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应力路径下天津滨海软土强度参数试验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张建新 王沛 李晶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6-61,共6页
以天津滨海新区地下工程涉及较多的9~18m深度海相软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应力应变控制式三轴剪切渗透试验仪,分别进行三轴固结不排水试验(CU)、三轴不固结不排水试验(UU)以及模拟基坑开挖卸荷的减p路径试验(DEP),得到滨海软土在不同应力... 以天津滨海新区地下工程涉及较多的9~18m深度海相软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应力应变控制式三轴剪切渗透试验仪,分别进行三轴固结不排水试验(CU)、三轴不固结不排水试验(UU)以及模拟基坑开挖卸荷的减p路径试验(DEP),得到滨海软土在不同应力路径下的力学性状与初始固结状态有关。CU与UU试验应力与应变关系曲线呈硬化特征,CU试验孔隙水压力与应变关系呈先剪缩后剪胀的性质;DEP试验应力与应变关系曲线呈软化特征,在等应力控制条件下,孔隙水压力与应变关系呈剪胀性质,孔压为负。DEP试验对于总应力强度参数有影响,对有效应力强度参数影响较小。在滨海软土基坑支护设计中,选用CU试验参数进行计算,设计偏于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软土 应力路径 土的强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坑开挖卸荷土体回弹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淑朝 张建新 +1 位作者 张阳 任杰东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426-429,共4页
通过大量的室内固结回弹实验,研究了天津市区土体在开挖卸荷下的变形特性。在分析回弹率和卸荷比以及回弹模量和卸荷比的关系基础上,确定出研究土层卸荷产生回弹的临界卸荷比R=0.2以及产生强回弹的卸荷比R=0.9,据此可以估算出卸荷最大... 通过大量的室内固结回弹实验,研究了天津市区土体在开挖卸荷下的变形特性。在分析回弹率和卸荷比以及回弹模量和卸荷比的关系基础上,确定出研究土层卸荷产生回弹的临界卸荷比R=0.2以及产生强回弹的卸荷比R=0.9,据此可以估算出卸荷最大影响区及强回弹区的深度范围,从而对基坑等卸荷类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 回弹 卸荷比 影响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性吹填软土蠕变模型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杨爱武 闫澍旺 杜东菊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213-3218,3224,共7页
以天津滨海新区吹填场地经过真空预压处理的吹填软土为试验材料,对原状土及其重塑土基本性质与蠕变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经过真空预压处理后的吹填软土同时具有结构性和蠕变性,结构性的存在,对土体蠕变具有重要的影响。在... 以天津滨海新区吹填场地经过真空预压处理的吹填软土为试验材料,对原状土及其重塑土基本性质与蠕变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经过真空预压处理后的吹填软土同时具有结构性和蠕变性,结构性的存在,对土体蠕变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修正的剑桥模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进,使其考虑结构性的影响,并以此作为蠕变屈服函数,建立了考虑结构性影响的吹填软土半经验半理论蠕变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符合结构性吹填软土实际,可在工程实践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吹填软土 结构性 结构屈服应力 蠕变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挤压扰动下黏土的次固结特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雷华阳 丁小冬 +2 位作者 吕乾乾 贾亚芳 王学超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353-3358,共6页
