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体“塌陷式”病灶切除术治疗胸腰椎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
1
作者 李爽 朱锴 +5 位作者 王凯镱 张洪亮 徐宝山 张净宇 胡永成 刘艳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7-134,共8页
目的:通过与分离手术对比,探讨椎体“塌陷式”病灶切除术治疗胸腰椎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复发率。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12月~2022年12月天津大学天津医院收治的78例胸腰椎脊柱转移瘤患者,其中男42例(53.8%),女36例(46.2%),年龄61... 目的:通过与分离手术对比,探讨椎体“塌陷式”病灶切除术治疗胸腰椎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复发率。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12月~2022年12月天津大学天津医院收治的78例胸腰椎脊柱转移瘤患者,其中男42例(53.8%),女36例(46.2%),年龄61.9±10.6(34~76)岁。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分离手术组(21例)和“塌陷式”切除组(57例)。术后2~3周,待伤口愈合后根据原发肿瘤类型予以放疗、化疗或靶向药物等综合治疗。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引流量、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局部复发率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患者术前、术后7d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结果: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方面,“塌陷式”切除组(328.7±89.2min,782.5±89.2mL)显著性高于分离手术组(243.2±89.2min,585.7±89.2mL)(P<0.05)。术后引流量“塌陷式”切除组(698.2±230.2mL)与分离手术组(674.7±180.7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分离手术组所有患者术后均进行立体定向放疗,“塌陷式”切除组患者中10例(21.2%)进行了放疗,其余47例(78.8%)患者未进行放疗,但进行了靶向、免疫、化疗等综合治疗。分离手术组患者复发率为9.5%(2/21)。“塌陷式”切除+放疗组患者局部复发1例,复发率约10%(1/10);“塌陷式”切除+未放疗组患者局部复发3例,复发率为6.4%(3/47)。“塌陷式”切除组患者总体复发率7.0%(4/57)。两种手术术后复发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708)。分离手术组术后伤口感染1例,1例患者术后放疗后伤口2个月后裂开,1例患者出现硬膜外血肿压迫;“塌陷式”切除组患者脑脊液漏继发感染1例,伤口浅表感染1例。两组患者术后7d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与术前VAS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7d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两组患者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除5例Frankle A~D级患者神经功能无明显改善外,其余73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神经功能均呈现好转,且存在不同程度恢复(至少1个等级),改善率为93.6%(73/78例)。结论:椎体“塌陷式”病灶切除术治疗胸腰椎肿瘤,无须术后放疗,其肿瘤复发率与接受分离手术+放疗患者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 分离手术 手术治疗 椎体“塌陷式”病灶切除术 微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袖套结构联合肿瘤型假体柄初始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
2
作者 左金增 田东牧 +2 位作者 高原 胡永成 张净宇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24-729,共6页
目的对新型梯形袖套联合不同长度(90、105、20、135 mm)、形状(直柄、曲柄)假体柄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其初始稳定性的差异。方法建立股骨-袖套-假体有限元模型,设定其接触模式为面与面接触,模拟生理活动中单足站立、快速行走的加载条件... 目的对新型梯形袖套联合不同长度(90、105、20、135 mm)、形状(直柄、曲柄)假体柄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其初始稳定性的差异。方法建立股骨-袖套-假体有限元模型,设定其接触模式为面与面接触,模拟生理活动中单足站立、快速行走的加载条件,研究股骨-袖套-假体柄微动情况。结果单足站立及快速行走时,梯形袖套联合直柄微动值大于曲柄,当假体柄长度为120 mm时,微动峰值及微动平均值达高峰。梯形袖套联合直柄在单足站立及快速行走时微动平均值分别为(67.7±43.5)、(64.1±59.2)μm,微动峰值分别为121、146μm。随着假体柄长度及形状的变化,梯形袖套周围微动值保持不变。结论梯形袖套联合曲柄优于直柄,当假体柄长度为90 mm时,可保持最佳初始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袖套 肿瘤型假体柄 初始稳定性 微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KA假体后倾角安装位置对衬垫磨损的影响
3
作者 党晓栋 熊守林 +5 位作者 屈亚飞 任佳轩 张静 张净宇 乔锋 陈瑱贤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6-242,共7页
目的研究单髁膝关节置换(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假体不同后倾角度安装对膝关节承载、运动及衬垫磨损的影响。方法联合UKA骨肌多体动力学模型、有限元模型和磨损模型,分析固定式UKA假体5种后倾角安装位置情况对术后膝... 目的研究单髁膝关节置换(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假体不同后倾角度安装对膝关节承载、运动及衬垫磨损的影响。方法联合UKA骨肌多体动力学模型、有限元模型和磨损模型,分析固定式UKA假体5种后倾角安装位置情况对术后膝关节力和运动、衬垫接触应力、线性磨损深度和体积磨损量的影响。结果后倾角0°时,衬垫的最大von Mises等效应力为24.84 MPa,接触应力为47.61 MPa,5百万次循环(million cycle,MC)周期的磨损量为47.29 mm3。随着UKA胫骨假体后倾角的增加,步态周期内旋和后移运动均增大,摆动相的内侧关节力增大,5 MC磨损周期后衬垫von Mises等效应力与接触应力显著减小,衬垫的磨损面积、最大线性磨损深度和体积磨损量随之减少。相对于后倾角0°,后倾角为3°、5°、7°时衬垫的线性磨损深度分别减小了17.8%、19.2%、20.6%;衬垫体积磨损量分别下降了24.5%、30.9%、34.3%。结论UKA假体考虑后倾角安装超过3°时会显著增加步态周期内旋运动和后移运动,减小聚乙烯衬垫关节面的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髁膝关节置换术 后倾角 骨肌多体动力学 接触力学 磨损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更新观念,明确脊柱转移瘤治疗的目标
