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球囊暂时阻断技术辅助外科治疗颈动脉相关肿瘤
1
作者 张强 张仑 +3 位作者 张文超 王旭东 郭志 邢文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1467-1470,共4页
目的:术前利用球囊暂时性阻断技术(temporary balloon occlusion,TBO)评价患者对颈内动脉切除后的耐受程度,以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提高颈动脉外科治疗的安全性。方法:术前对15例患者行球囊暂时性阻断技术,阻断颈动脉30min,观察并记录球... 目的:术前利用球囊暂时性阻断技术(temporary balloon occlusion,TBO)评价患者对颈内动脉切除后的耐受程度,以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提高颈动脉外科治疗的安全性。方法:术前对15例患者行球囊暂时性阻断技术,阻断颈动脉30min,观察并记录球囊阻断前后的神经系统的变化。术中根据TBO评价及残端动脉压测定辅助选择手术方式。尽量实施保留或重建颈动脉术式,慎用颈动脉直接结扎术式。结果:行颈动脉阻断评价的15例中,12例阴性,3例阳性。阳性病例表现为大脑Willis环代偿不全和(或)神经功能障碍。该组1例阳性病例为高龄的晚期肿瘤患者未行手术治疗,2例行肿瘤及颈动脉切除的同时行人造血管重建颈动脉。TBO评价阴性者4例结扎颈总动脉均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余8例阴性者均保留了颈动脉,无神经功能障碍。在本组病例中,行手术切除颈动脉的无神经功能障碍症状组的患者残端动脉平均压>73mmHg。结论:利用球囊暂时性阻断辅助外科技术,对可能在术中切除颈内动脉的患者进行术前耐受性评价,有利于制定科学的手术方式,提高颈动脉切除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切除术 外科治疗 球囊暂时性阻断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肿瘤与静脉血栓形成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8
2
作者 王喆 张云亭 郭志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4期1429-1431,1433,共4页
恶性肿瘤与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关系密切。恶性肿瘤患者发生VTE,不仅增加治疗难度,而且降低患者生存质量及减少生存预期,因此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重视,成为近期肿瘤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肿瘤细胞可以直接分泌癌促... 恶性肿瘤与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关系密切。恶性肿瘤患者发生VTE,不仅增加治疗难度,而且降低患者生存质量及减少生存预期,因此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重视,成为近期肿瘤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肿瘤细胞可以直接分泌癌促凝物质,或通过激活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这些蛋白质因子诱导凝血反应,增加发生VTE的风险。某些特定类型的肿瘤,如原发性脑肿瘤、胰腺癌、卵巢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及非小细胞肺癌发生VTE的风险较高。此外,多种原因所致静脉血液淤滞、抗肿瘤药物及孕激素类药物治疗也是VTE发生的危险因素。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可以诊断大部分自发性VTE患者的隐匿性恶性肿瘤。进一步的检查手段能否增加患者生存受益,有待于进一步的临床试验研究。肿瘤患者外科术前予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及戊聚糖预防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发生VTE的风险,且三类药物具有相似效果。此类患者术后继续行LMWH抗凝治疗亦可以减少VTE的发病率。低剂量抗凝治疗并未降低行中心静脉插管的肿瘤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栓形成(catheter-related thrombosis,CRT)的风险。对肿瘤内科患者行抗凝预防治疗的必要性及有效性尚未明确。要制定预防血栓形成的最佳策略,仍有待于临床继续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 肿瘤 发病机制 诊断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MR增强扫描测量肿瘤表观扩散系数值对大肝癌TACE的疗效评价
3
作者 王化 邹强 +1 位作者 刘佩芳 叶兆祥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1204-1207,共4页
目的:结合MR增强扫描,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测量在大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收集TACE治疗前及TACE后4~6周接受常规MRI、扩散加权成像(b=500,0 s/mm^2)及动态增强成像检查的大肝癌患者32例,比较TACE前... 目的:结合MR增强扫描,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测量在大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收集TACE治疗前及TACE后4~6周接受常规MRI、扩散加权成像(b=500,0 s/mm^2)及动态增强成像检查的大肝癌患者32例,比较TACE前后各病灶ADC值,并比较TACE治疗后肿瘤强化区和无强化区及与TACE前ADC值的差异。结果:TACE后整个病灶的ADC值[(1.39±0.18)×10^(-3)mm^2/s]较TACE前[(1.23±0.19)×10^(-3)mm^2/s升高(P=0.016)。TACE后肿瘤无强化区的ADC值(1.80±0.32)×10^(-3)mm^2/s]明显高于肿瘤强化区的ADC值(1.15±0.30)×10^(-3)nm^2/s](P<0.001),肿瘤强化区的ADC值明显低于TACE前的ADC值(P=0.048),肿瘤无强化区的ADC值明显高于TACE前的ADC值(P<0.001)。结论:ADC值有助于判断肿瘤活性,分别测量肿瘤强化区和无强化区的ADC值能更准确地评估大肝癌对TACE的治疗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栓塞 治疗性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热多模态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操作规范专家共识 被引量:14
