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韩国大学生阅读不同主题熟悉度汉语说明文的眼动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于鹏 焦毓梅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1-105,共5页
本文以18名韩国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眼动仪记录他们在阅读不同主题熟悉度汉语说明文时的眼动数据,考察主题熟悉度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韩国大学生阅读理解水平及阅读中眼动特征的影响,进而为针对汉语中高水平韩国大学生的汉语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 韩国大学生 主题熟悉度 汉语篇章 眼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国文化大观 文献学术并重——评《三国演义》大辞典
2
作者 郑铁生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5-196,共2页
关键词 《三国演义大辞典》 《三国演义》 三国文化 文献价值 学术价值 中华书局 《三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难的价值——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中的“受难”思想 被引量:7
3
作者 潘道正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4-127,共4页
陀思妥耶夫斯基被称为残酷的天才,《白痴》体现了他对描写苦难的一如既往的偏爱。《白痴》隐含着"基督受难"的原型,梅思金就是基督化身的十全十美的人。苦难因而具有了特别的价值:梅思金"成圣"必须经历的考验。小... 陀思妥耶夫斯基被称为残酷的天才,《白痴》体现了他对描写苦难的一如既往的偏爱。《白痴》隐含着"基督受难"的原型,梅思金就是基督化身的十全十美的人。苦难因而具有了特别的价值:梅思金"成圣"必须经历的考验。小说的悲剧结局,一如耶稣之死,实为救赎的开始,而梅思金就是"牺牲于当下的一颗未来的种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陀思妥耶夫斯基 白痴 唯基督论 苦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士之溯源及其早期衍变 被引量:3
4
作者 余江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09-116,共8页
“士”对中国古代文明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士”之初义为“任事”,后来,时代的推进和与士相关的社会生活内容的变化带来了词义的改变。殷周时期,士成为社会等级制中最低级的贵族。春秋中后期,士开始了向“古代知识分子”的伟大过... “士”对中国古代文明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士”之初义为“任事”,后来,时代的推进和与士相关的社会生活内容的变化带来了词义的改变。殷周时期,士成为社会等级制中最低级的贵族。春秋中后期,士开始了向“古代知识分子”的伟大过渡。春秋战国之交,新型的文士集团已经略具雏形。战国时期的士,则呈现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面目。国祚短暂的秦代对士的演进也有着颇为深长的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古代文明 中国 词义 社会等级制 文化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荷马史诗》中的女性美观念 被引量:4
5
作者 潘道正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8-121,共4页
《荷马史诗》塑造了许多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展现了一个真正美的世界,形成了"丰满"、"窈窕"、"装饰美"等不同的审美观念;而海伦则由于其特殊身份,已经成了女性美的象征。与此同时,《荷马史诗》又是西方&q... 《荷马史诗》塑造了许多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展现了一个真正美的世界,形成了"丰满"、"窈窕"、"装饰美"等不同的审美观念;而海伦则由于其特殊身份,已经成了女性美的象征。与此同时,《荷马史诗》又是西方"女人祸水论"的源头。《荷马史诗》中的女性美观念在西方美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观念 女性美 海伦 红颜祸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伦和西施:关于女性美的悲剧 被引量:2
6
作者 潘道正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3-36,共4页
