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N+X”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在储能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5
1
作者 李巾锭 樊林浩 +7 位作者 张寿行 李斯奇 王惟宇 杜青 凌国维 潘刚 焦魁 王成山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99-2106,共8页
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我国高度重视先进储能技术创新。在国家政策和产业需求的推动下,储能技术高速发展,导致储能领域规模化发展所需基础人才缺口严峻、高端专业人才严重短缺;教育部在2020年新建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以满足储能领... 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我国高度重视先进储能技术创新。在国家政策和产业需求的推动下,储能技术高速发展,导致储能领域规模化发展所需基础人才缺口严峻、高端专业人才严重短缺;教育部在2020年新建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以满足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培养需求。而储能科学与工程是一门由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与技术、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多学科渗透、融合形成的新学科,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学科覆盖面广、知识结构复杂,因此其高端人才培养也面临严峻的挑战。面对以上难题,天津大学基于丰富的新工科教育改革经验,突破现有学科和专业束缚,依托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实施储能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改革、共建校企联合实习实践基地、企业导师队伍建设等系列举措构建“1+N+X”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在天津大学储能专业研究生培养、本科生企业实习、项目制实践教学、高端培训等人才培养环节进行实践与探索,并取得良好效果,对储能领域高端人才培养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教融合 人才培养 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储能专业实验教学新模式探索与实践
2
作者 李巾锭 宋关羽 +8 位作者 樊林浩 张寿行 李斯奇 王惟宇 尹燕 凌国维 潘刚 焦魁 王成山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18-1726,共9页
在全球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背景下,储能专业人才的培养关乎未来国家能源产业发展和新型储能技术革新。储能作为新兴技术,产业链上中下游人才需求强劲,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新型交叉学科,肩负培养未来引领储能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发... 在全球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背景下,储能专业人才的培养关乎未来国家能源产业发展和新型储能技术革新。储能作为新兴技术,产业链上中下游人才需求强劲,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新型交叉学科,肩负培养未来引领储能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紧缺高层次人才的重任。自2020年以来,我国已有84所高校开设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但各高校对于储能领域人才培养尚处于探索阶段,储能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及实践育人模式更是需要从0到1的原始创新。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涉及电气工程、化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动力等多学科的知识,如何在实践教学中融会贯通,是储能专业实验教学面临的新挑战。因此,急需构建一套符合当前产业发展和行业需求的储能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加快培养储能领域拔尖创新人才。本文立足天津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发挥天津大学“新工科”建设优势,依托天津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优势资源,构建了三层次储能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该体系突出学科交叉、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将多学科知识通过基础类实验、专业类实验、项目式实验、模块式实验、综合性实验进行融会贯通,并在天津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中进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具有一定的示范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 实验教学 新工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review of the use of electrospinning in the preparation of flexible lithium-ion batteries
3
作者 XING Jia-yi ZHANG Yu-zhuo +1 位作者 FENG Shu-xin JI Ke-meng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0-292,共23页
Electrospinning technology has emerged as a promising method for fabricating flexible lithium-ion batter-ies(FLIBs)due to its ability to create materials with desir-able properties for energy storage applications.FLIB... Electrospinning technology has emerged as a promising method for fabricating flexible lithium-ion batter-ies(FLIBs)due to its ability to create materials with desir-able properties for energy storage applications.FLIBs,which are foldable and have high energy densities,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as power sources for wear-able devices,flexible electronics,and