4
作者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 +11 位作者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放射介入治疗专家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 高嵩 朱旭 邹英华 郭建海 王健 关海涛 杨武威 祝宝让 于海鹏 邢文阁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3-27,共5页
肿瘤消融是治疗实体肿瘤的重要方法,其中冷冻消融疗效确切,微创,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临床应用广泛。新一代冷热多模态消融系统由我国自主研发,集深低温冷冻消融和高强度热消融于一体,其疗效和安全性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确切的验证。经... 肿瘤消融是治疗实体肿瘤的重要方法,其中冷冻消融疗效确切,微创,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临床应用广泛。新一代冷热多模态消融系统由我国自主研发,集深低温冷冻消融和高强度热消融于一体,其疗效和安全性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确切的验证。经从事肿瘤消融治疗的多个学科专家,进行充分深入的讨论后,就冷热多模态消融治疗肝恶性肿瘤操作规范,达成此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多模态消融 操作规范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患者TACE后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水平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李虎子 郭志 +3 位作者 王海涛 司同国 刘长富 于海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998-1001,共4页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TACE治疗后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22例HCC患者经TACE治疗后外周血中Treg占CD4+T细胞比例与生存时间(OS)的关联。结果 HCC患者TACE后Treg...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TACE治疗后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22例HCC患者经TACE治疗后外周血中Treg占CD4+T细胞比例与生存时间(OS)的关联。结果 HCC患者TACE后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率显著升高(分别为6.109和6.834,P=0.000);低Treg组(<6.7)HCC患者中位生存期19.3个月,高Treg组(≥6.7)中位生存期12个月,两组间OS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HCC患者TACE治疗后外周血Treg水平是判断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调节性T细胞 免疫功能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30例肝癌根治术后预防复发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1
6
作者 刘方 郭秀英 +2 位作者 李保国 于海鹏 邢文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454-456,共3页
目的:评价高复发因素原发性肝癌根治术后,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1、2年复发的价值。方法:1996年1月~2002年2月在本院行根治手术的原发性肝细胞癌60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均有乙型肝炎、肝硬化病史。治疗组在根治术后2~4周行首次TACE... 目的:评价高复发因素原发性肝癌根治术后,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1、2年复发的价值。方法:1996年1月~2002年2月在本院行根治手术的原发性肝细胞癌60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均有乙型肝炎、肝硬化病史。治疗组在根治术后2~4周行首次TACE,治疗间隔3~5个月,全部病例总计行126次治疗。全部病例在根治术后随访26~30个月。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组:1年内复发率6.7%(2/30),2年复发率16.7%(5/30);对照组:1年复发率30.0%(9/30),2年复发率53.3%(16/30)。统计学分析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可显著降低高复发因素肝癌根治术后1、2年的复发率,治疗应维持到术后2年,以覆盖整个复发高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治疗 肝细胞/外科学 化疗栓塞 治疗性 肿瘤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检测血清HMGB1 PSA在局限性前列腺癌冷冻术后复发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7
作者 胡萍 司同国 +2 位作者 于海鹏 王海涛 郭志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462-465,共4页
