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脊液中肺癌循环肿瘤标志物表达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孙增峰 李鹏 +1 位作者 佘春华 佟小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93-297,共5页
目的:分析不同肺癌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TM)在脑脊液中正常表达水平,探讨血清TM水平、合并脑实质转移对其影响,从而更准确地判断可疑脑膜转移患者脑脊液TM是否升高。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4年2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80例... 目的:分析不同肺癌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TM)在脑脊液中正常表达水平,探讨血清TM水平、合并脑实质转移对其影响,从而更准确地判断可疑脑膜转移患者脑脊液TM是否升高。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4年2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80例无脑膜转移患者临床资料(非肺癌16例,肺癌64例),分析各TM在非肺癌患者脑脊液中正常的表达水平,以及脑脊液与血清中TM水平的差异;分析血清TM与脑脊液中TM水平的相关性;比较合并脑实质转移组与无脑实质转移组之间脑脊液中TM水平的差异。结果:组织多肽特异抗原(TPSA)、癌类抗原19-9 (CA19-9)、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及鳞状细胞癌抗原(SCC)在脑脊液中的正常表达水平低于血清中水平(P<0.05),但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神经元特异烯化醇酶(NSE)在脑脊液中的表达水平高于血清中水平(P<0.05)。TPSA、SCC、ProGRP、NSE、CEA、CA199和Cyfra21-1在脑脊液中的水平与血清中的水平均无显著相关(均P>0.05)。与无脑实质转移患者相比,合并脑实质转移患者脑脊液中TPSA、SCC、ProGRP、CA19-9水平均无明显升高(P>0.05);CEA、Cyfra21-1虽然升高(P<0.05),但中位值升高不足2倍且均在参考值范围内,而NSE在合并脑实质转移组中的水平低于无脑实质转移组。结论:ProGRP及NSE在正常脑脊液中基础水平明显高于血清中的水平,其余肿瘤标志物在脑脊液中表达水平则明显低于血清中水平;血清中肿瘤标志物水平升高与否,以及是否合并脑实质转移并不会对脑脊液中肿瘤标志物水平产生具有临床意义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脑脊液 循环肿瘤标志物 脑膜转移 脑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标志物在肺癌脑膜转移辅助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鹏 佘春华 +3 位作者 李鹏 朴颖哲 王晓光 李文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1-64,共4页
目的:探讨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细胞角蛋白片断抗原(CYFRA21-1)3种肿瘤标志物血清及脑脊液中含量在肺癌脑膜转移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选择最理想的脑脊液肿瘤标志物组合。方法:采用RocheE17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 目的:探讨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细胞角蛋白片断抗原(CYFRA21-1)3种肿瘤标志物血清及脑脊液中含量在肺癌脑膜转移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选择最理想的脑脊液肿瘤标志物组合。方法:采用RocheE170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35例肺癌脑膜转移患者、35例脑部良性肿瘤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3种肿瘤标志物的含量。脑膜转移患者根据神经系统检查、脑脊液细胞学和核磁共振检查确诊。结果:肺癌脑膜转移患者的血清和脑脊液中3种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明显高于脑良性肿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膜转移患者脑脊液中肿瘤标志物水平高于血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照实验室标准值确定血清肿瘤标志物阳性标准,CEA>5μg/L,NSE>15.2μg/L,CYFRA21-1>3.3μg/L。根据受试者工作曲线确定满足正确诊断指数最大值的临界点为脑脊液检测阳性判定标准,CEA>4.7μg/L,NSE>14.6μg/L,CYFRA21-1>5.5μg/L,CEA,NSE和CYFRA21-1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4%,91.4%;51.4%,94.3%和82.9%,97.1%。脑脊液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组合中,三项指标任意1项阳性的诊断敏感性100%,三项指标同时阳性的诊断特异性100%。结论:脑脊液中3种肿瘤标志物水平对于肺癌脑膜转移的诊断,尤其对于那些细胞学和核磁共振检查难以确诊的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联合检测为最佳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标志物 肺癌 脑膜转移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授法联合微信健康教育对后颅窝肿瘤术后吞咽困难患者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37
3
作者 王新 鲁军帅 +2 位作者 宋佳佳 孙倩倩 石倩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5-78,共4页
