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雷利度胺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新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晋鑫 张翼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05-209,共5页
雷利度胺是沙利度胺的第二代类似物,属第二代免疫调节药。该药在恶性血液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较复杂,包括直接细胞毒性、对肿瘤免疫的间接作用等,目前已用于多发性骨髓瘤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的治疗,且疗效肯定。近几年来的研究结果提示... 雷利度胺是沙利度胺的第二代类似物,属第二代免疫调节药。该药在恶性血液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较复杂,包括直接细胞毒性、对肿瘤免疫的间接作用等,目前已用于多发性骨髓瘤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的治疗,且疗效肯定。近几年来的研究结果提示,雷利度胺单药口服可使非霍奇金淋巴瘤、复发难治的霍奇金淋巴瘤、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及初治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获得持久缓解,且不良反应轻微、可控,为血液淋巴系统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就近5年来雷利度胺在治疗恶性血液病方面的新进展作一综述,以期对本药的应用及恶性血液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利度胺 恶性血液病 多发性骨髓瘤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和CXCR4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2
作者 郭青 王加菊 +6 位作者 李芳 杨洪亮 于泳 赵智刚 王晓芳 王亚非 张翼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83-386,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索VEGF和CXCR4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影响。用ELISA法检测44例初治DLBCL患者和20例健康人血清中VEGF和CXCR4的表达水平,并收集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和生存分析。结... 本研究旨在探索VEGF和CXCR4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对预后的影响。用ELISA法检测44例初治DLBCL患者和20例健康人血清中VEGF和CXCR4的表达水平,并收集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和生存分析。结果表明,DLBCL患者血清中VEGF和CXCR4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VEGF和CXCR4的表达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r=0.743,P<0.05);且VEGF的表达水平与LDH、免疫分型、结外受累数、Ann Arbor分期和ECOG评分相关(P<0.05);CXCR4在DLBCL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与LDH、免疫分型、结外受累数和Ann Arbor分期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LDH、免疫分型、结外受累数、Ann Arbor分期、VEGF和CXCR4是患者总生存(OS)的预后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免疫分型和血清中CXCR4的表达水平是影响患者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5)。结论:VEGF和CX-CR4在DLBCL患者血清中显著高表达,且二者的表达水平存在正相关,CXCR4是影响患者OS独立不良预后因素,联合阻断VEGF和CXCR4可能成为淋巴瘤的治疗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XCR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CD34^-和CD34^+细胞凋亡与增殖的意义及对生存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5
3
作者 夏冰 郭青 +5 位作者 赵丹丹 赵海丰 韩晓蘋 王卉 吴晓雄 张翼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92-1397,共6页
本研究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CD34+和CD34-细胞凋亡和增殖情况,探讨MDS的发病机制,并判断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流式细胞术分析20例高危MDS、20例低危MDS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者骨髓CD34+细胞的比例、CD34+细胞和CD34-细胞... 本研究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CD34+和CD34-细胞凋亡和增殖情况,探讨MDS的发病机制,并判断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流式细胞术分析20例高危MDS、20例低危MDS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者骨髓CD34+细胞的比例、CD34+细胞和CD34-细胞凋亡、增殖的百分率,计算各组中的凋亡/增殖(A/P)比。并用单变量和多变量生存分析法分析CD34+细胞和CD34-细胞增殖和凋亡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表明:①MDS高危组患者骨髓CD34+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低危组(P<0.05),而低危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②CD34+,CD34-细胞的凋亡率在MDS低危组中均为最高,明显高于MDS高危组和对照组。在低危组中,CD34-细胞的凋亡率为(80.36±1.82)%,明显高于CD34+细胞的(54.75±2.18)%(P<0.05),而在高危组中,CD34+,CD34-细胞的凋亡率无显著差异;③CD34+细胞的增殖率在MDS高危组中最高,明显高于低危组和对照组,而CD34-细胞的增殖率在MDS高危和低危组间无显著差异。高危组CD34+细胞的增殖率为(50.67±3.37)%,明显高于CD34-细胞的(30.99±1.96)%(P<0.05);④CD34+、CD34-细胞的A/P值在MDS低危组均明显高于高危组和正常对照组,而CD34-细胞的A/P值在MDS高、低危组均明显高于CD34+细胞的A/P值(P<0.05)。