目的:探讨局限性前列腺癌经前列腺癌氩氦冷冻治疗后血清HMGB1和PSA表达在预测治疗后复发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80例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Pca组)冷冻治疗前、后和30例前列腺良性增生患者(BPH组)、20例健康... 目的:探讨局限性前列腺癌经前列腺癌氩氦冷冻治疗后血清HMGB1和PSA表达在预测治疗后复发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80例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Pca组)冷冻治疗前、后和30例前列腺良性增生患者(BPH组)、2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HMGB1和PSA表达。Pca组术后PSA、MRI随访,经病理穿刺活检证实:局部复发9例,远处转移3例。比较Pca组术后血清HMGB1表达,及预测前列腺癌复发的价值。结果:Pca组术前血清HMGB1(94.0±77.4 ng/mL)相比BPH组(33.2±7.4 ng/mL)和健康对照组(24.7±7.3 ng/mL)显著升高(P<0.001)。Pca组术后血清HMGB1(55.0±11.0 ng/mL)较术前显著降低(P=0.005);Pca组冷冻治疗后,复发者术后HMGB1平均值为(70.8±2.7)ng/mL,无复发者术后HMGB1平均值为(55.0±10.8)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例远处转移患者血清HMGB1水平较9例局部复发者显著升高(94.2±17.9 vs.73.1±7.9ng/mL)。术后血清HMGB1相比PSA预测复发性Pca的敏感性高(83.3%Vs.66.7%),而两者联合诊断的特异性较单一PSA高(95.6%vs.82.4%)。Pca组术后HMGB1表达与临床分期、复发和转移(P<0.001)相关,与Gleason评分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HMGB1在Pca中高表达,提示血清HMGB1可作为一项预测和预后指标。此外,Pca患者冷冻治疗后联合检测HMGB1和PSA对于复发患者可提高早期诊断率,有效的指导病理穿刺活检及后续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前列腺癌 肿瘤标记 复发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引流方式在恶性输尿管梗阻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6
8
作者 李虎子 郭志 +1 位作者 司同国 王海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76-779,共4页
目的评价输尿管支架置入术(IUS)及经皮肾穿刺造瘘(PCN)治疗对恶性输尿管梗阻肾功能不全患者肾功能改善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其适应证的选择。方法回顺分析75例恶性输尿管梗阻致肾积水肾功能不全患者治疗经过,分别采用逆行输尿管支... 目的评价输尿管支架置入术(IUS)及经皮肾穿刺造瘘(PCN)治疗对恶性输尿管梗阻肾功能不全患者肾功能改善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探讨其适应证的选择。方法回顺分析75例恶性输尿管梗阻致肾积水肾功能不全患者治疗经过,分别采用逆行输尿管支架置入术、顺行输尿管支架置入术、经皮肾穿刺造瘘术。于治疗前、治疗后检查肌酐、尿素、肾盂分离、生活质量变化,总结PCN及IUS适应证的选择。结果治疗后肾盂分离、肌酐、尿素分别由(2.76±1.25)cm、(377±236)mmol/L、(19.1±8.4)mmol/L下降至(1.32±0.60)cm(P<0.01)、(149±106)mmol/L(P<0.01)、(12.9±6.6)mmol/L(P<0.01);生活质量评分分别南86.2±9.8下降至84.4±9.2(P<0.01)。结论 IUS和PCN对于恶性输尿管梗阻引起的肾积水、肾功能不全、生活质量下降均有改善作用,需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及意愿等选择不同的引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输尿管梗阻 肾功能不全 肾穿刺造瘘 输尿管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冻消融对肝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T细胞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小丽 司同国 +1 位作者 于海鹏 郭志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453-454,共2页
目的:探讨氩氦冷冻对肝癌外周血CD4+CD25+调节T细胞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原发性肝癌患者20例,其中Ⅱ期14例、Ⅲ期6例,分别采集氩氦冷冻治疗术前及术后1个月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T、CD4+T、CD8+T、CD4+T... 目的:探讨氩氦冷冻对肝癌外周血CD4+CD25+调节T细胞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原发性肝癌患者20例,其中Ⅱ期14例、Ⅲ期6例,分别采集氩氦冷冻治疗术前及术后1个月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T、CD4+T、CD8+T、CD4+T/CD8+T、NK细胞)及Treg细胞。结果:肝癌Ⅲ期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Ⅱ期患者(6.5%±1.2%、9.1%±2.0%,P=0.013)。与氩氦冷冻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个月Treg细胞一定程度降低(8.2%±1.1%、7.7%±1.0%),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2);CD4+T、CD4+T/CD8+T、NK细胞明显升高,CD8+T细胞降低(P<0.05)。结论:肿瘤负荷可显著促进肝癌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分化。肝癌氩氦冷冻治疗后短期内Treg细胞比例轻度下降,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异常得到一定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氩氦冷冻 CD4^+CD25^+调节T细胞 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聚焦超声补救治疗TACE失败肝癌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洪立立 郭志 +3 位作者 司同国 于海鹏 李保国 刘长富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44-1047,共4页
