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或许仍有所作为”——斯皮瓦克美育思想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潘道正 李进超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29-134,共6页
斯皮瓦克认为,全球化是资本和数据的全球同一化,其前沿阵地在农村,是对底层社会"破坏性的支配",唯有美育才能对抗势不可挡的全球化。她希望通过审美教育来唤醒底层"主体",从而把底层民众从被压迫、受剥削、全方位... 斯皮瓦克认为,全球化是资本和数据的全球同一化,其前沿阵地在农村,是对底层社会"破坏性的支配",唯有美育才能对抗势不可挡的全球化。她希望通过审美教育来唤醒底层"主体",从而把底层民众从被压迫、受剥削、全方位遭压制的不利状况中彻底解放出来。作为文学教授,斯皮瓦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美育实践主要还是文学教育,在她的这一美育实践中,文学被赋予了至关重要的功能。在宣布"文学之死"十多年后,斯皮瓦克又以美育的名义宣布了文学的复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皮瓦克 全球化 主体 美育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东亚学视域看日本的倭寇史研究及倭寇文学
2
作者 郭尔雅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7-33,共7页
历史上涉及东亚的倭寇事件,既是倭寇对中国和朝鲜的掠夺行径,也构成东亚古代海洋史、战争史、经贸史的重要环节,进入20世纪后更是成为东亚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并进一步延伸到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领域,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都出现了较... 历史上涉及东亚的倭寇事件,既是倭寇对中国和朝鲜的掠夺行径,也构成东亚古代海洋史、战争史、经贸史的重要环节,进入20世纪后更是成为东亚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并进一步延伸到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领域,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都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倭寇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鉴于倭寇事件的东亚区域性质,打破国别研究的局限,站在东亚学(东亚区域研究)乃至东方学研究的立场上对日本倭寇史研究及倭寇文学加以剖析,并与中国的倭寇研究及倭寇题材的文学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东亚区域意识与日本民族主义两种倾向构成了日本倭寇史研究与倭寇文学的一对矛盾体,反映出当代日本普遍的民族文化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学 东亚学 中日比较文学 倭寇史 倭寇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目漱石文学创作与书画艺术
3
作者 黎跃进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4-109,共6页
夏目漱石对书画艺术有着特殊的感情,其书画艺术修养源自于家藏的名画,在之后的汉学和西学的学习过程中,他大量接触、鉴赏中国和西方书画作品,并与书画艺术家有广泛的交往,也在他们指导下练习书法和绘画,"漱石山房藏书目录"中... 夏目漱石对书画艺术有着特殊的感情,其书画艺术修养源自于家藏的名画,在之后的汉学和西学的学习过程中,他大量接触、鉴赏中国和西方书画作品,并与书画艺术家有广泛的交往,也在他们指导下练习书法和绘画,"漱石山房藏书目录"中有丰富的书画作品和理论著作。书画艺术对漱石的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其创作中常以书画内容为题材,引用书画的某些元素,或借用书画艺术的技法和表现手段,丰富作品的内容和审美内涵,漱石还为绘画作品题诗,集书法、绘画、诗歌于尺幅之中。他的小说《草枕》、《三四郎》被称为"绘画小说",将书画艺术的内涵和精神融凝在小说创作中,融情于景,文中有画,以图像叙事,将文学与绘画巧妙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目漱石 书画艺术 图像叙事 论画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东方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的复杂性
4
作者 黎跃进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4-87,共4页
东方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横跨两大洲,纵贯一个半世纪,它既有作为社会思潮的"东方民族主义"的全部复杂性,又有"文学思潮"自身特有的复杂因素。时间上,它长达一百多年,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空间上,它跨越洲... 东方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横跨两大洲,纵贯一个半世纪,它既有作为社会思潮的"东方民族主义"的全部复杂性,又有"文学思潮"自身特有的复杂因素。时间上,它长达一百多年,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空间上,它跨越洲际,不同区域的民族主义文学有不同的传统和特点;内容上,在"民族国家的生存发展"这一主题的统摄下,不同作家具有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其现实表现形态也丰富多样。东方现代民族主义文学思潮是一个复杂的、开放性的综合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 现代 民族主义文学思潮 开放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研究问题述评
5
作者 周和军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51-155,共5页
