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1
作者 严春琳 杨静 +1 位作者 韩际宏 朱彦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04-913,共10页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极为复杂,目前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因脂质代谢紊乱、炎症细胞浸润、氧化应激、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平滑肌细胞激活等多种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最终导致斑块的破裂,血栓形成,造成严重心脑...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极为复杂,目前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因脂质代谢紊乱、炎症细胞浸润、氧化应激、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平滑肌细胞激活等多种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最终导致斑块的破裂,血栓形成,造成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中药对心血管系统疾病具有良好的临床防治效果,部分中药复方和单体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多靶点协同作用机制已经得到了初步的阐明。本文从调节脂质代谢、抗炎、抗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改善凝血纤溶系统及稳定斑块等方面对相关中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中药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调控免疫系统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
作者 张丹丹 韩汶润 +1 位作者 朱彦 董鹏志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937-948,共12页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始于动脉壁中低密度脂蛋白的沉积和积累,进而引起免疫细胞活化,包括单核细胞聚集、浸润、M1/M2巨噬细胞分化和淋巴细胞分化等。免疫细胞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调节促炎和抗炎反应之间的平衡,调节A...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始于动脉壁中低密度脂蛋白的沉积和积累,进而引起免疫细胞活化,包括单核细胞聚集、浸润、M1/M2巨噬细胞分化和淋巴细胞分化等。免疫细胞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调节促炎和抗炎反应之间的平衡,调节AS病变的进一步发展和稳定,在AS病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以免疫细胞活性为靶点可能开发出更具选择性和较小危害性的AS干预措施,同时保持宿主防御机制。中药方剂、组分和单体具有抗炎、调节血脂、改善血管微循环等多种作用,显示出治疗AS的巨大潜力,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其中益气活血和清热解毒中药可降低黏附因子释放,抑制单核细胞黏附聚集,减少清道夫受体表达,从而降低巨噬细胞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摄取,抑制泡沫细胞的形成;活血、补气通络中药调节炎症因子表达,改善血管微环境,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转化,减少树突状细胞(DC)数量,抑制DC成熟;补肾益肺健脾中药调节淋巴细胞亚型比例,改善机体免疫状态,调节机体阴阳平衡,使得免疫系统恢复正常。本文概述目前用于治疗AS中药的作用类型以及对免疫细胞调控的潜在靶点和(或)通路的理解,以期促进对AS免疫系统的认知,并为AS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先天性免疫反应 适应性免疫反应 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茱萸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张晓拢 经雅昆 +3 位作者 彭四威 李珊珊 柴欣 王跃飞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70-474,共5页
从吴茱萸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吴茱萸次碱(1)、吴茱萸碱(2)、去氢吴茱萸碱(3)、7β-羟基吴茱萸次碱(4)、吴茱萸果酰胺-Ⅱ(5)、14-甲酰基二氢吴茱萸次碱(6)、异鼠李素-3-O-β-D-半乳糖苷(7)、淫羊藿新... 从吴茱萸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吴茱萸次碱(1)、吴茱萸碱(2)、去氢吴茱萸碱(3)、7β-羟基吴茱萸次碱(4)、吴茱萸果酰胺-Ⅱ(5)、14-甲酰基二氢吴茱萸次碱(6)、异鼠李素-3-O-β-D-半乳糖苷(7)、淫羊藿新苷C(8)、橙皮苷(9)、金丝桃苷(10)、吴茱萸内酯(11)、β-谷甾醇(12)、胡萝卜苷(13)、咖啡酸(14)、紫丁香苷(15)、儿茶酚(16)。化合物9、15、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5、16为首次从吴茱萸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 吴茱萸属 化学成分 生物碱 黄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盆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杜龙飞 李洁 +4 位作者 杨龙 贺英 柴欣 张鹏 王跃飞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957-1960,共4页
