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城市街区情感空间识别与更新策略研究——以上海市四川北路街区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周静 邝远霄 +2 位作者 吴书驰 张华钰 韦家璇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39,共8页
针对城市更新中人文情感要素量化评估难题,构建“数据采集—情感识别—更新策略”研究框架,探索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人本主义更新路径。研究运用大语言模型和知识图谱技术,系统整合社交媒体、市民热线、新闻副刊和深度访谈等海量异构数据... 针对城市更新中人文情感要素量化评估难题,构建“数据采集—情感识别—更新策略”研究框架,探索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人本主义更新路径。研究运用大语言模型和知识图谱技术,系统整合社交媒体、市民热线、新闻副刊和深度访谈等海量异构数据,以上海市四川北路街区为例,开展情感空间识别与更新策略研究。研究识别出8类细分情感空间,并对3697个空间地点数据进行情感评分。研究发现:(1)情感热点空间与物质载体高度耦合;(2)怀旧、喜悦共同构成四川北路街区情感基底;(3)负面情感空间呈现“功能失配—节点聚集”分异规律。研究表明,多源数据与AI技术的协同应用能够拓展情感空间解析的观测维度,为精细化城市更新中技术工具与人文价值融合提供一种可行性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数据 大语言模型 情感空间 城市更新 规划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旧城更新中日常景观的记忆挖掘及空间转化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春彦 张新翊 侯天颖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31,共9页
【目的】存量时期下的旧城更新中,城市日常景观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集体记忆,但因旧城更新进程滞后于民生设施建设,旧城景观丢失了重要的历史特征,同时因缺少宏观文化背景的指导,旧城更新存在同质化和割裂性等问题。需要寻找城市日... 【目的】存量时期下的旧城更新中,城市日常景观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集体记忆,但因旧城更新进程滞后于民生设施建设,旧城景观丢失了重要的历史特征,同时因缺少宏观文化背景的指导,旧城更新存在同质化和割裂性等问题。需要寻找城市日常景观中不同时期记忆的多元载体,并针对不同载体进行记忆挖掘,建立记忆与日常景观空间的关联。【方法】以《欧洲风景公约》为理论基础,结合多维度的景观记忆关联实体,全面梳理老旧城区多种日常景观记忆载体,提出“10种载体,4种声源,3类数据”的多元景观记忆挖掘方法。将传统调研方法和数字技术结合,分析各时期旧城日常景观的活力分布及记忆情感,进而通过叙事景观呈现城区多重记忆。以天津老城厢为例进行日常景观记忆挖掘和空间转化分析。【结果】分析得到“热闹境”“市井气”“世俗地”3种情感空间的分布规律及景观特征,并结合城区发展现状,提出具有景观差异性、发展适应性、时空连续性和空间交互性的更新策略。【结论】老旧城区日常景观承载了集体对生活空间的景观性记忆,是一种共享的遗产。在旧城更新中,通过对日常景观记忆的挖掘和空间转化,提出日常景观遗产化的路径,促进场地文化和记忆的延续,为可持续的城市空间优化提供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日常景观 集体记忆 景观遗产化 小说文本 空间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国土空间规划基数转换方案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张硬 黄亮东 +1 位作者 张硕 陈畅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52-59,共8页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及其中三条控制线、自然保护地和历史文化保护范围的划定内容必须与"一张底图"相对应。将"三调"数据成果转换到国土空间...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及其中三条控制线、自然保护地和历史文化保护范围的划定内容必须与"一张底图"相对应。将"三调"数据成果转换到国土空间规划用地用海分类(即"基数转换"),其成果是"一张底图"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也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础。本文以天津市为例,借助遥感影像、现状用地等数据,深化细化用地分类,针对"三调"与国土空间规划现状用地不同的对应关系(如"地类对应""地类归并""地类细分"),分类研究国土空间规划基数转换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一张底图” “三调” 基数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规划传导实施的乡镇开发边界划定研究--以天津市泗村店镇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吕晶 马晓萱 +2 位作者 谢水木 张虹 郭晓君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5-121,共7页
