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瘤相关循环内皮细胞的分类标志物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徐文静 李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53-356,共4页
经典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主要包括血管生成(angiogenesis)和血管发生(vasculogenesis)、均依赖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CECs)的增殖、迁移、黏附而形成管腔。CECs不仅与血管新生和肿瘤生长、播散有关,还可能作为抗... 经典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主要包括血管生成(angiogenesis)和血管发生(vasculogenesis)、均依赖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CECs)的增殖、迁移、黏附而形成管腔。CECs不仅与血管新生和肿瘤生长、播散有关,还可能作为抗血管生成药物的靶点和反映疗效的标志物。循环内皮细胞膜上可表达多种表面分子,在从幼稚到成熟及活化过程要经历不同的阶段,而不同阶段细胞表达的表面分子有所不同。各表面分子在肿瘤血管新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监测可靠的分子标志物量化CECs尤其是活化血管内皮细胞(activated circulating vascularendothelial cells,aCECs),来判定肿瘤新生血管和血管靶向治疗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且已成为临床上的迫切需要。本文就肿瘤相关循环内皮细胞的分类、标志物及其功能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 血管发生 循环内皮细胞 内皮祖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dostatin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程鑫 李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534-536,共3页
肿瘤的生长转移与肿瘤血管生成密切相关,抗血管生成治疗是抑制肿瘤生长、防止肿瘤转移的新策略。Endostatin是1997年O`Reilly等从小鼠血管内皮瘤细胞(EOMA)的培养血清中分离出的一种新的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剂。体内外实验证明,它可以特... 肿瘤的生长转移与肿瘤血管生成密切相关,抗血管生成治疗是抑制肿瘤生长、防止肿瘤转移的新策略。Endostatin是1997年O`Reilly等从小鼠血管内皮瘤细胞(EOMA)的培养血清中分离出的一种新的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剂。体内外实验证明,它可以特异性地作用于新生血管的内皮细胞,抑制内皮细胞的迁移、诱导其凋亡,从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和肿瘤生长。但近年来也有研究表明,Endostatin还可直接抑制某些肿瘤细胞的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Endostatin作为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新策略,已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有关Endostatin的具体作用机制及信号传导通路尚不十分明确,现综述近年来有关Endostatin抗肿瘤机制研究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doslatin 肿瘤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7例支气管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陈程 张翠翠 +2 位作者 李娜 金子良 李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0-53,共4页
目的:支气管肺神经内分泌肿瘤包括典型类癌、不典型类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和小细胞肺癌。尽管拥有类似的组化染色特征,但其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并不一致。本研究拟观察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 目的:支气管肺神经内分泌肿瘤包括典型类癌、不典型类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和小细胞肺癌。尽管拥有类似的组化染色特征,但其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并不一致。本研究拟观察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75年4月至2009年7月收治的127例肺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资料,分别对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家族史、组织学类型、TNM分期及治疗等项目对预后的影响进行了单因素及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全组患者的1、3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80.2%、46.9%和40.6%,典型类癌、不典型类癌、小细胞肺癌及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9.3%、41.8%、11.4%和0。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P=0.000)、组织学类型(P=0.000)、TNM分期(P=0.000)和有无术后辅助放、化疗(P=0.000)是影响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P=0.040)及有无术后辅助放、化疗(P=0.032)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根治性手术是肺神经内分泌肿瘤主要治疗手段。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因素是TNM分期和有无术后辅助放化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肺神经内分泌肿瘤 临床特征 预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相关抗原MART-1蛋白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表达纯化和活性鉴定