mobile energy applica-tions.Carbon materials,especially carbon nanofibers,are pivotal in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FLIBs by increas-ing electrical conductivity,chemical stability,and surface area,as well as reducing costs.These materials also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establishing conducting networks and im-proving structural integrity,which are essential for extend-ing the cycle life and enhancing the safety of the batteries.This review considers the role of electrospinning in the fabrication of critical FLIB components,with a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integration of carbon materials.It explores strategies to optimize FLIB performance by fine-tuning the electrospinning para-meters,such as electric field strength,spinning rate,solution concentration,and carbonization process.Precise control over fiber properties is crucial for enhancing battery reliability and stability during folding and bending.It also highlights the latest research findings in carbon-based electrode materials,high-performance electrolytes,and separator structures,discussing the practical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hese materials present.It underscores the significant impact of carbon materials on the evolution of FLIBs and their potential to shape future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spinning technology Flexible lithium-ion batteries(FLIBs) Carbon material application Nanofiber electrodes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and convers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主元分析的锂离子电池内短路故障诊断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培育 王洋 +3 位作者 贺春 程茹芸 李谦 李冠争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7-158,共12页
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是建设我国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因挤压针刺等强外力作用,生产时混入金属碎屑和析锂导致锂枝晶等容易造成锂离子电池出现内短路故障,但内短路的故障特征不明显,隐蔽性强,诊断难度大。为了灵敏有效地... 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是建设我国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因挤压针刺等强外力作用,生产时混入金属碎屑和析锂导致锂枝晶等容易造成锂离子电池出现内短路故障,但内短路的故障特征不明显,隐蔽性强,诊断难度大。为了灵敏有效地诊断出内短路故障,构建锂离子电池的等效电路模型,并基于递归最小二乘来辨识模型参数,提出扩展卡尔曼滤波方法以准确估计内短路故障电池的荷电状态;基于主元分析方法对电池的电压、电流和荷电状态进行关键信息提取,并在常规主元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综合指标来提高故障诊断的灵敏性。实验平台的测试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系统可以灵敏且可靠地诊断出锂离子电池的内短路故障,保障了电池安全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内短路故障 主元分析方法 等效电路模型 荷电状态估计 故障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激励型自愿减排机制能否提升地区碳排放绩效? 被引量:2
5
作者 刘迪一 刘俊腾 +2 位作者 张国兴 杜慧滨 陈张蕾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3-44,共12页
作为一种自愿性个人碳交易机制,碳普惠旨在通过“谁减排谁受益”的激励模式促进个体主动践行低碳行为,是碳排放交易机制向个体层面的延伸和拓展,评估这一政策的碳排放绩效对于挖掘社会个体减排潜力、丰富环境政策工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种自愿性个人碳交易机制,碳普惠旨在通过“谁减排谁受益”的激励模式促进个体主动践行低碳行为,是碳排放交易机制向个体层面的延伸和拓展,评估这一政策的碳排放绩效对于挖掘社会个体减排潜力、丰富环境政策工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2015年广东省实施碳普惠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合成控制法和2005—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评估了碳普惠在提升地区碳排放绩效方面取得的实际效果,并进一步探究了政策效应发生的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碳普惠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地区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的下降,2015—2021年,政策干预使得广东省碳排放总量平均降低4 094万t,人均碳排放量降低0.294 t,碳排放强度降低0.312 t/万元,且该结论在进行安慰剂检验、排序检验和排除其他政策干扰的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的中介机制检验表明,碳普惠政策能通过促进公众绿色出行和降低用电量降低地区碳排放,但不能降低能源消耗。该研究揭示了兼具激励性和自愿性的个人碳交易机制在环境治理中的有效性,据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未来需要重视社会个体在消费端的减排潜力,逐渐将个人碳交易机制纳入到碳减排治理中,鼓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应用和发展碳普惠;(2)在碳普惠的设计中,要完善低碳出行场景和低碳生活场景中的激励机制,提高公众参与减排的便利性;(3)注重碳普惠政策设计的应用性、激励性和持续性,开发科学的碳普惠量化核证方法学,构建涵盖社会公众和工业企业的全方位碳交易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碳交易 碳普惠 碳排放绩效 合成控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平板热管的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堆启动特性