目的探讨回授法联合微信健康教育对后颅窝肿瘤术后吞咽困难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根据住院时间,将2019年1~6月行后颅窝肿瘤术后并发吞咽困难患者43例分为对照组,2019年7~12月行后颅窝肿瘤术后并发吞咽困难患者43例分为干预组。对照组采... 目的探讨回授法联合微信健康教育对后颅窝肿瘤术后吞咽困难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根据住院时间,将2019年1~6月行后颅窝肿瘤术后并发吞咽困难患者43例分为对照组,2019年7~12月行后颅窝肿瘤术后并发吞咽困难患者43例分为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干预组采用回授法联合微信进行健康教育。于干预后1周、1个月、3个月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1周,干预组误吸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1个月、3个月干预组吞咽功能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吞咽功能评分随时间延长而下降,干预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应用回授法联合微信对后颅窝肿瘤术后吞咽困难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降低误吸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机体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颅窝肿瘤 吞咽困难 回授法 微信 吞咽功能 误吸 健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导板在颅内肿瘤立体定向活检中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李鹏 佘春华 +3 位作者 张振 孙增峰 伊凯凯 张瑞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26-630,共5页
目的:探讨3D打印导板引导下脑肿瘤立体定向活检技术的准确性、有效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采用3D打印导板引导下立体定向活检脑肿瘤患者12例的临床资料。病灶最大层面直径28.7(1... 目的:探讨3D打印导板引导下脑肿瘤立体定向活检技术的准确性、有效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采用3D打印导板引导下立体定向活检脑肿瘤患者12例的临床资料。病灶最大层面直径28.7(15~63)mm。术前行螺旋薄层CT平扫、强化、血管灌注成像扫描(层厚1.25 mm)。DICOM格式CT图像传输至Minics 19.0图像处理系统,勾画穿刺靶点、进针通道,3D打印穿刺导板。手术麻醉方式为10例全麻,2例局麻。术中依鼻根、眉弓标志放置导板,依规划的穿刺轨迹多点取材,获得病理组织送检。术后复查头部CT。结果:术后CT影像提示全部准确到达规划的靶点。10例全麻患者评价耗时75~80 min,2例局麻患者分别耗时约40 min和35 min。12例患者中1例术中急性出血,改变头位充分引流后未形成血肿,6例微量血肿形成(出血量<1 mL),8例轻微水肿(反应带<3 mm),3例轻微头疼。术后病理显示胶质瘤5例,转移瘤3例,淋巴瘤3例,脱髓鞘1例。结论:3D打印导板引导下的立体定向活检技术不仅准确、安全,而且操作简便、节省时间、减少患者痛苦、体位灵活、成本低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立体定向 活检 脑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鹏 李鹏 +3 位作者 佘春华 朴颖哲 王晓光 李文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2期1287-1290,共4页
目的: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9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方式和显微手术疗效。根据肿瘤与矢状窦关系分为6种类型。I型,肿瘤贴附在窦壁的外表面;Ⅱ型,肿瘤侵犯窦外侧隐窝;Ⅲ型,累及同侧窦壁;Ⅳ型,累及同... 目的: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9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方式和显微手术疗效。根据肿瘤与矢状窦关系分为6种类型。I型,肿瘤贴附在窦壁的外表面;Ⅱ型,肿瘤侵犯窦外侧隐窝;Ⅲ型,累及同侧窦壁;Ⅳ型,累及同侧窦壁及顶壁;V型,窦腔完全阻塞,仅剩一侧窦壁正常;Ⅵ型,窦腔完全阻塞,累及所有窦壁。据此指导手术操作,I型均切除瘤床外层硬膜并电凝附着点;Ⅱ型经外侧隐窝切除后直接缝合窦壁;Ⅲ型、Ⅳ型切除受累窦壁并修补,健侧窦壁尽力保留,窦壁粗大引流静脉宜谨慎切除或血管吻合重建;Ⅴ型、Ⅵ型根据术前DSA、MRV检查及术中评估,窦腔完全闭塞全部采用切除受累不必重建,否则需重建。结果:按照Simpson切除分级标准:I级切除23例,占79.3%;Ⅱ级切除4例,占13.8%;Ⅲ级切除2例,占6.9%。无手术死亡,8例(27.6%)术前正常患者出现术后一过性偏瘫,其中1例未能恢复。随访3年至6年,仅有1例术后3.5年复发行γ刀治疗。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争取肿瘤全切除,切除受累的矢状窦并进行修补,避免脑皮质、中央沟静脉及其他回流静脉的损伤,积极血管吻合重建,是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全切率、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矢状窦 脑膜瘤 显微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鞍结节脑膜瘤手术治疗后视力改善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李鹏 佘春华 李文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9期1100-1103,共4页
