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腋窝副乳腺组织发生的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郎荣刚 郭晓静 +2 位作者 范宇 陈凌 付丽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517-519,526,共4页
目的:研究发生于腋窝副乳腺组织的原发性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对发生于腋窝的肿物局部广泛切除标本采用组织全切片法取材制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肿... 目的:研究发生于腋窝副乳腺组织的原发性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对发生于腋窝的肿物局部广泛切除标本采用组织全切片法取材制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肿瘤组织中ER、PR、cerbB-2、p53、上皮膜抗原(EMA)、E-钙黏附素、α-连环素和β-连环素的表达。结果:病理组织学发现肿物由IMPC和导管内癌两种成分组成,分别占95%和5%,癌旁可见正常乳腺组织,且与同侧固有乳腺组织间无连续,证实腋窝部肿瘤为副乳腺组织发生的原发性IMPC。肿瘤组织内可见癌侵犯淋巴管,43枚腋下淋巴结中35枚可见转移灶,侵犯到淋巴管内及淋巴结转移灶内的癌组织均与原发灶形态相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组织ER和PR阳性,p53和cerbB-2阴性,EMA在肿瘤细胞簇外表面,即面向间质侧呈阳性表达,E-钙黏附素、α-连环素和β-连环素在癌细胞团内的细胞间连接处呈强表达,而癌细胞团的外表面无表达。结论:发生于腋窝副乳腺组织的IMPC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与原发于乳腺的IMPC特征相同,并具有同样的高侵袭和转移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乳腺 乳腺癌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微乳头状结构的乳腺黏液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研究现状 被引量:15
2
作者 刘芳芳 付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96-898,共3页
具有微乳头状结构的乳腺黏液癌(mucinous carcinomas with micropapillary pattern;or mucinous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MUMPC)因癌细胞的排列方式与易淋巴结转移且预后差的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具有微乳头状结构的乳腺黏液癌(mucinous carcinomas with micropapillary pattern;or mucinous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MUMPC)因癌细胞的排列方式与易淋巴结转移且预后差的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相同,但其临床生物学行为的相关研究报道很少。该文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黏液癌 微乳头状 文献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代肿瘤细胞三维立体培养药物敏感性检测在乳腺癌个体性化疗中的应用研究
3
作者 谷峰 马勇杰 +6 位作者 范宇 郎荣刚 张祖平 只向成 赵颖 王欣 付丽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645-645,共1页
背景与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化疗药物敏感性差异,探讨原代肿瘤细胞三维立体培养法化疗药物敏感性检测(CD-DST)在乳腺癌个体性化疗中的意义。 方法采用CD-DST法检测乳腺癌原发病灶肿瘤组织120例(粗针吸活检10例,手术110例)对5种乳腺... 背景与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化疗药物敏感性差异,探讨原代肿瘤细胞三维立体培养法化疗药物敏感性检测(CD-DST)在乳腺癌个体性化疗中的意义。 方法采用CD-DST法检测乳腺癌原发病灶肿瘤组织120例(粗针吸活检10例,手术110例)对5种乳腺癌常用化疗药物(紫杉醇、表阿霉素、5-氟尿嘧啶、顺铂、诺维本)的敏感性,观察检测成功率、患者问药物敏感性的个体差异及检测结果与临床应用效果的吻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敏感性检测 三维立体培养 乳腺癌患者 原代肿瘤细胞 化疗药物 个体差异 5-氟尿嘧啶 临床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R在不同ER状态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静 牛昀 +3 位作者 于琦 肖绪祺 王亚红 刘子瑜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31-135,共5页
目的:探讨雄激素受体(AR)在不同雌激素受体(ER)状态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及预后。方法: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ER阳性和阴性病例中分别随机选取111例(ER+组)与113例(ER-组),共计224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R、ER、PR、HE... 目的:探讨雄激素受体(AR)在不同雌激素受体(ER)状态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及预后。方法: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ER阳性和阴性病例中分别随机选取111例(ER+组)与113例(ER-组),共计224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R、ER、PR、HER-2、Ki-67、P53表达,对不同ER状态乳腺癌中AR表达与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AR在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7.9%(152/224),ER+组和ER-组分别为80.2%(89/111)、55.8%(63/113)。