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球囊暂时阻断技术辅助外科治疗颈动脉相关肿瘤
1
作者 张强 张仑 +3 位作者 张文超 王旭东 郭志 邢文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1467-1470,共4页
目的:术前利用球囊暂时性阻断技术(temporary balloon occlusion,TBO)评价患者对颈内动脉切除后的耐受程度,以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提高颈动脉外科治疗的安全性。方法:术前对15例患者行球囊暂时性阻断技术,阻断颈动脉30min,观察并记录球... 目的:术前利用球囊暂时性阻断技术(temporary balloon occlusion,TBO)评价患者对颈内动脉切除后的耐受程度,以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提高颈动脉外科治疗的安全性。方法:术前对15例患者行球囊暂时性阻断技术,阻断颈动脉30min,观察并记录球囊阻断前后的神经系统的变化。术中根据TBO评价及残端动脉压测定辅助选择手术方式。尽量实施保留或重建颈动脉术式,慎用颈动脉直接结扎术式。结果:行颈动脉阻断评价的15例中,12例阴性,3例阳性。阳性病例表现为大脑Willis环代偿不全和(或)神经功能障碍。该组1例阳性病例为高龄的晚期肿瘤患者未行手术治疗,2例行肿瘤及颈动脉切除的同时行人造血管重建颈动脉。TBO评价阴性者4例结扎颈总动脉均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余8例阴性者均保留了颈动脉,无神经功能障碍。在本组病例中,行手术切除颈动脉的无神经功能障碍症状组的患者残端动脉平均压>73mmHg。结论:利用球囊暂时性阻断辅助外科技术,对可能在术中切除颈内动脉的患者进行术前耐受性评价,有利于制定科学的手术方式,提高颈动脉切除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切除术 外科治疗 球囊暂时性阻断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 17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外科治疗远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59
2
作者 张仑 李树玲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805-808,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外科治疗效果和影响生存因素。方法:选取1954~1991年间手术治疗,并随访10年以上甲状腺乳头状癌1173例。按手术方式分为腺叶切除术组和腺叶切除合并颈淋巴结清除术组,两组进行分析。结果:腺叶切除术组中腺内...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外科治疗效果和影响生存因素。方法:选取1954~1991年间手术治疗,并随访10年以上甲状腺乳头状癌1173例。按手术方式分为腺叶切除术组和腺叶切除合并颈淋巴结清除术组,两组进行分析。结果:腺叶切除术组中腺内型癌的10和20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4.6%、94.0%,腺外型癌分别为40.8%、35.0%。腺叶切除合并颈淋巴结清除术组中腺内型癌施行选择性和治疗性颈清术的10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7.0%、90.8%,腺外型癌分别为87.9%、53.2%;20年无瘤生存率腺内及腺外型癌分别为93.9%、84.3%,77.4%、31.9%。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外科治疗均需施行患侧腺叶切除术,当同侧颈淋巴结出现转移时,需合并功能性或传统性颈淋巴结清除术;当触不到颈部肿大淋巴结时,根据原发癌侵犯程度决定是否合并颈清术;包膜内癌的颈淋巴结转移率为20.5%,不宜施行颈清术;癌侵出包膜的腺内型癌及腺外型癌,其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9.1%、73.4%,均宜施行选择性功能性颈清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癌 外科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神经鞘瘤27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徐本义 尹志伟 +1 位作者 钱海兵 周博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8期29-30,34,共3页
目的:对头颈部神经鞘瘤进行临床分析。方法:1969年7月~2002年9月共收治头颈部神经鞘瘤342例,占全身神经鞘瘤的58.6%(342/584),随访275例,随访率80.4%。结果:术前诊断为神经鞘瘤者仅为184例,误诊率为33.1%(91/275)。本组7例复发(包括3... 目的:对头颈部神经鞘瘤进行临床分析。方法:1969年7月~2002年9月共收治头颈部神经鞘瘤342例,占全身神经鞘瘤的58.6%(342/584),随访275例,随访率80.4%。结果:术前诊断为神经鞘瘤者仅为184例,误诊率为33.1%(91/275)。本组7例复发(包括3例恶性),肿瘤发生最多的神经为交感神经、臂丛神经和迷走神经。结论:神经鞘瘤60.0%左右发生在头颈部。绝大部分为良性,恶性极少(3/275)。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恶性神经鞘瘤对放、化疗不敏感,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神经鞘瘤 脑神经 颈丛神经 臂丛神经 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F-β及其受体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4
作者 王旭东 战忠利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7期1016-1020,共5页