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位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末端,起到向下管控、引导详细规划的作用,其更侧重于规划的实施性。文章首先对过渡期的开发边界进行评估,提出开发边界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对镇域空间布局及乡镇发展诉求考虑较少、对存量建... 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位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末端,起到向下管控、引导详细规划的作用,其更侧重于规划的实施性。文章首先对过渡期的开发边界进行评估,提出开发边界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对镇域空间布局及乡镇发展诉求考虑较少、对存量建设用地指标挖潜不充分、对村庄建设用地发展的关注较少等问题,其次提出了在开发边界划定的技术路线中开发边界兼具数值属性(土地指标传导层面)和形态属性(乡镇空间发展层面)的观点,最后以正在编制的天津市泗村店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例,对过渡期的开发边界进行研究,以期相关探索能够为其他城市的开发边界划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镇级开发边界 规划传导实施 数值属性 形态属性 天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建世界级城市群背景下天津市轨道交通发展策略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周欣荣 纪尚志 崔扬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9-46,共8页
通过对照发展成熟的世界级城市群轨道交通经验,分析认为天津现状轨道交通发展存在网络规模不足、层次结构不合理;区域轨道骨架基本形成、重要廊道覆盖不足;市域轨道发展滞后、空间统筹能力不足;城区轨道建设缓慢、提升城市活力不足等问... 通过对照发展成熟的世界级城市群轨道交通经验,分析认为天津现状轨道交通发展存在网络规模不足、层次结构不合理;区域轨道骨架基本形成、重要廊道覆盖不足;市域轨道发展滞后、空间统筹能力不足;城区轨道建设缓慢、提升城市活力不足等问题。结合天津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提出打造“多网融合”的轨道交通体系,支撑区域产业链条完善及多中心、网络化城镇空间格局塑造的总体发展战略,并提出区域层面城际高铁直连互通、区域成网强化天津城镇核心枢纽地位;都市圈层面构建中心直达、枢纽互联的市域轨道,支撑双城、多廊、多节点的空间结构;中心主城通过核心加密、高效覆盖的地铁网络,提升城市活力,促进轨道与城市融合发展;滨海主城通过中心强化、规模适度的城区轨道,提高通达效率,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等具体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多网融合 市域轨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智慧国土空间规划的技术框架与业务应用
6
作者 柴勋 张姗琪 +2 位作者 侯静轩 雷庆雨 刘海涛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共9页
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在智慧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详细分析其在业务流程自动化、规划分析科学化与决策智能化等方面的作用。基于数据驱动和数字孪生技术,通过构建统一的国土空间信息底座、建设智能模型体系、构建国土空间规划智能体,赋能... 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在智慧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详细分析其在业务流程自动化、规划分析科学化与决策智能化等方面的作用。基于数据驱动和数字孪生技术,通过构建统一的国土空间信息底座、建设智能模型体系、构建国土空间规划智能体,赋能“规划编制—规划审查—规划实施—公众参与”的全流程自动化,提出在规划全生命周期中运用人工智能提升工作效率和科学性的路径。应用实践表明,人工智能技术显著优化了规划分析过程,提升了决策质量,并有效促进了规划过程中的风险评估与方案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智慧国土空间规划 智能模型 智能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沿线中国境外产业园区规划实践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王兴平 赵胜波 张茜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3-73,共11页
在“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的背景下,中国境外产业园区得到沿线国家的普遍认同,正在成为支撑“一带一路”倡议落地开花的重要手段,这也为中国开发区规划技术“走出去”提供了机会和提出了需求。本文系统梳理了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状况,... 在“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的背景下,中国境外产业园区得到沿线国家的普遍认同,正在成为支撑“一带一路”倡议落地开花的重要手段,这也为中国开发区规划技术“走出去”提供了机会和提出了需求。本文系统梳理了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状况,在分析相关法定规划体系架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对中国境外产业园区的规划实践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对既有境外园区规划类型与内容、规划技术标准、规划编制组织和管理体系等进行了总结,结合园区就业者对规划建设的评价和需求等,分析了境外园区规划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境外产业园区规划体系创新的策略性建议,为构建全球化的境外产业园区规划技术体系提供支撑,也为中国城乡规划技术“走出去”探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区 产业园区 规划 一带一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交错带风险防范与规划响应--基于《新城市议程》的要求 被引量:4
8