目的 评价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补救性治疗经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失败的晚期肝细胞肝癌(HCC)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4例应用HIFU治疗的经TACE治疗失败的晚期HC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总生存时间为12.8... 目的 评价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补救性治疗经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失败的晚期肝细胞肝癌(HCC)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4例应用HIFU治疗的经TACE治疗失败的晚期HC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总生存时间为12.8个月(95%CI:10.4~15.0),1年生存率为46.7%,2年生存率为11.4%。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期(P=0.001)、肿瘤大小(P〈0.001)、门静脉癌栓(P=0.030)、AFP水平(P=0.001)和消融效果(P〈0.001)为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P=0.002)及临床分期(P=0.010)是影响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预测因素。3/4级不良反应包括发热(4.5%)贫血(4.5%)、腹部不适(4.5%)、皮肤烧伤(9.1%)、乏力(4.5%)、出血(2.3%)等,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于TACE治疗失败的HCC患者,应用HIFU可有效降低肿瘤负荷,延长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聚焦超声 肝细胞肝癌 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强成像对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5
11
作者 王化 邹强 刘佩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96-799,共4页
目的探讨DWI和动态增强成像(DCEI)在评价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细胞癌(HCC)疗效中的作用。方法收集TACE前及TACE后4~6周接受常规MR、DWI及DCEI检查的HCC患者20例(39个病灶),比较TACE前后各病灶大小、ADC值、动脉期... 目的探讨DWI和动态增强成像(DCEI)在评价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细胞癌(HCC)疗效中的作用。方法收集TACE前及TACE后4~6周接受常规MR、DWI及DCEI检查的HCC患者20例(39个病灶),比较TACE前后各病灶大小、ADC值、动脉期和门脉期相对强化率(rER)的差异,分析TACE后ADC值下降/升高与动脉期或门脉期rER升高/下降之间的一致性。结果 TACE后病灶的直径[(6.61±3.22)cm]较TACE前[(6.26±3.17)cm]增大(P〈0.001),ADC值[(1.27±0.29)×10-3mm2/s]较TACE前[(1.17±0.30)×10-3mm2/s]升高(P=0.003)。动脉期rER(0.69±0.38)与TACE前(0.73±0.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5),门脉期rER(1.21±0.36)与TACE前(1.27±0.37)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1)。TACE后病灶ADC值的下降/升高与动脉期rER的升高/下降不一致(P=0.001),与门脉期rER的升高/下降保持一致(P=0.118)。TACE后门脉期rER升高病灶的ADC值[(1.29±0.28)×10-3mm2/s]与TACE前[(1.24±0.21)×10-3mm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5);TACE后门脉期rER下降病灶的ADC值[(1.26±0.30)×10-3mm2/s]较TACE前[(1.12±0.34)×10-3mm2/s]升高(P=0.004)。结论 HCC病灶的ADC值与其门脉期血流灌注存在一定的关系,可用于评价TACE治疗HCC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栓塞 治疗性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氩氦冷冻消融对晚期肾癌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长富 郭志 +3 位作者 邢文阁 刘方 司同国 于海鹏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17-319,共3页
目的:研究氩氦冷冻消融治疗对晚期肾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32例晚期肾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氩氦冷冻消融治疗术前、术后1~6个月分别取外周血,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 目的:研究氩氦冷冻消融治疗对晚期肾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32例晚期肾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氩氦冷冻消融治疗术前、术后1~6个月分别取外周血,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T、CD4+T、CD8+T、CD4+T/CD8+T、NK细胞、Treg细胞)变化情况。术后1个月采用增强MR1或CT评价肿瘤坏死情况,影像学显示肿瘤无强化区即认为肿瘤坏死,根据Cavalieri方法计算肿瘤坏死率,进而评价肿瘤负荷。