TGF-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转化生长因子β)是一种多功能的多肽类细胞因子,在调节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中起重要作用。目前,鉴定并命名了三种TGF-β受体(TβR)的亚型:TβR-Ⅰ、TβR-Ⅱ、TβR-Ⅲ。TGF-β与TβR(属丝氨酸和苏... TGF-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转化生长因子β)是一种多功能的多肽类细胞因子,在调节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中起重要作用。目前,鉴定并命名了三种TGF-β受体(TβR)的亚型:TβR-Ⅰ、TβR-Ⅱ、TβR-Ⅲ。TGF-β与TβR(属丝氨酸和苏氨酸激酶受体家族)结合通过Smad蛋白介导的信号通路发挥生物学功能。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证实TGF-β及其受体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许多肿瘤如结肠癌、胰腺癌中发现TβR的突变。TGF-β对肿瘤的作用是多样的,在肿瘤发生的早期可作为抑癌基因抑制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但在肿瘤的进展期则可抑制免疫功能、增加血管的生成、诱导细胞外基质的产生而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GF-Β TGF-Β受体 SMAD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血管重建的肿瘤合并颈动脉切除术 被引量:5
5
作者 张艳 高明 李树玲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27-229,共3页
目的:总结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科1979年~2002年间对颈部肿瘤固定于颈动脉的患者施行不血管重建的颈动脉切除术31例的经验。方法:对颈部肿瘤固定于颈动脉的患者自1979年施行首例不血管重建的颈动脉切除术成功以来,至2002年... 目的:总结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科1979年~2002年间对颈部肿瘤固定于颈动脉的患者施行不血管重建的颈动脉切除术31例的经验。方法:对颈部肿瘤固定于颈动脉的患者自1979年施行首例不血管重建的颈动脉切除术成功以来,至2002年4月共行此术31例,其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14~58岁,以21~40岁最多,共21例.占67.8%。31例中包括颈动脉体瘤23例(恶性8例),迷走神经体瘤2例(恶性l例),颈动脉瘤4例,颈部转移癌累及颈动脉2例。31例中,曾接受肿瘤不全切除术22例。术前行颈动脉压迫锻炼,准确检测脑代偿供血合格后,行肿瘤合并颈动脉切除术。结果:31例患者无手术死亡,无术后脑血管并发症。死于肿瘤未控制3例:其中l例恶性颈动脉体瘤术后1年因远处转移死亡,2例转移癌术后2~5年死于癌复发及远处转移。28例术后6~29年均健在,5年生存率为90.3%。健在28例病例中未出现脑供血不全表现,预后良好。结论:不血管重建的肿瘤合并颈动脉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另外,较合并血管重建术具以下优点:①因不考虑血管重建,肿瘤切除应更较彻底;②术后甚少产生血栓、感染或致命性血管破裂出血等并发症;③如需术后放疗,可无顾虑;④术式更加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颈动脉切除术 血管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门上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旭东 于洋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456-458,共3页
目的:探讨声门上癌颈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颈清术在声门上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分析210例声门上癌的颈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颈淋巴结转移率为47.6%,隐匿转移率为32.4%;行颈清术420例次,转移淋巴结535枚;不同肿瘤部位的转移率为:会... 目的:探讨声门上癌颈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颈清术在声门上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分析210例声门上癌的颈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颈淋巴结转移率为47.6%,隐匿转移率为32.4%;行颈清术420例次,转移淋巴结535枚;不同肿瘤部位的转移率为:会厌室带51.9%,会厌33.3%,室带40.7%,杓会厌襞77.8%;不同肿瘤大小的转移率为:T114.7%,T237.7%,T353.4%,T477.6%;不同肿瘤分化程度的淋巴结转移率:G112.9%,G241.0%,G391.1%。结论:声门上癌的颈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部位、大小(T)、分化程度(G)密切相关,转移淋巴结主要位于Ⅱ、Ⅲ区,Ⅱ区淋巴结应为前哨淋巴结,对临床N+病例应行根治性颈清术,对G3、T3和T4、杓会厌襞癌或累及杓会厌襞的声门上癌的临床N0病例应行肩胛舌骨肌上颈清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门上癌 颈淋巴结转移 颈清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转移相关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旭东 魏熙胤 +1 位作者 邱志强 战忠利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514-518,共5页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抑制相关基因nm23-H1,转移相关基因CD44v6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3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及3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nm23-H1和CD44v6的表达...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抑制相关基因nm23-H1,转移相关基因CD44v6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3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及3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nm23-H1和CD44v6的表达情况。结果:1)nm23-H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的表达阳性率为62.7%,明显低于良性病变组和正常组(P<0.01或P<0.05)。