从覆盆子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7α-羟基-3β-谷甾醇(2)、胡萝卜苷(3)、熊果酸(4)、对羟基苯乙酸(5)、水杨酸(6)、腺苷(7)、1-氧-1,2-二氢异喹啉-4-羧酸(8)、香橙素(9)、金丝桃苷(10)、... 从覆盆子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7α-羟基-3β-谷甾醇(2)、胡萝卜苷(3)、熊果酸(4)、对羟基苯乙酸(5)、水杨酸(6)、腺苷(7)、1-氧-1,2-二氢异喹啉-4-羧酸(8)、香橙素(9)、金丝桃苷(10)、ligballinol(11)、阿魏酸二十六醇酯(12)、香豆酸二十四醇酯(13)。化合物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7、9、12、13为首次从悬钩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盆子 悬钩子属 化学成分 酚酸 黄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花清瘟胶囊原料药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金平 贾伟娜 +2 位作者 李东 王春华 李正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887-1891,共5页
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制备液相等方法从连花清瘟胶囊原料药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通过IR、MS、1H NMR、13C NMR等波谱手段鉴定为(+)-松脂素(1)、连翘苷(2)、表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3)、罗汉松脂素-4'-O-... 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制备液相等方法从连花清瘟胶囊原料药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通过IR、MS、1H NMR、13C NMR等波谱手段鉴定为(+)-松脂素(1)、连翘苷(2)、表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3)、罗汉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4)、大黄酚-1-O-β-D-葡萄糖苷(5)、芦荟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6)、大黄酚(7)、大黄素(8)、大黄素甲醚(9)、芦荟大黄素(10)、芦荟大黄素乙酸酯(11)、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2)、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3)、五福花苷酸(14)、没食子酸(15)、苯甲酸(16)和β-谷甾醇(17)。本研究首次通过系统化学分离、鉴定手段从连花清瘟胶囊原料药中分离、鉴定17个化合物,为阐明连花清瘟胶囊的化学物质基础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研究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花清瘟胶囊 化学成分 木脂素 蒽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豆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李珊珊 宋潇 +1 位作者 柴欣 王跃飞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0-63,共4页
从北豆根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蝙蝠葛宁碱(1)、蝙蝠葛波酚碱(2)、6-O-去甲蝙蝠葛波酚碱(3)、蝙蝠葛啡诺林碱(4)、蝙蝠葛任碱(5)、木兰碱(6)、尖防己碱(7)、N-去甲尖防己碱(8)、N-去甲-N-甲酰基去氢... 从北豆根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蝙蝠葛宁碱(1)、蝙蝠葛波酚碱(2)、6-O-去甲蝙蝠葛波酚碱(3)、蝙蝠葛啡诺林碱(4)、蝙蝠葛任碱(5)、木兰碱(6)、尖防己碱(7)、N-去甲尖防己碱(8)、N-去甲-N-甲酰基去氢荷叶碱(9)、表小檗碱(10)、对羟基苯乙基反式阿魏酸酯(11)、β-谷甾醇(12)、胡萝卜苷(13),以上化合物中9~11为首次从蝙蝠葛属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豆根 蝙蝠葛属 化学成分 生物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腊肠果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被引量:6
7
作者 张国栋 董玉启 +2 位作者 王春华 李正 朱彦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918-2923,共6页
目的研究腊肠树Cassia fistula Linn成熟果实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腊肠果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采用硅胶柱、Sephadex LH 20、ODS、HPLC等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DPPH和ABTS自由... 目的研究腊肠树Cassia fistula Linn成熟果实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方法腊肠果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采用硅胶柱、Sephadex LH 20、ODS、HPLC等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评价抗氧化活性;用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 2467炎症反应模型检测抗炎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5,7,4′四羟基黄烷(1)、(-)表儿茶素(2)、5,7,4′三羟基二氢黄酮(3)、7,8,3′,4′,5′五羟基黄酮8 O鼠李糖苷(4)、epizfzelechin(4β→8)epizfzelechin(5)、β腺苷(6)、3羟基乌苏12烯28酸(7)、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8)、βD吡喃葡萄糖基2甲基丁酸酯(9)、βD吡喃葡萄糖基2甲基丙酸酯(10)、D甘露糖醇(11)、β谷甾醇(12)。化合物1~2、4~5有较强的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作用,IC50(0.003±0)^(0.112±0.009)mg/mL。化合物1~3、8能够抑制LPS诱导细胞产生NO。结论化合物4~7、9~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4~5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化合物1~3、8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腊肠树 果实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抗氧化活性 抗炎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甘松中的白藜芦醇低聚体类成分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忠平 陈应鹏 +3 位作者 梁爽 汪娟 郑红红 吴红华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48-1551,共4页