结果:冷冻消融治疗术后,Treg细胞比例由术前(4.18±1.58)%逐渐下降至第3个月达最低值(1.96±0.5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D3+T、CD4+T、CD4+T/CD8+T、NK细胞比例分别由术前(19.26±7.52)%、(43.54±12.99)%、(1.15±0.57)%、(17.49±8.36)%逐渐上升至第3个月达最大值(30.83±5.69)%、(49.58±10.76)%、(1.84±0.12)%、(27.63±8。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3,P=0.02,P=0.001)。CD8+T由术前(40.86±8.89)%逐渐下降至第3个月达最低值(26.74±4.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冷冻治疗后3~6个月CD3+T、CD4+T、CD4+T/CD8+T、NK、CD8+T、Treg细胞比例虽略有改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经氩氦冷冻治疗后Treg细胞比例变化与肿瘤负荷下降程度呈正相关(r=0.793,P<0.01)。结论:肾癌氩氦冷冻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异常得到一定改善,抗肿瘤免疫反应增强,Treg细胞比例变化与肿瘤负荷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癌 氩氦冷冻 CD4+CD25+调节T细胞 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体成形术治疗乳腺癌椎体转移33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邢文阁 郭玉琴 +4 位作者 李保国 倪虹 郭秀英 于海鹏 郭志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对乳腺癌椎体转移放化疗及药物治疗无明显疗效患者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rbreplasty,PVP)治疗并进行疗效分析。方法:以PVP治疗乳腺癌合并脊柱骨转移接受放疗、化疗及药物治疗无明显疗效患者33例,术后进行随访,... 目的:对乳腺癌椎体转移放化疗及药物治疗无明显疗效患者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rbreplasty,PVP)治疗并进行疗效分析。方法:以PVP治疗乳腺癌合并脊柱骨转移接受放疗、化疗及药物治疗无明显疗效患者33例,术后进行随访,采用数字分级法(NRS)对治疗前后疼痛评价;应用EORTCQLQ—C30行问卷调查并分析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变化;观察治疗并发症。结果:PVP技术成功率100%,CT示所有椎体转移灶均填充良好;术前NRS评分为6.69±1.67分,术后6小时为3.09±1.84分,疼痛明显缓解(t=10.886,P=0.000);术前EORTCQLQ—C30评分为60.60±3.57分,术后6小时为34.61±4.31分,生活质量明显提高(t=43.924,P=0.000);无引起临床症状的并发症发生。结论:PVP方法治疗乳腺癌椎体转移安全有效,生活质量提高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骨转移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生活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动脉血流对氩氦超低温冷冻效果影响的初步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郭志 李保国 +4 位作者 邢文阁 刘方 郭秀英 于海鹏 倪虹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531-533,共3页
目的:分析肝动脉血流通畅与否、靶冷冻区域肝动脉直径大小及相互关系,对氩氦超低温冷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成年犬12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6只,分别行肝动脉暂时阻断及氩氦冷冻术(实验组)和氩氦冷冻术(对照组)。每只动物均取近肝门和远... 目的:分析肝动脉血流通畅与否、靶冷冻区域肝动脉直径大小及相互关系,对氩氦超低温冷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成年犬12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6只,分别行肝动脉暂时阻断及氩氦冷冻术(实验组)和氩氦冷冻术(对照组)。每只动物均取近肝门和远离肝门两个冷冻靶点。分别于术后即刻、7d、14d处死实验动物,观察肝脏大体改变,测量冷冻范围,取靶区肝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1)两组同一时间点在同一冷冻部位实验组温度更低;每组两个不同冷冻部位在同一时间点近肝门处温度较高。2)近肝门冷冻靶点最大坏死直径均大于远肝门靶点;在同一冷冻靶点位置,实验组坏死直径大于对照组坏死直径。3)病理检查可见实验组坏死更彻底、持续时间更长,在术后14d远肝门区仍可见直径约1mm血管受损。结论:肝动脉血流和肝动脉直径大小及二者的协同作用是影响氩氦超低温冷冻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氩氦超低温冷冻 肝动脉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冷冻免疫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长富 郭志 +3 位作者 司同国 邢文阁 刘方 于海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94-497,共4页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对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冷冻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复制RM-1细胞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模型,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冷冻消融治疗组(n=25)。利用氩氦冷冻系统针...