作者 曾穗平 田健 +1 位作者 曾坚 吕艳梅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11,共7页
城市规模的无序扩张和乡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敏感性较高的城乡交错带面临着社会矛盾、生态脆弱、产业与民生问题等多重风险与挑战。文章基于《新城市议程》的要求,解析国内外对此文件的关注点,明确城乡交错带的系统风险特征;基于“... 城市规模的无序扩张和乡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敏感性较高的城乡交错带面临着社会矛盾、生态脆弱、产业与民生问题等多重风险与挑战。文章基于《新城市议程》的要求,解析国内外对此文件的关注点,明确城乡交错带的系统风险特征;基于“包容性”“韧性安全”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重构城乡交错带社会治理、生态支撑、产业培育三方面的韧性格局,使风险防控契合城乡交错带可持续发展趋势,以实现城乡互融、协同共生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同时,文章以天津市城乡交错带为例,提出了包容共享与需求导向的民生服务设施布局、整体识别与分区管控的生态安全格局响应、精准配置的产业—就业可持续发展服务设施布局等可持续发展新格局的构建策略,以期为抵御城乡边缘区系统风险、增强空间韧性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城市议程》 城乡交错带 规划响应 风险防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边缘区乡村产业系统风险评估与韧性格局重构--以天津市西郊乡村地区为例 被引量:34
9
作者 田健 曾穗平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9-30,58,共13页
当前,在城市外延扩张冲击下,城市边缘区乡村内生动力较弱、治理能力不足、设施供给错位、生态支撑水平下降等系统性风险制约了其产业发展。本研究结合系统功用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特征,综合建构乡村产业的系统风险评估方法,并解析系统... 当前,在城市外延扩张冲击下,城市边缘区乡村内生动力较弱、治理能力不足、设施供给错位、生态支撑水平下降等系统性风险制约了其产业发展。本研究结合系统功用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特征,综合建构乡村产业的系统风险评估方法,并解析系统风险空间聚类规律;进而基于演进韧性理论,从提升系统自适应性、自协调性、自组织性出发,提出以产业韧性内生培育为核心、以系统要素协同治理为保障的城市边缘区乡村产业的系统韧性格局重构策略,实现从"单一风险管理"走向"系统韧性治理",为城市边缘区乡村产业的系统风险长效治理和高质量发展转型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边缘区 乡村产业 系统风险 韧性发展 内生培育 协同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块链的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相关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曹先 张恒 +1 位作者 高旭 王辰阳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4期46-51,共6页
开展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不仅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实现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途径。但在平台的实际设计与建设中,面临着数据共享、信息安全、设施建设和功能拓展等诸多问题。区块链技术作为近年来新兴的数... 开展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不仅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实现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途径。但在平台的实际设计与建设中,面临着数据共享、信息安全、设施建设和功能拓展等诸多问题。区块链技术作为近年来新兴的数据和服务组织形式,已成为未来社会协作与组织的技术基础之一。文章基于区块链技术,提出基于区块链的智慧城市的大数据平台底层技术框架,并对基于区块链的资源共享流程进行串联,提出基于智能合约的资源共享流程,为有效地解决传统大数据平台的成本高、开放度低、安全性差等难题提供解决思路,推动政府资源监管及城市的共建、共治、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块链 智能合约 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 共治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共享单车接驳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可达性评估方法
11
作者 张豫徽 曹钰 季彦婕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7-91,共5页
[目的]共享单车是一种有效的城市轨道交通(以下简称“城轨”)站点接驳方式,有必要建立基于共享单车接驳的城轨站点可达性测度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估。[方法]基于南京共享单车出行数据与城轨站点数据,对各站点的共享单车骑行时长、骑行距... [目的]共享单车是一种有效的城市轨道交通(以下简称“城轨”)站点接驳方式,有必要建立基于共享单车接驳的城轨站点可达性测度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估。[方法]基于南京共享单车出行数据与城轨站点数据,对各站点的共享单车骑行时长、骑行距离及接驳量进行了统计,选取骑行距离作为城轨站点可达性评价指标。对城轨站点可达性测度所需的可动性、易达性、通达性,以及站点规模影响因子等指标进行了计算,构建了基于共享单车接驳的城轨站点可达性测度模型。对南京市城轨站点进行了聚类分析,并对该站点进行了基于共享单车接驳的城轨站点可达性测度与评估。[结果及结论]在区域层面,站点可达性测度值呈现出在城市核心区普遍较高、近郊区分布范围广泛、远郊区普遍较低的规律;在站点类型层面,综合型站点的可达性测度值普遍较高,其次是办公导向型站点和居住导向型站点,职住偏移型站点和其他型站点的可达性测度值普遍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站点可达性 评估方法 共享单车接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郊融合背景下京津冀中小城镇中心城区地域范围识别及应用研究——以河北省宁晋县为例