4
作者 孟昭婷 李凯 +1 位作者 颜焱锋 焦顺昌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09-911,共3页
目的构建编码肿瘤相关抗原MART-1融合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His-MART-1融合蛋白,并对蛋白进行纯化和免疫原性鉴定。方法采用PCR法扩增编码MART-1的基因片段,将该基因片段克隆到含有His标签的pET-28b原核表达载体上,重... 目的构建编码肿瘤相关抗原MART-1融合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His-MART-1融合蛋白,并对蛋白进行纯化和免疫原性鉴定。方法采用PCR法扩增编码MART-1的基因片段,将该基因片段克隆到含有His标签的pET-28b原核表达载体上,重组质粒经双酶切、PCR及测序鉴定正确后转化大肠埃希菌,IPTG诱导融合蛋白表达,用镍离子亲和层析法纯化融合蛋白并进行脱盐,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ting法鉴定。通过ELISA法检测经树突状细胞提呈后的His-MART-1融合蛋白对特异性CD4+T细胞的刺激作用。结果重组质粒经双酶切、PCR和测序鉴定证明载体构建成功。His-MART-1融合蛋白经表达纯化后,分子量约13kD,与预期值相符。Western blotting证实该融合蛋白可与抗His单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His-MART-1融合蛋白经树突状细胞提呈后能刺激MART-1特异性CD4+T细胞分泌IFN-γ。结论成功构建了编码MART-1基因原核表达载体pET-28b-MART-1,表达及纯化获得该融合蛋白,并证实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抗原 基因表达 重组融合蛋白质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7例肺肉瘤样癌的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37
5
作者 徐文静 黄纯 +1 位作者 王柳春 李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8期1045-1049,共5页
目的:探讨肺肉瘤样癌(Lung sarcomatoid carcinoma,LSC)的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85年9月至2007年7月收治的47例肺肉瘤样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行手术为主综合治疗44例,非手术治疗3例。分别对... 目的:探讨肺肉瘤样癌(Lung sarcomatoid carcinoma,LSC)的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85年9月至2007年7月收治的47例肺肉瘤样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行手术为主综合治疗44例,非手术治疗3例。分别对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大小、pTNM分期和组织学类型等因素进行预后分析。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进行生存率显著性检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患者临床特征与其他类型肺癌相似,1、3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9.6%、27.7%和8.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06)、肿瘤大小(P=0.023)、pTNM分期(P=0.000)、T分期(P=0.001)、有无淋巴结转移(P=0.002)、M分期(P=0.000)和组织学类型(P=0.045)是影响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则显示,年龄(P=0.002)、T分期(P=0.011)和M分期(P=0.004)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肺肉瘤样癌的诊断主要依靠术后病理,缺乏特异性临床表征,影响其预后的因素主要为年龄、T分期和M分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瘤样癌 临床特征 预后因素 非小细胞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多糖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化疗后骨髓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5
6
作者 王柳春 孙慧 李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3期1373-1376,共4页
目的:了解化疗药物环磷酰胺(CTX)对骨髓粒细胞释放过程的影响,并比较黄芪多糖(APS)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连续给药后的作用特点。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ELISA方法分别检测药物干预后不同时间点小鼠骨髓粒细胞L-选择素(CD62L)... 目的:了解化疗药物环磷酰胺(CTX)对骨髓粒细胞释放过程的影响,并比较黄芪多糖(APS)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连续给药后的作用特点。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ELISA方法分别检测药物干预后不同时间点小鼠骨髓粒细胞L-选择素(CD62L)表达情况及血清可溶性L-选择素(sCD62L)的浓度,同时计数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1)实验小鼠在给予化疗药物后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在第7、10、14天与化疗前(第0天)比较均出现显著降低(2.02±0.27、2.96±0.65、3.43±1.37比6.13±0.70,P均<0.05),但呈逐渐上升趋势。骨髓粒细胞CD62L阴性表达率第7天与化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13.20±1.30比14.25±1.89,P>0.05),第10天和第14天比化疗前均显著升高(25.00±1.41、25.00±2.65比14.25±1.89,P<0.05),且与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呈正相关(r=0.8988,P<0.05);2)APS和G-CSF均能提高小鼠经化疗药物干预后外周血白细胞数量,APS能在第7天快速下调骨髓粒细胞CD62L的表达;3)APS组血清sCD62L浓度波动范围为1.02~1.49μg/m(l任一时间点与化疗前比较P均>0.05);而G-CSF组第14天出现明显升高,与APS组比较有差异(2.04±0.33比1.49±0.17,P<0.05),且与另两个指标均具有正相关性。结论:实验小鼠在注射化疗药物第7天出现骨髓粒细胞释放功能障碍;APS可通过促进骨髓粒细胞释放来提高外周血白细胞数量,作用缓和、持久;而G-CSF主要促进骨髓粒细胞增殖,作用强烈,并可能促进幼稚粒细胞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多糖 集落刺激因子 L-选择素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小鼠移植瘤及正常组织中血管相关因子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4
