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耦联吸附塔新变压吸附工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周理 吕昌忠 +1 位作者 边守军 周亚平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39-645,共7页
通过提氢实验研究一种新的变压吸附工艺 .变压吸附流程的主要特征是通过中间均压罐打开吸附塔之间由均压步骤形成的耦联 ,从而实现了各塔操作的独立性 ,并提供了降低吸附压力的可能性 .以H2 /N2 /CH4(60 / 10 / 3 0 )混合气模拟石油炼... 通过提氢实验研究一种新的变压吸附工艺 .变压吸附流程的主要特征是通过中间均压罐打开吸附塔之间由均压步骤形成的耦联 ,从而实现了各塔操作的独立性 ,并提供了降低吸附压力的可能性 .以H2 /N2 /CH4(60 / 10 / 3 0 )混合气模拟石油炼厂干气 ,进行低吸附压力 (≤ 1MPa)条件下的提氢操作 .针对已有变压吸附工艺的不足和新流程特征 ,确定了新流程的变压吸附循环时序 .分别采用普通活性炭 (OAC)和高比表面活性炭(SAC)与 5A沸石分子筛 (ZMS 5A)的组合吸附剂 ,研究了不同吸附压力下的变压吸附分离效果 ,证明此种变压吸附新工艺在 1MPa以下、甚至 0 4MPa的低吸附压力下运行 ,亦可在较高的回收率下达到 99 99%的高氢气纯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 吸附 PSA 制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孔结构与表面改性对活性炭吸附储氢能力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27
2
作者 苏伟 周亚平 +2 位作者 魏留芳 孙艳 周理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5-140,共6页
研究了椰壳基活性炭微孔结构和化学改性对其储氢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物理活化的椰壳基活性炭用HF或NH3.H2O处理后可提高活性炭的吸氢能力,用HNO3处理后吸氢能力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而用H3PO4处理后吸氢能力却有明显的下降。活性炭的比... 研究了椰壳基活性炭微孔结构和化学改性对其储氢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物理活化的椰壳基活性炭用HF或NH3.H2O处理后可提高活性炭的吸氢能力,用HNO3处理后吸氢能力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而用H3PO4处理后吸氢能力却有明显的下降。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和表面性质都会影响其吸附氢气的能力,其中,比表面积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微孔结构 表面改性 储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质中孔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33
3
作者 王玉新 刘聪敏 周亚平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20-423,共4页
以毛竹废料为原料通过磷酸活化法制备了具有较高比表面积并含有大量中孔的活性炭。讨论了磷酸浓度、浸渍温度、浸渍时间、活化温度及活化时间对活性炭性质的影响。在以80%磷酸于80℃下浸渍原料9d,500℃下活化4h的条件下所得活性炭的中... 以毛竹废料为原料通过磷酸活化法制备了具有较高比表面积并含有大量中孔的活性炭。讨论了磷酸浓度、浸渍温度、浸渍时间、活化温度及活化时间对活性炭性质的影响。在以80%磷酸于80℃下浸渍原料9d,500℃下活化4h的条件下所得活性炭的中孔体积最大,其数值为0.67cm3/g,比表面积为1567m2/g,中孔比例达47.18%。实验测定了CH4,N2,O2和CO2在该活性炭上的298K吸附等温线。实验结果表明,该活性炭对二氧化碳的吸附能力明显优于CH4、O2和N2,是适用于CO2/N2、CO2/O2、CO2/空气气体混合物中CO2吸附分离的优良吸附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活性炭 制备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结构活性炭对CO_2、CH_4、N_2及O_2的吸附分离性能 被引量:24
4
作者 王玉新 苏伟 周亚平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6-209,221,共5页
制备了比表面积为1943m2/g的纯微孔活性炭AC-1和比表面积为1567m2/g,中孔比例为47.18%的活性炭AC-2。分别以AC-1及AC-2为吸附剂测定CO2、CH4、N2和O2的298K吸附等温线,考察了两种活性炭对CO2/N2、CO2/CH4及CH4/N2气体混合物的吸附分离... 制备了比表面积为1943m2/g的纯微孔活性炭AC-1和比表面积为1567m2/g,中孔比例为47.18%的活性炭AC-2。分别以AC-1及AC-2为吸附剂测定CO2、CH4、N2和O2的298K吸附等温线,考察了两种活性炭对CO2/N2、CO2/CH4及CH4/N2气体混合物的吸附分离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孔结构是影响吸附剂吸附分离性能的主要因素。富中孔活性炭AC-2较AC-1更适用于CO2/N2、CO2/CH4气体混和物的吸附分离,而微孔活性炭AC-1对CH4/N2混合体系的吸附分离性能优于AC-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吸附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筛VP800-5分离氢同位素的动态实验与模型
5
作者 褚效中 吕金顺 +2 位作者 赵宜江 周理 周亚平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9-44,共6页