地基处理和盾构施工都会对土体产生挤压,破坏土体的原生结构和状态,引起土体的扰动,从而改变土体的次固结特性。通过不同预压荷载对土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挤压扰动,进行分级加载压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结构屈服应力随着预压荷载的增大逐... 地基处理和盾构施工都会对土体产生挤压,破坏土体的原生结构和状态,引起土体的扰动,从而改变土体的次固结特性。通过不同预压荷载对土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挤压扰动,进行分级加载压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结构屈服应力随着预压荷载的增大逐渐增大;压缩指数在预压荷载小于结构屈服应力时相差不大,当预压荷载大于结构屈服应力时,压缩指数突然减小,且趋于稳定值;次固结系数随着荷载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随着扰动度的增加,次固结系数有所减小。同时,提出了次固结系数的计算模型,对多组试验数据的拟合表明,模型计算结果较好,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对工后沉降的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性 黏土 扰动度 次固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秸秆加筋材料抗拉性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魏丽 柴寿喜 +3 位作者 蔡宏洲 王晓燕 李敏 石茜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8-132,共5页
加筋作用取决于筋材间的交织作用、筋土间的摩擦作用,以及加筋材料自身的抗拉性能。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天然和经高分子材料SH胶浸泡后麦秸秆的结构,发现麦秸秆孔隙中渗入了胶液,并在麦秸秆的内外表面形成了胶膜。通过拉伸实验,测试了无茎... 加筋作用取决于筋材间的交织作用、筋土间的摩擦作用,以及加筋材料自身的抗拉性能。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天然和经高分子材料SH胶浸泡后麦秸秆的结构,发现麦秸秆孔隙中渗入了胶液,并在麦秸秆的内外表面形成了胶膜。通过拉伸实验,测试了无茎节和1茎节麦秸秆在天然、浸海水、浸胶及浸胶后再浸海水4种工况下的极限拉力和极限延伸率。结果表明,无茎节麦秸秆的极限拉力和极限延伸率均高于1茎节麦秸秆的;浸胶与天然麦秸秆、浸胶干燥后再浸海水与直接浸海水的麦秸秆相比,前者的极限拉力和极限延伸率均高于后者,说明SH胶浸泡麦秸秆,使其抗拉性能得到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秸秆 加筋材料 极限拉力 极限延伸率 滨海盐渍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秸秆的力学性能及加筋滨海盐渍土的抗压强度研究 被引量:35
6
作者 李敏 柴寿喜 魏丽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45-549,共5页
为开展天然草本纤维材料防腐前后的力学性能及加筋滨海盐渍土的抗压强度增长规律研究,本文探讨了麦秸秆的微结构特征及防腐方法、测试并对比了防腐前后的麦秸秆的质量增加率、吸水率、极限拉力和极限延伸率,证实用SH胶浸泡麦秸秆不仅能... 为开展天然草本纤维材料防腐前后的力学性能及加筋滨海盐渍土的抗压强度增长规律研究,本文探讨了麦秸秆的微结构特征及防腐方法、测试并对比了防腐前后的麦秸秆的质量增加率、吸水率、极限拉力和极限延伸率,证实用SH胶浸泡麦秸秆不仅能起到防腐作用,还可提高麦秸秆的力学性能。完成了不同加筋长度、不同加筋率及浸胶后呈不同状态麦秸秆的加筋滨海盐渍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证实:掺加长10mm麦秸秆优于掺加长20mm麦秸秆;适宜加筋率为0.3%~0.4%;掺加浸泡SH胶后呈潮湿状态的麦秸秆优于掺加浸泡SH胶后呈干燥状态的;麦秸秆加筋盐渍土的抗压强度高于素盐渍土。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麦秸秆适宜作加筋材料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筋土 麦秸秆 无侧限抗压强度 滨海盐渍土 加筋材料 SH固土剂 地基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湿环境中稻草的防腐效果及极限拉伸性能 被引量:6
7
作者 石茜 柴寿喜 +1 位作者 李敏 魏丽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00-206,共7页
