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对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评估(附16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宋腾 王华庆 +5 位作者 张会来 钱正子 周世勇 邱立华 李兰芳 宋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1050-1055,共6页
目的:验证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免疫化疗后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68例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采用NCCN—IPI和国际预... 目的:验证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免疫化疗后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68例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采用NCCN—IPI和国际预后指数(IPI)进行危险度分层和预后评估。结果:全组患者中住年龄58(24—80)岁,男性92例(54.8%),AnnArbor分期Ⅲ-Ⅳ期94例(56.0%),ECOGPSi2分19例(11.3%);发病时LDH水平升高(〉245U/L)占71.4%。中位随访42(15~88)个月,3年和5年生存率(OS)分别为(75.9±3.4)%、(65.1±5.2)%。全组患者根据IPI评分系统,低危组占30.4%,中低危27.4%,中高危25.0%,高危17.3%;3年OS分别为91.8%、76.7%、67.9%和47.1%。根据NCCN—IPI评分,低危组19.0%,中低危38.1%,中高危31.5%,高危11.3%。3年OS分别为94.5%、85.4%、61.2%和38.1%。与IH评分相比,NCCN—IPI评分区分高危和低危患者的能力更强(NCCN—IPI:3年OS:94.5%眠38.1%;IPI:91.8%vs.47.1%)。结论:在利妥昔单抗一线治疗中,与IPI指数相比,NCCN—IPI更好地整合了年龄和LDH水平两个变量的预后作用,可作为DLBCL患者强有力的预后分层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国际预后指数 预后 利妥昔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数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价值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马芹 张会来 +3 位作者 王华庆 陈青青 刘霞 侯芸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03-507,共5页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在首次诊断时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数(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ALC)与其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的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2年2月至2008年4月收治143例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在首次诊断时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数(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ALC)与其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的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2年2月至2008年4月收治143例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不同ALC水平与患者各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将143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分为高ALC(ALC≥1.0×109/L)组和低ALC(ALC<1.0×109/L)组,低ALC组患者常伴随B症状、高IPI评分、Ann Arbor分期较晚以及乳酸脱氢酶水平、β2-微球蛋白水平升高(P<0.05)。而且高ALC组患者的缓解率比低ALC组高(P=0.003)。多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Ⅲ/Ⅳ期、ALC<1.0×109/L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较差的独立因素。ALC降低组常伴有Ann Arbor分期的升高。结论:ALC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新的独立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绝对数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预后 非霍奇金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发生的表观遗传学:进展与临床意义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先火 赵秀娟 +2 位作者 邱立华 王华庆 王玺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01-707,共7页
表观遗传(epigenetics)指所有不通过DNA序列改变就能影响基因表达(从而决定细胞乃至个体表型)的、可遗传的(即可伴随细胞分裂传递下去)调控方式,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miRNA、朊病毒等。表观遗传调控在干细胞... 表观遗传(epigenetics)指所有不通过DNA序列改变就能影响基因表达(从而决定细胞乃至个体表型)的、可遗传的(即可伴随细胞分裂传递下去)调控方式,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miRNA、朊病毒等。表观遗传调控在干细胞自我更新、定向分化、器官发育等生命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观遗传 肿瘤 DNA甲基化 组蛋白修饰 染色质组装和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射用盐酸苯达莫司汀单药治疗利妥昔单抗耐药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 被引量:6
4
作者 闵琦 王华庆 +6 位作者 钱正子 张会来 周世勇 邱立华 宋拯 赵静 刘霞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1239-1243,共5页
目的:观察注射用盐酸苯达莫司汀单药治疗利妥昔单抗耐药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5例利妥昔单抗治疗失败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患者,接受苯达莫司汀单药化疗(120 mg/m2,d1、2,每21天为1个周期),评价其近期疗效、无进展生... 目的:观察注射用盐酸苯达莫司汀单药治疗利妥昔单抗耐药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5例利妥昔单抗治疗失败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患者,接受苯达莫司汀单药化疗(120 mg/m2,d1、2,每21天为1个周期),评价其近期疗效、无进展生存期与不良反应。结果:全组25例患者,共计化疗122个周期,中位5个周期。治疗2个周期后均可评价疗效,其中完全缓解(CR/CRu)6例,部分缓解(PR)13例,稳定(SD)3例,进展(PD)3例,总有效率(ORR)为76%,临床受益率(CBR)为88%。截至随访结束,13例患者出现PFS终点事件,中位疗效持续时间(DOR)8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9个月。各亚组间无进展生存期的关系,主要与骨髓受累、血清LDH水平升高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和感染,2例患者出现皮疹,1例患者用药5个周期后发生胃癌。结论:注射用盐酸苯达莫司汀单药治疗利妥昔单抗耐药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可提高疗效,且耐受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苯达莫司汀 B细胞惰性淋巴瘤 利妥昔单抗耐药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瘤相关血栓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刘鹏飞 李亚妮 +2 位作者 李兰芳 刘贤明 王华庆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596-599,共4页
