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瘤发生的表观遗传学:进展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先火 赵秀娟 +2 位作者 邱立华 王华庆 王玺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01-707,共7页
表观遗传(epigenetics)指所有不通过DNA序列改变就能影响基因表达(从而决定细胞乃至个体表型)的、可遗传的(即可伴随细胞分裂传递下去)调控方式,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miRNA、朊病毒等。表观遗传调控在干细胞... 表观遗传(epigenetics)指所有不通过DNA序列改变就能影响基因表达(从而决定细胞乃至个体表型)的、可遗传的(即可伴随细胞分裂传递下去)调控方式,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miRNA、朊病毒等。表观遗传调控在干细胞自我更新、定向分化、器官发育等生命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观遗传 肿瘤 DNA甲基化 组蛋白修饰 染色质组装和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瘤相关血栓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鹏飞 李亚妮 +2 位作者 李兰芳 刘贤明 王华庆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596-599,共4页
目的:本研究主要分析和总结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lism,VTE)的临床特点,为预防和治疗ML相关VTE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经病理... 目的:本研究主要分析和总结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lism,VTE)的临床特点,为预防和治疗ML相关VTE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4 256例ML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诊断依据WHO的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标准(第4版)。结果:ML相关VTE的发病率为7.1%,NHL患者并发VTE的发病率为5.7%,HL患者并发VTE的发病率为1.3%;16.4%的患者在治疗前形成血栓,75.8%的患者血栓发生在化疗的前3个周期。上肢和颈部静脉血栓事件共146次(48.4%),下肢静脉血栓事件共89次(29.5%)。结论:ML相关VTE的发病率较高,上肢和颈部静脉血栓发生率较下肢更常见,在化疗的前3个周期中血栓的发生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静脉血栓栓塞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胡索合剂预防和治疗肿瘤化疗性静脉炎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冯莉霞 王华庆 贺瑾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1073-1076,共4页
目的:以延胡索、大黄、侧柏叶、蒲黄等几味中草药为主要组方的"静炎安",用于化疗药物外渗性损伤及化疗性静脉炎的外敷,本研究旨在观察静炎安对兔耳缘静脉化疗性静脉炎的防护机制。方法:选取24只大白兔,建立兔耳缘模型,并分为... 目的:以延胡索、大黄、侧柏叶、蒲黄等几味中草药为主要组方的"静炎安",用于化疗药物外渗性损伤及化疗性静脉炎的外敷,本研究旨在观察静炎安对兔耳缘静脉化疗性静脉炎的防护机制。方法:选取24只大白兔,建立兔耳缘模型,并分为静炎安组、硫酸镁组、空白对照组,分别采取静炎安湿敷、硫酸镁湿敷、无任何干预措施。观察静脉炎发生情况,并于干预后48h、7d取局部静脉及周围组织切片行HE染色,观察病理损伤程度及愈合情况;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细胞间黏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观察VEGF、ICAM-1表达情况。结果:静炎安组较硫酸镁组及空白对照组静脉炎损伤程度轻,愈合早,VEGF、ICAM-1表达下调。结论:静炎安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修复,减轻炎症反应,进而对化疗性静脉炎有良好的防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胡索合剂 化疗性静脉炎 动物模型 VEGF ICAM-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罗华联合CTOP方案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3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韩霞 王华庆 +6 位作者 刘贤明 邱立华 张会来 钱正子 李维 崔秀珍 郝希山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38-341,共4页
目的:评价美罗华联合环磷酰胺、吡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R-CTOP方案)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5例经病理证实为CD20+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R-CTO... 目的:评价美罗华联合环磷酰胺、吡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R-CTOP方案)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5例经病理证实为CD20+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R-CTOP方案化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性别、年龄、疾病分期、病理类型、LDH水平及IPI评分等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35例患者中33例可评价疗效,其中完全缓解(CR)17例(51.5%),部分缓解(PR)11例(33_3%),有效率(CR+PR)84.8%。23例初治患者中,CR13例(56.5%),PR8例(34.8%),有效率(CR+PR)91_3%;10例复发难治患者中,CR4例(40%),PR3例(30%),有效率70%。