滨海盐渍土存在盐胀、溶陷和吸湿软化等问题,需对其进行处理。设想使用高分子材料SH胶防腐处理稻草,以防腐后的稻草加筋滨海盐渍土。为评价浸胶稻草的防腐效果及其力学性能,测试了天然和浸泡SH胶稻草的吸水率,及天然、浸水、浸胶及浸胶... 滨海盐渍土存在盐胀、溶陷和吸湿软化等问题,需对其进行处理。设想使用高分子材料SH胶防腐处理稻草,以防腐后的稻草加筋滨海盐渍土。为评价浸胶稻草的防腐效果及其力学性能,测试了天然和浸泡SH胶稻草的吸水率,及天然、浸水、浸胶及浸胶后再浸海水稻草的极限拉力和极限延伸率。结果表明:(1)浸胶稻草与天然稻草相比,吸水率最多可降低50%,证实防腐效果较好;(2)浸胶后,稻草的极限延伸率和极限拉力最大提高了26%和23%;(3)同是浸泡在海水中,浸胶后稻草较天然稻草,其极限延伸率和极限拉力的最大增长率为12%和11%;(4)浸胶稻草的SEM照片观察及能谱分析表明,SH胶包裹了纤维并进入到稻草的孔隙中,增强了纤维间的联结,提高了稻草的极限抗拉性能。SH胶防腐后的稻草作为加筋材料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 吸水率 极限拉力 极限延伸率 加筋土 防腐 滨海盐渍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型试验的静压群桩引起的土体变形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建新 鹿群 +1 位作者 吴东云 孙世光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43-1246,1252,共5页
以往对沉桩挤土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桩或双桩,对群桩挤土效应分析较少。基于室内模型试验,分析了群桩压入软土后土体的变形情况,得到了沉桩过程中及压桩后土体侧向位移、竖向变形和土层表面隆起变化的规律。认识到单桩侧向挤土位移... 以往对沉桩挤土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桩或双桩,对群桩挤土效应分析较少。基于室内模型试验,分析了群桩压入软土后土体的变形情况,得到了沉桩过程中及压桩后土体侧向位移、竖向变形和土层表面隆起变化的规律。认识到单桩侧向挤土位移随着距桩边距离的增加而以近似对数规律衰减,群桩压入后土体水平侧移和地表隆起是不断累积的,存在着已压入桩的遮帘作用,而且桩施工顺序对土体位移起到了关键作用,应该在实际工程中得到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桩 土体变形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螺栓连接隔板贯通的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抗震性能试验 被引量:15
9
作者 李自林 丁宏毅 薛江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3-69,78,共8页
对4个足尺试件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全螺栓连接隔板贯通的方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连接节点的抗震性能。试验考虑了钢梁偏心、钢梁截面尺寸及隔板焊接的影响,对试件的极限承载力、破坏形式、延性及耗能能力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 对4个足尺试件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全螺栓连接隔板贯通的方钢管混凝土柱与钢梁连接节点的抗震性能。试验考虑了钢梁偏心、钢梁截面尺寸及隔板焊接的影响,对试件的极限承载力、破坏形式、延性及耗能能力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钢梁偏心试件的破坏形式均为隔板螺栓群中角部螺栓孔受拉开裂,无偏心试件的破坏形式均为隔板受拉断裂;焊接隔板对节点承载力没有影响,当钢梁截面高度从600mm增至700mm时,承载力提高约50%;该类节点的滞回曲线较为饱满,钢梁截面较大的试件延性较好,钢梁偏心可导致节点延性下降,其延性系数为轴心构件的85%;焊接隔板对节点的延性影响较小,但其能量耗散系数比整体隔板试件降低约16%~37%,表明焊接缺陷可影响节点的耗能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螺栓连接 方钢管混凝土 隔板贯通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强度增长率评价麦秸秆加筋盐渍土的加筋效果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敏 柴寿喜 +1 位作者 王晓燕 魏丽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51-1056,共6页
采用麦秸秆与石灰共同加筋固化滨海盐渍土,可解决由于盐胀、溶陷和吸湿软化引起的土体强度下降问题。首先,制备盐渍土、石灰土、麦秸秆加筋盐渍土和麦秸秆加筋石灰土试样(整体均匀加筋、上部均匀加筋和下部均匀加筋);进而,进行φ50 mm... 采用麦秸秆与石灰共同加筋固化滨海盐渍土,可解决由于盐胀、溶陷和吸湿软化引起的土体强度下降问题。首先,制备盐渍土、石灰土、麦秸秆加筋盐渍土和麦秸秆加筋石灰土试样(整体均匀加筋、上部均匀加筋和下部均匀加筋);进而,进行φ50 mm试样、φ152 mm重型击实试样和φ102 mm轻型击实试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以及φ61.8 mm试样三轴压缩试验;最后,分析抗压强度增长率、主应力差比值和黏聚力增长率的变化规律,以评价麦秸秆的加筋效果。结果表明:①麦秸秆加筋增强了土的抗压强度和抗变形能力。②麦秸秆加筋提高了土的黏聚力,在试样下部加筋,加筋效果更好。③加筋石灰土的强度由麦秸秆和石灰共同承担,加筋石灰土的浸水稳定性来源于石灰的固化作用。④低围压时,加筋对土的侧向变形约束较强;高围压时,加筋和围压共同限制土的侧向变形。采用麦秸秆加筋是滨海盐渍土的一种有效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筋土 抗压强度 抗剪强度 强度增长 应力-应变 麦秸秆 滨海盐渍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筋条件和含水率对加筋土抗压强度和应力应变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生新 柴寿喜 王晓燕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84-790,共7页
