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瘤患者呼吸道感染嗜血杆菌的临床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张文芳 郑珊 +1 位作者 李丁 张鹏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1292-1293,1298,共3页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呼吸道感染嗜血杆菌的临床分布与耐药状况,为临床规范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2月至2010年11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住院的肿瘤患者早晨痰液样本,采用含有X、V因子的巧克力琼脂平板分离培养嗜血杆菌,...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呼吸道感染嗜血杆菌的临床分布与耐药状况,为临床规范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2月至2010年11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住院的肿瘤患者早晨痰液样本,采用含有X、V因子的巧克力琼脂平板分离培养嗜血杆菌,应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分析仪鉴定菌种,药敏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采用头孢硝噻吩纸片法检测β-内酰胺酶。结果:从7 333份呼吸道标本中检出316株嗜血杆菌,其中流感嗜血杆菌95株,副流感嗜血杆菌221株流感嗜血杆菌对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均敏感,对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26.3%、15.8%。对头孢类及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抗生素较敏感。副流感嗜血杆菌与流感嗜血杆菌的药敏谱相似。结论:大多数抗菌药物对肿瘤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嗜血杆菌仍保持良好的抗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血杆菌 耐药性 肿瘤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肿瘤患者肾功能指标的临床应用评价 被引量:6
2
作者 周云丽 张鹏 +4 位作者 张伟 师越 周伟 李悦国 左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12-216,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肌酐(Cr)、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 C)、尿素(Urea)、β2-微球蛋白(β2-MG)、基于血清Cr的估计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联合血清Cys C和Cr的估计GFR对恶性肿瘤患者肾功能损害的临床诊断应用价... 目的:探讨血清肌酐(Cr)、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 C)、尿素(Urea)、β2-微球蛋白(β2-MG)、基于血清Cr的估计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联合血清Cys C和Cr的估计GFR对恶性肿瘤患者肾功能损害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45例恶性肿瘤患者血清和尿液标本,检测其血清的Cr、Cys C、Urea、β2-MG和尿中Cr的浓度;以内生肌酐清除率计算cGFR,基于血清Cr及联合血清Cys C和Cr计算mGFR和uGFR,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清Cys C和β2-MG在肾功能损害的各期均较正常对照有明显升高(P<0.05),血清Urea在Ⅱ期时开始显著升高(P<0.05),而血清Cr在Ⅲ期时才显著升高(P<0.05);在肾功能损害的Ⅰ~Ⅲ期患者中,Cys C的异常率显著高于血清Cr;mGFR和uGFR两种肾小球率过滤估计方法与cGFR相关性良好,uGFR与cGFR的一致性高于mGFR,偏差小于mGFR。结论:血清Cys C和β2-MG检测有利于对恶性肿瘤患者肾功能损害早期诊断,联合血清Cys C和Cr计算的uGFR对恶性肿瘤患者肾功能损害的临床诊断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肾小球滤过率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肌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重症患者合并血液感染后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张青 张文芳 +2 位作者 郑珊 李丁 张鹏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22-324,共3页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肿瘤患者血液感染菌谱并对其相关危险因子进行研究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合并血液感染的重症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88例患者发生了血液感染,男性56例,女性32例...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肿瘤患者血液感染菌谱并对其相关危险因子进行研究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合并血液感染的重症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88例患者发生了血液感染,男性56例,女性32例,平均(65.8±24.2)岁。45例生存,43例死亡。血液感染常见菌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2株(37.8%)、大肠埃希氏菌15株(13.5%)以及白假丝酵母菌9株(8.1%)。单变量分析显示机械通气>7 d、中心静脉插管以及较高的APACHEⅡ评分是重症肿瘤患者合并血液感染后死亡的重要危险因子,其中机械通气>7 d为独立的死亡风险因子(OR=6.8,95%CI:2.5~18.4,P<0.001)。结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引起肿瘤患者血液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临床应据此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以减少重症肿瘤患者血液感染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血液感染 危险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前列腺癌γ-精浆蛋白人源Fab抗体的原核表达和特性鉴定
4