7
作者 张翠翠 陈程 +3 位作者 金子良 李娜 王晶 李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952-956,共5页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rh-endostatin,商品名:恩度,endostar)的抗肿瘤及抗血管生成效应,比较其对移植瘤、心肌及肾脏组织中神经型一氧化氮合成酶(neuron NOS,n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dothelial NOS,eNOS)mRNA、血管生...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rh-endostatin,商品名:恩度,endostar)的抗肿瘤及抗血管生成效应,比较其对移植瘤、心肌及肾脏组织中神经型一氧化氮合成酶(neuron NOS,n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dothelial NOS,eNOS)mRNA、血管生成因子表达和微血管密度及结构的影响,探讨其对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的原因。方法:将36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不接种瘤块,注射生理盐水)、药物对照组(不接种瘤块,注射恩度)、模型组(接种瘤块,注射生理盐水)和实验组(接种瘤块,注射恩度),每日1次,处理28天。实验前、后称量小鼠体重,测量移植瘤体积;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小鼠移植瘤、心脏及肾脏组织中nNOS、eNOSmRNA的表达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移植瘤及肾脏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微血管密度(MVD);以CD34与Masson双色染色法观察微血管结构的变化结果:1)实验组移植瘤体积增长(75.60 mm^3)小于模型组(131.89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各组小鼠体重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609)。2)药物对照组及实验组小鼠肾脏组织中nNOS及eNOSmRNA表达量均下调(P<0.05),心肌组织中nNOSmRNA表达下调(P<0.05)、eNOSmRNA却未见明显变化;各组小鼠移植瘤组织中nNOS及eNOSmRNA表达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移植瘤组织中MMP-9和VEGF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MMP-2、HIF-1α及各组小鼠肾脏组织MMP-2、MMP-9、HIF-1α、VEGF表达无明显变化;移植瘤组织的MVD显著降低,胶原覆盖血管的比例升高,而肾脏组织中MVD和结构几乎无变化。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可下调移植瘤组织中MMP-9和VEGF蛋白的表达、降低MVD,抑制移植瘤的生长,并可使移植瘤血管趋向成熟,但不能降低肾脏组织中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表达、亦不能改变肾脏组织的MVD及微血管结构;其可下调心脏及肾脏组织NOSmRNA的表达,可能为应用中导致血压变化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 移植瘤 心肌 肾脏 微血管 NO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3例特殊类型肺腺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刘薇 张翠翠 李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846-850,共5页
目的:分析"细支气管肺泡癌(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 BAC)及具有其特征的混合型腺癌"(2004年分型)的不利预后因素,并经2011年肺腺癌新病理分型验证,确定此类肿瘤的重要预后因素、阐明两种分型在评估临床预后的连贯性。方... 目的:分析"细支气管肺泡癌(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 BAC)及具有其特征的混合型腺癌"(2004年分型)的不利预后因素,并经2011年肺腺癌新病理分型验证,确定此类肿瘤的重要预后因素、阐明两种分型在评估临床预后的连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74年3月至2007年5月收治并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且随访资料完整的193例BAC及具其特征的混合型腺癌患者资料,并将其中符合新分型的原位腺癌、微浸润癌与其他类型区别而单独分组,记录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有无肿瘤家族史、吸烟史、TNM分期、临床症状持续时间及治疗方法等因素;以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进行生存率显著性检验、Cox比例回归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评价各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全部患者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4.3%、60.6%、45.6%,中位生存期为53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确诊时临床分期(P<0.001)、出现临床症状(P=0.018)、原发病灶大小(P=0.039)、病理类型(P=0.028)及治疗方法选择(P=0.035)是影响预后的因素;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仅确诊时临床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其中符合新分型中的原位腺癌及微浸润癌患者预后最佳。结论:BAC及具有其特征的混合型腺癌较其他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预后好、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时的TNM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在评估临床预后方面,新肺腺癌分型与2004年分型具有连贯性,且更细化、更利于指导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支气管肺泡癌 原位腺癌 微浸润癌 临床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3例肺类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6