采用硅胶、凝胶等柱色谱以及高效液相制备色谱等现代分离方法,从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根及根茎70%乙醇冷浸渗漉提取液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5个白藜芦醇低聚体类化合物,通过物理化学性质和波谱学方法鉴定其化... 采用硅胶、凝胶等柱色谱以及高效液相制备色谱等现代分离方法,从甘松(Nardostachys chinensis Batal.)根及根茎70%乙醇冷浸渗漉提取液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5个白藜芦醇低聚体类化合物,通过物理化学性质和波谱学方法鉴定其化学结构分别为:-α-viniferin(1)、kobophenol A(2)、蛇葡萄素A(ampelopsin A,3)、isohopeaphenol(4)、grandiphenol A(5)。化合物1~5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松 化学成分 白藜芦醇 低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压调节的免疫系统作用-降压中药开发的新视角 被引量:2
9
作者 朱琳 杜晓鹂 +1 位作者 王钰乐 朱彦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4-108,I0039,共6页
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的病死率逐年增加,其发展趋势令人担忧,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已经有近3亿人。高血压的发生与发展中有多种因素参与,近年来研究表明,免疫系统也参与了高血压的病理机制。免疫系统作为生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循环系统... 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的病死率逐年增加,其发展趋势令人担忧,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已经有近3亿人。高血压的发生与发展中有多种因素参与,近年来研究表明,免疫系统也参与了高血压的病理机制。免疫系统作为生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代谢系统等有着极为紧密的相互作用与联系,因此更好地认识免疫系统对血压调节作用将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一种新思路。近年来已明确适应性免疫和先天性免疫系统都参与了高血压的进展。以免疫系统调控为切入点,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发现高血压与免疫调节的共同靶标,并从降压中药角度来综述血压调节的免疫系统作用及防治相应靶器官损伤的机制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系统 高血压 靶器官损伤 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花的化学成分及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Olaleye Olajide 李珊珊 +3 位作者 刘海涛 柴欣 王跃飞 高秀梅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0-63,32,共5页
从红花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异光黄素(1)、(2S)-4',5,6,7-四羟基二氢黄酮-6-O-β-D-葡萄糖苷(2)、新红花苷(3)、山柰酚(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5)、山柰酚-3-O-β-芸香糖苷(6)、6-羟基山... 从红花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异光黄素(1)、(2S)-4',5,6,7-四羟基二氢黄酮-6-O-β-D-葡萄糖苷(2)、新红花苷(3)、山柰酚(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5)、山柰酚-3-O-β-芸香糖苷(6)、6-羟基山柰酚(7)、6-羟基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8)、槲皮素(9)、对羟基苯甲酸(10)、对羟基桂皮酸(11)、尿嘧啶(12)、腺嘌呤(13)、β-谷甾醇(14),其中化合物1首次从红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TLC-DPPH生物自显影法筛选单体化合物及红花醇提物各萃取部位的自由基清除活性,结果表明乙酸乙酯萃取物及化合物4、9、11具有明显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 化学成分 黄酮 自由基清除活性 DP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X受体调控脂代谢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1
作者 韩汶润 张丹丹 +2 位作者 朱彦 杜晓鹂 董鹏志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91-400,共10页