作者 张青 郝晓柯 +2 位作者 苏明权 刘家云 张鹏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902-905,共4页
目的:对从噬菌体抗体库筛选的抗γ-精浆蛋白(γ-sm)人源化Fab抗体进行表达纯化和生物学特性鉴定,为其应用于前列腺癌抗体导向酶—前药治疗奠定基础。方法:首先将重组表达载体γ-sm-hFab/pComb3X转化大肠杆菌并诱导其可溶性表达,亲和纯... 目的:对从噬菌体抗体库筛选的抗γ-精浆蛋白(γ-sm)人源化Fab抗体进行表达纯化和生物学特性鉴定,为其应用于前列腺癌抗体导向酶—前药治疗奠定基础。方法:首先将重组表达载体γ-sm-hFab/pComb3X转化大肠杆菌并诱导其可溶性表达,亲和纯化后采取Western-blot检测表达产物对γ-sm抗原结合特异性。其次分别采用抑制ELISA和竞争抑制ELISA方法分析表达纯化的抗γ-sm人源Fab抗体的亲和力和结合表位。最后采用竞争抑制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化超敏S-P法鉴定制备纯化的人源Fab抗体在前列腺癌细胞和组织上的结合分布特性。结果:成功诱导表达和纯化出理论分子量大小可溶性Fab抗体蛋白,含量约占细菌总可溶性蛋白的20.5%,Western-blot证实其能特异性结合识别γ-sm。抑制ELISA显示其表观结合常数(Ka)为0.78×10~8M^(-1),亲和力约为亲本鼠源单抗E4B7的37.5%,竞争抑制ELISA进一步显示,二者识别γ-Sm抗原蛋白上的表位相同。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化显示,表达纯化的人源Fab抗体可显著地与前列腺癌细胞和组织特异性结合,其结合主要分布在腺上皮内瘤和中低度恶性的前列腺癌组织上。结论:成功地对筛选的抗γ-sm人源Fab抗体进行了原核可溶性表达、纯化和免疫生物学特性鉴定,为其进一步应用于抗体导向酶—前药实验治疗前列腺癌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B抗体 人源化 原核表达 γ-精浆蛋白 前列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方法检测血清人附睾分泌蛋白在盆腔疾病诊断中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贾丽 张鹏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15-318,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人附睾分泌蛋白(human epididymis protein 4,HE4)在盆腔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电化学发光法(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ECLIA)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 目的:探讨血清人附睾分泌蛋白(human epididymis protein 4,HE4)在盆腔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电化学发光法(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ECLIA)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人附睾分泌蛋白的诊断准确性。方法:采用ECLIA检测211例患者血清HE4水平,包括85例卵巢癌、42例子宫内膜癌、21例子宫内膜异位症、33例盆腔良性疾病及30例健康对照者。结果以中位数表示,分析血清HE4在盆腔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并分别探明诊断卵巢癌及子宫内膜癌的最佳判定值。采用ELISA对其中卵巢癌组及卵巢良性疾病组血清HE4进行检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ROC-AUC),比较两种方法鉴别诊断卵巢良恶性疾病的准确性。结果:卵巢癌组、子宫内膜癌组血清HE4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卵巢良性疾病组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组;卵巢良性疾病组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HE4在鉴别诊断卵巢良恶性疾病、子宫内膜良恶性疾病时,其ROC-AUC分别为0.869和0.931,最佳诊断点分别为86.02 pmol/L和74.6 pmol/L。以卵巢良性肿瘤组作为对照,ECLIA法及ELISA法检测卵巢癌患者血清HE4的ROC-AUC分别为0.869和0.794。结论:HE4在盆腔疾病的诊断及良恶性鉴别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ECLIA法检测卵巢癌的诊断准确性优于ELISA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附睾分泌蛋白 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异位症 电化学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铰链蛋白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6
作者 杨冬 李悦国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1447-1448,1457,共3页
目的:研究线粒体铰链蛋白在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并对线粒体铰链蛋白与肝癌的恶性行为之间关系进行研究。方法:80例HCC、80例癌旁组织和50例正常肝组织标本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线粒体铰链蛋白染色方法为SP免疫组... 目的:研究线粒体铰链蛋白在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并对线粒体铰链蛋白与肝癌的恶性行为之间关系进行研究。方法:80例HCC、80例癌旁组织和50例正常肝组织标本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线粒体铰链蛋白染色方法为SP免疫组化法。结果:HCC组织中的线粒体铰链蛋白表达阳性率及其评分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P<0.05),而在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线粒体铰链蛋白的蛋白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肝硬化、病理学分级、术前AF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肿瘤的大小、癌栓、有无包膜以及TNM分期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线粒体铰链蛋白的表达与HCC的一些恶性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提示线粒体铰链蛋白可能是反映HCC发生发展、侵袭、转移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肝癌 线粒体铰链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