疗效与性别、疾病分期、病理类型、LDH水平及IPI评分等因素无显著相关,年龄对疗效有一定影响(P=0.012)。35例患者中无治疗相关死亡,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Ⅲ~Ⅳ度白细胞下降32.1%),心脏毒性和脱发较轻,主要为Ⅰ~Ⅱ级反应。其它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均可耐受。结论:R-CTOP方案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有效率高且不良反应轻微,可作为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特别是老年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优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妥昔单抗 非霍奇金淋巴瘤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7例原发骨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赵静 王华庆 +5 位作者 钱正子 张会来 邱立华 周世勇 李兰芳 付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1118-1119,1123,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骨恶性淋巴瘤(primary bone lymphoma,PBL)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6月至2009年5月本院收治的37例PTL患者的临床资料,以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 目的:探讨原发骨恶性淋巴瘤(primary bone lymphoma,PBL)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6月至2009年5月本院收治的37例PTL患者的临床资料,以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以评估独立的预后因素。结果:37例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61(18~85)岁,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骨痛,局部软组织肿胀、肿块形成和病理性骨折。78%患者的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经化疗和/或放疗,18例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13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3例稳定(stable disease,SD),2例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中位随访时间32(7~171)个月,5年和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9.5%和43.2%。患者接受4周期以上化疗,B细胞淋巴瘤加用利妥昔单抗者疗效较好。多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B症状、年龄和结外受侵数是PBL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PBL应采取综合治疗,同时给予蒽环类药物为主的全身化疗,B细胞淋巴瘤首选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给予帕米膦酸盐治疗骨病变。AnnArbor分期、B症状、年龄和结外受侵数为PBL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骨恶性淋巴瘤 临床特点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原发睾丸淋巴瘤的临床特点与诊治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宋拯 王华庆 +7 位作者 钱正子 张会来 翟琼莉 姚欣 肖建宇 宋秀宇 王佩国 王亚非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799-803,共5页
睾丸淋巴瘤发病率占睾丸肿瘤1%~9%,全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1%~2%。病理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最常见。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睾丸无痛性肿大,呈进行性加重,有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的B症状者占25%~41%。局部阴囊部位多受累,中枢神经系... 睾丸淋巴瘤发病率占睾丸肿瘤1%~9%,全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1%~2%。病理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最常见。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睾丸无痛性肿大,呈进行性加重,有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的B症状者占25%~41%。局部阴囊部位多受累,中枢神经系统复发常见。治疗多采用以R-CHOP联合预防性鞘注化疗及对侧睾丸放疗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现介绍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瘤科收治的1例睾丸原发的恶性淋巴瘤及其诊治的多学科综合讨论供大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睾丸淋巴瘤 综合治疗 鞘注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例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7