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对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冷冻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复制RM-1细胞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模型,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冷冻消融治疗组(n=25)。利用氩氦冷冻系统针式冷冻器行皮下移植瘤冷冻消融治疗。分别于冷冻消融治疗前、治疗后1、7、14、21 d应用Western印迹技术检测HMGB1蛋白在肿瘤局部的表达情况,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局部树突状细胞(DC)的数量及活化比例。结果治疗组肿瘤局部HMGB1表达水平及DC数量及活化比例均于术后第7天达最高值,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HMGB1表达水平及DC数量及活化比例无明显改变,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1、7、14 d,肿瘤局部HMGB1表达水平及DC数量及活化比例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组肿瘤局部HMGB1表达量与DC数量、DC活化比例均呈高度正相关(r=0.883,r=0.997,P<0.05)。结论冷冻消融治疗导致肿瘤细胞坏死的同时可释放大量HMGB1,这些释放至细胞外的HMGB1在冷冻消融治疗后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冷冻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冷冻消融 高迁移族蛋白B-1 树突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动脉灌注量对氩氦超低温冷冻治疗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志 倪虹 +2 位作者 胡永华 邢文阁 刘方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9-142,共4页
目的:观察犬肝动脉血流量及流速对氩氦超低温冷冻消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20只成年实验犬按肝动脉处理情况随机分为4组:完全阻断组(A)、部分阻断组(B)、增加肝动脉血流组(C)和正常肝动脉血流组(D)。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确定肝动脉流量... 目的:观察犬肝动脉血流量及流速对氩氦超低温冷冻消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20只成年实验犬按肝动脉处理情况随机分为4组:完全阻断组(A)、部分阻断组(B)、增加肝动脉血流组(C)和正常肝动脉血流组(D)。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确定肝动脉流量、流速并在术中监测冰球大小,在每条实验犬肝脏近肝门(a)和远肝门(b)分别冷冻,术后即刻处死实验犬,摘取肝脏,将肝脏冷冻区及其周围组织一分为二,分别进行氯化硝基四氮唑蓝(TTC)染色及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心肌黄酶(NADH-diaphorase)染色,观察大体标本及显微镜下的病理改变。结果:A组、B组、C组、D组:(1)肝动脉平均峰值速度(PS)及平均流量(Volflow)依次为0cm/s和0mL/min、(22.8±0.6)cm/s和(31.4±0.9)mL/min、(99.6±1.6)cm/s和(70.4±1.5)mL/min、(69.5±0.7)cm/s和(52.6±1.2)mL/min;(2)B超监测冰球平均最大直径在近肝门区依次为(4.5±0.4)cm、(3.5±0.1)cm、(2.0±0.3)cm、(2.6±0.2)cm,在远肝门区依次为(4.6±0.3)cm、(3.6±0.2)cm、(1.9±0.3)cm、(2.6±0.2)cm;(3)TTC染色各组坏死范围平均最大直径在近肝门区依次为(4.0±0.3)cm、(2.7±0.2)cm、(1.7±0.2)cm、(2.3±0.1)cm,在远肝门区依次为(3.9±0.3)cm、(2.6±0.3)cm、(1.8±0.1)cm、(2.5±0.2)cm;(4)NADH染色冷冻坏死范围平均最大直径在近肝门区依次为(4.1±0.4)cm、(2.6±0.2)cm、(1.8±0.2)cm、(2.3±0.3)cm,在远肝门区依次为(4.0±0.3)cm、(2.7±0.3)cm、(1.7±0.1)cm、(2.4±0.2)cm。结论:肝动脉血流可影响冷冻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导管消融术 冷冻外科手术 肝动脉 血流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检测在T3N0M0期前列腺癌冷冻治疗后复发中的意义 被引量:2
17
作者 胡萍 司同国 郭志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97-300,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预测T3N0M0期前列腺癌冷冻治疗后复发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5例T3期前列腺癌患者(PCa组)和30例前列腺良性增生患者(BPH组)的血清样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HMGB1水平;PCa组患者均行经皮穿... 目的探讨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预测T3N0M0期前列腺癌冷冻治疗后复发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5例T3期前列腺癌患者(PCa组)和30例前列腺良性增生患者(BPH组)的血清样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HMGB1水平;PCa组患者均行经皮穿刺冷冻消融治疗,术后随访外周血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前列腺MRI,可疑复发者行病理穿刺活检证实。比较PCa组患者血清HMGB1水平。结果术前血清HMGB1在PCa组为(55.28±29.37)ng/ml,明显高于BPH组的(34.61±13.15)ng/ml(P=0.004)。PCa组患者冷冻治疗后,无复发46例,局部复发15例,远处转移4例,三者术前HMGB1平均值分别为(55.49±7.12)ng/ml、(73.13±7.89)ng/ml和(94.23±17.91)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前血清HMGB1水平高的PCa患者冷冻治疗后复发、转移率较高,血清HMGB1的检测可为冷冻治疗后复发性前列腺癌的诊断提供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复发 转移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肿瘤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脾动脉联合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郭秀英 郭志 +2 位作者 刘方 张俊义 邢纪中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7期980-982,共3页