12
作者 杜宽亮 刘行健 王天奇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7-71,95,共6页
中心城区地域范围(以下简称“城区地域范围”)识别是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构的前提与基础。在以县城占据主导地位的京津冀地区,绝大多数中小城镇具有“城村交织”“城乡互嵌”的空间特征,面对推进实施以县城为主要引擎和重要载体的... 中心城区地域范围(以下简称“城区地域范围”)识别是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构的前提与基础。在以县城占据主导地位的京津冀地区,绝大多数中小城镇具有“城村交织”“城乡互嵌”的空间特征,面对推进实施以县城为主要引擎和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发展趋势,科学界定该地区中小城镇中心城区的地域空间,成为开展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环节。文章分析了传统土地调查以城镇村属性为“202及202A”用地图斑识别作为城区地域范围的局限性,以河北省宁晋县为例,对比在城镇基数转换、城市体检评估等不同工作思路中确定的城区地域范围的划定情况,提出适用于京津冀地区中小城镇城区地域范围识别的方法和途径,为支撑城镇开发边界优化调整、判断城郊融合类村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区地域范围 城区实体地域 城镇基数转换 城村交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代城市工业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刘静 何捷 徐苏斌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9-88,共10页
基于整体上认知和把握中国近代城市工业遗产历史价值的需要,利用近代重要厂、矿建立一个近代工业的典型样本,进而构建历史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进一步通过空间统计和分析方法,研究1840至1949年间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变及分布格局... 基于整体上认知和把握中国近代城市工业遗产历史价值的需要,利用近代重要厂、矿建立一个近代工业的典型样本,进而构建历史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进一步通过空间统计和分析方法,研究1840至1949年间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变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近代工业发展中行业门类逐渐演化,其受到自然、政策制度、交通、观念、市场、资本、战争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同时,近代工业总体呈南北分布,平均中心呈现出北—南—西—东的移动趋势,工业布局整体呈空间正相关,表现为空间集聚分布模式,其中沈阳、天津、上海、武汉、重庆、广州等城市工业最为集聚。文中采用的方法提高了近代工业整体性时空特征提取的准确性和直观性,能够对传统文献研究进行有效的印证和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遗产 近代工业 时空演化 分布特征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力-热力耦合模型的供热管网优化调度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鸿 张欢 +3 位作者 王雅然 米雷洋 史凯雨 由世俊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7-36,共10页
在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运行过程中,供热系统的输配能耗由水泵能耗和供、回水管网的热损组成,降低供热系统的输配能耗对实现低碳供热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网络图论、流体输配原理和管道的一维传热,建立了集中供热管网的动态水力-热力... 在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运行过程中,供热系统的输配能耗由水泵能耗和供、回水管网的热损组成,降低供热系统的输配能耗对实现低碳供热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网络图论、流体输配原理和管道的一维传热,建立了集中供热管网的动态水力-热力耦合模型,并针对天津市实际供热管网的运行过程进行了仿真模拟,利用实际运行数据验证了动态水力-热力耦合模型的精确性.建立了集中供热管网输配能耗的计算模型,并对供热系统的运行能耗进行经济性分析.基于所建立的能耗分析模型,结合粒子群优化算法,建立了多热源环状管网的优化调度方法,该方法以供热管网的总输配损耗的成本最低为目标函数,以热源的供水温度、热源泵的转速比、热力站入口处的阀门开度为决策变量,以满足能量守恒和质量守恒为约束条件,通过进行算法参数匹配,给出基于PSO算法的多热源环状供热管网优化调度的计算步骤,并结合天津市实际管网对优化调度方法的调控过程进行了分析.仿真计算结果表明,由于管网存在输配延迟属性,热力站的总负荷变化与室外温度变化不存在静态的正相关性,此外,也发现水泵运行费用为整个管网运行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总运行费用的58%以上.本研究为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运行调节的优化提供了一套有效的计算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中供热管网 粒子群优化算法 运行调节 能耗分析 动态水力-热力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天津市生态系统服务及权衡与协同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猛 提杨 +3 位作者 王家栋 赵秋璐 胡志良 栾晓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7-85,共9页
