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联合冷冻消融治疗肺腺癌A549移植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马春华 郭志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41-244,共4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注射液(商品名:恩度)联合冷冻消融对肺腺癌A549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肺腺癌A549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24只,待肿瘤最大直径达1 cm时,随机分为对照组、血管内皮抑素组、冷冻消融组和血管内皮抑素联...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注射液(商品名:恩度)联合冷冻消融对肺腺癌A549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肺腺癌A549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24只,待肿瘤最大直径达1 cm时,随机分为对照组、血管内皮抑素组、冷冻消融组和血管内皮抑素联合冷冻消融组(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第21天处死裸鼠,取肿瘤组织,测量肿瘤体积,采用末端标记法(TUNEL)原位检测周边冷冻损伤区带细胞凋亡,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后第21天,对照组、血管内皮抑素组、冷冻消融组和联合治疗组的肿瘤生长速率分别为236.68%±51.23%、220.02%±30.61%、159.46%±29.33%和103.34%±25.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1.67%±2.34%、22.17%±1.47%、38.33%±1.37%和49.17%±1.7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治疗组的MVD、VEGF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1)。MVD与VEGF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925,P<0.01)。结论血管内皮抑素可明显提高冷冻消融对肺腺癌A549移植瘤的抑制效果,其机制可能与血管内皮抑素通过下调VEGF表达水平,从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协同冷冻消融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细胞系A549 移植瘤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 冷冻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化疗栓塞联合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对中晚期肝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3
2
作者 杨茂 郭志 +4 位作者 司同国 邢文阁 刘方 李保国 于海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6-119,共4页
目的分析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过继免疫治疗对中晚期肝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天津肿瘤医院136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均为TACE术后,经影像学检查显示无远处转移... 目的分析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过继免疫治疗对中晚期肝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天津肿瘤医院136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均为TACE术后,经影像学检查显示无远处转移)资料,依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TACE联合CIK治疗67例为研究组,单纯TACE治疗69例为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相同时间点取外周血,测定AFP、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计数变化;术后1个月采用增强CT、MRI或PET-CT评价肿瘤坏死程度。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近期疗效及AFP下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CD3+、CD4+、NK细胞比率及CD4+/CD8+分别由(50.26±6.37)%、(53.20±9.29)%、(21.03±8.58)%、1.58±0.43下降至(48.95±8.83)%(P>0.05)、(50.09±9.99)%(P<0.01)、(19.63±8.42)%(P>0.05)、1.44±0.52(P<0.01),CD8+、Treg细胞比率分别由(35.70±8.71)%、(6.55±1.47)%上升至(38.04±10.50)%(P<0.05)、(6.76±1.67)%(P>0.05)。研究组治疗前后比较,CD3+、CD4+、NK细胞比率及CD4+/CD8+分别由(50.51±12.37)%、(52.48±15.55)%、(20.67±10.92)%、1.76±0.90上升至(53.62±11.37)%(P<0.01)、(55.62±14.63)%(P<0.05)、(23.23±10.37)%(P<0.01)、1.94±0.84(P<0.01),CD8+、Treg细胞比率分别由(35.61±12.90)%、(6.57±4.88)%下降至(32.68±10.56)%(P<0.05)、(4.77±1.99)%(P<0.01)。结论 TACE术后联合CIK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可以改善患者免疫状态,提高机体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有可能降低中晚期HCC患者TACE术后的复发和转移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细胞癌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T淋巴细胞亚群 NK细胞 CD4+CD25+调节T细胞(Treg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肺癌脑转移临床观察 被引量:9
3
作者 马春华 郭志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92-695,共4页
目的评价肺癌脑转移瘤患者颅内动脉灌注化疗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27例初治肺癌脑转移瘤患者接受颅内动脉灌注化疗,以及肺原发肿瘤病灶和颅外转移灶动脉灌注化疗。每4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3次,间隔8周复查头部增强MRI并行疗效评价,直... 目的评价肺癌脑转移瘤患者颅内动脉灌注化疗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27例初治肺癌脑转移瘤患者接受颅内动脉灌注化疗,以及肺原发肿瘤病灶和颅外转移灶动脉灌注化疗。每4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3次,间隔8周复查头部增强MRI并行疗效评价,直至疾病进展或发生不可耐受性化疗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27例患者均完成3次以上治疗,其中1例治疗7次,无完全缓解病例,部分缓解15例(55.6%)、疾病稳定8例(29.6%),疾病进展4例(14.8%);颅内病灶治疗有效率为55.6%(15/27),疾病控制率85.2%(23/27)。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7个月,6个月生存率为81.5%(22/27),1年生存率为18.5%(5/27)。结论颅内动脉灌注化疗是治疗肺癌脑转移瘤的有效方法之一,Karnofsky功能量表评分(KPS)≥60分和无颅外转移是患者预后良好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脑转移瘤 动脉灌注化疗 预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厄洛替尼治疗动脉灌注化疗后进展的肺腺癌脑转移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马春华 郭志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41-644,共4页
目的观察厄洛替尼治疗动脉灌注化疗后进展的肺腺癌脑转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8年11月至2011年1月,20例初治的肺腺癌脑转移患者接受动脉灌注化疗,化疗药物为替尼泊苷、尼莫司汀、吉西他滨、卞铂等,每4周治疗1次,直至颅内病灶进... 目的观察厄洛替尼治疗动脉灌注化疗后进展的肺腺癌脑转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8年11月至2011年1月,20例初治的肺腺癌脑转移患者接受动脉灌注化疗,化疗药物为替尼泊苷、尼莫司汀、吉西他滨、卞铂等,每4周治疗1次,直至颅内病灶进展,停止动脉灌注化疗,行厄洛替尼150 mg/d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发生不可耐受性药物不良反应,评价缓解率、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总生存期(OS)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20例患者均接受2次以上动脉灌注化疗,中位治疗次数3次。20例患者均可进行厄洛替尼治疗近期疗效评价,治疗总有效率(ORR)为75%(15/20),疾病控制率(DCR)为90%(18/20)。中位PFS为9个月[95%可信区间(CI)为7.65~10.3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15个月(95%CI为11.48~18.53个月),6个月生存率90%(18/20),1年生存率为75%(15/20)。厄洛替尼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皮疹和腹泻,发生率分别为90%(18/20)和75%(15/20),不良反应多为1~2级,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10%(2/20)。结论厄洛替尼二线治疗肺腺癌脑转移的疗效确切,患者耐受性良好,可作为动脉灌注化疗失败后肺腺癌脑转移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脑转移瘤 动脉灌注化疗 厄洛替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