目的:鞍结节脑膜瘤常会因为压迫视神经导致视力丧失,手术治疗最重要目的是为了改善视力,视力恢复的程度也是衡量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本文重点分析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影响视力功能改善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近10年来手术... 目的:鞍结节脑膜瘤常会因为压迫视神经导致视力丧失,手术治疗最重要目的是为了改善视力,视力恢复的程度也是衡量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本文重点分析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影响视力功能改善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近10年来手术治疗的51例鞍结节脑膜瘤病例,这些患者均接受经翼点入路或经额下入路手术治疗。其中41例(80.4%)患者就诊时有视力障碍症状,男17例,女24例,平均42.4岁。症状中位持续时间为11个月。单眼视力障碍25例,双眼视力障碍16例,2例只有视野的缩小。通过MRI测量肿瘤的直径为0.6~5.4cm,无和轻度瘤周水肿26例,严重瘤周水肿15例。结果:手术全切率为80.4%。术前有视力障碍的术后30例(73.2%)改善,2例(4.9%)加重,9例(22%)无变化。术后其他并发症包括:尿崩症8例(均为术后一过性,术后1周内缓解),垂体功能低下2例,癫痫2例,下丘脑功能障碍1例,颅内感染1例。随访6~60个月。结论:标准的显微外科开颅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暴露充分,肿瘤全切率高且并发症少。分析发现以下因素不利于术后视力功能的改善:患者年龄大于60岁;视神经功能障碍超过1年;视神经功能障碍严重;瘤周水肿明显;肿瘤与脑组织间缺少明确的蛛网膜层面;肿瘤未能全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鞍结节 翼点入路 视力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脑胶质瘤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9
7
作者 李鹏 李文良 +1 位作者 孙增峰 郭志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45-348,共4页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难治性肿瘤,冷冻消融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技术在胶质瘤治疗中的价值正逐渐被重视。本文回顾了大量文献,从病理及分子生物学角度总结了冷冻消融治疗胶质瘤的机制;通过众多临床病例分析了冷冻疗法的适用范围...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难治性肿瘤,冷冻消融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技术在胶质瘤治疗中的价值正逐渐被重视。本文回顾了大量文献,从病理及分子生物学角度总结了冷冻消融治疗胶质瘤的机制;通过众多临床病例分析了冷冻疗法的适用范围、临床疗效和存在的问题;基于国内外前瞻性研究展望了冷冻治疗胶质瘤的发展方向及前景。冷冻消融可以通过直接导致坏死和凋亡、改变局部微循环和调节抗肿瘤免疫等机制摧毁肿瘤细胞;在影像学技术实时监控下冷冻可以成为很好的手术辅助手段,现已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另外冷冻技术与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等方法联合应用可更有利于发挥其治疗作用。随着冷冻设备的改进和冷冻技术的完善,冷冻消融将在胶质瘤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氩氦刀 冷冻消融 胶质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膜转移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张晓辉(综述) 李文良(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918-921,共4页
脑膜转移癌(leptomeningeal metastasis,LM)是恶性肿瘤细胞播散到柔脑/脊膜和蛛网膜下腔,造成复杂多样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在全身(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恶性实体肿瘤和血液系统肿瘤中都可见到LM。目前LM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 脑膜转移癌(leptomeningeal metastasis,LM)是恶性肿瘤细胞播散到柔脑/脊膜和蛛网膜下腔,造成复杂多样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在全身(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恶性实体肿瘤和血液系统肿瘤中都可见到LM。目前LM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脑脊液分析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手段主要有支持治疗、外科治疗、放疗、经脑脊液化疗、系统性化疗和靶向治疗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转移癌 脑膜癌病 癌性脑膜炎 经脑脊液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立性脑转移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决策探讨
9
作者 王斌 孟斌 +4 位作者 肖渤瀚 宫立群 王晓光 赵路军 潘战宇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02-306,共5页
既往认为孤立性脑转移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属于Ⅳ期,一般不考虑手术治疗,仅给予化疗或放疗等治疗,但很难达到理想的疗效。近年来通过多学科协作体系(MDT)给予规范化、个体化治疗,使患者的获益程度明显增加,甚至可以达到治愈。现介绍... 既往认为孤立性脑转移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属于Ⅳ期,一般不考虑手术治疗,仅给予化疗或放疗等治疗,但很难达到理想的疗效。近年来通过多学科协作体系(MDT)给予规范化、个体化治疗,使患者的获益程度明显增加,甚至可以达到治愈。现介绍2例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多学科协作治疗孤立性脑转移NSCLC患者的病例,以期探讨和制定相应诊疗规范,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脑转移 非小细胞肺癌 多学科协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K融合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靶向治疗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尹强 刘群 +1 位作者 李文良(综述) 王晓光(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5-98,共4页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基因融合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发生率约为2%~7%,此类肺癌更易出现脑转移,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缩短患者的生存期。