目的:观察肝脾动脉联合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部分脾栓塞(PSE)治疗并发肝硬化、门脉高压和脾功能亢进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0例,观察术后瘤体缩小程度和脾功能亢进缓解情况... 目的:观察肝脾动脉联合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部分脾栓塞(PSE)治疗并发肝硬化、门脉高压和脾功能亢进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0例,观察术后瘤体缩小程度和脾功能亢进缓解情况。结果:肝癌瘤体缩小有效率达73.33%;28例脾功能亢进缓解,有效率达93.33%。未发生脾脓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TACE联合PSE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并发肝硬化、门脉高压和脾功能亢进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肝动脉栓塞 部分脾栓塞 脾功能亢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期脑栓塞患者下肢动脉栓塞的溶栓治疗 被引量:3
19
作者 司同国 郭志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5期359-362,共4页
目的探讨近期脑栓塞患者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经导管直接溶栓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8例心房纤维颤动(房颤)患者,突发脑栓塞近期内再发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其中左髂总动脉2例,股动脉4例(左侧3例,右侧1例),右侧腘动脉2例。采用团注联合持续溶... 目的探讨近期脑栓塞患者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经导管直接溶栓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8例心房纤维颤动(房颤)患者,突发脑栓塞近期内再发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其中左髂总动脉2例,股动脉4例(左侧3例,右侧1例),右侧腘动脉2例。采用团注联合持续溶栓方法行导管灌注rt-PA溶栓治疗,其中3例行血管球囊扩张术,1例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结果平均持续灌注时间3.6 h,rt-PA用量23.6 mg(20~28 mg)。血管完全再通率100%,临床完全缓解率7/8,仅1例患者因胫前、胫后动脉远端闭塞残留静息痛。并发症包括穿刺部位血肿(6/8),血管鞘周围渗血(2/8),血尿(1/8)。头颅CT检查无颅内出血。随访3~6个月,无下肢动脉栓塞复发或血栓形成,1例患者死于再发脑栓塞。结论对于房颤合并近期脑栓塞患者,用rt-PA经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栓塞 导管溶栓 脑栓塞 房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冻消融对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T细胞影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韩艳萍 郭志 +1 位作者 司同国 王海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27-229,共3页
目的:分析探讨氩氦冷冻治疗对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前列腺癌患者40例,分别于氩氦冷冻治疗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采取外周血。放射免疫法检测外周血PSA,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 目的:分析探讨氩氦冷冻治疗对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前列腺癌患者40例,分别于氩氦冷冻治疗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采取外周血。放射免疫法检测外周血PSA,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T、CD4+T、CD8+T、CD4+T,CD8+T、NK细胞、Treg细胞)变化情况。结果:前列腺癌患者冷冻后外周血PSA较冷冻前明显下降(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个月、6个月CD3+T、CD4+T、CD4+T/CD8+T、NK细胞比例明显增高,CD8+T细胞比例降低(P<0.05),Treg细胞比例较治疗前降低(P<0.05)。冷冻后6月与冷冻后3月比较,Treg细胞无明显变化(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经氩氦冷冻治疗后Treg细胞比例变化与PSA下降呈正相关(r=0.76,P<0.01)。结论:前列腺癌氩氦冷冻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异常得到一定改善,Treg细胞比例变化与肿瘤负荷大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氩氦冷冻 CD4^+CD25^+调节T细胞 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