6
作者 钱志广 王世学 +1 位作者 朱禹 岳利可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54-1763,共10页
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HT-PEMFC)运行温度约160℃,较传统低温电池具有更佳的电化学反应动力学、更简单的水热管理和更高的CO耐受性等优势。但运行温度提高,如何实现HT-PEMFC的快速预热启动成为制约其应用推广的重要挑战之一。当前工作... 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HT-PEMFC)运行温度约160℃,较传统低温电池具有更佳的电化学反应动力学、更简单的水热管理和更高的CO耐受性等优势。但运行温度提高,如何实现HT-PEMFC的快速预热启动成为制约其应用推广的重要挑战之一。当前工作中,针对一个额定功率为500W的HT-PEMFC电堆,尝试利用一种平板热管(FHP)对该电堆进行预热启动。设计搭建了实验装置,从预热时间、温度分布、传热量分布等方面对这一方法进行评估。实验结果表明,提高加热功率可以显著缩短预热时间,500W时预热耗时3000s,1500W时则仅需980s;但同时也造成温度均匀性出现恶化,500W时竖直方向最大温差约28℃,1500W时该温差则达到了80℃。此外,水平方向的温差也随加热功率的提高而增加,且越靠近热源的区域越明显,最高达15.7℃,这无疑会加速质子交换膜的机械失效。实际中,应在不过多影响电池运行寿命的前提下,提高加热功率以缩短启动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电池 传热 测量 热管理 平板热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却表面温差对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王金山 王世学 朱禹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26-2035,共10页
通过建立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数学模型,模拟了冷却表面存在不同温差时燃料电池内热-电-质的传输特性,分析了温差对电池内温度分布、氧浓度分布、极化曲线、膜质子电导率和电流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膜内温度和质子电导率随着冷却表... 通过建立高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数学模型,模拟了冷却表面存在不同温差时燃料电池内热-电-质的传输特性,分析了温差对电池内温度分布、氧浓度分布、极化曲线、膜质子电导率和电流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膜内温度和质子电导率随着冷却表面温度的降低而降低;催化层内的局部氧浓度随着冷却表面温差(即温度梯度)的增大而增大,但电流密度受温度及反应物浓度双重因素影响,电流密度及功率密度随着温度梯度的增大而下降。当冷却表面温度梯度从0增加至0.82 K/cm时,峰值功率密度从0.578 W/cm2下降到0.523 W/cm2,下降了9.52%。控制工作电压大于0.5 V、温度梯度小于0.20 K/cm时可获得较好的电流密度均匀性。当工作电压为0.5 V,冷却表面温度梯度为0.20 K/cm时,电流密度均匀性为92.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电池 传热 传质 数值模拟 电流密度均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review of carbon nanotubes in modern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被引量:2
8
作者 SONG Yao-ming QIU Shi-xin +7 位作者 FENG Shu-xin ZUO Rui ZHANG Ya-ting JIA Ke XIA Xue CHEN Ming-ming JI Ke-meng WANG Cheng-yang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37-1074,共38页
The quest for sustainable energy storage solutions is more critical than ever,with the rise in global energy demand and the urgency of transition from fossil fuels to renewable sources.Carbon nanotubes(CNTs),with thei... The quest for sustainable energy storage solutions is more critical than ever,with the rise in global energy demand and the urgency of transition from fossil fuels to renewable sources.Carbon nanotubes(CNTs),with their exceptional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structural integrity,are at the forefront of this endeavor,offering promising ways for the advance of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EES)devices.This review provides an analysis of the synthesis,properties,and applications of CNTs in the context of EES.We explore the evolution of CNT synthesis methods,including arc discharge,laser ablation,an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and highlight th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metal-organic framework-derived CNTs and a novel CNT aggregate with a three-dimensional ordered macroporous structure.We also examine the role of CNTs in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various EES devices such as lith-ium-ion,lithium-metal,lithium-sulfur,sodium,and flexible batteries as well as supercapacitors.We underscore the challenges that remain,including the scalability of CNT synthesi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CNTs in electrode materials,and propose potential