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播学视角下的中央文献翻译传播模式研究
1
作者 姜龙范 谷思睿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5年第2期1-10,109,共11页
中央文献翻译是对外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宣传中国智慧的最直接途径。长期以来,中国声音在国际传播领域面临诸多挑战。为更好地服务国家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拓展中国声音海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亟需深化对翻译与传播协同作用的认... 中央文献翻译是对外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宣传中国智慧的最直接途径。长期以来,中国声音在国际传播领域面临诸多挑战。为更好地服务国家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拓展中国声音海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亟需深化对翻译与传播协同作用的认识。论文将传播学理论与翻译实践相结合,剖析中央文献翻译的传播本质,并借鉴早期传播模式的典范,尝试呈现中央文献翻译的传播模式。该模式将翻译过程视为翻译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包括一级编码的“选择-内反馈”机制、二级编码的“前馈-内反馈”以及“语际反馈”机制,着重强调讯息在传播过程中的循环流动。同时,引入“噪音”概念,以突出影响传播效果的障碍因素。论文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框架支撑,从而更直观地分析影响中央文献对外传播效果的因素及各行动者间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学 中央文献翻译 翻译传播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选集》中的反讽修辞及其韩译研究
2
作者 姜龙范 刘天骄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56-65,111,共11页
《毛泽东选集》中运用了大量的反讽修辞,具体表现为反语、夸张、对比、反问等修辞技巧,在诗学层面形成了独特的文体风格,在哲学层面表现了大无畏的精神世界与乐观积极的革命热情。对反讽修辞的翻译需要译者在准确传达表层含义的同时再... 《毛泽东选集》中运用了大量的反讽修辞,具体表现为反语、夸张、对比、反问等修辞技巧,在诗学层面形成了独特的文体风格,在哲学层面表现了大无畏的精神世界与乐观积极的革命热情。对反讽修辞的翻译需要译者在准确传达表层含义的同时再现原文的反讽情境,实现修辞表达者的交际目的。译者如何接受原文修辞并在译文中重建修辞世界,取决于两种语言的语境差异,以及译者个人的修辞意识、修辞能力及认知体系。而具体翻译策略与技巧的选择决定着译文的修辞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选集》 反讽修辞 译者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因论视域下政府公文数字略语的对外翻译策略研究--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为中心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俭 姜龙范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2年第2期115-127,共13页
模因是文化传播或模仿的单位,语言模因是模因的一种,人们可以通过模仿彼此的语言来传播思想。语言模因分为基因型模因和表现型模因。数字略语是中国特色词汇之一,以简略的形式负载着大量的信息,属于表现型模因,可以通过模仿数字略语传... 模因是文化传播或模仿的单位,语言模因是模因的一种,人们可以通过模仿彼此的语言来传播思想。语言模因分为基因型模因和表现型模因。数字略语是中国特色词汇之一,以简略的形式负载着大量的信息,属于表现型模因,可以通过模仿数字略语传递信息的形式生成译入语。通过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的数字略语的英译本、日译本、韩译本进行案例对比分析,探讨各译入语采取的翻译策略以及合理性,可为我国外宣翻译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公文数字略语 对外翻译策略 语言模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央文献翻译研究的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俭 姜龙范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1年第5期89-98,160,共11页
通过对中央文献的外译研究的计量及可视化分析,考察中央文献翻译工作的展开状态,分析中央文献外译工作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不足,期望为今后中央文献外译研究提供参考,为传播好中国声音,构建中国良好国际形象助力。
关键词 中央文献 翻译 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俄罗斯强化北方海航道管辖权的战略考量及其潜在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刘锋 刘瑞 《东北亚经济研究》 2020年第2期63-74,共12页
全球气候变暖和国际政治局势变化提升了北方海航道的政治、经济、军事、安全和科研价值。俄罗斯出于全球战略平衡、北极地区开发和恢复海洋强国的战略考量,运用管理和法律手段不断强化对北方海航道的控制。俄罗斯强化北方海航道管辖权... 全球气候变暖和国际政治局势变化提升了北方海航道的政治、经济、军事、安全和科研价值。俄罗斯出于全球战略平衡、北极地区开发和恢复海洋强国的战略考量,运用管理和法律手段不断强化对北方海航道的控制。俄罗斯强化北方海航道管辖权的做法将对相关国际法准则、美国的“航行自由行动”和北极地区的国际合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海航道 管辖权 战略考量 国际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