目的:本研究主要分析和总结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lism,VTE)的临床特点,为预防和治疗ML相关VTE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经病理... 目的:本研究主要分析和总结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lism,VTE)的临床特点,为预防和治疗ML相关VTE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4 256例ML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诊断依据WHO的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标准(第4版)。结果:ML相关VTE的发病率为7.1%,NHL患者并发VTE的发病率为5.7%,HL患者并发VTE的发病率为1.3%;16.4%的患者在治疗前形成血栓,75.8%的患者血栓发生在化疗的前3个周期。上肢和颈部静脉血栓事件共146次(48.4%),下肢静脉血栓事件共89次(29.5%)。结论:ML相关VTE的发病率较高,上肢和颈部静脉血栓发生率较下肢更常见,在化疗的前3个周期中血栓的发生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静脉血栓栓塞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淋巴瘤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鹏飞(综述) 李亚妮(综述) 王华庆(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08-410,共3页
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lism,VTE)是恶性肿瘤患者第二致死原因,并且癌症患者是血栓栓塞的高发人群,其预防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肿瘤患者发生VTE的风险较非肿瘤患者至少增加7倍,而血液系统肿瘤并发VTE的概率则较非肿瘤患者增加28倍... 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lism,VTE)是恶性肿瘤患者第二致死原因,并且癌症患者是血栓栓塞的高发人群,其预防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肿瘤患者发生VTE的风险较非肿瘤患者至少增加7倍,而血液系统肿瘤并发VTE的概率则较非肿瘤患者增加28倍,严重影响了恶性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恶性淋巴瘤患者并发VTE的机制和危险因素尚未明确,VTE的发生与组织因子、微粒以及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相关。为了降低VTE发生率,预测可能发生VTE的高危患者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患者将会从血栓预防中受益,因此临床上急需一种简单有效的VTE风险评估模型,联合检测外周血中生物标记物可提高VTE诊断率。由于淋巴瘤患者发生出血的风险较高,导致血栓的治疗更加复杂。本文就恶性淋巴瘤患者发生VTE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的最新研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 恶性淋巴瘤 预防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苯达莫司汀治疗利妥昔单抗耐药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宋腾 张会来 +8 位作者 王华庆 李静敏 克晓燕 曹军宁 黄慧强 张伟京 朱军 范云 冯继锋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1025-1030,共6页
目的:评价注射用盐酸苯达莫司汀单药治疗利妥昔单抗治疗失败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全国8个研究中心入组100例利妥昔单抗治疗失败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患者,接受苯达莫司汀单药治疗(120 mg/m2... 目的:评价注射用盐酸苯达莫司汀单药治疗利妥昔单抗治疗失败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全国8个研究中心入组100例利妥昔单抗治疗失败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患者,接受苯达莫司汀单药治疗(120 mg/m2,d1、2,每21天1个周期,最多8个周期)。主要终点指标为总反应率(ORR),次要终点指标包括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PFS)、总生存(OS)及安全性评估。结果:全组100例患者,中位年龄为56(28~74)岁,共计化疗447个周期,中位4(1~8)个周期。93例患者完成至少2个周期治疗,可评价疗效。15例(16.1%)获得完全缓解(CR),52例(55.9%)获得部分缓解(PR),22例(23.7%)稳定(SD),4例(4.3%)进展(PD),ORR为72%,DCR为95.7%。中位随访时间26.6(2~48.4)个月,59例(63.4%)出现疾病进展,中位PFS为8.53个月(95%CI:6.518~10.542),1年PFS率(40.6±5.3)%。48例(48%)出现3/4级不良事件,3/4级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26%、24%和11%。结论:苯达莫司汀治疗利妥昔单抗耐药的B细胞惰性淋巴瘤客观缓解率较高,骨髓抑制为最常见不良反应,系二线治疗惰性B细胞淋巴瘤的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苯达莫司汀 利妥昔单抗耐药 非霍奇金淋巴瘤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胡索合剂预防和治疗肿瘤化疗性静脉炎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冯莉霞 王华庆 贺瑾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1073-1076,共4页
目的:以延胡索、大黄、侧柏叶、蒲黄等几味中草药为主要组方的"静炎安",用于化疗药物外渗性损伤及化疗性静脉炎的外敷,本研究旨在观察静炎安对兔耳缘静脉化疗性静脉炎的防护机制。方法:选取24只大白兔,建立兔耳缘模型,并分为... 目的:以延胡索、大黄、侧柏叶、蒲黄等几味中草药为主要组方的"静炎安",用于化疗药物外渗性损伤及化疗性静脉炎的外敷,本研究旨在观察静炎安对兔耳缘静脉化疗性静脉炎的防护机制。方法:选取24只大白兔,建立兔耳缘模型,并分为静炎安组、硫酸镁组、空白对照组,分别采取静炎安湿敷、硫酸镁湿敷、无任何干预措施。观察静脉炎发生情况,并于干预后48h、7d取局部静脉及周围组织切片行HE染色,观察病理损伤程度及愈合情况;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细胞间黏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观察VEGF、ICAM-1表达情况。结果:静炎安组较硫酸镁组及空白对照组静脉炎损伤程度轻,愈合早,VEGF、ICAM-1表达下调。结论:静炎安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修复,减轻炎症反应,进而对化疗性静脉炎有良好的防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胡索合剂 化疗性静脉炎 动物模型 VEGF ICAM-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罗华联合CTOP方案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3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韩霞 王华庆 +6 位作者 刘贤明 邱立华 张会来 钱正子 李维 崔秀珍 郝希山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38-341,共4页