作为女性美最高理想的海伦和西施,不过是各自民族集体想象的结果,而在男权中心思想主导的文化传统中,她们的悲剧命运不可避免。两人的"活"和"死"俱在一个"美"字,海伦因其美是非活不可,西施因其美却不得... 作为女性美最高理想的海伦和西施,不过是各自民族集体想象的结果,而在男权中心思想主导的文化传统中,她们的悲剧命运不可避免。两人的"活"和"死"俱在一个"美"字,海伦因其美是非活不可,西施因其美却不得不死。两人极其相似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女性美在男权社会里的一般遭遇,而结局的不同则显示了文化差异对审美观念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美 审美理想 想象 男权中心主义 悲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旗谱》研究热点分析与展望 被引量:2
7
作者 田英宣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7-72,共6页
当前《红旗谱》的研究由单一的文本阐释走向了多方位、深向度的交叉学科研究。陈思和的"创作理想与文本叙事的错位"观点引发了有关《红旗谱》中知识分子形象研究的热潮。社会历史观、经济史观的渗入,《红旗谱》八种译本的介... 当前《红旗谱》的研究由单一的文本阐释走向了多方位、深向度的交叉学科研究。陈思和的"创作理想与文本叙事的错位"观点引发了有关《红旗谱》中知识分子形象研究的热潮。社会历史观、经济史观的渗入,《红旗谱》八种译本的介绍都将推动其在世界文学大背景中的研究。2005年有关红色经典的讨论、当前对红色经典价值的重新认定也必将使得《红旗谱》文本的深层次、多方位解读持续不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斌 《红旗谱》 红色经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名符其实的《三国演义新探》
8
作者 郑铁生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58-159,共2页
关键词 《三国演义新探》 沈伯俊 书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说文体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考辩——以王蒙意识流小说为例
9
作者 周和军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36-138,共3页
新时期小说采用意识流文体进行创作,一方面是人的主体意识的复苏和觉醒,另一方面也是文学自身的艺术创新和发展趋势的一种体现,"向内转"成为新时期文学的一个突出特征和创作倾向。本文认为,经历了"文革"精神创伤的... 新时期小说采用意识流文体进行创作,一方面是人的主体意识的复苏和觉醒,另一方面也是文学自身的艺术创新和发展趋势的一种体现,"向内转"成为新时期文学的一个突出特征和创作倾向。本文认为,经历了"文革"精神创伤的新时期作家采用意识流文体应该是一种叙事策略,通过描绘人的意识流动、情绪感受、知觉印象这种艺术形式间接表达作者对于社会现实、人生经历、意识形态的反省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流文体 意识形态 叙事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别塔与《巴别塔》
10
作者 潘道正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6-87,共2页
巴别塔典出《旧约》,隐喻的是:人类语言的变乱是本质上的,由此造成的隔阂是人类永远无法摆脱的宿命。"巴别塔"对语言的深刻隐喻成了影片叙事的起点,讲述了许多令人深感挫折的隔阂,而所有隔阂和误解几乎都被打上了宿命的色彩.... 巴别塔典出《旧约》,隐喻的是:人类语言的变乱是本质上的,由此造成的隔阂是人类永远无法摆脱的宿命。"巴别塔"对语言的深刻隐喻成了影片叙事的起点,讲述了许多令人深感挫折的隔阂,而所有隔阂和误解几乎都被打上了宿命的色彩.体现了不可为人所把握的必然性。导演伊纳利图费心劳神地拍这部电影决不是为了令人绝望,而是为了探讨沟通的希望。而沟通的关键在于表达出真实的情感,因为"情感是不需要翻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别塔 隔阂 沟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曹禺、奥尼尔与古希腊悲剧——《悲悼》和《雷雨》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艳霞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29-31,共3页
美国戏剧家奥尼尔的创作对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产生过很大影响 ,而两位剧作家都对古希腊悲剧情有独钟。古希腊悲剧熏陶、启发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沟通了他们的创作。以往在进行影响研究时 ,研究者往往只就二者进行单向比较 ,未能全面揭... 美国戏剧家奥尼尔的创作对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产生过很大影响 ,而两位剧作家都对古希腊悲剧情有独钟。古希腊悲剧熏陶、启发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沟通了他们的创作。以往在进行影响研究时 ,研究者往往只就二者进行单向比较 ,未能全面揭示两位戏剧大师创作中的共性与个性。如果引入古希腊悲剧这一参照对曹禺、奥尼尔的创作进行比较研究 ,则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把握两人的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尼尔 曹禺 古希腊悲剧参照 共性 个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