近年来,随着ALK-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基因融合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发生率约为2%~7%,此类肺癌更易出现脑转移,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缩短患者的生存期。近年来,随着ALK-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LK-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ALK-TKI)的不断研发,ALK-NSCLC脑转移患者的生存期显著延长。本文对ALK-TKI治疗肺癌脑转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转移 靶向治疗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非小细胞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来替尼治疗ALK基因融合重排NSCLC脑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尹强 张振 +6 位作者 刘群 李鹏 马莉 王鹏 孙增峰 李文良 王晓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661-665,共5页
目的:探讨阿来替尼治疗ALK融合重排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NSCLC)脑转移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34例以脑转移为首发的ALK基因融合重排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阿来替尼治疗ALK融合重排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NSCLC)脑转移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34例以脑转移为首发的ALK基因融合重排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38.2%)患者接受阿来替尼单药一线治疗。男性7例(53.8%),女性6例(46.2%),中位年龄51(35~72)岁。应用Kaplan-Meier分析其生存情况。结果:阿来替尼治疗ALK基因融合重排肺癌脑转移瘤,颅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m PFS)为24.5个月。药物不良反应较轻。结论:在颅内可测量病灶得到局部治疗的基础上,阿来替尼作为ALK基因融合重排NSCLC脑转移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显著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来替尼 脑转移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非小细胞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波刀治疗脑干转移瘤的疗效与预后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群 王晓光 +3 位作者 尹强 董洋 李丰彤 袁智勇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1003-1007,共5页
目的:评价射波刀治疗脑干转移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射波刀治疗的49例患者,共55个脑干转移瘤病灶,总结患者治疗后总生存时间和局部控制率。分析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 目的:评价射波刀治疗脑干转移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射波刀治疗的49例患者,共55个脑干转移瘤病灶,总结患者治疗后总生存时间和局部控制率。分析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原发灶病理、KPS评分、术前是否行全脑放疗等对射波刀治疗脑干转移瘤预后的影响。结果:中位肿瘤体积为1.96(0.1~15.6)cm3,总剂量8.0~40.0 Gy,1~5次/d,中位单次等效处方剂量(α/β=10)为18.2(8.0~23.7)Gy。中位最大单次等效剂量为25.2(11.8~37.4)Gy。局部控制率87.3%,15个病灶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27个病灶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6个病灶病变稳定(stable disease,SD)。中位生存时间为14(1~43)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7.4个月。治疗后半年、1年、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5.5%、55.1%、28.6%。结论:射波刀治疗脑干转移瘤安全有效,射波刀无框架,患者接受度好,分次照射可以用于治疗体积较大的肿瘤,脑干放射性反应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波刀 放射外科 脑干 脑转移 生存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通道蛋白1与胶质瘤的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3
作者 何佳 李文良 +1 位作者 谷峰 马勇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41-344,共4页