9
作者 陈程 李凯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582-586,共5页
背景与目的类癌在肺部肿瘤中较为少见、对其特点知之较少。本研究拟观察肺类癌(Pulmonary Carcinoid Tumors)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77年1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73例肺类癌临床资料,... 背景与目的类癌在肺部肿瘤中较为少见、对其特点知之较少。本研究拟观察肺类癌(Pulmonary Carcinoid Tumors)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77年1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73例肺类癌临床资料,分别对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家族史、组织类型、TNM分期等进行单及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全部患者的1年、3年、5年、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89.7%、68.4%、64.1%和55.8%,好于其它类型肺癌。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史(P=0.044)、TNM分期(P<0.001)、肿瘤大小(P=0.007)、肿瘤位置(P=0.032)、组织类型(P=0.009)、有无术后辅助治疗(P=0.001)、有无淋巴结转移(P=0.002)和M分期(P=0.001)是影响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P=0.005)、肿瘤位置(P=0.038)和TNM分期(P=0.046)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原发性肺类癌预后好于其他肺癌、确诊主要依靠术后病理诊断,根治性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因素是肿瘤大小、位置及TNM分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类癌 预后因素 神经内分泌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及分娩后TA2小鼠T细胞亚群及IL-2水平变化在自发乳腺癌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璇 谷彦军 +5 位作者 黄纯 李岩 崔艳芬 徐少艳 张诗武 孙保存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2期1310-1314,共5页
目的:观察自发乳腺癌和妊娠及分娩后不同时间,TA2小鼠T细胞亚群及IL-2水平的变化,探讨妊娠及分娩在TA2小鼠自发乳腺癌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将TA2小鼠分为正常未妊娠组、自发瘤组、妊娠5、10、20天组和分娩后1、7、14、21天共9组,采... 目的:观察自发乳腺癌和妊娠及分娩后不同时间,TA2小鼠T细胞亚群及IL-2水平的变化,探讨妊娠及分娩在TA2小鼠自发乳腺癌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将TA2小鼠分为正常未妊娠组、自发瘤组、妊娠5、10、20天组和分娩后1、7、14、21天共9组,采用流式细胞术、ELISA等方法,测定小鼠脾脏CD3+、CD4+、CD8+T细胞亚群,计算CD4/CD8,并测定血清IL-2水平。结果:与正常未妊娠组比较,TA2小鼠妊娠及分娩后不同时间内CD3+T细胞亚群百分比均有下降(P<0.01),在妊娠10天下降至最低(P<0.01),CD4+细胞百分比、CD4+/CD8+在妊娠20天降至最低(P<0.01;P<0.05),而CD8+细胞百分比升至最高(P<0.01)。与自发瘤组比较,除妊娠10天CD3+T细胞亚群百分比与荷瘤小鼠无明显差别外,其他各组均高于自发瘤组(P<0.05或P<0.01);妊娠期各组CD4+、CD8+、CD4/CD8均与自发瘤组无差别。IL-2在妊娠期间有所下降,以10天和20天组下降显著(P<0.05),分娩后1天恢复至正常未妊娠时水平,但在分娩后7、14、21天又逐渐下降,在分娩后21天明显低于正常未妊娠组(P<0.01),甚至与自发瘤组接近(P<0.01)。结论:妊娠和分娩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TA2小鼠T细胞亚群分布和IL-2水平的变化,使其细胞免疫功能受抑制,成为TA2小鼠自发性乳腺癌发生的可能诱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2 自发性乳腺癌 妊娠 T细胞亚群 IL-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合并重症混合性感染个案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赵晓亮 林丽 +2 位作者 陈玉龙 肖建宇 王长利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736-740,共5页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由于病情复杂及自身状况较差,是重症或混合性感染高发人群,主要原因为多存有重症感染的高危因素,包括长期吸烟史、常罹患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肺阻塞及膨胀不良等造成肺部自洁功能下降,以及外科手术、放疗...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由于病情复杂及自身状况较差,是重症或混合性感染高发人群,主要原因为多存有重症感染的高危因素,包括长期吸烟史、常罹患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肺阻塞及膨胀不良等造成肺部自洁功能下降,以及外科手术、放疗、化疗等相关治疗和药物对机体造成的免疫抑制等。肺癌合并重症感染临床表现多样,原因机制复杂,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差。临床治疗上缺乏完善的疗效评价体系,存在临床及影像学上变化不同步,同时需与多种疾病相鉴别。现介绍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肺部肿瘤科2011年3月收治的1例经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合并重症混合性感染的病例。该患者化疗过程中出现重症混合性肺感染,经综合治疗后效果较佳。同时探讨肺癌合并重症混合性感染的鉴别诊断和治疗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重症感染 治疗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可忽视的晚期肺癌化疗前后肺感染菌谱及其耐药性变化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竹君 程鑫 李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428-430,434,共4页