4
作者 伦登兴 胡永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33-1235,共3页
当今,人类生命周期明显延长,肿瘤发生率及其脊柱转移的概率逐渐增多;随着肿瘤学研究的长足进步,脊柱转移瘤的治疗理念及策略也相应发生着重大改变,脊柱转移瘤成为“慢病可治”“与瘤共存”被逐渐认可。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保障其生存质... 当今,人类生命周期明显延长,肿瘤发生率及其脊柱转移的概率逐渐增多;随着肿瘤学研究的长足进步,脊柱转移瘤的治疗理念及策略也相应发生着重大改变,脊柱转移瘤成为“慢病可治”“与瘤共存”被逐渐认可。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保障其生存质量越来越符合患者及社会需求。尽管循证医学,特别是精准医疗时代的到来,为脊柱转移瘤的治疗提供更精准的外科诊疗技术以及更多的新型靶免药物;然而,对脊柱转移瘤的有些治疗理念及策略仍然停留在经验医学的时代,其整体治疗效果的改善与现代诊疗水平的提高并不成比例。临床医生应与时俱进、更改观念,重新审视脊柱转移瘤治疗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 肿瘤发生率 经验医学 循证医学 外科诊疗 临床医生 生存质量 整体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运动模式铰链膝关节假体磨损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孔令跃 张静 +2 位作者 田东牧 张净宇 胡永成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7-103,共7页
目的 对新型球轴运动模式铰链膝关节假体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假体磨损仿真的方法及运动方式对假体磨损的影响。方法 基于球轴假体接触力学有限元模型,根据Archard磨损理论,建立磨损有限元模型,以各种运动数据为加载条件,模拟生理活动下... 目的 对新型球轴运动模式铰链膝关节假体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假体磨损仿真的方法及运动方式对假体磨损的影响。方法 基于球轴假体接触力学有限元模型,根据Archard磨损理论,建立磨损有限元模型,以各种运动数据为加载条件,模拟生理活动下膝关节的力学环境,研究球轴假体磨损情况。结果 对于胫骨衬垫,上下楼时平均和最大接触应力均高于步行,上楼时累积磨损体积大于下楼和步行,且磨损均主要发生在衬垫下表面。对于球轴衬套,仅步行时存在短时间接触和磨损,累积磨损体积为0.19 mm^(3)。结论 铰链膝关节假体的球轴运动模式可改善置换后膝关节力学环境,降低衬套磨损,延长假体生存期。有限元仿真可有效预测铰链假体的磨损,为其设计及改进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铰链膝关节假体 假体设计 磨损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脊椎切除术与次全脊椎切除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郭志文 刘艳成 +2 位作者 李爽 张净宇 胡永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88-894,共7页
目的:对比分析全脊椎切除术和次全脊椎切除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3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全脊椎切除组14例,次全脊椎切除组29例.两组患者性别、... 目的:对比分析全脊椎切除术和次全脊椎切除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3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全脊椎切除组14例,次全脊椎切除组2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原发肿瘤性质、病灶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采用KPS(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Frankel分级对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的功能状态、疼痛程度以及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生存情况,绘制Kaplan-Meier曲线,使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全脊椎切除组与次全脊椎切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分别为5.29±1.54分、5.00±1.58分,KPS评分分别为70.71±8.29分、69.31±11.00分,术后1个月VAS评分分别为1.00±1.52分、0.97±1.88分,KPS评分分别为85.00±7.60分、85.17±17.45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两组组内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例出现局部复发,其中全脊椎切除组1例,次全脊椎切除组5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16,P=0.01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全脊椎切除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0.0个月(95%CI:0.29~19.71);次全脊椎切除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1.0个月(95%CI:4.60~17.40),全脊椎切除与次全脊椎切除的两组患者术后半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3.6%、63.2%,术后1年生存率分别为45.2%、42.1%,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脊椎切除与次全脊椎切除手术均能明显改善脊柱转移瘤患者功能状态、疼痛程度以及神经功能,全脊椎切除有助于减少脊柱转移瘤术后局部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 全脊椎/次全脊椎切除术 手术疗效 生存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