此外,CD34+细胞的凋亡率与生存及预后明显相关。结论:CD34+细胞百分率随MDS危险度增加而逐渐增加,在低危组中以CD34-细胞的凋亡占主导,随着病情进展,在高危组中则以CD34+细胞的增殖占主导,提示异常的凋亡和增殖在MDS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此外,CD34+细胞的凋亡率可能是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抑制凋亡可能诱导MDS向白血病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CD34+细胞 CD34-细胞 细胞凋亡 细胞增殖 生存 预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乳腺肿物为首发或复发表现的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治分析:附病例报告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加菊 李芳 +4 位作者 于泳 王晓芳 杨洪亮 赵伟鹏 张翼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1622-1624,共3页
目的探讨以乳腺肿物为首发或复发表现的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法和治疗效果,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避免误诊。方法收集我院4例以乳腺肿物为首发或复发表现的成人ALL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加以分析。结果 4例... 目的探讨以乳腺肿物为首发或复发表现的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法和治疗效果,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避免误诊。方法收集我院4例以乳腺肿物为首发或复发表现的成人ALL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加以分析。结果 4例患者无血液系统症状或症状较轻,无其他常见结外器官受累,乳腺粗针穿刺可及时诊断,给予化疗或异基因移植后,治疗反应尚可。结论以乳腺肿物为首发或复发表现的成人ALL不容忽视,乳腺粗针穿刺方便易行,结合骨穿等血液学检查可快速诊断,避免误诊,不提倡手术及放疗,宜采用化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物 白血病 淋巴细胞 急性 粗针穿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于纵膈的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英文) 被引量:4
5
作者 晋鑫 赵海丰 +8 位作者 于泳 赵丹丹 杨洪亮 王晓芳 赵智刚 王亚非 吴晓雄 达万明 张翼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77-382,共6页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占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2%-4%,其中85%-90%为T细胞型。本研究旨在分析原发纵膈的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相关特点及预后,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通过对1998年1月至2011年1月确诊为原发纵膈的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35例病...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占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2%-4%,其中85%-90%为T细胞型。本研究旨在分析原发纵膈的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相关特点及预后,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通过对1998年1月至2011年1月确诊为原发纵膈的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35例病例的分析,对疾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预后因素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35例病例中男性24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19岁(年龄区间:5-52岁),多数病人临床分期为Ⅲ/Ⅳ期,16例(45.7%)患者表现为纵膈巨大肿块,浆膜腔积液(胸腔、心包腔)也很常见(62.9%),3年总生存率及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36%和24%,5年总生存率及5年无进展生存率则分别为25%和16.7%。统计分析表明,贫血是影响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P=0.048),巨大肿块(P=0.048),上腔静脉综合征(P=0.021)及确诊时血小板异常(P=0.021)为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原发纵膈的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发病率低、预后差、生存期短,患者确诊时多为晚期,伴贫血和巨大肿块及上腔静脉综合征等症状的患者预后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膈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 预后因素 贫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V阴性浆母细胞性淋巴瘤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4
6
作者 晋鑫 于泳 +2 位作者 智亚芹 张翼鷟 达万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8-242,共5页
目的探讨浆母细胞性淋巴瘤(PBL)的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09-2010年收治的2例HIV阴性PB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临床诊治经验。结果 2例患者均诊断明确,HIV阴性,分别以淋巴结肿大... 目的探讨浆母细胞性淋巴瘤(PBL)的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009-2010年收治的2例HIV阴性PB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临床诊治经验。结果 2例患者均诊断明确,HIV阴性,分别以淋巴结肿大和肋骨病变起病,均表现弥漫性大细胞淋巴瘤的形态学特征,同时表现出典型的浆细胞表型,免疫组化示CD38、CD138、CD79a阳性,低表达或不表达CD20、PAX-5。PET-CT均可见多部位(如淋巴结、骨骼)受累。CHOP样方案及ESHAP、IGVE等强化治疗方案的疗效不佳,缓解后复发快。2例患者从发病至死亡时间分别为2和7个月。结论 PBL罕见,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患者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低,生存期短,目前此病尚无标准化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母细胞性淋巴瘤 HIV阴性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造血干细胞表型及其分离纯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7