作者 李雅妮 王华庆 +3 位作者 邱立华 钱正子 张会来 付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1124-1126,共3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PCLBCL,leg type)的发病率、发病年龄、临床特点、转移规律、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1970年1月至2010年9月间收治的4例PCLBCL,leg type患者的资料,结合性别、年龄、首发部位(腿... 目的:分析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PCLBCL,leg type)的发病率、发病年龄、临床特点、转移规律、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1970年1月至2010年9月间收治的4例PCLBCL,leg type患者的资料,结合性别、年龄、首发部位(腿型或非腿型)、病变范围、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B症状、复发情况、转移部位、治疗方法、生存期等分析预后相关因素。结果:1970年1月至2010年9月间天津市平均人口数中腿型PCLBCL的发病率为4.8/1 000万。4例患者中男2例,女2例;年龄2~55岁,中位年龄29岁。临床表现多为大小不一的结节或肿块。首发部位:腿型3例,非腿型(头颈部)1例。病变范围:局限性病变者3例,弥漫性病变者1例。随访显示1例出现淋巴结受累。采用手术+化疗3例,单纯手术1例。化疗主要采用CHOP或CHOP样方案。中位生存时间仅为30.5个月。男、女患者平均生存期分别为25、219.5个月,腿型、非腿型平均生存期分别为162、3个月。局限性、弥漫性病变平均生存期分别为158、14个月,复发(是、否)平均生存期分别为30.5、214个月。结论:腿型PCLBCL是一种罕见的结外淋巴瘤,临床症状不典型,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推荐以手术+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预后可能与性别、首发部位、病变范围、有无复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腿型 发病率 临床特点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8
作者 周世勇 王华庆 +7 位作者 张会来 邱立华 钱正子 李维 侯芸 付凯 刘贤明 崔秀珍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1154-1158,共5页
目的:比较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自身交叉对照,选择初治恶性肿瘤患者接受2个周期相同方案的化疗... 目的:比较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自身交叉对照,选择初治恶性肿瘤患者接受2个周期相同方案的化疗,其中试验周期给予PEG—rhG—CSF100μg/kg皮下注射一次,对照周期每日一次皮下注射rhG—CSF5μg/kg,直至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在低谷后连续两次检查≥5.0×10^9/L。结果:入组78例患者,在76个试验周期和74个对照周期中,ANC〈1.5×10^9/L的发生率分别为30-26%和21.16%,持续时间分别为2.34d和2.31d;ANC〈0.5×10^9/L的发生率分别为3.8%和3.0%;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11.59%和9.60%(P均〈0.05)。试验药和对照药的不良反应均为骨骼肌肉疼痛、乏力、发热、头晕等,发生率与严重程度相似。结论:PEG—rhG—CSF一次给药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与rhG—CSF多次给药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聚乙烯二醇类 临床试验 中性粒细胞减少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高表达耐药细胞系的建立及其耐药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会来 孙燕 +2 位作者 宋拯 刘贤明 王华庆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3期768-771,776,共5页
目的:建立稳定表达乳腺癌耐药蛋白(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BCRP)的小鼠成纤维细胞系PA317/BCRP,初步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从乳腺癌耐药细胞系MCF-7/ADR中克隆BCRP基因。将编码序列克隆导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转化感受态E... 目的:建立稳定表达乳腺癌耐药蛋白(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BCRP)的小鼠成纤维细胞系PA317/BCRP,初步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从乳腺癌耐药细胞系MCF-7/ADR中克隆BCRP基因。将编码序列克隆导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转化感受态E.Coli DH5α,获得重组质粒pcDNA3.1/BCRP,酶切并测序鉴定。用电穿孔法将质粒转染PA317细胞,同时转染pcDNA3.1/EGFP。G418筛选阳性克隆。阳性转染细胞提取细胞总RNA,RT-PCR检测BCRP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BCRP蛋白表达。MTT法检测耐药克隆PA317/BCRP细胞对米托蒽醌(Mitoxantrone,MTZ)耐药性,罗丹明123外排实验验证转染后细胞外排罗丹明123功能。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下游靶点AKT表达变化。结果:构建质粒pcDNA3.1/BCRP,转染PA317细胞,G418筛选。RT-PCR和Western blot,均检测到细胞中BCRP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与空质粒转染细胞、未转染细胞对照组相比,PA317/BCRP细胞对MTZ耐药性增强,且外排罗丹明123能力增强。检测PI3K-AKT途径下游靶点AKT蛋白磷酸化水平在PA317/BCRP细胞内明显增高。结论:1、成功获得稳定表达BCRP的PA317细胞系—PA317/BCRP,经MTF和罗丹明123外排实验证实,其耐药和外排功能增强。2、检测PA317/BCRP细胞PI3K-AKT途径下游靶点AKT的表达,观察到耐药细胞的AKT表达含量明显高于转染空质粒和未转染的PA317细胞。推测BCRP可能通过影响AKT表达上调发挥其耐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耐药蛋白 转染 PA317细胞 耐药 信号转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