目的:比较晚期肺癌(ⅢB期及Ⅳ期)患者化疗前、后肺部感染菌谱分布特点及其对抗生素敏感性的变化,探索多周期(≥4)化疗患者的最佳抗生素使用方案。方法:采集本院2005年1月~2007年5月住院治疗的181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化... 目的:比较晚期肺癌(ⅢB期及Ⅳ期)患者化疗前、后肺部感染菌谱分布特点及其对抗生素敏感性的变化,探索多周期(≥4)化疗患者的最佳抗生素使用方案。方法:采集本院2005年1月~2007年5月住院治疗的181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化疗前、后痰标本共309例次进行病原菌培养,并作20种常用抗生素药敏试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化疗前痰标本145例次、化疗后164例次。阳性菌株(依常见程度)化疗前、后均为白色念珠菌、阴沟肠杆菌、粘膜炎布兰汉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无统计学差异(Z=-0.005,P=0.996)。化疗前、后主要敏感抗生素为氟康唑、伊曲康唑、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等,其敏感性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氨苄西林、亚胺培南、氨曲南、头孢克罗、左旋氧氟沙星化疗后耐药性有所增加(P<0.05),而头孢唑啉与头孢西丁化疗后耐药性降低(P<0.05)。结论:1)晚期肺癌患者化疗前肺部真菌感染率较以前报道升高;2)晚期肺癌患者化疗前、后肺部感染病菌谱变化不明显;3)化疗对各主要敏感抗生素敏感性影响不大;4)晚期肺癌患者多周期化疗后引起部分抗生素耐药性增加,主要集中在二代头孢菌素类及青霉素类抗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感染 抗生素 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与多西紫杉醇不同顺序用药调控移植瘤组织MMP及抗瘤效应观察 被引量:4
13
作者 袁静 李凯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580-585,共6页
背景与目的通过药物干预性动物实验,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rh-endostatin)与多西紫杉醇不同顺序联合用药后MMP-2及相关因子的变化及其对移植瘤生长与血管生成的影响,探索两药联合的作用机制和最佳抗肿瘤方案。方法建立肺腺癌A549荷瘤... 背景与目的通过药物干预性动物实验,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rh-endostatin)与多西紫杉醇不同顺序联合用药后MMP-2及相关因子的变化及其对移植瘤生长与血管生成的影响,探索两药联合的作用机制和最佳抗肿瘤方案。方法建立肺腺癌A549荷瘤裸鼠模型,分两个阶段进行实验。第一阶段: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400μg·d-1,d1-d14)和多西紫杉醇组(多西紫杉醇10mg·kg-1·3d-1,d1-d14);第二阶段:将荷瘤小鼠随机分为同时用药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400μg·d-1、d1-d35,多西紫杉醇10mg·kg-1·3d-1、d1-d19)、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400μg·d-1、d1-d35,多西紫杉醇10mg·kg-1·3d-1、d16-d34)和模型组。实验中动态测量移植瘤体积,结束后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MP-2、TIMP-2、EMMPRIN表达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VD)。结果两单药组比较,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组MMP-2和EMMPRIN表达下调较多西紫杉醇组(P=0.024,P=0.081)明显,两组间TIMP-2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联合组用药结束时,同时用药组与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组的移植瘤体积小于模型组(P<0.001,P=0.003),且MMP-2表达均明显下调、微血管数减少(P<0.05),但同时用药组对肿瘤生长的抑制较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组明显;与模型组相比,同时用药组TIMP-2上调(P=0.001)、EMMPRIN下调(P=0.018),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组未见相似结果。结论同时用药方案可以从TIMP-2、EMMPRIN两个环节下调MMP-2的表达,从而更好地抑制肿瘤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 多西紫杉醇 用药顺序 基质金属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1例肺实性型腺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娜 李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970-973,共4页