中国新时期第一篇借鉴西方意识流文体创作的小说,是茹志鹃发表在《人民文学》1979年第2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之后,国内文学界掀起了对意识流小说的探索热潮。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研究主要从意识流的属性、功能和内涵;意识流的价值、影... 中国新时期第一篇借鉴西方意识流文体创作的小说,是茹志鹃发表在《人民文学》1979年第2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之后,国内文学界掀起了对意识流小说的探索热潮。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研究主要从意识流的属性、功能和内涵;意识流的价值、影响和意义;意识流的问题、启示和反思三个层面展开。对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研究的问题进行梳理与归纳,总结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的实绩和问题,目的在于突出意识流小说在审美意蕴及艺术手法上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意识流小说研究 述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犹太现代启示录——E.L.多克特罗《上帝之城》的“信仰问题” 被引量:2
6
作者 潘道正 黄筱莉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3-88,共6页
当代美国犹太作家E.L.多克特罗于200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上帝之城》堪称里程碑似的作品,作者站在世纪之交的制高点上,对20世纪的"世纪病"——信仰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反思,并作出了极富创造性的建构。20世纪以来,面对人类的&... 当代美国犹太作家E.L.多克特罗于200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上帝之城》堪称里程碑似的作品,作者站在世纪之交的制高点上,对20世纪的"世纪病"——信仰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反思,并作出了极富创造性的建构。20世纪以来,面对人类的"恶魔行径",基督教、犹太教无所作为,教义摇摇欲坠,而试图取宗教而代之的科学、哲学也只不过是加剧了信仰问题。多克特罗立足伦理道德,在融合基督教和正统犹太教的基础上,倡导一种现世的、当下的新宗教"进化派犹太教",以期重新确立人类的信仰。面对人类日益加剧的信仰问题,多克特罗以一个作家的责任心,在后现代文化的荒漠中指出了一条可能的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帝之城》 信仰 进化派犹太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异托邦到乌托邦——多克特罗《上帝之城》的犹太空间意识 被引量:1
7
作者 潘道正 黄筱莉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0-54,共5页
犹裔美国作家多克特罗自视为"激进的犹太主义者",其出版于2000年的长篇小说《上帝之城》重构了犹太人特有的空间意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美国特别是其代表性的城市纽约,对于大多数犹太人来说仍然是个异托邦,但也不乏像多克特... 犹裔美国作家多克特罗自视为"激进的犹太主义者",其出版于2000年的长篇小说《上帝之城》重构了犹太人特有的空间意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美国特别是其代表性的城市纽约,对于大多数犹太人来说仍然是个异托邦,但也不乏像多克特罗这样试图把这片土地改造成新的"希望之地"的犹太主义者。小说中,作者通过不断消解基督教元素,实现异托邦到乌托邦的转换,试图重建犹太人的"上帝之城"。多克特罗的构想难免理想化,但也不失为现代犹太人继续坚守数千年传统的一种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托邦 乌托邦 上帝之城 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戈尔的诗与画 被引量:1
8
作者 曾琼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7-121,共5页
泰戈尔在年逾六旬之后开始绘画,在13年左右的时间内创作了两三千幅作品,他的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其画作神秘晦涩的风格、幽暗混沌的色调,以及其中体现出来的痛苦、嘲笑、怀疑、挣扎,引发了对作品含义的争议,以及对泰戈尔诗歌与绘画... 泰戈尔在年逾六旬之后开始绘画,在13年左右的时间内创作了两三千幅作品,他的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其画作神秘晦涩的风格、幽暗混沌的色调,以及其中体现出来的痛苦、嘲笑、怀疑、挣扎,引发了对作品含义的争议,以及对泰戈尔诗歌与绘画孰优孰劣的论争。根据泰戈尔对艺术的理解和论述,诗歌与绘画均是其对世界认知的一种表现手段,二者都是泰戈尔充沛的创作生命力的体现。诗歌的优美,与画作中的痛苦并不矛盾。从整体来看,二者都是符合泰戈尔"和谐"与"美"之标准的、具有韵律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戈尔 诗歌 绘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康德的“丑的问题”
9
作者 潘道正 李进超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86-194,共9页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一部分("美的分析")开始就指出,跟表象结合着的可以是愉快,也可以是不愉快,但随后却只论述了涉及愉快的感性判断,跟不愉快相关的感性判断则付之阙如,而且《判断力批判》中涉及到丑只用了一小段文字。《...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一部分("美的分析")开始就指出,跟表象结合着的可以是愉快,也可以是不愉快,但随后却只论述了涉及愉快的感性判断,跟不愉快相关的感性判断则付之阙如,而且《判断力批判》中涉及到丑只用了一小段文字。《判断力批判》中为什么没有"丑的分析"?康德能否做出"纯粹丑的判断"?诸如此类康德的"丑的问题"从上世纪末开始引起了广泛关注。我们认为,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深入区分"丑的判断"与"审丑的判断"。按照康德的美学理论,的确不可能做出"纯粹丑的判断",但确可以做出"审丑的判断"。另一方面,在《判断力批判》中,"审丑的判断"同"崇高的判断"具有一致性,因此在有了"崇高的分析"之后,"丑的分析"就失去了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审丑 崇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谢芜村的俳句、绘画艺术与中国文化
