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直肠癌保肛手术局部复发的形式探讨TME与扩大根治术的互补性 被引量:5
1
作者 赵鹏 庄严 +3 位作者 岳欣 柳建中 董新舒 郝希山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3期1359-1361,共3页
目的:从直肠癌保肛手术局部复发形式探讨TME和扩大根治术的差异和互补性。方法:分析1975年10月~2001年5月收治的术后局部复发的81例的复发形式、发生原因及治疗情况。结果:81例中,吻合口及其周围组织复发49例,局部淋巴结转移17例,多部... 目的:从直肠癌保肛手术局部复发形式探讨TME和扩大根治术的差异和互补性。方法:分析1975年10月~2001年5月收治的术后局部复发的81例的复发形式、发生原因及治疗情况。结果:81例中,吻合口及其周围组织复发49例,局部淋巴结转移17例,多部位复发15例。改行腹会阴联合切除58例,其中合并周围脏器的全盆或后盆腔脏器切除6例;行Hartmann术4例;单纯双腔造瘘12例;探查7例,手术切除率76.5%(62/81),其中32例达到临床根治,根治率39.5%(32/81),根治切除的5年生存率是34.4%(11/32)。结论:直肠癌手术时,为防止术后局部复发,根据病情兼顾扩大根治术和TME原则,合理实施手术是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复发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输注途径对CIK细胞治疗后的体内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5
2
作者 岳欣 李慧 +2 位作者 于津浦 任秀宝 郝希山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4-228,共5页
目的探讨经不同途径输注后CIK细胞的体内分布和代谢情况。方法分别以同位素32P-αdATP和荧光染料CM-DiI标记CIK细胞,而后经尾静脉途径和腹腔途径注射入裸鼠体内,用放射性定量检测方法和荧光显微镜检测方法分析CIK细胞在各器官的动态分... 目的探讨经不同途径输注后CIK细胞的体内分布和代谢情况。方法分别以同位素32P-αdATP和荧光染料CM-DiI标记CIK细胞,而后经尾静脉途径和腹腔途径注射入裸鼠体内,用放射性定量检测方法和荧光显微镜检测方法分析CIK细胞在各器官的动态分布。结果CIK细胞输入裸鼠体内后,迅速分布至肝、脾、肾、肺、胃、肠等器官,其中肝、脾、肾的分布浓度最高;CIK细胞输入体内的早期,尾静脉注射途径中肺最先达到分布高峰,而腹腔注射途径中腹腔内器官率先达到分布高峰;CIK细胞在肝、脾的存活可达2周以上。结论CIK细胞体内分布的广泛性表明它可以用于身体各部位恶性肿瘤的治疗;血管输入途径可能更适于血供丰富器官肿瘤的治疗,而体腔输入途径也许更适合于体腔内恶性渗液或局限病灶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K细胞 输注途径 体内分布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位嗜铬细胞瘤17例 被引量:4
3
作者 庄严 赵鹏 +1 位作者 柳建中 张连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68-571,共4页
目的:总结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以增进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75年至2008年共17例经病理证实为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中,良性者占70.59%(12/17),恶性者占29.41%(5/17)。单发者... 目的:总结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临床特点,以增进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75年至2008年共17例经病理证实为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中,良性者占70.59%(12/17),恶性者占29.41%(5/17)。单发者占88.24%(15/17),多发者占11.76%(2/17)。血压正常者占52.94%(9/17),伴有高血压病史者占47.06%(8/17)。17例患者中检测24小时尿3-甲氧基4羟基苦杏仁酸(VMA)共11例,其中7例高于正常,VMA异常升高阳性率为63.64%(7/11)。17例中1例发生于膀胱,余16例均发生于腹部:腹主动脉旁41.18%(7/17)、下腔静脉旁17.65%(3/17)、肾门附近11.76%(2/17),邻近胰头、降结肠、十二指肠水平部、骶骨前各5.88%(1/17)。位于脊柱左侧占52.94%(9/17),位于脊柱右侧占41.18%(7/17),位于脊柱中央占5.88%(1/17)。病灶最大直径>5cm者占82.35%(14/17),<5cm者占17.65%(3/17)。17例中手术治疗者占94.12%(16/17),根治性切除肿瘤者占70.59%(12/17),姑息性切除肿瘤者占5.88%(1/17),无法切除仅行病理学检查明确病理者占17.65%(3/17)。开腹手术中触摸或挤压肿物时,46.67%(7/15)出现血压明显增高。结论:异位嗜铬细胞瘤很少见,早期诊断较困难。其恶性发病率较发生在肾上腺的嗜铬细胞瘤高;病理学检查不是恶性嗜铬细胞瘤诊断的金标准。患者常伴高血压病史;病灶多邻近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肾门;单发者较多;就诊时肿瘤最大直径常在5cm以上;检测24小时尿VMA是诊断的重要生化指标;手术切除是唯一的根治性治疗手段,术中触摸或挤压肿物时易出现血压明显增高。根治性切除预后良好;手术成败关键之一是良好的术前扩容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位嗜铬细胞瘤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胆囊癌SP细胞的分离及其干细胞标记物的表达 被引量:3