作者 田晨(综述) 张翼鷟(审校)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96-199,共4页
无论在纯化标记方面还是生物功能方面,造血干细胞都是目前研究最深入的成体干细胞,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是由于造血干细胞以极低比例存在于小鼠骨髓中,这给其分离纯化及功能研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利用细胞表型和功能染料,通过免... 无论在纯化标记方面还是生物功能方面,造血干细胞都是目前研究最深入的成体干细胞,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是由于造血干细胞以极低比例存在于小鼠骨髓中,这给其分离纯化及功能研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利用细胞表型和功能染料,通过免疫磁珠和流式细胞术可分离纯化骨髓和外周血中的造血干细胞。40年来,已有很多表面免疫表型确定可以富集小鼠造血干细胞,并且不断有新的免疫表型被发现,CD34-c-Kit+Sca-1+lineage marker-(CD34-LSK)是最常用的小鼠造血干细胞表型。本文就小鼠造血干细胞表型及分离纯化的研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 细胞表面标记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K/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展(英文) 被引量:5
8
作者 徐笑笑 张翼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501-1506,共6页
NK/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侵袭性高,预后差,临床上多将其分为鼻的,非鼻的和侵袭性淋巴瘤/白血病三种亚型。NK/T细胞淋巴瘤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而且与EB病毒的感染密切相关。由于其发生率较低,临床预后不良,目前尚无明... NK/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侵袭性高,预后差,临床上多将其分为鼻的,非鼻的和侵袭性淋巴瘤/白血病三种亚型。NK/T细胞淋巴瘤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而且与EB病毒的感染密切相关。由于其发生率较低,临床预后不良,目前尚无明确的治疗策略。对于Ⅰ/Ⅱ期NK/T细胞淋巴瘤,联合化放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对于Ⅲ/Ⅳ期的患者,尤其是非鼻腔的及侵袭性的亚型,化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最近的研究结果证明,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或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在部分病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疗效。本文就NK/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K T细胞淋巴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 结外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原发睾丸淋巴瘤的临床特点与诊治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宋拯 王华庆 +7 位作者 钱正子 张会来 翟琼莉 姚欣 肖建宇 宋秀宇 王佩国 王亚非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799-803,共5页
睾丸淋巴瘤发病率占睾丸肿瘤1%~9%,全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1%~2%。病理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最常见。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睾丸无痛性肿大,呈进行性加重,有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的B症状者占25%~41%。局部阴囊部位多受累,中枢神经系... 睾丸淋巴瘤发病率占睾丸肿瘤1%~9%,全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1%~2%。病理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最常见。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睾丸无痛性肿大,呈进行性加重,有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的B症状者占25%~41%。局部阴囊部位多受累,中枢神经系统复发常见。治疗多采用以R-CHOP联合预防性鞘注化疗及对侧睾丸放疗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现介绍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瘤科收治的1例睾丸原发的恶性淋巴瘤及其诊治的多学科综合讨论供大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睾丸淋巴瘤 综合治疗 鞘注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药物治疗新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晓武 张翼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74-178,共5页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以浆细胞恶性克隆增殖为特征的一种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临床上属于难治性疾病。过去的数十年间,随着诱导方案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MM患者的缓解率已经达到40%~60%,其5年和10年生存率亦分别从1975年的28.8%和11.1%升...