目的:探讨肺实性型腺癌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75年7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61例肺实性型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54例、非手术治疗7例分别对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淋巴结转... 目的:探讨肺实性型腺癌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75年7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61例肺实性型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54例、非手术治疗7例分别对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pTNM分期等因素进行预后分析。Kaplan-Meie 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进行生存率显著性检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价各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全部患者的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7.3%、44.8%和25.2%。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P<0.001)、有无淋巴结转移(P=0.014)、M分期(P=0.013)、pTNM分期(P=0.006)、治疗方式(P<0.001)和手术方式(P=0.006)是影响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P=0,015)、有无淋巴结转移(P<0.001)、M分期(P=0.013)和治疗方式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肺实性型腺癌发生率低,缺乏特异性临床表征,较易发生淋巴结转移,预后差影响其预后的因素主要为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M分期和治疗方式根治性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争取早期正确诊断、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是提高生存率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性型腺癌 肺腺癌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M1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非小细胞肺癌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金子良 陈冲 +1 位作者 蒋日成 李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1524-1527,共4页
目的:原癌基因PIM1通过活化下游基因,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及肿瘤形成。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人群PIM1基因启动子区(-1 882A>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非小细胞肺癌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法检测25例患者及25例正常对... 目的:原癌基因PIM1通过活化下游基因,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及肿瘤形成。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人群PIM1基因启动子区(-1 882A>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非小细胞肺癌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法检测25例患者及25例正常对照者的PIM1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法检测20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以及189例正常对照者-1 882A>T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并进行病例、对照相对危险度分析。结果:等位基因-1 882T在肺癌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中频率分别为6.8%和11.0%,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5)。相对危险度分析显示携带TA+TT基因型者发生非小细胞肺癌的风险明显低于携带AA基因型者(OR=0.568,95%CI=0.335~0.962,P=0.034)。结论:中国人中PIM1基因启动子区单核苷酸多态性(-1 882A>T)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可能有关,T等位基因的存在可能降低肺癌发生的风险,可能是发生非小细胞肺癌的保护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M1 单核苷酸多态性 非小细胞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疗诱导的白细胞减少症可预测小细胞肺癌生存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薇 张翠翠 李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45-348,共4页
目的:化疗是小细胞肺癌的标准治疗方式,而白细胞减少症是其常见的不良反应。本文研究旨在评估化疗诱导的白细胞减少症是否可作为预测小细胞肺癌患者疗效及生存的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45例接受4~10个周期标准化疗的小细胞肺癌患者... 目的:化疗是小细胞肺癌的标准治疗方式,而白细胞减少症是其常见的不良反应。本文研究旨在评估化疗诱导的白细胞减少症是否可作为预测小细胞肺癌患者疗效及生存的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45例接受4~10个周期标准化疗的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WHO标准将白细胞减少症分为无白细胞减少症(0级)、轻度(1~2级)及重度白细胞减少症(3~4级)。主要研究终点为总生存时间。结果:化疗诱导的白细胞减少症与总生存时间之间明显相关,轻度白细胞减少的患者有较长的总生存期。轻度白细胞减少症的死亡危险比为0.687(95%CI:0.506~0.943),而重度白细胞减少症的死亡危险比为0.901(95%CI:0.669~1.214)。无白细胞减少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3个月、轻度与重度白细胞减少症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7个月和14个月。结论: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过程中诱发的白细胞减少程度与患者生存有关,轻度白细胞减少的患者有较长的总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 化疗 白细胞减少症 总生存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管生成治疗:敢问路在何方?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1488-1490,共3页