由滨海盐渍土的盐胀、溶陷和吸湿软化引起的土的低强度和大变形问题,可通过麦秸秆加筋的方法予以应对。加筋土的抗压强度及应力应变特性与麦秸秆的加筋长度、加筋率和土的含水率有关。加筋土的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证实:0.25%加筋率的加筋... 由滨海盐渍土的盐胀、溶陷和吸湿软化引起的土的低强度和大变形问题,可通过麦秸秆加筋的方法予以应对。加筋土的抗压强度及应力应变特性与麦秸秆的加筋长度、加筋率和土的含水率有关。加筋土的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证实:0.25%加筋率的加筋土抗压强度最大,0.20%和0.30%的次之;50 mm加筋长度加筋土的抗压强度最大,70 mm的最小。0.25%加筋率的加筋土应力应变曲线的峰值最大;随加筋长度的增加,加筋率对应力应变的影响程度降低。随加筋长度的增加,加筋土的应力应变曲线由应变软化型渐变为应变硬化型,以70 mm加筋长度的最为明显。低于最优含水率,应力应变曲线存在峰值;高于最优含水率,加筋土逐渐转向塑性变形。总结麦秸秆加筋土的抗压强度和应力应变的变化规律,为后期的三轴抗剪强度及其偏应力应变特性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压强度 应力应变 加筋条件 含水率 麦秸秆 盐渍土 重型击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作基坑开挖卸荷对工程结构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建新 刘双菊 周嘉宾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218-223,共6页
以天津站交通枢纽深基坑工程为背景,基于开挖实测资料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对比,对超深逆作基坑开挖卸荷引起的立柱桩隆沉、地下连续墙变形和层板变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基坑的开挖,立柱桩与地连墙在竖直方向有一定隆起,中间柱的... 以天津站交通枢纽深基坑工程为背景,基于开挖实测资料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对比,对超深逆作基坑开挖卸荷引起的立柱桩隆沉、地下连续墙变形和层板变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基坑的开挖,立柱桩与地连墙在竖直方向有一定隆起,中间柱的隆起量总体偏大;立柱桩间、立柱桩与地连墙间的差异变形随开挖的加深而持续增加,后者超过了设计控制预警值。地连墙水平位移沿深度呈近似的"弓形"曲线,坑口处有向坑外的侧移;水平位移最大值较顺作开挖小,出现的位置约为基坑开挖面以上1/2~1/3坑深处,与顺作法发生在基底开挖面附近有显著不同。水平层板竖向变形以隆起为主,最大竖向隆起出现在顶板中间区域的支撑柱附近。与此同时,文中还讨论了桩柱变形设计控制标准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作基坑 差异变形 立柱桩 地下连续墙 水平层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秸秆加筋石灰土的抗剪强度及剪切破坏形式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敏 柴寿喜 +2 位作者 杜红普 魏丽 石茜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5-71,共7页
选取整体均匀布筋、上部均匀布筋和下部均匀布筋3种布筋位置,借助三轴压缩实验,研究布筋位置对麦秸秆加筋石灰土抗剪强度的影响及3种布筋位置加筋土的破坏形式.结果表明,布筋位置主要影响土的黏聚力,对内摩擦角的影响较小,适宜的麦秸秆... 选取整体均匀布筋、上部均匀布筋和下部均匀布筋3种布筋位置,借助三轴压缩实验,研究布筋位置对麦秸秆加筋石灰土抗剪强度的影响及3种布筋位置加筋土的破坏形式.结果表明,布筋位置主要影响土的黏聚力,对内摩擦角的影响较小,适宜的麦秸秆布筋方式可有效提高土的黏聚力;石灰土呈脆性破坏,3种布筋位置的麦秸秆加筋石灰土的破坏均在未加筋区域产生,加筋部位土的变形较小;石灰土和麦秸秆加筋石灰土的破坏面倾角均符合Mohr-Coulomb破坏准则和SMP(spatial mobilization plane)破坏准则.借助麦秸秆的高抗拉性能、空间交织作用和筋土摩擦作用,可有效约束土的变形,提高土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力学 加筋土 抗剪强度 布筋位置 破坏形态 麦秸秆 滨海盐渍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钻式旁压仪测定土的侧压力试验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沛 丁克胜 杨宝珠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416-418,共3页