水通道蛋白1(AQP1)是特异性跨膜转运水分子的蛋白,在中枢神经系统主要表达在脉络丛上皮细胞,参与脑脊液的形成。在胶质瘤中,AQP1主要在星形胶质细胞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并且随着肿瘤级别的升高AQP1表达增加。在胶质瘤细胞系中A... 水通道蛋白1(AQP1)是特异性跨膜转运水分子的蛋白,在中枢神经系统主要表达在脉络丛上皮细胞,参与脑脊液的形成。在胶质瘤中,AQP1主要在星形胶质细胞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并且随着肿瘤级别的升高AQP1表达增加。在胶质瘤细胞系中AQP1的表达由地塞米松、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氯化钠、缺氧、D-葡萄糖和果糖诱导,并且AQP1 mRNA的表达随着剂量的增加而上调。根据AQP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功能的现有研究,认为AQP1可能参与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相关水肿的生成,并且发现AQP1与胶质瘤细胞的迁移密切相关。目前AQP1与胶质瘤关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AQP1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的不断阐明可能为今后临床治疗胶质瘤提供重要的依据,并可成为针对胶质瘤术后复发、迁移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QP1 胶质瘤 脑水肿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莫斯汀联合顺铂持续灌注化疗治疗25例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鹏 李文良 +1 位作者 佘春华 孙增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744-746,750,共4页
目的:评价尼莫司汀(ACNU)联合顺铂(CDDP)72 h持续灌注化疗治疗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的有效性及不良反应。方法:分析比较联合化疗组与替莫唑胺化疗组的疗效与不良反应、25例术后、放疗后复发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行ACNU联合CDDP 72 h持续静... 目的:评价尼莫司汀(ACNU)联合顺铂(CDDP)72 h持续灌注化疗治疗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的有效性及不良反应。方法:分析比较联合化疗组与替莫唑胺化疗组的疗效与不良反应、25例术后、放疗后复发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行ACNU联合CDDP 72 h持续静脉灌注化疗,36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单独接受替莫唑胺化疗。化疗后复查MRI观察治疗效果,每周监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及时处理化疗后的不良反应;随访患者生存时间。结果:联合化疗组肿瘤部分缓解(PR)14例(56%);病情稳定(SD)8例(32%);肿瘤有进展(PD)3例(12%)。Ⅲ度以上白细胞降低的11例(44%),Ⅲ度以上血小板降低的14例(56%),经治疗均恢复,无治疗后死亡病例。联合化疗组短期疗效优于替莫唑胺组(P<0.05),1年生存率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NU联合CDDP 72 h灌注化疗治疗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补救治疗手段,化疗后严重的骨髓抑制可经治疗得到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瘤 复发 尼莫司汀 顺铂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嗅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策略探讨 被引量:4
15
作者 佘春华 李文良 +5 位作者 翟琼莉 肖渤瀚 王佩国 宋秀宇 闫杰 史业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871-875,共5页
嗅神经母细胞瘤是一类少见的恶性肿瘤,治疗方式有手术、放疗和化疗,但缺乏标准的治疗规范。现介绍1例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多学科协作治疗的成人嗅神经母细胞瘤,以探讨和制定出相应的诊疗标准,使临床治疗更为规范,患者更多获益。
关键词 嗅神经母细胞瘤 颅骨切开术 放射治疗 化疗 多学科协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外科的发展(从头架到影像引导)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晓光 刘群 王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3期770-774,共5页
放射外科自Leksell发明伽玛刀以来,应用于临床已有30余年,治疗了数百万患者,使之避免了直接手术的痛苦。早期的放射外科是以框架为基础的,主要用于颅内病变的治疗,获得了极好的临床效果,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基于直线加速器的放射外科,放... 放射外科自Leksell发明伽玛刀以来,应用于临床已有30余年,治疗了数百万患者,使之避免了直接手术的痛苦。早期的放射外科是以框架为基础的,主要用于颅内病变的治疗,获得了极好的临床效果,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基于直线加速器的放射外科,放射外科进入了无框架的时代,减轻了患者治疗时的痛苦,并且使颅外放射外科成为可能,但因为缺乏框架,其精确性受到影响,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进入90年代,随着影像技术及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涌现了影像引导、多叶光栅、动态准直器、图像融合、扫描射线技术、逆向治疗计划系统等新技术,设备不断更新,精度更高,适形性更好,治疗范围越来越广,效果也越来越好。1994年放射外科手术平台射波刀初次用于临床,紧凑轻量的直线加速器安装在一个由计算机控制的6关节机械臂上,可以从不同方位沿不同轨道围绕患者自由运动,始终对准靶区,并且在治疗中可以利用X光照相机和同步呼吸追踪系统连续监测病灶的活动,并相应的调整加速器的位置来确保治疗的精确性。2001年获得了FDA批准,现已广泛地在世界各地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极佳的治疗效果。本文对放射外科的发展历程作一综述,同时着重介绍射波刀的治疗原理和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外科 射波刀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