肺癌的常规化疗已进入难以突破的"疗效瓶颈",针对其发病关键环节的分子靶向治疗逐渐成为21世纪最具希望的方法.目前,EGFR-TKI靶向治疗一路高歌猛进,而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在经历了振奋与鼓舞之后遭遇质疑.如何深入研究抗血管机制、实... 肺癌的常规化疗已进入难以突破的"疗效瓶颈",针对其发病关键环节的分子靶向治疗逐渐成为21世纪最具希望的方法.目前,EGFR-TKI靶向治疗一路高歌猛进,而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在经历了振奋与鼓舞之后遭遇质疑.如何深入研究抗血管机制、实现真正的个体化治疗任重道远.笔者对抗血管治疗的疑惑及前景进行剖析与解读,希望能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管生成 肺癌 贝伐单抗 血管内皮抑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治疗的个案分析
18
作者 王柳春 刘竹君 +2 位作者 肖建宇 袁静 李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891-895,共5页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不佳,总生存期为5~6个月,1年生存率为20%~25%,常规化疗延长2~3个月,对于这种情况目前出现了针对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新手段,如抗肿瘤新生血管治疗及靶向治疗;同时根据患者的体质状态、病理类型、肿瘤细胞的...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不佳,总生存期为5~6个月,1年生存率为20%~25%,常规化疗延长2~3个月,对于这种情况目前出现了针对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新手段,如抗肿瘤新生血管治疗及靶向治疗;同时根据患者的体质状态、病理类型、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及生存益处。现介绍1例经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肺部肿瘤内科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例。该患者经常规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后效果较佳,并通过CT灌注成像及检测循环血管内皮细胞水平进行多角度疗效评价,为建立完善的疗效评价体系建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个体化治疗 血管内皮抑素 CT灌注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卢比替康胶囊Ⅰ期临床耐受试验结果分析
19
作者 王柳春 黄纯 +4 位作者 袁静 吴春娃 林丽 陈鹏 李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8-60,共3页
目的:评价口服卢比替康在治疗恶性肿瘤中的耐受及疗效情况。方法:受试者接受卢比替康单次或连续治疗,观察此过程中患者的生命体征、不良反应及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常规,凝血功能,血生化及心电图),并在连续治疗1个周期后行影... 目的:评价口服卢比替康在治疗恶性肿瘤中的耐受及疗效情况。方法:受试者接受卢比替康单次或连续治疗,观察此过程中患者的生命体征、不良反应及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常规,凝血功能,血生化及心电图),并在连续治疗1个周期后行影像学检查以评价疗效。结果:共有30例患者参加单次试验和20例患者参加连续试验,主要不良反应为Ⅰ-Ⅱ度血液学毒性、血尿、蛋白尿、恶心、呕吐及心电图改变。在可评价疗效的13例患者中,PR1例,SD8例,疾病控制率(DCR)为69.2%。结论:晚期耐药的肿瘤患者口服卢比替康耐受良好且有一定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比替康 恶性肿瘤 Ⅰ期临床试验 耐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2例肺乳头状腺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20
作者 金子良 李娜 +2 位作者 张翠翠 陈程 李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1217-1220,共4页
目的:观察肺乳头状腺癌(lung papillary adenocarcinoma,LPA)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70年9月至2008年11月收治的142例肺乳头状腺癌,分别分析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家族史、TNM分期... 目的:观察肺乳头状腺癌(lung papillary adenocarcinoma,LPA)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70年9月至2008年11月收治的142例肺乳头状腺癌,分别分析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家族史、TNM分期等对预后的影响。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进行生存率显著性检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临床特征与其他类型腺癌相似,1、3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60.0%、34.5%、25%。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P=0.039)、吸烟史(P=0.001)、肿瘤大小(P<0.001)、有无淋巴结转移(P<0.001)、有无远处转移(P<0.001)、pTNM分期(P<0.001)是影响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吸烟史(P<0.001)、肿瘤大小(P=0.003)、有无淋巴结转移(P=0.001)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肺乳头状腺癌的诊断主要依靠术后病理,缺乏特异性临床表征,吸烟史、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腺癌 临床特征 预后因素 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