有转移组nm23-H1的阳性率为54.5%,明显低于无转移组(75.0%),其蛋白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2)CD44v6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的表达阳性率为71.1%,明显高于两对照组(P均<0.01)。有转移组CD44v6的阳性率为79.3%,明显高于无转移组(58.5%),其蛋白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3)甲状腺乳头状癌中nm23-H1和CD44v6表达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nm23-H1阴性表达伴CD44v6阳性表达的患者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大。结论:nm23-H1和CD44v6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颈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nm23-H1和CD44v6的表达在淋巴结转移中起协同作用,两者的表达失衡可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颈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因此,检测nm23-H1和CD44v6可以作为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潜能的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23-H1基因 CD44V6基因 甲状腺乳头状癌 颈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A应用于颈动脉外科之经验
8
作者 高明 李树玲 +4 位作者 刘经祖 丁溥训 徐本义 王彤军 刘佩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52-454,共3页
目的 :了解MRA在颈动脉外科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本院头颈科1997年8月~1999年5月间收治的涉及颈动脉疾病患者9例中6例 ,进行了术前MRA检测 ,其中2例实施术后分析检测。结果 :颈动脉体瘤、颈动脉瘤及某些颈部转移肿瘤累及颈动脉的MRA表... 目的 :了解MRA在颈动脉外科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本院头颈科1997年8月~1999年5月间收治的涉及颈动脉疾病患者9例中6例 ,进行了术前MRA检测 ,其中2例实施术后分析检测。结果 :颈动脉体瘤、颈动脉瘤及某些颈部转移肿瘤累及颈动脉的MRA表现与血管造影相似 ;MRA可直接显示颈动脉分歧部切除术后脑血管侧支循环血管影像。结论 :MRA作为一非创伤性血管显影新技术 ,可用于颈部肿瘤累及颈动脉或颈动脉本身疾病的术前诊断和术后脑代偿供血分析研究 ,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成像 颈动脉外科 诊断 NM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34
9
作者 吴延升 张仑 +1 位作者 王旭东 张文超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2期1294-1297,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的相关临床等因素。方法:选择该院1954年6月至1996年12月收治的157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根据COX回归模型的结果计算预后指数(prognostic index,PI),PI=β1x1+β2x2+... 目的:探讨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的相关临床等因素。方法:选择该院1954年6月至1996年12月收治的157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根据COX回归模型的结果计算预后指数(prognostic index,PI),PI=β1x1+β2x2+···+βnxn(β1~-βn均为各变量回归系数,x1-xn为各变量等级值)。并根据PI值将患者分为不同的危险组,比较各组的生存率。结果:本组中位随访时间为16年。全组总的5、10、15、20年生存率分别为96.2%、92.1%、89.0%、86.2%。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有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肿瘤大小、年龄、包膜侵犯情况、手术切除情况、临床分期与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侵犯程度、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PI=0.056×(年龄)+0.402×(肿瘤侵犯程度)+0.062×(肿瘤大小)+0.224×(分期)+1.207×(远处转移)-0.589×(性别)。根据PI值将患者分为低危组(PI≤2.765),中危组(2.765<PI<5.152),高危组(PI≥5.152),低危组5、10、15、20年生存率为99.6%、98.3%、97.7%、95.1%;中危组5、10、15、20年生存率为95.5%、87.8%、84.7%、81.1%;高危组5、10、15、20年生存率为64.0%、49.5%、29.4%、19.3%。两两之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结论: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侵犯程度、分期、远处转移是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的重要因素。PI值可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预后的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预后 生存率 预后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位脑膜瘤5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文良 朴颖哲 +3 位作者 高松源 张溪梦 史业辉 刘经祖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588-590,共3页