ER+组中AR的表达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pTNM分期和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在ER-组中AR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HER-2表达、绝经状态相关(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在ER+组和ER-组AR阳性者均具有较好的预后(P<0.001,P=0.046),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在ER+组AR表达可作为影响无瘤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AR可以作为指导临床内分泌治疗新的靶标,为不同ER状态乳腺癌激素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雄激素受体 雌激素受体 临床病理特征 靶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5
作者 李崖青 郭晓静 +2 位作者 刘芳芳 傅西林 付丽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70-173,共4页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是一种较常见的乳腺癌类型,通常表现出显著的形态学、分子特征、以及独特的临床行为,其发生率也在逐年递增,近年来对小叶癌变异型的认识亦逐步加深同时基于对乳腺癌基因特征的研究,发现除了E-cadherin基因外,其他基因...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是一种较常见的乳腺癌类型,通常表现出显著的形态学、分子特征、以及独特的临床行为,其发生率也在逐年递增,近年来对小叶癌变异型的认识亦逐步加深同时基于对乳腺癌基因特征的研究,发现除了E-cadherin基因外,其他基因也表现出差异性表达本文综述了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分子病理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浸润性小叶癌 临床病理学 分子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微浸润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4
6
作者 陈凌 郭晓静 +4 位作者 范宇 郎荣刚 臧凤琳 傅西林 付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26-530,共5页
目的探讨乳腺微浸润癌(microinvasive carcinoma,MI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和其病理诊断标准。方法回顾性研究40例MIC,按文献报道诊断标准分为两个亚型,并对病理学特征、分子生物学指标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MIC占同期乳腺癌的1&... 目的探讨乳腺微浸润癌(microinvasive carcinoma,MI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和其病理诊断标准。方法回顾性研究40例MIC,按文献报道诊断标准分为两个亚型,并对病理学特征、分子生物学指标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MIC占同期乳腺癌的1·5%,乳腺钼靶拍片85·0%的病例(34例/40例)显示不同程度的泥沙样钙化。粉刺型和高核分级的导管内癌更易形成间质浸润。淋巴结转移2·5%(1例/40例)。31例平均8个月随访显示无复发及转移。两亚型各指标比较结果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MIC是一种少见、淋巴结转移率低、预后较好的恶性肿瘤。建议诊断标准:单个浸润灶时,最大径应<2mm;出现几个浸润灶时,其中单个浸润灶的最大径应<1mm,且几个浸润灶面积总和不应超过整个肿瘤组织面积的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病理学 微浸润癌 微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富糖原透明细胞癌临床病理特点 被引量:7
7
作者 于泳 傅西林 +2 位作者 牛昀 刘君 藏凤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富糖原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观察11例乳腺富糖原透明细胞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发病年龄31~73岁,中位48岁。临床均表现为乳腺实性肿块,全部行改良根治术,经随访3... 目的探讨乳腺富糖原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观察11例乳腺富糖原透明细胞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发病年龄31~73岁,中位48岁。临床均表现为乳腺实性肿块,全部行改良根治术,经随访3~52个月,病人均健在,无复发和远处转移。乳腺富糖原透明细胞癌形态学特点:癌细胞为多边形或柱状,细胞边界清楚,可排列成巢状、片状或乳头状,超过90%的癌细胞胞质透明,其内富含糖原,PAS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癌细胞CK(+),CEA、NSE、S-100蛋白、actin、vimentin均(-),约50%病人ER、PR(+)。结论乳腺富糖原透明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特殊型乳腺癌,其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标记,生物学特性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富糖原透明细胞癌 病理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IP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臧凤琳 张霖 +2 位作者 肖绪祺 于泳 孙保存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08-311,共4页