【目的】土地利用变化是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关系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基于2000和2015年天津市土地利用数据,结合区域发展规划,采用GeoSOS-FLUS模型预测2030年3种不同... 【目的】土地利用变化是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关系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基于2000和2015年天津市土地利用数据,结合区域发展规划,采用GeoSOS-FLUS模型预测2030年3种不同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并利用InVEST模型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及权衡/协同关系。【结果】(1)2015-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城市继续扩张,建设用地增加27.68%,耕地下降11.47%。生态规划情景下城市扩张减缓,建设用地增加7.97%,林地、草地、水域和灌丛共增加2.02%。城市快速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和耕地基本保持稳定,水域面积增加4.78%。(2)2015-2030年不同情景下天津市综合生态系统服务指数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自然发展、生态规划和城市快速发展情景下综合生态系统服务指数分别为0.172、0.181、0.180。(3)2015-2030年不同情景下4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协同关系方向未变,但强弱发生了复杂的变化,总体上生态规划情景下协同关系更强,自然发展情景下协同关系更弱。【结论】本研究建议天津市未来应控制城市扩张速度、优化当前土地利用结构、增强生态环境建设。研究结果可为天津市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市 GeoSOS-FLUS模型 InVEST模型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改进等比例法的省级CO_(2)排放总量目标分解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睿 张赫 +1 位作者 张韵 黄雅哲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8-248,共11页
在原应用于全国CO_(2)排放强度目标分解的改进等比例方法基础上进行动态化改进,以适应省级CO_(2)排放总量目标向地级市分解需求。以河北省地级市分解方案为例,结果表明:省内煤炭、钢铁等传统高碳产业城市应严格控制CO_(2)排放增长,仅获... 在原应用于全国CO_(2)排放强度目标分解的改进等比例方法基础上进行动态化改进,以适应省级CO_(2)排放总量目标向地级市分解需求。以河北省地级市分解方案为例,结果表明:省内煤炭、钢铁等传统高碳产业城市应严格控制CO_(2)排放增长,仅获得少量CO_(2)相对剩余空间;而京津以南三市获得较多相对剩余空间,为雄安新区建设和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提供一定CO_(2)排放增量空间。通过碳达峰控制时间判别,除唐山市和邯郸市应控制率先达峰外,大多数城市仍按照2030年前按时达峰管控,即可满足河北省2030年前整体达峰需求。最后,基于新老方法分解方案比较分析,动态改进等比例法在公平与效率的基础上,兼顾考量了城市自身发展趋势和控碳政策导向,与原方法分解逻辑和余量侧重有所不同。本方法可进一步优化以适应不同发展特征省份的碳排放目标分解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CO_(2)排放总量分解 动态改进等比例法 地级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自然保护地与区域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格局 被引量:14
17
作者 提杨 庄鸿飞 +5 位作者 陈敏豪 张超 胡发祥 赵秋璐 胡志良 栾晓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770-2780,共11页
生境质量是反映区域生物多样性水平的重要指标,而规划科学、管理有效的自然保护地对于维护生境质量、巩固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以天津市为例,运用InVEST模型Habitat Quality模块评估了天津市2000、2005、2010、2015、2018年生境... 生境质量是反映区域生物多样性水平的重要指标,而规划科学、管理有效的自然保护地对于维护生境质量、巩固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以天津市为例,运用InVEST模型Habitat Quality模块评估了天津市2000、2005、2010、2015、2018年生境质量时空变化格局,基于叠加分析自然保护地内外生境质量变化探讨自然保护地对维护区域生境质量发挥的作用。结果表明:(1)2000—2018年间天津市生境质量总体下降了13.18%,并呈现出明显的由中心城区向环城四区扩散的趋势,高质量区域仅占天津陆域国土面积的4%,主要分布在天津北部山区和于桥水库、团泊洼、北大港、大黄堡等湿地。