solu-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The review presents a forward-looking perspective on the pivotal role of CNTs in shaping the fu-ture of sustainable EES technolog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nanotubes CNT synthesis Metal-ion batteries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Flexible batteries SUPERCAPACITO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地质灾害次生突发水污染风险分区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周夏飞 周胜森 +4 位作者 徐翔宇 解明礼 徐泽升 曹国志 王鲲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999-4008,共10页
以2021年为基准年,基于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数据、环境统计数据、DEM数据及水质监测断面数据等,以1km×1km网格为基本单元,按照“地质灾害-风险源-传输途径-敏感受体”评估框架,采用风险场评估法对长江上游开展地质灾害次生突发水污... 以2021年为基准年,基于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数据、环境统计数据、DEM数据及水质监测断面数据等,以1km×1km网格为基本单元,按照“地质灾害-风险源-传输途径-敏感受体”评估框架,采用风险场评估法对长江上游开展地质灾害次生突发水污染风险分区评估.结果表明:①高风险区面积为22534.1km^(2),占比2.3%;中风险区面积为105239.1km^(2),占比10.7%;低风险区面积为857694.4km^(2),占比87.0%;②从空间分布来看,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重庆市、陇南市东南部、绵阳市中部、南充市北部、阿坝州东南部、雅安市南部、凉山州中部、德阳市西部等;③从重点河流沿岸空间分布来看,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长江干流重庆段,金沙江攀枝花段,嘉陵江陇南段、南充段,岷江成都段、阿坝州段,雅砻江凉山州段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地质灾害 水污染 风险 网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体扩散层侵入流道对燃料电池水管理影响研究
10
作者 吕方明 包志铭 +1 位作者 王博文 焦魁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929-2938,共10页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在装配过程中,气体扩散层(GDL)会因为装配压力产生形变而侵入流道。基于流体体积法建立截面形状分别为矩形、梯形和正方形的流道在GDL不同侵入程度下的数值模型,并对其进行气-液两相流行为研究,得到了液体滞留、排水...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在装配过程中,气体扩散层(GDL)会因为装配压力产生形变而侵入流道。基于流体体积法建立截面形状分别为矩形、梯形和正方形的流道在GDL不同侵入程度下的数值模型,并对其进行气-液两相流行为研究,得到了液体滞留、排水效果、GDL面传质面积等方面规律。GDL侵入流道时,液体在排出过程中破碎程度减小,液体更容易积聚在一起,影响液体滞留效果。矩形截面流道排液时间更长,梯形和正方形截面流道液体排出时刻滞后。GDL侵入流道时,进气流速的增加使得较为聚集的液体排出速度稳定,并未大幅减小。GDL侵入流道程度较大时,矩形截面流道更多液滴黏附在流道侧壁与GDL面使得GDL面覆盖率较大,梯形截面流道顶部会形成稳定的薄膜流,排液速度大且GDL面覆盖率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电池 气液两相流动 计算流体力学 气体扩散层形变 流体体积法 流道水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氧海水电池海洋环境适应性研究进展
11
作者 张若天 张辰 +2 位作者 吕伟 高津京 凌国维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2-80,共9页
海洋能源供应是海洋水下探测网络的“心脏”。溶解氧海水电池是为大规模水下观测系统与海洋开发设备提供能源的重要选择。由于其开放结构设计,溶解氧海水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和运行稳定性容易受到复杂海洋环境的影响。介绍了溶解氧海水电... 海洋能源供应是海洋水下探测网络的“心脏”。溶解氧海水电池是为大规模水下观测系统与海洋开发设备提供能源的重要选择。由于其开放结构设计,溶解氧海水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和运行稳定性容易受到复杂海洋环境的影响。介绍了溶解氧海水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系统阐述了影响溶解氧海水电池输出性能及稳定性的几种主要海洋环境因素。系统总结了温度、溶解氧浓度、杂离子毒化、海水腐蚀及海洋生物污损等主要海洋环境影响因素对溶解氧海水电池的影响机制,并探讨了当前的控制策略。最后,展望了溶解氧海水电池电极材料设计及全电池器件改进的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推动溶解氧海水电池在实况海洋环境中的应用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氧海水电池 海洋环境 电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CN-TPA-BiLSTM模型和多任务学习的综合能源系统多元负荷预测
12
作者 朱丽 侯靖轩 李子睿 《全球能源互联网》 2025年第5期662-674,共13页
负荷预测是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IES)高效运行的前提,面对综合能源系统多元负荷强耦合相关性、强随机性的特点,单一模型在运行负荷特征提取方面存在不足。为充分利用负荷间的相关性、降低负荷数据的非平稳性、弥补单... 负荷预测是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IES)高效运行的前提,面对综合能源系统多元负荷强耦合相关性、强随机性的特点,单一模型在运行负荷特征提取方面存在不足。为充分利用负荷间的相关性、降低负荷数据的非平稳性、弥补单一模型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TCN-TPABiLSTM组合模型和多任务学习框架的IES多元负荷超短期协同预测方法。首先对负荷间耦合相关性、负荷时间相关性和负荷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构建模型输入,再通过变分模态分解将负荷数据分解为一定数量的模态以降低非平稳性,最后以TCN-TPA-BiLSTM组合模型作为多任务学习框架的共享层进行预测。通过实际数据进行验证和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充分发挥模型各部分优势,相较于其他模型也获得了更优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能源系统 多元负荷预测 组合预测模型 多任务学习 变分模态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