目的:提高对异位脑膜瘤发病机制的认识。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对5例异位脑膜瘤的发病机理、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讨论和分析。结果:5例均经手术治疗,2例多发异位脑膜瘤术后附加放疗,随访1~2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异位脑膜瘤属罕见... 目的:提高对异位脑膜瘤发病机制的认识。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对5例异位脑膜瘤的发病机理、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讨论和分析。结果:5例均经手术治疗,2例多发异位脑膜瘤术后附加放疗,随访1~2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异位脑膜瘤属罕见肿瘤,其发病机理复杂,可能为异位蛛网膜细胞的存在,加之内外环境变化及刺激所致,其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位脑膜瘤 发病机制 治疗 预后 脑膜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V600E)突变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夏婷婷 胡传祥 +4 位作者 赵静 于洋 郑向前 魏松锋 高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785-787,共3页
目的:检测BRAF^(V600E)突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发生情况,分析BRAF^(V600E)突变与临床各病理参数以及与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HT)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关系。方法: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1年3月至2011年8月所收治的临床考虑甲状... 目的:检测BRAF^(V600E)突变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发生情况,分析BRAF^(V600E)突变与临床各病理参数以及与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HT)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关系。方法: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1年3月至2011年8月所收治的临床考虑甲状腺癌患者112例,术中取部分新鲜肿瘤组织,送基因诊断室检测BRAF^(V600E)突变情况,其中30例患者同时取部分正常甲状腺组织进行检测对照结果:112例患者病理结果显示110例为PTC,2例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其中BRAF^(V600E)突变在110例PTC的突变率为62.7%,不存在于结节性甲状腺肿及正常甲状腺组织。年龄≤30岁PTC患者8例,突变率为25.0%;30~60岁患者86例,突变率为62.8%;≥60岁患者16例,突变率为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BRAF^(V600E)突变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并HT的PTC患者40例,突变率42.5%;未合并HT的PTC患者70例,突变率7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的PTC患者61例,突变率72.1%;未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的PTC患者49例,突变率5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PTC的BRA F^(V600E)突变率可能与种族差异有关。BRA F^(V600E)突变率可能与患者年龄构成比有一定的相关性。合并HT的PTC BRAF^(V600E)突变率低,而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的PTC BRAF^(V600E)突变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突变 BRAF 结节性甲状腺肿 桥本氏甲状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TgmRNA的检测及诊断甲状腺癌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仑 郑红 +3 位作者 徐本义 王金福 黄纯 黄建英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48-351,共4页
目的:探讨检测外周血中甲状腺球蛋白mRNA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55例患者(39例甲状腺癌,7例甲状腺良性肿瘤,9例非甲状腺肿瘤)进行循环血中甲状腺球蛋白mRNA检测。39例甲状腺癌中34例乳头状... 目的:探讨检测外周血中甲状腺球蛋白mRNA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55例患者(39例甲状腺癌,7例甲状腺良性肿瘤,9例非甲状腺肿瘤)进行循环血中甲状腺球蛋白mRNA检测。39例甲状腺癌中34例乳头状癌,2例滤泡癌,3例髓样癌。结果:39例中12例发现TgmRNA(31%),其中11例为乳头状癌,1例滤泡癌。7例甲状腺良性肿瘤和9例非甲状腺肿瘤未发现TgmRNA。40%颈淋巴结转移和100%远处转移的病例TgmRNA阳性,而无转移的病例无论原发肿瘤切除与否TgmRNA均阴性。结论:外周血中TgmRNA可作为甲状腺癌的肿瘤标志物,特别对颈部或远处转移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甲状腺球蛋白 MRNA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外周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例恶性颈动脉体瘤之生物学行为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陶英杰 刘经祖 金锐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88-289,共2页