目的:探讨FLIP基因(包括蛋白和mRNA水平)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正常乳腺组织中FLIP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FLIPL/S蛋白在浸润性导管癌中的... 目的:探讨FLIP基因(包括蛋白和mRNA水平)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正常乳腺组织中FLIP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FLIPL/S蛋白在浸润性导管癌中的平均染色积分为6.13±0.34,在正常乳腺组织中的平均染色积分为2.68±0.3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FLIPL、FLIPS mRNA在浸润性导管癌中的含量均高于正常乳腺组织(P<0.05)。结论:FLIP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可能通过阻断凋亡通路参与乳腺癌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FLIP凋亡 实时定量PCR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FEZ1/LZTS1基因的表达及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冰冰 范宇 +2 位作者 郎荣刚 谷峰 付丽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643-644,共2页
背景与目的研究FEZ1/LZTS1基因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等相关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并从FEZ1/LZT1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角度探讨IMPC浸润转移的分子机制。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100例IMPC中FEZ1/LZ... 背景与目的研究FEZ1/LZTS1基因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等相关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并从FEZ1/LZT1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角度探讨IMPC浸润转移的分子机制。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100例IMPC中FEZ1/LZTS1的表达,选取100例IDC-NOS作为对照,比较其差异并分析FEZ1/LZTS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等相关病理学特征的关系;运用重亚硫酸盐处理基因组DNA—PCR扩增一直接测序的方法对冻存9例纯型IMPC、9例混合型IMPC、9例正常乳腺组织及4s例IDC组织DNA中FEZ1/LZTS1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头状 FEZ1/LZTS1基因 Fez1/Lzts1表达 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CD44^+/CD24^(-/low)和CD24^+表型细胞的研究
10
作者 李伟东 刘芳芳 +7 位作者 徐新生 刘冰冰 崔力方 位嘉 郎荣刚 范宇 谷峰 付丽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645-646,共2页
背景与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细胞干性表型,从干细胞和EMT角度探讨IMPC高侵袭、高转移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原因。方法选取术前未经放化疗治疗患者的IMPC82例和乳腺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原因。 方法选取术前未经放化疗治疗患者... 背景与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细胞干性表型,从干细胞和EMT角度探讨IMPC高侵袭、高转移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原因。方法选取术前未经放化疗治疗患者的IMPC82例和乳腺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原因。 方法选取术前未经放化疗治疗患者的IMPC82例和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DC—NOS)80例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切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技术检测两组肿瘤组织中CD44^+/CD24^-/low和CD24^+的表达、定位和分布情况,并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学指标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干细胞 上皮间质转化 生物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Ⅱ期乳腺癌765例临床病理分析
11
作者 于冬 孟洁 +1 位作者 宁连胜 牛昀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519-522,共4页
目的:探讨Ⅱ期乳腺癌外科手术的远期疗效。方法:我院自1973年1月到1983年12月共手术治疗765例Ⅱ期乳腺癌,占经治可手术女性乳腺癌2665例的28.7%。其中肿瘤≤2cm者(T1N1b)50例,2.1~3cm者362例,3.1~4cm者238例,4.1~5cm者115例。行扩大... 目的:探讨Ⅱ期乳腺癌外科手术的远期疗效。方法:我院自1973年1月到1983年12月共手术治疗765例Ⅱ期乳腺癌,占经治可手术女性乳腺癌2665例的28.7%。其中肿瘤≤2cm者(T1N1b)50例,2.1~3cm者362例,3.1~4cm者238例,4.1~5cm者115例。行扩大根治术仅2例,传统根治术434例,改良根治术280例和全乳切除术49例。按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以及生存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临床为N0者病理检查31%见淋巴结转移,T1N1b者59.2%阳性,T2N1者56.9%阳性。本组病例的3年复发率为4.2%;5年生存率、健在率分别为77.4%及70.0%;10年生存率、健在率分别为62.4%及60.2%。其中非浸润性癌,早期浸润性癌,浸润性特殊型癌及浸润性非特殊型癌3年复发率分别为0%、2.1%、2.0%及4.8%;5年生存率和5年健在率分别为93.3%、90.0%,80.9%、78.7%,86.0%、82.0%及75.6%、67.4%;10年生存率和10年健在率分别为89.7%、89.7%,75.6%、75.6%,78.0%、72.0%及58.8%、56.7%。原发癌≤2cm(T1N1b)、2.1~3cm、3.1~4cm及4.1~5cm者的3年复发率分别为10.0%、2.8%、4.3%及6.3%;5年生存率和5年健在率分别为60.0%、50.0%,82.1%、74.4%,75.4%、68.5%及74.5%、68.2%;10年生存率和10年健在率分别为46.9%、42.9%,68.3%、66.0%,57.1%、54.9%及61.7%、60.7%。结论:Ⅱ期乳腺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期乳腺癌 淋巴结转移 复发率 生存率 健在率 临床病理 外科手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Ⅱ期乳腺癌外科保守治疗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7