10
作者 张晓希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9-92,共4页
与谢芜村是日本江户时代著名俳句诗人与文人画之大成者,精深的中国文学和艺术修养,使其俳句既有"含蓄蕴藉"、"韵外之致"的中国古代诗学特征,还充满了"诗情画意"。其文人画多以中国古代人物和山水为题材,... 与谢芜村是日本江户时代著名俳句诗人与文人画之大成者,精深的中国文学和艺术修养,使其俳句既有"含蓄蕴藉"、"韵外之致"的中国古代诗学特征,还充满了"诗情画意"。其文人画多以中国古代人物和山水为题材,讲究笔墨之趣,脱略形似,重视神韵和意境的营造,尤其在模仿、吸收和借鉴中国诗歌与文人画精髓的基础上,与谢芜村将俳句与绘画合二为一,互为表里,构筑了其独特的艺术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谢芜村 汉诗文 俳句 文人画 诗画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中日文化交流的缩影——试论遣明使策彦周良《入明记》中的汉诗及其意义
11
作者 张晓希 《山东外语教学》 2015年第2期83-90,共8页
策彦周良是日本京都天龙寺高僧,中世五山文学后期代表诗人。策彦博学多才,通晓汉诗文,明嘉靖年间作为日本遣明使两次率领遣明贸易使节团入明,并将其入明期间所见所闻记录成《入明记》。这是日本中世19次遣明使中留下的为数不多的汉文日... 策彦周良是日本京都天龙寺高僧,中世五山文学后期代表诗人。策彦博学多才,通晓汉诗文,明嘉靖年间作为日本遣明使两次率领遣明贸易使节团入明,并将其入明期间所见所闻记录成《入明记》。这是日本中世19次遣明使中留下的为数不多的汉文日记,它对了解明朝的社会、文化以及明代中日关系等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入明记》全文约20余万字,主要用汉文书写,其中包括数百首汉诗。这些汉诗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是明代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策彦周良 遣明使 《入明记》 汉诗 中日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话原型视角下的《猴神老哥》 被引量:2
12
作者 曾琼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40-42,共3页
印度神话是印度文艺作品主要的灵感源泉之一,神话原型视角下,《猴神老哥》的主角帕万是印度神话人物哈奴曼的变形表现,其名字、性格以及行为都与哈奴曼有直接关系。影片整体情节则与印度传统罗摩衍那故事有深刻联系,其中的故事动因、人... 印度神话是印度文艺作品主要的灵感源泉之一,神话原型视角下,《猴神老哥》的主角帕万是印度神话人物哈奴曼的变形表现,其名字、性格以及行为都与哈奴曼有直接关系。影片整体情节则与印度传统罗摩衍那故事有深刻联系,其中的故事动因、人物设置、核心情节都显示了这是一则变形的罗摩衍那原型故事。神话是理解印度文化的关键因素,印度当代影视作品与其神话有密切的文化传承关系,印度传统文化通过当代影视作品实现了跨文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神老哥》 哈奴曼 罗摩衍那 神话原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阐释的有效性:“阐释循环”与钱钟书诗学
13
作者 杨果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2016年第1期36-44,共9页
"阐释循环说"是以"阐释循环"为钱钟书诗学方法论特征的一种观点。它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成熟于21世纪初,在"钱学"研究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虽然"阐释循环说"在钱钟书具体诗学方法的探讨上做... "阐释循环说"是以"阐释循环"为钱钟书诗学方法论特征的一种观点。它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成熟于21世纪初,在"钱学"研究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虽然"阐释循环说"在钱钟书具体诗学方法的探讨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源自西方诗学的"阐释循环"概念的理论有效性,同时也有脱离钱钟书著作本身的潜在倾向,以致夸大西方诗学术语的阐释、建构功能,埋下了理论放大与失效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循环 钱钟书 诗学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崎市定“去寇化”倭寇观及其反历史倾向
14
作者 郭尔雅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4-111,共8页
“东洋史学”的代表人物宫崎市定从日本国家主义立场出发,试图从根本上为日本历史教科书中的“倭寇”张目和“正名”,从而对倭寇之“寇”的属性进行了一系列“去寇化”的界定与论述。他歪曲明朝与日本之间朝贡贸易的本质,以“和平贸易... “东洋史学”的代表人物宫崎市定从日本国家主义立场出发,试图从根本上为日本历史教科书中的“倭寇”张目和“正名”,从而对倭寇之“寇”的属性进行了一系列“去寇化”的界定与论述。他歪曲明朝与日本之间朝贡贸易的本质,以“和平贸易”来定义倭寇的武装走私甚至劫掠行为,并将倭寇在明朝国土上的杀掠以及与明政府的对抗,说成是为了明朝贸易伙伴的“侠义之举”,又援引亲日明人郑舜功《日本一鉴》中对日本与倭寇的相关记述,论证了倭寇的“良善”,作为自己的立论基础。宫崎市定这一“去寇化”的倭寇观,是基于国家主义立场而对历史的背离,是一种反历史的表现,它不仅影响到了后来的历史学家,更影响到了日本普通民众的倭寇认识乃至他们对中日关系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洋史学 宫崎市定 倭寇 倭寇观 反历史倾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