4
作者 胡均 柳建中 +2 位作者 岳欣 李健 秦仁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4-47,共4页
目的:探索在人胆囊癌GBC-SD细胞系中是否存在具有干细胞特性的SP细胞(side population cells),以及SP细胞、非SP细胞和GBC-SD细胞系表达常见干细胞标记物ABCG2、Oct-4、CD34的情况。方法:采用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技术(FACS)分选出人胆囊癌S... 目的:探索在人胆囊癌GBC-SD细胞系中是否存在具有干细胞特性的SP细胞(side population cells),以及SP细胞、非SP细胞和GBC-SD细胞系表达常见干细胞标记物ABCG2、Oct-4、CD34的情况。方法:采用荧光激活细胞分选技术(FACS)分选出人胆囊癌SP细胞和非SP细胞,通过RT-PCR、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术以及免疫荧光化学技术检测SP细胞、非SP细胞以及GBC-SD细胞系表达ABCG2、Oct-4和CD34的情况。结果:人胆囊癌GBC-SD细胞系中存在着少量的具有干细胞潜能的SP细胞,其所占的比例为(0.64±0.08)%,SP细胞相对于非SP细胞和GBC-SD细胞,具有更强的体外侵袭力(P<0.05);并且ABCG2在胆囊癌SP细胞中呈现出高表达的状态(89.56±3.86)%,在非SP细胞中几乎不表达(1.32±0.49)%,在未分选胆囊癌细胞系中ABCG2呈弱表达(12.37±1.61)%,P=0.001;Oct-4在三种细胞中的表达分别为:(94.87±1.40)%、(88.16±2.34)%、(90.17±1.61)%,P>0.05;CD34在mRNA水平高表达于非SP细胞和GBC-SD细胞,不表达于SP细胞;在蛋白水平几乎均不表达于这三种细胞,其含量依次为:(1.78±0.51)%、(0.63±0.21)%、(0.96±0_38)%,P>0.05。结论:人胆囊癌GBC-SD细胞系中存在具有干细胞特性的SP细胞,并且具有ABCG2^+Oct-4^+CD34^-的表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癌 SP细胞 肿瘤干细胞 流式细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109对人宫颈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表现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刘燕青 李雪华 +3 位作者 谷彦军 刘亚敏 刘春蓉 刘凯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66-969,共4页
目的探讨CD109表达与人宫颈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正常宫颈组织14例、宫颈上皮内瘤变3级(CIN3)组织14例、宫颈浸润性鳞状细胞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瘤组织12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病理学... 目的探讨CD109表达与人宫颈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正常宫颈组织14例、宫颈上皮内瘤变3级(CIN3)组织14例、宫颈浸润性鳞状细胞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瘤组织12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病理学分级宫颈组织中CD109和Ki-67的表达,并采用Western blotting进一步验证。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CD109和Ki-67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CD109的表达随病变进展逐渐增强,在宫颈浸润性鳞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瘤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宫颈和CIN3组织中的表达(P<0.05)。Ki-67的表达随着宫颈病变的进展呈现增高趋势,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09与Ki-67的表达阳性率呈正相关(r=0.953,P<0.01)。结论 CD109与宫颈鳞癌细胞增殖相关,且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病理学 临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排便习惯改变——腹泻大便变细
6
作者 刘凯 岳欣 +1 位作者 王家仓 柳建中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466-468,共3页
患者因排便习惯改变1个半月入院。乙状结肠肿物阻塞肠腔,肠镜无法通过,但CT、钡灌肠提示存在另一高位肿瘤。术中探查全大肠,证实同时存在脾曲癌灶。术后两处病变病理为恶性,诊断为同时性双原发癌。多原发性大肠癌易漏误诊,应术前多种检... 患者因排便习惯改变1个半月入院。乙状结肠肿物阻塞肠腔,肠镜无法通过,但CT、钡灌肠提示存在另一高位肿瘤。术中探查全大肠,证实同时存在脾曲癌灶。术后两处病变病理为恶性,诊断为同时性双原发癌。多原发性大肠癌易漏误诊,应术前多种检查手段相结合,术中全面探查,术后随访,行标准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原发性大肠癌 同时多原发癌 异时多原发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