目的:观察恶性颈动脉体瘤在临床过程中的表现。方法:观察10例组织学诊断为恶性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经过,了解是否有转移发生。结果:10例中有 2例发生转移(淋巴结、骨、肺),表现为恶性,而其余8例经手术切除后未见发展。结论:长期临... 目的:观察恶性颈动脉体瘤在临床过程中的表现。方法:观察10例组织学诊断为恶性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经过,了解是否有转移发生。结果:10例中有 2例发生转移(淋巴结、骨、肺),表现为恶性,而其余8例经手术切除后未见发展。结论:长期临床经验提示组织学上恶性表现,不一定能完全反映其生物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颈动脉体瘤 肿瘤转移 临床表现 生物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式细胞术(CD45/SSC设门法)检测恶性淋巴瘤骨髓受累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邱立华 姜之馨 +4 位作者 魏熙胤 牛瑞芳 王华庆 佟仲生 杨力珍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0期1165-1167,共3页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CD45/SSC设门法)检测恶性淋巴瘤骨髓受累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配对计数资料的实验设计,应用流式细胞仪对恶性淋巴瘤患者的骨髓标本进行检测,同时行骨髓涂片检查。结果:对34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的骨髓同时行上述两种...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CD45/SSC设门法)检测恶性淋巴瘤骨髓受累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配对计数资料的实验设计,应用流式细胞仪对恶性淋巴瘤患者的骨髓标本进行检测,同时行骨髓涂片检查。结果:对34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的骨髓同时行上述两种方法检测,流式细胞术阳性率67.65%(23/34),95%可信区间(51.92%,83.37%),涂片法阳性率11.76%(4/34),95%可信区间(0.94%,22.58%)。经配对计数资料χ2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流式细胞术是检测恶性淋巴瘤骨髓受累的有效方法,检出率67.65%,优于传统的涂片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淋巴瘤 骨髓受累 流式细胞术(CD45/SSC设门法) 涂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8例甲状腺髓样癌降钙素及其基因相关肽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5
作者 高明 于洋 +3 位作者 李树玲 徐本义 孙保存 刘经组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4期784-787,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髓样癌患者降钙素及其基因相关肽的变化规律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患者预后的判断。方法:对58例甲状腺髓样癌患者血清中降钙素进行分析及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相应标本中降钙素及其基因相关肽的表达情况;对新... 目的:探讨甲状腺髓样癌患者降钙素及其基因相关肽的变化规律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患者预后的判断。方法:对58例甲状腺髓样癌患者血清中降钙素进行分析及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相应标本中降钙素及其基因相关肽的表达情况;对新入组患者进行放射免疫学测定。结果:1)术前降钙素水平正常与升高的患者之间,颈淋巴结转移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2)术后1个月降钙素水平正常与升高的患者之间,肿瘤复发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3)约98%的患者肿瘤标本降钙素染色呈阳性,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阳性率为87.8%。4)部分术前降钙素水平正常的患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升高。5)术后1周左右降钙素下降至一稳定水平。结论:降钙素可以作为指导甲状腺髓样癌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指标,检测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有助于部分降钙素阴性的甲状腺髓样癌患者术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甲状腺髓样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例恶性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凤明 章文成 张仑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0期1185-1187,共3页
临床上颈动脉体瘤较少见,其中绝大多数为良性,恶性者很罕见。本文报告15例恶性颈动脉体瘤,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词 恶性颈动脉体瘤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体瘤诊断与治疗进展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旭东 葛正津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7-120,共4页