12
作者 石松魁 郎义芳 +7 位作者 傅西林 李瑞英 方志沂 宁连胜 马淑资 李云英 刘俊田 朱元喜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6-48,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保守性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我院1990年6月~2000年4月对临床早期癌125例行乳房象限切除术加腋淋巴结清扫术,其中0期3例,Ⅰ期89例,Ⅱ期33例。全组患者术后乳房放疗102例,未放疗23例。浸润性癌围手术期化疗7周。腋...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保守性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我院1990年6月~2000年4月对临床早期癌125例行乳房象限切除术加腋淋巴结清扫术,其中0期3例,Ⅰ期89例,Ⅱ期33例。全组患者术后乳房放疗102例,未放疗23例。浸润性癌围手术期化疗7周。腋淋巴结阳性术后常规放疗,此后6~12个月内追加12~16次化疗。ER阳性服用TAM2~5年。此外,选用同期0、Ⅰ、Ⅱ期仿根治术或根治术常规综合治疗95例做对照观察。结果:1)病理检查:125个象限切除标本中断端阳性10例(8.0%),均以管内癌形式出现。腋淋巴结平均检出16.8枚,阳性率15.2%;2)生存情况:125例随诊,>3年85例,>5年63例,全部生存。仅1例术后2.5年局部复发,1例术后2年骨转移带瘤生存;随诊<3年40例,1例术后1年肺转移带瘤生存;对照组95例,1例肺转移死亡。结论:早期乳腺癌保守性外科治疗与仿根治术,根治术效果相似且能保持乳房良好外形,是Ⅰ、Ⅱ期乳腺癌理想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保守手术 综合治疗 乳腺癌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结转移数和淋巴结转移率与乳腺癌预后关系的分析比较 被引量:22
13
作者 杨翠翠 刘芳芳 +3 位作者 李帅 任美敬 翟丽丽 付丽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692-697,共6页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率(lymph node ratio,LNR)是否能更优于淋巴结转移数(positive lymph nodes,PLN),用于评价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复发风险和总生存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1089例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0枚或以上、术后经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阳...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率(lymph node ratio,LNR)是否能更优于淋巴结转移数(positive lymph nodes,PLN),用于评价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复发风险和总生存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1089例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0枚或以上、术后经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阳性的原发性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单因素生存分析,肿瘤大小分期,组织学分级、ER/PR/HER-2状态、PLN、LNR、切检淋巴结总数、结外软组织侵犯、辅助治疗与患者RFS(relapse free survival,RFS)、OS(overall survival,OS)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当PLN和LNR作为协变量分别进入Cox比例风险模型时,PLN和LNR均为患者RFS和OS的独立预测指标(P<0.001);当PLN和LNR作为协变量同时进入Cox比例风险模型时,LNR依然是患者RFS和OS的独立预测指标(RFS:P<0.001.OS:P=0.001),而PLN不再是其独立预测指标(RFS:P=0.944,0S:P=0.315)。结论:相对于PLN而言,LNR能更好的评价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复发风险和总生存时间,为乳腺癌危险度分级和临床医生制定辅助治疗方案提供更有力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淋巴结转移数 淋巴结转移率 无复发生存 总生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乳头状瘤病癌变的临床诊治 被引量:12
14