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以浆细胞恶性克隆增殖为特征的一种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临床上属于难治性疾病。过去的数十年间,随着诱导方案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MM患者的缓解率已经达到40%~60%,其5年和10年生存率亦分别从1975年的28.8%和11.1%升至2004年34.7%和17.4%。但现有的治疗手段仍无法治愈MM,如何提高复发难治性MM的疗效,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尚无针对复发难治性MM的标准治疗方案。近年来,临床应用雷利度胺、硼替佐米以及其他新型药物为基础的单药或联合方案治疗该类疾病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就近年来的药物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雷利度胺 硼替佐米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瘤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翼鷟 智亚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5期1310-1313,共4页
诸多研究表明,淋巴瘤的发生与染色体易位、参与细胞周期和凋亡途径的分子改变有关。但是,T细胞和B细胞肿瘤细胞的生存同样依赖于这些细胞与组成淋巴瘤微环境的诸多细胞的相互作用。淋巴瘤微环境由不同的免疫细胞、辅助基质细胞及众多分... 诸多研究表明,淋巴瘤的发生与染色体易位、参与细胞周期和凋亡途径的分子改变有关。但是,T细胞和B细胞肿瘤细胞的生存同样依赖于这些细胞与组成淋巴瘤微环境的诸多细胞的相互作用。淋巴瘤微环境由不同的免疫细胞、辅助基质细胞及众多分子组成,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药物耐药。淋巴瘤是一类异质性很强的疾病,不同类型间预后差别很大,而其微环境对此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近来研究较多的组成淋巴瘤微环境的细胞及分子成分,包括巨噬细胞、黏附分子及趋化因子,以及微环境在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所起的作用,显示微环境对淋巴瘤预后的影响及针对肿瘤微环境来治疗淋巴瘤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淋巴瘤微环境 肿瘤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Stro-1~+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小鼠皮肤移植免疫耐受的初步研究
12
作者 李芳 许雯 +1 位作者 李晓武 张翼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27-730,共4页
本研究探讨人间充质干细胞(MSC)及其Stro-1+MSC亚群对小鼠皮肤移植模型的诱导移植免疫耐受作用。从健康成人骨髓单个核细胞中培养MSC,并筛选Stro-1+MSC。建立小鼠同种异体皮肤移植模型,供体为雌性C57BL/6小鼠,获取皮片,移植给受体雌性BA... 本研究探讨人间充质干细胞(MSC)及其Stro-1+MSC亚群对小鼠皮肤移植模型的诱导移植免疫耐受作用。从健康成人骨髓单个核细胞中培养MSC,并筛选Stro-1+MSC。建立小鼠同种异体皮肤移植模型,供体为雌性C57BL/6小鼠,获取皮片,移植给受体雌性BALB/c小鼠。动物分为4组:①Stro-1+MSC组:照射受鼠移植前输注2×106Stro-1+MSC;②MSC组:照射受鼠移植前输注2×106MSC;③照射对照组:受鼠照射后直接进行皮肤移植;④同系对照组:BALB/c小鼠照射后接受同系小鼠皮肤移植。检测项目包括:移植皮片存活时间,HE染色观察移植皮片病理改变,ELISA检测移植前后受鼠血浆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浓度的变化。结果显示:MSC组皮肤移植物存活时间为(12.13±3.34)d,较照射对照组(11.38±1.01)d未见明显延长(P>0.05);Stro-1+MSC组皮肤移植物存活时间为(30.68±5.89)d,较照射对照组及MSC组明显延长(P<0.05),移植皮肤病理检查显示皮片结构清晰。在同系对照组和照射对照组,移植前后受鼠血浆中TGF-β1浓度无显著变化,而在MSC组和Stro-1+MSC组移植后TGF-β1浓度均有显著增高(P<0.05)。结论:Stro-1+MSC较未分选的MSC具有更强的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功能,在体内可显著延长小鼠皮片的存活时间,而这种作用似与TGF-β1的表达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STRO-1 皮肤移植 免疫耐受 转化生长因子-β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与血管新生及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研究
13
作者 智亚芹 张翼鷟 +4 位作者 赵海丰 赵丹丹 夏冰 吴晓雄 达万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6期1438-1442,共5页
本研究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中骨髓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的表达,及其与骨髓CD34+细胞的凋亡和骨髓血管新生的关系。搜集40例MDS病例,根据IPSS积分分为低危和高危2组,采集患者的骨髓穿刺物和... 本研究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中骨髓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的表达,及其与骨髓CD34+细胞的凋亡和骨髓血管新生的关系。搜集40例MDS病例,根据IPSS积分分为低危和高危2组,采集患者的骨髓穿刺物和活检标本。检测骨髓血浆中SDF-1的含量,骨髓CD34+细胞的凋亡率,骨髓活检标本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显示:SDF-1α在低危组和高危组的表达量分别为(2313±417)pg/ml,(1241±501)pg/ml,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5);且2组的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健康正常者(710±153)pg/ml(p<0.05);Annexin-Ⅴ/PI双染色显示,低危MDS患者CD34+细胞的凋亡率为(54.75±14.1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8.51±8.66)%和高危组的(23.96±12.20)%(p<0.05),后两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相关分析显示:低危组中骨髓SDF-1含量与CD34+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p<0.05);在高危组中骨髓SDF-1含量与MVD呈现正相关(p<0.05)。结论:骨髓SDF-1含量、CD34+细胞凋亡和MVD在MDS中存在显著异常,在不同风险度的病例中也有明显的不同,且SDF-1水平与骨髓细胞的凋亡和血管新生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细胞凋亡 微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骨髓侵犯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细胞遗传学特点分析