液氮温度下用分子筛VP800-5在自行设计的单塔变压吸附装置上进行氢同位素气体分离的研究,考察了气体流量、压力与吸附床长度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在总压0.40MPa、总流量129.79cm3·min-1与吸附床长度1.0m时氢氘同位素混合气的分离因子... 液氮温度下用分子筛VP800-5在自行设计的单塔变压吸附装置上进行氢同位素气体分离的研究,考察了气体流量、压力与吸附床长度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在总压0.40MPa、总流量129.79cm3·min-1与吸附床长度1.0m时氢氘同位素混合气的分离因子可达到1.63。然而压力为0.0139MPa和0.0175MPa时D2和H2在分子筛VP800-5上的平衡吸附量比值仅分别为1.14和1.11。结合平衡吸附、动态吸附和分离的结果,低温吸附法能有效分离氢同位素主要是由于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动力学吸附速率差异。运用建立的柱动力学模型对氢氘吸附分离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筛 变压吸附 氢同位素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孔分子筛的合成与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刘秀伍 李静雯 +1 位作者 周理 周亚平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6-90,共5页
介孔分子筛是近10年来发现的新材料。其由于在大分子化学及加工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成为材料与化学科学的一个研究热点。归纳了文献资料,系统地介绍了介孔分子筛的类型与合成方法,包括无机前驱体和模板剂的选用、模板剂的脱除... 介孔分子筛是近10年来发现的新材料。其由于在大分子化学及加工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成为材料与化学科学的一个研究热点。归纳了文献资料,系统地介绍了介孔分子筛的类型与合成方法,包括无机前驱体和模板剂的选用、模板剂的脱除、合成机理、孔径调节方法、产物形态控制、合成规律和影响因素分析,并概括地介绍了介孔分子筛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 分子筛 合成 机理 应用 介孔分子筛 合成方法 影响因素分析 加工过程 分子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比表面积活性炭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7
作者 苏伟 周理 《化学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4-47,共4页
文中评述了近年来制备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的主要研究成果;化学活化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制备出高比表面积的活性炭,但却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与化学活化相比,物理活化具有工艺简单、清洁等优点,成为今后研究和开发的热点。
关键词 吸附 高比表面积 活性炭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炭上天然气湿储方法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孙艳 刘聪敏 +2 位作者 苏伟 周亚平 周理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7-42,共6页
天然气湿储技术是强化天然气低压存储的有效手段。研究了载水量、温度、吸附剂孔径分布和填充密度、存在较重碳氢化合物等因素对储气容量和储气压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孔径在3nm^5nm、具有中等比表面积和较大孔容的活性炭吸附剂用于天然... 天然气湿储技术是强化天然气低压存储的有效手段。研究了载水量、温度、吸附剂孔径分布和填充密度、存在较重碳氢化合物等因素对储气容量和储气压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孔径在3nm^5nm、具有中等比表面积和较大孔容的活性炭吸附剂用于天然气湿储是比较适宜的,最佳水含量与所用炭材料的孔结构性质密切相关,温度对充放气量影响不大。在实验的基础上可确定该方法的最佳存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储存 活性炭 吸附剂 低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PA改性SBA-15介孔分子筛用于CO_2/CH_4分离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吴彩丽 刘秀伍 +2 位作者 苏伟 曹吉林 韩恩山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2-49,共8页
CH4和CO2的大量排放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在全世界范围内对排放的CH4和CO2进行回收和利用是非常必要的。变压吸附是有效的气体分离技术,而高选择性吸附剂是变压吸附技术的关键。将DIPA(二异丙醇胺)负载在介孔分子筛上,使介孔分子... CH4和CO2的大量排放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在全世界范围内对排放的CH4和CO2进行回收和利用是非常必要的。变压吸附是有效的气体分离技术,而高选择性吸附剂是变压吸附技术的关键。将DIPA(二异丙醇胺)负载在介孔分子筛上,使介孔分子筛的介孔和胺作用结合起来,合成了高选择性CO2/CH4分离吸附剂。首先以水热法合成SBA-15介孔分子筛,通过表征分析,其具有高度有序的六方结构,而DIPA改性后的SBA-15仍然保持介孔分子筛的有序结构,且DIPA基本都进入孔道内。SBA-15经DIPA改性后,CO2/CH4选择分离性能大大提高,分离因子达46.75,吸附的CH4可完全再生,吸附的CO2只能部分再生。负载DIPA对CH4的吸附容量没有明显影响,但大大提高CO2的吸附容量。在6次稳定性实验后,对CH4、CO2的吸附量保持稳定,CH4/CO2的分离因子在15.5左右。随操作温度的升高,DIPA改性SBA-15对CO2吸附容量增大,通过单塔吸附再生的性能比较,45℃时CO2吸附再生的综合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A-15分子筛 二异丙醇胺改性 二氧化碳 甲烷 吸附分离 选择性分离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