颈动脉体瘤属于化学感受器肿瘤,具有家族遗传倾向。颈动脉体瘤的发生与SDH基因的突变有关。多数为良性,恶性率不超过10%,诊断恶性的标准为局部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应根据仔细的临床检查和特征性影像学结果做出诊断,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多... 颈动脉体瘤属于化学感受器肿瘤,具有家族遗传倾向。颈动脉体瘤的发生与SDH基因的突变有关。多数为良性,恶性率不超过10%,诊断恶性的标准为局部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应根据仔细的临床检查和特征性影像学结果做出诊断,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多普勒)、CT、MRI/MRA及DSA。DSA检查可作为诊断颈动脉体瘤的金标准。一旦诊断颈动脉体瘤,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目前,放射治疗亦可作为治疗颈动脉体瘤的有效手段。本文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及治疗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体瘤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i调下AKT1、PI3K P85表达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的增殖 被引量:5
18
作者 梅玫 任玉 +6 位作者 周旋 赵津辉 王凡 高伟 祁艳斌 姚智 蒋伶活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1-56,共6页
目的:探讨RNAi(RNA interference)技术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中AKT1和PI3KP85亚基的表达对MCF-7细胞增殖和侵袭等的影响。方法:将包含AKT1、PI3KP85两种siRNA开放阅读框的短发夹RNA(shRNA)重组腺病毒质粒表达载体rAd5-siAKT1-siPI3K转染... 目的:探讨RNAi(RNA interference)技术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中AKT1和PI3KP85亚基的表达对MCF-7细胞增殖和侵袭等的影响。方法:将包含AKT1、PI3KP85两种siRNA开放阅读框的短发夹RNA(shRNA)重组腺病毒质粒表达载体rAd5-siAKT1-siPI3K转染至乳腺癌MCF-7细胞。应用real-time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转染后目的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并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目的基因被沉默后PCNA、cyclinD1和P53的表达情况。应用MTT法、流式细胞术、2-D和3-DMatrigel实验检测MCF-7细胞转染前后的细胞增殖周期和侵袭能力。结果:重组腺病毒质粒表达载体rAd5-siAKT1-siPI3K介导的靶向AKT1,PI3KP85shRNA可以有效抑制目的基因AKT1和PI3Kp85的mRNA和蛋白表达;下游相关因子PCNA、cyclinD1的表达亦下调,P53表达则上调。MTT法结果显示rAd5-siAKT1-siPI3K组细胞生长抑制率>50%,与未转染组和rAd5-siCtrl转染组比较,出现明显的G1/G0细胞周期阻滞;2-D和3-DMatrigel实验显示,未转染组和rAd5-siCtrl转染组细胞呈正常形态,而rAd5-siAKT1-siPI3K转染组细胞贴壁生长能力明显减低,细胞团块明显缩小。结论:靶向AKT1、PI3KP85亚基的shRNA技术可以抑制MCF-7细胞中AKT1、PI3KP85亚基的表达,抑制MCF-7细胞的体外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干扰 乳腺肿瘤 AKT1 PI3KP85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肺转移与细支气管肺泡癌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2
19
作者 郑向前 高明 +3 位作者 李亦工 魏松锋 李小龙 张连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2期1302-1305,共4页
甲状腺乳头状癌肺转移与细支气管肺泡癌有着各自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通过临床、病理及影像检查大多能将两者鉴别。但临床上有些病例如甲状腺、肺、颈部淋巴结甚至腋窝淋巴结均发现病灶,临床及影像检查难以... 甲状腺乳头状癌肺转移与细支气管肺泡癌有着各自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通过临床、病理及影像检查大多能将两者鉴别。但临床上有些病例如甲状腺、肺、颈部淋巴结甚至腋窝淋巴结均发现病灶,临床及影像检查难以确定是甲状腺乳头状癌肺转移还是细支气管肺泡癌,抑或是双原发,加之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细支气管肺泡癌在病理学上有些相似之处,如沙粒体的出现、TTF-1表达阳性等,给鉴别诊断增加了一定的困难。两者的鉴别应结合临床、病理、影像学等多方面考虑,综合分析,以求诊断明确,为下一步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癌 细支气管肺泡癌 TTF-1 沙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功能保留在颈淋巴结清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20
作者 徐本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6期925-926,930,共3页
目的探讨颈淋巴结清除术中,多种功能保留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选择1991年8月至2002年8月功能性颈淋巴结清除术517例。其中甲状腺癌451例(87.23%),喉癌30例(5.80%),舌癌22例(4.26%),牙龈癌及上颌窦癌10例(1.93%),其它4例(0.77%)。结果术... 目的探讨颈淋巴结清除术中,多种功能保留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选择1991年8月至2002年8月功能性颈淋巴结清除术517例。其中甲状腺癌451例(87.23%),喉癌30例(5.80%),舌癌22例(4.26%),牙龈癌及上颌窦癌10例(1.93%),其它4例(0.77%)。结果术后患者随访,最长13年,最短1年,中位3年4个月,均无复发。术后功能恢复视保留功能的多少而定,保留颈横动脉能保护膈神经与臂丛神经免受损伤。结论甲状腺癌选择性颈淋巴结清除术中除颈外静脉外,均应保留功能。而在其它部位的转移性鳞状细胞癌中在不影响根治的情况下也应尽可能多的保留功能,特别是耳大神经、枕小神经、锁骨上皮神经及副神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癌 甲状腺癌 多功能保留 颈清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