肝X受体(LXR)属于核受体家族成员,通过与类视黄醇X受体结合形成异二聚体,调控靶基因的表达。LXR是胆固醇和脂质代谢的重要调节因子,通过调控其靶蛋白ATP结合盒转运蛋白A1、ATP结合盒转运蛋白G1和细胞色素P4507A1等促进胆固醇逆转运。此... 肝X受体(LXR)属于核受体家族成员,通过与类视黄醇X受体结合形成异二聚体,调控靶基因的表达。LXR是胆固醇和脂质代谢的重要调节因子,通过调控其靶蛋白ATP结合盒转运蛋白A1、ATP结合盒转运蛋白G1和细胞色素P4507A1等促进胆固醇逆转运。此外,LXR激动剂能够调控脂质代谢及炎症介质基因的表达,改善糖代谢,从而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潜在药物靶标。经典的LXR合成类激动剂有T0901317和GW3965等,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其可减缓动脉粥样硬化,但由于易引发脂肪肝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等不良反应,其应用受到限制。本文就LXR生理机制及其合成与天然产物配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促进对LXR的认知,并为其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X受体 动脉粥样硬化 胆固醇逆转运 肝X受体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方剂配伍中“使药”作用探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彦承 贺爽 +1 位作者 周正灿 朱彦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2期163-169,共7页
中药通常配伍成方剂被广泛应用,而非单味药物使用。方剂配伍结构严谨,细微的变化都会造成显著影响。中药复方常遵循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君臣佐使虽然作用不同,但是环环相扣,互相影响,取长补短,以此达到增效减毒的目的。天王补心丹中的... 中药通常配伍成方剂被广泛应用,而非单味药物使用。方剂配伍结构严谨,细微的变化都会造成显著影响。中药复方常遵循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君臣佐使虽然作用不同,但是环环相扣,互相影响,取长补短,以此达到增效减毒的目的。天王补心丹中的桔梗和生化汤中的甘草均为使药,使药虽然用量最小、作用最次要,但其在中药方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使药可分为引经药和调和药,引经药具有调节蛋白表达,调整细胞因子分泌,控制信号通路,物理增加有效成分的溶解,改变生物屏障细胞的分布等作用;调和药具有体外增溶,改变跨膜转运,调节体内代谢等作用。引经药的有效成分多为挥发油类和皂苷;糖类及甘草酸等成分则为调和药的有效成分。联合用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体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们可以利用现代技术研究中药的配伍原则,更加全面地认识中药。现叙述使药在方剂中的作用,最终强调中药配伍、联合用药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剂配伍 君臣佐使 使药 联合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蟾皮水提物及其多肽抗乳腺癌作用及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旭 王彧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12-712,共1页
目的探究蟾皮水提物中的多肽对乳腺癌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基于转录组数据,应用液质联用技术,对蟾皮水提物中的多肽成分进行全谱分析。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对蟾皮水提物中的多肽进行抗肿瘤活性预测和理化性质分析,优选出... 目的探究蟾皮水提物中的多肽对乳腺癌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基于转录组数据,应用液质联用技术,对蟾皮水提物中的多肽成分进行全谱分析。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对蟾皮水提物中的多肽进行抗肿瘤活性预测和理化性质分析,优选出蟾皮水提物中具有抗乳腺癌活性的多肽并进行人工合成。应用MDA-MBA-231、MCF7、4T1乳腺癌细胞模型,研究蟾皮水提物及其多肽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的作用机制,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结果通过LC-MS/MS与转录组数据联合应用,对蟾皮水提物的多肽成分进行全谱分析,共得到837条多肽。抗肿瘤活性预测结果显示9条多肽具有潜在的抗肿瘤活性,对其进行理化性质分析,优选出5条多肽用于药理学实验。CCK8结果显示蟾皮水提物对不同乳腺癌细胞均有抗肿瘤活性,但有效剂量不同;ST-17和QK-17对MDA-MB-231、4T1的增殖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对MCF7的抑制作用较弱。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蟾皮水提物和ST-17可以引起MDA-MB-231发生细胞周期阻滞,分别阻滞于S期和G2/M期;蟾皮水提物和QK-17可以诱导MDA-MB-231发生凋亡。结论蟾皮水提物及其部分多肽可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可能通过引起细胞周期阻滞和诱导细胞凋亡发挥抗肿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蟾皮水提物 多肽 增殖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脉方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4
作者 王厚恩 白文宇 +3 位作者 刘唤 余河水 王春华 李正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1-159,共9页
生脉方由红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具有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之功效。本文对生脉方中主要化学成分人参皂苷、麦冬皂苷、高异黄酮、五味子木脂素、多糖、有机酸等作一归纳,并对其保护心肌损伤、保护脑损伤、保护中枢神经、调节血压、降血脂... 生脉方由红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具有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之功效。本文对生脉方中主要化学成分人参皂苷、麦冬皂苷、高异黄酮、五味子木脂素、多糖、有机酸等作一归纳,并对其保护心肌损伤、保护脑损伤、保护中枢神经、调节血压、降血脂等药理作用进行总结,同时对体内代谢成分、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阐述,从而综述生脉方的药效物质基础,以期为该方在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脉方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药代动力学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蕊花糖苷通过激活PI3K/AKT通路促进成年小鼠神经干细胞增殖 被引量:12