作者 刘红 范宇 +1 位作者 惠锐 方志沂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25-427,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轻、中及重度乳头状瘤病与乳腺癌的相关性及其诊治策略。方法:对1993~1996年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科收治的87例乳头状瘤病病例的临床资料加以收集、整理,复习病理切片并重新做出病理诊断。结果:由于重度乳头... 目的:探讨乳腺轻、中及重度乳头状瘤病与乳腺癌的相关性及其诊治策略。方法:对1993~1996年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科收治的87例乳头状瘤病病例的临床资料加以收集、整理,复习病理切片并重新做出病理诊断。结果:由于重度乳头状瘤病患者均接受全乳切除术,故术后无癌变发生。在31例轻度乳头状瘤病患者中亦未发现癌变病例。而在35例中度乳头状瘤病患者中,有5例于术后3~9年间因局部复发性肿物再次住院并被确诊为乳腺癌,病理类型多为浸润性癌。首次就诊时2例表现为局部肿物,2例为乳头溢血,1例为肿物伴溢血。3例有恶性肿瘤家族史,其中2例为母亲患乳腺癌。病理诊断方面,除1例细胞异型稍明显外,其余病例无特殊表现,均符合中度乳头状瘤病的病理诊断。结论:乳头状瘤病多以局部肿物或乳头溢液、溢血为首发症状,虽为良性病变,但有一定的癌变倾向,故应积极手术治疗。由于其病变范围广泛,手术切除范围应更广泛并行标本断端以确保病变的完整切除,降低癌变的发生率,尤其对于那些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如乳腺癌家族史),应密切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乳头状瘤病 癌变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检测在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君 方志沂 +4 位作者 于泳 赵颖 刘耀林 杨晓东 张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576-578,共3页
目的:通过对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 SLN)活检,可推测全腋窝淋巴结受累状况。对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SLN再行连续切片检查,则能更准确查明微转移的有无,以更可靠地评价该项技术作为设计治疗方案依据... 目的:通过对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 SLN)活检,可推测全腋窝淋巴结受累状况。对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SLN再行连续切片检查,则能更准确查明微转移的有无,以更可靠地评价该项技术作为设计治疗方案依据的价值。方法:对本组52例采用染料法(1% Patent Blue V)检出SLN,并对阴性的SLN再行连续切片,检查有无常规病理检查未能发现的微转移。结果:52例中检出SLN 44例(84.6%),检出率与肿瘤部位(P<0.01)相关。常规病理检查见SLN(+)13例,SLN(-)31例,此31例中有“跳跃转移”2例。总诊断符合率95.5%,假阴性率13.3%。对31例阴性SLN行连续切片检测微转移,在无“跳跃转移”的29例中又检出3例阳性,假阴性率降至11.1%。结论:SLN活检对评估全腋淋巴结受累状态有一定价值,可作为选择术式及术后治疗方案的参考。本组常规病理检查假阴性率为13.3%,与大多数研究结果相符,此为影响该项技术应用于临床的主要障碍。本研究采用连续切片检出常规法难以发现的微转移,减少了假阴性。若再结合免疫组化及RT-PCR技术,将能进一步提高SLN勘测技术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前哨淋巴结 微转移 根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T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发生及发展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4
16
作者 范宇 冯玉梅 +2 位作者 王立梅 王颖 付丽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430-433,共4页
目的:探讨与雌激素灭活相关的基因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发生及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对200例乳腺癌及100例正常乳腺组织的COMT基因第4外显子第158密码子G/A(Val/Met... 目的:探讨与雌激素灭活相关的基因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发生及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对200例乳腺癌及100例正常乳腺组织的COMT基因第4外显子第158密码子G/A(Val/Met)多态性进行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乳腺癌组织ER、PR、p53及c-erbB-2蛋白的表达。比较各组中各种基因型分布频率的差异,以及各种基因型与乳腺癌预后相关因素间的关系。结果:乳腺癌患者COMT纯和变异基因型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267)。随着乳腺癌临床分期(P=0.0082)、组织学分级(P=0.0146)的升高及淋巴结转移数目的增加(P=0.0387),变异性基因型所占比例明显增大。在肿瘤组织ER阳性的患者中,COMT基因型与临床分期(P=0.0004)、组织学分级(P=0.0116)及淋巴结转移(P=0.0008)间关系的差异更加显著。结论:Met/Met变异基因型与乳腺癌危险性相关;具有低活性COMT等位基因(COMT-LL及COMT-HL)的乳腺癌患者与高临床分期、高组织学分级以及淋巴结转移多等预后不良的因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 基因多态性发生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1-CAM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超 范宇 +8 位作者 李伟东 李崖青 李帅 钱晓龙 林阳 刘芳芳 郎荣刚 谷峰 付丽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98-201,共4页
