缓慢,严重影响骨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尽管骨支架显示出作为骨移植替代品的潜力,但在边缘设计和组织相容性方面仍存在问题。TPMS结构因其平均曲率为零和可通过数学公式精确表达的特点,在骨支架中的应用显示出较低水平的应力集中,但其对骨支架性能的全面影响尚未得到充分认识。结论TPMS结构在骨支架设计中具有显著优势,但需要进一步研究以全面了解不同类型TPMS对骨支架性能的具体影响,从而推动骨支架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支架 组织相容性 骨移植 骨组织结构 平均曲率 极小曲面 骨缺损 软组织挫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周期极小曲面骨支架微观结构对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孙亚迪 马剑雄 +1 位作者 马信龙 王岩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32-532,共1页
目的探究三周期极小曲面的孔隙结构对骨支架力学性能和生物学性能的影响。有助于优化骨支架性能,提高骨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性能,指导其设计和制备,以促进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方法以bone scaffold、Triply Periodic Minimal Surface... 目的探究三周期极小曲面的孔隙结构对骨支架力学性能和生物学性能的影响。有助于优化骨支架性能,提高骨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性能,指导其设计和制备,以促进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方法以bone scaffold、Triply Periodic Minimal Surface、TPMS、pore等检索词在Pubmed、Web of Science、Elsevier Science Direct等数据库检索2017~2023年的文献;以“骨支架”“三周期极小曲面”“TPMS”“孔隙”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2017~2023年的文献,最终纳入37篇文献进行参考并综述。结果三周期极小曲面结构具有较高的孔隙率,可以提供更多的空间用于细胞内生长和新生血管的形成,这有助于细胞的迁移、增殖和分化,促进骨支架与周围组织的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机械强度随着孔隙率的增加而下降,但满足松质骨修复的力学性能要求。结论三周期极小曲面结构应用于骨支架的设计中,可以增加骨支架的表面积和孔隙率,促进细胞的附着、生长和新生血管的形成,同时调节骨支架的力学性能,提高骨支架的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有助于骨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支架 细胞内生 生物学性能 新生血管 数据库检索 骨组织 生物相容性 极小曲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单胞结构设计骨支架研究进展
14
作者 孙亚迪 马剑雄 +1 位作者 马信龙 王岩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63-563,共1页
目的探究不同单胞结构对骨支架力学性能和生物学性能的影响。有助于优化骨支架性能,提高骨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性能,指导其设计和制备,以促进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方法以“bone scaffold”“regular cell structure”“irregular cel... 目的探究不同单胞结构对骨支架力学性能和生物学性能的影响。有助于优化骨支架性能,提高骨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性能,指导其设计和制备,以促进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方法以“bone scaffold”“regular cell structure”“irregular cell porous structure”“topology optimization”“triply periodic minimal surface”等检索词在Pubmed、Web of Science、Elsevier Science Direct等数据库检索2017~2023年的文献;以“骨支架”“规则单胞”“不规则单胞”“拓扑优化”“三周期极小曲面”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2017至2023年的文献,最终纳入37篇文献进行参考并综述。结果规则单胞结构骨支架制作简单且易于控制,但其边缘常呈尖锐形状,导致无法与人体原生骨紧密结合。不规则单胞结构其内部结构的均匀性仍然存在挑战。近年来,基于拓扑优化方法构建的骨支架应用于流体应用场景的拓扑优化则变得极其困难。在这方面,TPMS成为创建具有可控内部微观结构多孔材料的最佳选择。结论研究骨支架的多孔结构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因为不同位置对骨支架的力学性能有不同要求。其目标是实现在骨支架和宿主骨之间建立最佳生物固定界面方案,同时减轻二者之间的应力屏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支架 生物学性能 宿主骨 单胞 数据库检索 中国知网 极小曲面 骨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