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双足疼痛发病的Morvan综合征一例
1
作者 陈嫄 赵胜男 +2 位作者 张淼 周玉颖 李攀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56-561,共6页
患者男性,71岁,受教育年限3年(小学肄业)。因双足疼痛7个月,行走困难渐进性加重3个月,言语混乱2月余,于2022年5月18日入院。患者入院前7个月(2021年10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足疼痛,呈持续刺痛感,程度剧烈,但可忍受,无头痛,无肢体无力;外... 患者男性,71岁,受教育年限3年(小学肄业)。因双足疼痛7个月,行走困难渐进性加重3个月,言语混乱2月余,于2022年5月18日入院。患者入院前7个月(2021年10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足疼痛,呈持续刺痛感,程度剧烈,但可忍受,无头痛,无肢体无力;外院头部MRI未见明显异常;腰椎MRI显示腰椎间盘膨出,髓内未见明显异常信号,诊断为“腰椎间盘膨出”,予布洛芬按需服用止痛,症状未见缓解。入院前4个月(2022年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心前区不适、心悸,外院心电图及心肌酶谱未见明显异常,未予明确诊断,建议休息观察。入院前3月余(2022年2月)出现行走困难,活动时四肢震颤,因双足疼痛加剧,难以入睡,自行服用佐匹克隆(7.50 mg/d)等镇静催眠药,症状未见改善,因双足疼痛难忍,自行“洋铁皮”烫足,双足烫伤,外敷中药(具体成分和剂量不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纤维颤搐 肌强直 神经痛 低钠血症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血管高信号征联合临床指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
2
作者 余小庆 张佩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17-327,共11页
目的探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血管高信号征(FVH)联合临床指标对急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的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2022年1月至2024年10月收治的发病4.5 h内行静脉溶栓治... 目的探讨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血管高信号征(FVH)联合临床指标对急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的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内科2022年1月至2024年10月收治的发病4.5 h内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的脑梗死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卒中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心房颤动、既往卒中史、吸烟、饮酒)及静脉溶栓前血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学指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糖、尿酸、肌酐)、Willis环完整情况和静脉溶栓时间窗(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3.0 h、3.0~4.5 h)。基于FLAIR于静脉溶栓前采用Lee评分法评估患者是否存在FVH并进行评分(0、1、2分)。采用Cohen′s Kappa系数将两名放射科医师对患者FVH评分的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Kappa值0.81~1.00为几乎完美一致,0.61~0.80为高度一致,0.41~0.60为中度一致,0.21~0.40为一般一致,≤0.20为轻微或没有一致)。静脉溶栓后90 d进行电话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并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6分)。采用方差膨胀因子(VIF)对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共线性检验,剔除共线性检验高度相关(VIF>10)的自变量后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分析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因素。绘制各指标及联合模型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采用Youden指数最大化原则确定各指标及联合模型预测静脉溶栓预后的最佳截断值,并比较不同预测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纳入的404例急性脑梗死行静脉溶栓患者中,预后良好组282例,预后不良组122例,其中存在FVH患者202例。(1)两名放射科医师对FVH评分的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0.757,95%CI:0.702~0.812,P<0.01)。(2)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静脉溶栓前的白细胞[9.21(7.37,10.85)×10^(9)/L比7.30(5.83,8.62)×10^(9)/L,Z=-7.064,P<0.01]、中性粒细胞[7.25(5.27,9.02)×10^(9)/L比4.93(3.81,6.20)×10^(9)/L,Z=-8.173,P<0.01]、淋巴细胞[1.40(0.92,1.74)×10^(9)/L比1.57(1.16,1.99)×10^(9)/L,Z=-3.380,P=0.001]、血糖[7.00(6.30,8.70)mmol/L比6.60(5.80,7.80)mmol/L,Z=-2.913,P=0.004]、尿酸[318.50(257.00,391.50)μmol/L比340.50(282.00,416.25)μmol/L,Z=-2.168,P=0.030]、NIHSS评分[8(5,10)分比3(1,5)分,Z=-9.286,P<0.01]、FVH评分[1(0,2)分比0(0,1)分,Z=-4.036,P<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余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共线性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VIF=20.561,容差=0.049)与中性粒细胞(VIF=20.303,容差=0.049)共线性检验高度相关。剔除白细胞后,将余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静脉溶栓前高中性粒细胞水平(OR=1.489,95%CI:1.314~1.688,P<0.01)、高NIHSS评分(OR=1.306,95%CI:1.213~1.407,P<0.01)和高FVH评分(OR=1.976,95%CI:1.398~2.794,P<0.01)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4)静脉溶栓前FVH评分、NIHSS评分、中性粒细胞水平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000、5.000分和6.586×10^(9)/L,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16(95%CI:0.566~0.663;敏感度55.7%,特异度63.1%)、0.789(95%CI:0.746~0.828;敏感度77.7%,特异度71.3%)、0.756(95%CI:0.711~0.797;敏感度80.9%,特异度59.8%)。三者联合预测模型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最佳截断值为0.786,AUC为0.863(95%CI:0.825~0.895),敏感度为71.6%,特异度为88.5%。结论静脉溶栓前高FVH评分、NIHSS评分、中性粒细胞水平均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且三者联合的预测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 血管高信号征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 中性粒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