目的:探讨L1细胞黏附分子(L1 cell adhesion molecules,L1-CAM)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carcinoma,IMP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7例乳腺IMPC中L1-CAM表达,并以95例浸润性导管癌... 目的:探讨L1细胞黏附分子(L1 cell adhesion molecules,L1-CAM)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carcinoma,IMP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7例乳腺IMPC中L1-CAM表达,并以95例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型(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IDC-NOS)作为对照组。分析L1-CAM在IMPC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L1-CAM表达于肿瘤细胞膜及间质中的脉管内皮细胞,在IMPC组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集团内细胞间的相互连接面。L1-CAM在IMPC中的表达率(50.5%)显著高于IDC-NOS组(18.9%),并与IMPC的组织学分级、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间质内脉管的L1-CAM表达及肿瘤细胞的P53表达呈正相关(P<0.05),与ER、PR表达呈负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MPC患者中L1-CAM表达阳性患者预后不良。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MPC中L1-CAM表达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L1-CAM可能在IMPC集团性生长、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IMPC预后预测的标志物及靶向治疗研究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L1细胞粘附分子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p27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5
18
作者 高霞 钱晓龙 +2 位作者 李崖青 任美敬 付丽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525-528,538,共5页
目的: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具有特殊的组织学形态特征及淋巴结转移率高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并验证乳腺IMPC与最常见的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DC-NOS)间差异表达的蛋白,从蛋白质角度研究探讨乳腺I... 目的: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具有特殊的组织学形态特征及淋巴结转移率高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并验证乳腺IMPC与最常见的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DC-NOS)间差异表达的蛋白,从蛋白质角度研究探讨乳腺IMPC的特殊组织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机制。方法:双向电泳筛选1例乳腺IMPC和1例乳腺IDC-NOS冻存组织的蛋白表达差异点,质谱鉴定其所对应的蛋白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验证其在43例IMPC和30例IDC-NOS组织切片中的表达。结果:筛选出表达稳定差异的蛋白—热休克蛋白27(Hsp27),且Hsp27在IMPC中表达上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验证了Hsp27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质中,其在IMPC中的表达明显高于IDC-NOS(Z=-3.236,P=0.001),并与ER(r=0.319,P=0.037)及淋巴结转移数(r=0.444,P=0.003)呈正相关,而与患者年龄、病理学分期、PR和HER-2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Hsp27在乳腺IMPC中过表达,且与淋巴结转移数呈正相关,提示Hsp27可能在IMPC淋巴结转移以及特殊的病理形态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热休克蛋白27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休克蛋白27在乳腺癌发生 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高霞 钱晓龙 付丽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612-614,共3页
乳腺癌已经成为继肺癌之后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二大癌症。热休克蛋白27(heat shock protein 27,HSP27)是真核生物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小分子热休克蛋白,作为一种ATP非依赖性分子伴侣,当细胞受到各种生理和环境上的刺激出现非致命性的细胞... 乳腺癌已经成为继肺癌之后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二大癌症。热休克蛋白27(heat shock protein 27,HSP27)是真核生物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小分子热休克蛋白,作为一种ATP非依赖性分子伴侣,当细胞受到各种生理和环境上的刺激出现非致命性的细胞损伤时发挥保护细胞的功能。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乳腺癌细胞中存在着HSP27的持续高水平表达,且被认为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预后以及化疗耐药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肿瘤的发生、增殖、侵袭和转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多步骤动态过程,深入研究HSP27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将有望为乳腺癌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热休克蛋白27 侵袭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腺肌上皮腺病及腺肌上皮瘤 被引量:1
20
作者 付丽 郭晓静 +3 位作者 陈凌 范宇 郎荣刚 傅西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8,共3页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腺肌上皮腺病 腺肌上皮瘤 组织学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