15
作者 林慧敏 段伟兵 +4 位作者 邵瑞 韩立峰 朱彦 高秀梅 王彧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36-840,共5页
目的观察毛蕊花糖苷对原代成年小鼠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从成年C57BL/6小鼠脑室下区分离、培养原代神经干细胞,并通过神经干细胞标志蛋白Nestin免疫荧光染色,对分离得到的神经干细胞进行鉴定。不同浓度毛... 目的观察毛蕊花糖苷对原代成年小鼠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从成年C57BL/6小鼠脑室下区分离、培养原代神经干细胞,并通过神经干细胞标志蛋白Nestin免疫荧光染色,对分离得到的神经干细胞进行鉴定。不同浓度毛蕊花糖苷(5、10、20、40μmol·L^(-1))在无有丝分裂原(EGF/bF GF)的条件下处理细胞24 h。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免疫组化法计数BrdU阳性细胞率,检测细胞增殖能力,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给药后神经干细胞Akt的磷酸化水平。结果毛蕊花糖苷在无有丝分裂原存在的条件下,能明显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并明显提高p-Akt的表达。而在加入PI3K/AKT信号通路阻断剂LY294002后,这一作用被明显抑制。结论毛蕊花糖苷对体外培养的神经干细胞具有明显促增殖作用,该作用机制可能与化合物激活Akt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蕊花糖苷 成年小鼠 神经干细胞 脑室下区 增殖 AKT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MR法同时测定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中的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和甘露醇 被引量:11
16
作者 许磊 温时媛 +3 位作者 王跃飞 王萌 潘桂湘 姜苗苗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185-2189,共5页
目的建立核磁共振(NMR)法同时测定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中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和甘露醇的含有量。方法采用BRUKER AVANCEⅢ600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采集谱图;质子频率为600.23 MHz;3-(三甲基硅烷)丙酸-d4钠盐为内标。结果迷迭香酸在... 目的建立核磁共振(NMR)法同时测定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中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和甘露醇的含有量。方法采用BRUKER AVANCEⅢ600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采集谱图;质子频率为600.23 MHz;3-(三甲基硅烷)丙酸-d4钠盐为内标。结果迷迭香酸在1.685~0.105 mg/m L(r2=0.999 3)、紫草酸在1.235~0.077 mg/m L(r2=0.999 4)、丹酚酸B在16.21~1.013 mg/m L(r2=0.999 7)、甘露醇在12.54~0.784 mg/m L(r2=0.999 5)范围内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4.4%、105.6%、104.1%和102.5%,RSD值分别为1.5%、1.7%、2.3%和2.2%。结论该方法可同时测定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和辅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 迷迭香酸 紫草酸 丹酚酸B 甘露醇 NM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藤黄酸的心脏毒性及其基于细胞表型的多指标量化表征 被引量:8
17
作者 祝婕 王萌 朱彦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3-79,共7页
目的建立基于细胞表型心脏毒性多指标同步量化表征方法,评价广谱抗癌药藤黄酸的心脏毒性。方法采用H9c2心肌细胞系,以多柔比星(Dox)和胺碘酮(Ami)为阳性药对照,1‰DMSO为溶剂对照组,次乌头碱为阴性对照组,应用高内涵分析多通道活细胞成... 目的建立基于细胞表型心脏毒性多指标同步量化表征方法,评价广谱抗癌药藤黄酸的心脏毒性。方法采用H9c2心肌细胞系,以多柔比星(Dox)和胺碘酮(Ami)为阳性药对照,1‰DMSO为溶剂对照组,次乌头碱为阴性对照组,应用高内涵分析多通道活细胞成像,收集细胞形态变化以及各指标探针的荧光强度,考察1×10-14~1×10-8mol·L^(-1)浓度范围药物对心肌细胞存活率、细胞核、线粒体形态和功能及胞内钙离子含量的影响,以药物半数有效量(EC50)判断药物对心肌细胞影响程度,以Z′值判断所建方法的精密度和假阳性率。结果 Dox降低细胞数,导致细胞核胀大,线粒体质量增加,EC50分别为0.72,0.014和1.21μmol·L^(-1),且在浓度为10μmol·L^(-1)时导致胞内钙稳态失衡。Ami导致心肌细胞数下降,细胞核缩小及线粒体质量减少,EC50值分别为14.83,6.72和4.54μmol·L^(-1),高通量筛选Z′值平均为0.5。次乌头碱对心肌细胞的细胞核和胞内钙离子含量无影响,但改变了线粒体的纹理,纹理分析值降低。藤黄酸对心肌细胞有严重的杀伤作用,使细胞存活率下降,细胞核减小以及胞内钙离子浓度降低,EC50分别为0.24,1.16和0.41μmol·L^(-1)。藤黄酸使线粒体质量降低,线粒体纹理数值降低以及线粒体面积增加,EC50分别为1.21,0.99和0.44μmol·L^(-1)。结论使用高内涵分析多通道活细胞成像技术所评价的阳性药EC50效量和现有报道接近;多指标同步量化对藤黄酸的心脏毒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对其毒性作用机制做出初步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毒性 藤黄酸 H9C2细胞 高内涵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PLC/ESI-Q-TOF MS法分析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的化学成分 被引量:127