14
作者 智亚芹 易树华 +7 位作者 安刚 于珍 徐燕 李增军 邹德慧 邱录贵 张翼鷟 王亚非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666-669,共4页
目的:探讨伴骨髓侵犯(bone marrow involvement,BMI)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lymphoma,DLBCL)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采用常规细胞遗传学(conventional cytogenetic,CC)分析55例伴BMI的DLBCL患者染色体核型;采用荧... 目的:探讨伴骨髓侵犯(bone marrow involvement,BMI)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lymphoma,DLBCL)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特征。方法:采用常规细胞遗传学(conventional cytogenetic,CC)分析55例伴BMI的DLBCL患者染色体核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其中18例患者IgH、Rb-1、D13S25、p53、ATM、Bcl-2、Bcl-6、c-MYC基因位点;分析其细胞遗传学特征。结果:55例患者中CC检测34例(61.8%)具有染色体核型异常(CA),21例(38.2%)为复杂畸变,14例(25.5%)高度复杂畸变。FISH检测示8例(44.4%)伴Bcl-2扩增,2例(11.1%)伴Bcl-2易位,7例(38.9%)伴IGH易位,5例(27.8%)伴Bcl-6扩增,5例(27.8%)伴p53缺失,3例(16.7%)伴D13S25缺失,2例(11.1%)伴Rb-1缺失及4例(22.2%)伴c-MYC扩增。3例CC正常患者经FISH检测出异常。随着骨髓侵犯程度的增加,遗传学异常检出率增加。结论:伴BMI的DLBCL患者CA检出率高,各条染色体均有累及,且复杂畸变核型异常多见;检测细胞遗传学异常,FISH较CC灵敏性及特异性高;骨髓侵犯程度较轻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异常易于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骨髓侵犯 细胞遗传学 荧光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15
作者 智亚芹 郭姗琦 张翼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92-795,共4页
目前,常规药物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效果并不显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鉴于表观遗传学在MDS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且表观遗传调控药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已用于多种实体瘤的治疗,因而该抑制剂在MD... 目前,常规药物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效果并不显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鉴于表观遗传学在MDS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且表观遗传调控药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已用于多种实体瘤的治疗,因而该抑制剂在MDS中的治疗作用也愈来愈受到关注。本文主要综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治疗MDS的基本原理和临床治疗的现状及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表观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研究新进展
16
作者 张乐 张翼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1564-1567,共4页
异基因移植(allo-SCT)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治疗淋巴瘤患者,作为治疗淋巴瘤的又一有效手段,为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过去,标准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standard myeloablative allogenetic stem-cell transplant... 异基因移植(allo-SCT)已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治疗淋巴瘤患者,作为治疗淋巴瘤的又一有效手段,为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过去,标准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standard myeloablative allogenetic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MAC-allo-SCT)由于移植相关死亡率(TRM)较高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淋巴瘤患者接受降低预处理强度(RIC)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毒性和移植相关死亡率均大大降低。异基因移植后较低的复发率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的结果均证明移植物抗淋巴瘤(GVL)效应的存在,有利于清除微小残留病灶(MRD),增加治愈的机会。虽然目前降低预处理强度(RIC)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大大降低了移植相关死亡率(TRM),也改善了一些淋巴瘤患者的生存率;但是HL、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以及经高强度预先治疗的淋巴瘤和难治性淋巴瘤的复发率仍然居高不下,无疑需要进一步的改善。因此,大型的前瞻性研究对深入明确allo-SCT在淋巴瘤治疗中的应用是必要的。现将allo-SCT近几年在治疗HL、惰性淋巴瘤和侵袭性淋巴瘤(包括套细胞淋巴瘤和成熟T细胞淋巴瘤)的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移植 霍奇金淋巴瘤 惰性淋巴瘤 侵袭性淋巴瘤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