(2)天津保护地空间分布上呈集中分布态势,覆盖了天津市约75%的高质量生境区域和25%的较高质量生境区域。(3)从整体上看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地内生境质量保护效果不同,自然保护区优于其它类保护地,其生境质量明显得到提升。所有保护地中有10处保护地生境质量略有下降,但低于全域下降水平,只有盘山风景名胜区和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下降高于全域平均水平。(4)自然保护地对天津市生境质量下降的趋势起到了一定缓冲作用,其内部生境质量变化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均显著优于区外5 km缓冲带(P<0.1)。因此建议进一步提高保护地管理水平,加强管控力度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地保护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自然保护地 城市生物多样性 天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方程的京津冀居民低碳通勤意愿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宇阳 邹哲 张欢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7-74,共8页
揭示居民低碳出行意愿与居民社会资本因素的内在关系,有助于了解居民低碳通勤意愿的形成机制,从而促进居民的低碳通勤行为,减少城市交通碳排放。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获取404份有效的京津冀城市居民样本,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 揭示居民低碳出行意愿与居民社会资本因素的内在关系,有助于了解居民低碳通勤意愿的形成机制,从而促进居民的低碳通勤行为,减少城市交通碳排放。通过网络调查的方式,获取404份有效的京津冀城市居民样本,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研究公众低碳通勤意愿对社会资本等因素的响应。结果表明:社会资本占有状况、居民低碳通勤的行为态度、以及低碳通勤促进措施,都会影响居民的低碳通勤意愿。居民低碳行为态度对低碳通勤意愿的路径系数为0.58,表明其影响作用最大;社会资本占有情况占第二位,其路径系数为0.54;对促进低碳通勤的柔性措施的态度占第三位,路径系数为0.52。因此,培养良好的低碳通勤的行为态度、改善城市居民社会资本占有情况和提升低碳通勤措施的服务水平可有效提高居民的低碳通勤的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社会资本 结构方程模型 低碳通勤意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智能算法的大气污染防控知识图谱:研究方法、演化路径与应用展望 被引量:2
19
作者 曾穗平 赵茜雅 田健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0-128,共9页
大气污染防控是保障人民健康与生命安全重要的研究课题,智能算法是大气污染防控及预测预警的重要工具手段。通过Citespace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1998—2021年智能算法在大气污染防控中应用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①智... 大气污染防控是保障人民健康与生命安全重要的研究课题,智能算法是大气污染防控及预测预警的重要工具手段。通过Citespace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1998—2021年智能算法在大气污染防控中应用的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①智能算法在大气污染防控应用历经“数理统计-遥感监测-数字模拟-神经网络算法”四个阶段;②研究主题集聚为“神经网络模型”“智慧健康检测系统”和“城市空间的大气污染”三个核心聚类演变路径;③应用方式包括“大气污染时空分布”“大气污染因素相关性”“大气污染事件预测”“空气质量优劣评估”与“健康韧性城市应用”五个方面。未来智能算法在大气污染防控中的应用趋势,将体现“高精度预测-全周期评估-健康化理念”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算法 大气污染防控 知识图谱 空间布局 控污物理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道交通快慢线平行运营条件下乘客路径选择行为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红健 韩宝明(指导)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6-90,98,共6页
基于快慢线票价一致的研究背景,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快慢车分线运营条件下乘客路径选择行为,按照乘客出行起讫点车站类型进行客流分类,考虑换乘时间和换乘次数对广义出行费用函数进行刻画,采用正态概率分布模型对案例中各类客流的路径选择... 基于快慢线票价一致的研究背景,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快慢车分线运营条件下乘客路径选择行为,按照乘客出行起讫点车站类型进行客流分类,考虑换乘时间和换乘次数对广义出行费用函数进行刻画,采用正态概率分布模型对案例中各类客流的路径选择概率进行求解。得出结论:快慢线列车开行比例较高情况下,当AB-AB类、AB-B类乘客乘坐慢车出行时间在21min和41min以上时,乘客将全部选择快车出行;而B-B类乘客在出行时间不低于52 min时才会考虑两次换乘方案。说明短距离出行时乘客倾向于选择直达方案;长距离出行时则更加倾向于选择能够实现快速出行的路径方案,尽管此种路径会牺牲一定的换乘次数,乘客会权衡换乘对总体出行时间的影响并选择最优路径出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快慢线 路径选择行为 有效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