18
作者 张波泳 江振作 +3 位作者 王跃飞 杨龙 杨帆 于卉娟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04-1108,共5页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联用(UPLC/ESI-Q-TOF MS)法分析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分析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4.6 mm×100 mm,1.8μm);流动相为0.1%甲酸溶液-甲醇,梯度洗...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联用(UPLC/ESI-Q-TOF MS)法分析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分析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4.6 mm×100 mm,1.8μm);流动相为0.1%甲酸溶液-甲醇,梯度洗脱;柱温40℃;体积流量0.3 m L/min;进样量2μL。结果共鉴定了26个化学成分,包括12个环烯醚萜苷、8个苯乙醇苷、3个核苷、2个有机酸、1个紫罗兰酮。梓醇、益母草苷、毛蕊花糖苷是鲜地黄和生地黄中的主要成分,而在熟地黄中含有量较低;地黄苷D在3种炮制品中的含有量均较高,比较稳定。结论该方法可为控制地黄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地黄 生地黄 熟地黄 化学成分 UPLC/ESI-Q-TOF 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剂“从肠道菌群论治”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16
19
作者 丁佳敏 张竞 +3 位作者 肖明明 柴欣 杨静 王跃飞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7-162,共6页
肠道菌群与人体的消化吸收、营养、生理功能等各个方面息息相关,健康人体与肠道菌群在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方面保持动态平衡。中医理论的"整体观"、"阴阳平衡"等与肠道菌群的相关理论高度统一。方剂是中医临床用... 肠道菌群与人体的消化吸收、营养、生理功能等各个方面息息相关,健康人体与肠道菌群在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方面保持动态平衡。中医理论的"整体观"、"阴阳平衡"等与肠道菌群的相关理论高度统一。方剂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其化学成分复杂,肠道菌群在方剂发挥临床疗效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方剂有效成分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胃肠道吸收入血发挥疗效,而肠道中未吸收的成分通过调控肠道菌群亦能发挥疾病治疗作用。因此,本文提出了中药"肠中移行成分"的概念及方剂"从肠道菌群论治"的观点,并综述了国内外关于"从肠道菌群论治"的研究及以肠道菌群为作用靶点,通过药物干预治疗疾病的相关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剂 肠道菌群 肠中移行成分 从肠道菌群论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己黄芪汤抗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及靶标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曹玲华 肖光旭 +1 位作者 贺爽 朱彦 《世界中医药》 CAS 2022年第13期1852-1859,共8页
目的:探讨中医药经典名方防己黄芪汤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可能药效和作用靶点。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和RT-qPCR方法评价给药后H9c2细胞对去氧肾上腺素诱导的心肌肥大和慢性心力衰竭标志物心房利尿钠肽(ANP)和脑利尿钠肽(BNP)表达的影响。通... 目的:探讨中医药经典名方防己黄芪汤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可能药效和作用靶点。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和RT-qPCR方法评价给药后H9c2细胞对去氧肾上腺素诱导的心肌肥大和慢性心力衰竭标志物心房利尿钠肽(ANP)和脑利尿钠肽(BNP)表达的影响。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及文献调研收集防己黄芪汤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从GeneCards等数据库获取慢性心力衰竭主要靶点,将疾病靶点和药物靶点取交集,利用STRING平台对潜在作用靶点进行相互作用分析,构建网络,采用DAVID以及ClusterProfiler包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并使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网络图。结果:防己黄芪汤可缓解去氧肾上腺素诱导的心肌细胞增大,减低ANP和BNP基因的表达。防己黄芪汤成分和慢性心力衰竭交集的166个潜在作用靶点主要富集于493个生物过程和171个信号通路上。结论:防己黄芪汤具有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体外药效,主要通过槲皮素、芒柄花黄素、粉防己碱、黄芪甲苷等活性成分作用于缺氧、炎症和代谢相关信号通路,达到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防己黄芪汤 慢性心力衰竭 心肌肥大 信号通路 复方中药 活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