通过英国剑桥自钻式旁压仪,在原位进行了不同深度土层的测试,得到了原始应力状态下静止土侧压力系数,并与室内土工试验和经验公式计算法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说明自钻式旁压试验结果更具有合理性,为超深基坑和其它地下工程的设计提供了一... 通过英国剑桥自钻式旁压仪,在原位进行了不同深度土层的测试,得到了原始应力状态下静止土侧压力系数,并与室内土工试验和经验公式计算法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说明自钻式旁压试验结果更具有合理性,为超深基坑和其它地下工程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更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钻式旁压仪 侧压力 K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型试验的群桩沉桩挤土效应微结构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建新 孙世光 +1 位作者 张淑朝 鹿群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3-65,共3页
基于静压群桩模型试验,运用扫描电镜获取了压桩前后土样的微观结构照片,并运用图象处理技术提取了群桩沉桩前后不同位置处土体微观结构参数,通过对比分析认识到:沉桩前桩周土体结构疏松,孔隙形状不规则,群桩压入后桩群中土体孔隙明显减... 基于静压群桩模型试验,运用扫描电镜获取了压桩前后土样的微观结构照片,并运用图象处理技术提取了群桩沉桩前后不同位置处土体微观结构参数,通过对比分析认识到:沉桩前桩周土体结构疏松,孔隙形状不规则,群桩压入后桩群中土体孔隙明显减小,孔隙的方向性增强;群桩压入后,等效直径、平面孔隙率、孔隙周长在地表及一定深度内都有所减小;孔隙个数增多,有土体被挤密的现象,而且随着深度的增加这种挤密效果更加明显;压桩后土颗粒的圆度和形态比变大,颗粒在几何形态上向扁长方向发展,且孔隙定向性集中于一到两个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桩 挤土效应 模型试验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维固结条件下黏土微结构再造过程研究和描述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顺群 高凌霞 +2 位作者 柴寿喜 王英红 刘双菊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435-3440,共6页
采用冷冻制样方法,对不同固结压力作用下得到的重塑黏土压缩试样进行了真空干燥,对其水平截面、45o截面和垂直截面上获得的SEM照片域微结构参数进行了研究。对简单微结构参数的研究表明,随固结压力增大颗粒体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对合成... 采用冷冻制样方法,对不同固结压力作用下得到的重塑黏土压缩试样进行了真空干燥,对其水平截面、45o截面和垂直截面上获得的SEM照片域微结构参数进行了研究。对简单微结构参数的研究表明,随固结压力增大颗粒体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对合成微结构参数的研究包括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两方面,结果表明,随固结压力增大,第一主成分指标近似线性增大;不同固结压力作用下的样品具有明显的聚类特征,且类内距离随固结压力增大逐渐增大。在建立各种土力学关系时,可以考虑纳入合成微结构参数而并非简单微结构参数,以反映土微结构的整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维固结 微结构再造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预压软基处理沉降监测分析 被引量:19
17
作者 刘寒鹏 杜东菊 孙锐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1-114,共4页
在天津滨海新区某真空预压处理现场进行了地面沉降和分层沉降监测,地面沉降总量80~160mm左右,由工前沉降和施工沉降组成;分层沉降监测资料揭示了沉降量主要产生在吹填土和海相沉积软弱地层中,而且埋设分层沉降观测设施在软弱地层形成... 在天津滨海新区某真空预压处理现场进行了地面沉降和分层沉降监测,地面沉降总量80~160mm左右,由工前沉降和施工沉降组成;分层沉降监测资料揭示了沉降量主要产生在吹填土和海相沉积软弱地层中,而且埋设分层沉降观测设施在软弱地层形成的扰动带,会产生难以避免的误差。由于塑料排水带的存在,增加了真空预压场地中软土的渗透性,通过理论推导和具体算例,提出了利用沉降观测资料计算土体固结度需考虑其瞬时沉降,建议计算采用地基处理手册相关公式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预压 软基处理 沉降监测 固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浪作用下曲面防波堤水力特性及波能损耗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蒋学炼 郭少龙 李炎保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9-67,共9页
执行了一系列规则波与曲面防波堤相互作用实验。采用π定理确定了两种曲面防波堤(半圆堤和圆弧堤)反射透射水力特性的三个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入射波陡、相对水深和堤顶相对超高。基于实验数据对比分析了两种曲面防波堤的反射和透射特性,... 执行了一系列规则波与曲面防波堤相互作用实验。采用π定理确定了两种曲面防波堤(半圆堤和圆弧堤)反射透射水力特性的三个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入射波陡、相对水深和堤顶相对超高。基于实验数据对比分析了两种曲面防波堤的反射和透射特性,从能量守恒角度计算了波浪与曲面防波堤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能量损耗率,并利用数值模拟探讨了波浪越堤过程中两种曲面防波堤波能损耗差异的机理,表明圆弧堤背浪面更强的尾涡区使得其局部能耗总体上高于半圆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面防波堤 反射 透射 波能损耗 水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极布置形式对电渗效果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45
19
作者 李一雯 周建 +2 位作者 龚晓南 陈卓 陶燕丽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972-1978,共7页
以提高电渗效率、改善电渗效果为目标,通过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长方形、梅花形和平行错位3种不同电极布置形式对电渗排水效果的影响。试验采用铝管电极,并保证各组试验处理面积、外加电压和处理时间一致。通过比较分析各试验排水量、电... 以提高电渗效率、改善电渗效果为目标,通过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长方形、梅花形和平行错位3种不同电极布置形式对电渗排水效果的影响。试验采用铝管电极,并保证各组试验处理面积、外加电压和处理时间一致。通过比较分析各试验排水量、电流降低率、裂缝开展和能耗系数得到以下结果:电极长方形布置时,裂缝最为规则、排水效果一般;电极平行错位布置时,排水效果最好,电流降低率最大,但从能耗系数的角度来评判仍然表现最好;电极梅花形布置时,裂缝开展最复杂,且产生了纵截面贯穿裂缝,严重影响了后期的电渗效果,但在裂缝大量开展前,其电流降低率极小。总结室内试验的结果,建议优先采用电极平行错位布置形式进行电渗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渗 电极布置 排水量 电流降低率 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基坑盖挖逆作立柱桩承载变形性状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张建新 仲晓梅 +2 位作者 张淑朝 吴东云 牛磊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400-403,共4页
软土条件下采用盖挖逆作法施工的深基坑支撑结构的承载及变形性状,不仅关系到基坑本身的稳定和安全,而且对于上部结构的协调变形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实测和数值模拟计算,对比分析了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撑桩柱变形和受力情况,认... 软土条件下采用盖挖逆作法施工的深基坑支撑结构的承载及变形性状,不仅关系到基坑本身的稳定和安全,而且对于上部结构的协调变形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实测和数值模拟计算,对比分析了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撑桩柱变形和受力情况,认识到开挖过程是桩体从受压到受拉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立柱桩和地下连续墙会发生竖向隆沉,但对盖挖逆作基坑,其变形量较小,而主要应控制相邻桩柱及地连墙与桩柱间的差异变形,这些认识为深基坑的支护设计和开挖提供了比较直观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基坑 盖挖逆作法 立柱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