目的:评价美罗华联合环磷酰胺、吡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R-CTOP方案)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5例经病理证实为CD20+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R-CTO... 目的:评价美罗华联合环磷酰胺、吡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R-CTOP方案)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5例经病理证实为CD20+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R-CTOP方案化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性别、年龄、疾病分期、病理类型、LDH水平及IPI评分等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35例患者中33例可评价疗效,其中完全缓解(CR)17例(51.5%),部分缓解(PR)11例(33_3%),有效率(CR+PR)84.8%。23例初治患者中,CR13例(56.5%),PR8例(34.8%),有效率(CR+PR)91_3%;10例复发难治患者中,CR4例(40%),PR3例(30%),有效率70%。疗效与性别、疾病分期、病理类型、LDH水平及IPI评分等因素无显著相关,年龄对疗效有一定影响(P=0.012)。35例患者中无治疗相关死亡,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Ⅲ~Ⅳ度白细胞下降32.1%),心脏毒性和脱发较轻,主要为Ⅰ~Ⅱ级反应。其它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均可耐受。结论:R-CTOP方案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有效率高且不良反应轻微,可作为治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特别是老年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优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妥昔单抗 非霍奇金淋巴瘤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西他滨长春瑞滨联合吡喃阿霉素方案治疗复发难治T细胞淋巴瘤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少华 王华庆 +5 位作者 钱正子 张会来 周世勇 邱立华 宋拯 王先火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647-650,共4页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长春瑞滨联合吡喃阿霉素(GNT)方案对复发难治T细胞淋巴瘤(TCL)患者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应用GNT方案治疗69例复发难治TCL患者,方案为吉西他滨800 mg/m2,d1、8,长春瑞滨25 mg/m2,d1,吡喃阿霉素20 mg/m2,d1,21天为...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长春瑞滨联合吡喃阿霉素(GNT)方案对复发难治T细胞淋巴瘤(TCL)患者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应用GNT方案治疗69例复发难治TCL患者,方案为吉西他滨800 mg/m2,d1、8,长春瑞滨25 mg/m2,d1,吡喃阿霉素20 mg/m2,d1,21天为1个周期。结果:总有效率(ORR)为65.2%,其中CR为29.0%。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患者1、3、5年OS分别是71.7%、47.3%、32.4%,中位生存期为36个月。结论:GNT方案治疗复发难治TCL疗效较高、可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西他滨 T细胞淋巴瘤 长春瑞滨 吡喃阿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7例原发骨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赵静 王华庆 +5 位作者 钱正子 张会来 邱立华 周世勇 李兰芳 付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1118-1119,1123,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骨恶性淋巴瘤(primary bone lymphoma,PBL)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6月至2009年5月本院收治的37例PTL患者的临床资料,以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 目的:探讨原发骨恶性淋巴瘤(primary bone lymphoma,PBL)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6月至2009年5月本院收治的37例PTL患者的临床资料,以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以评估独立的预后因素。结果:37例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61(18~85)岁,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骨痛,局部软组织肿胀、肿块形成和病理性骨折。78%患者的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经化疗和/或放疗,18例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13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3例稳定(stable disease,SD),2例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中位随访时间32(7~171)个月,5年和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9.5%和43.2%。患者接受4周期以上化疗,B细胞淋巴瘤加用利妥昔单抗者疗效较好。多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B症状、年龄和结外受侵数是PBL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PBL应采取综合治疗,同时给予蒽环类药物为主的全身化疗,B细胞淋巴瘤首选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给予帕米膦酸盐治疗骨病变。AnnArbor分期、B症状、年龄和结外受侵数为PBL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骨恶性淋巴瘤 临床特点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静敏(综述) 王华庆(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66-169,共4页
目前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s,PTCL)的治疗仍滞后于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传统上PTCL患者多采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治疗方案,但疗效不尽如人意。近年来,美国FDA批准了4种治疗... 目前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s,PTCL)的治疗仍滞后于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传统上PTCL患者多采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治疗方案,但疗效不尽如人意。近年来,美国FDA批准了4种治疗复发/难治性PTCL的新型药物,日本批准了抗CCR4单克隆抗体用于治疗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新型药物与标准CHOP方案联合治疗初治PTCL的研究正在进行中。最新研究表明,PTCL发生与表观遗传调节异常相关,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高度敏感。本文就PTCL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T细胞淋巴瘤 化疗 干细胞移植 普拉曲沙 HDAC抑制剂 联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卵巢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被引量:10
13
作者 赵静 王华庆 王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1328-1331,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卵巢淋巴瘤(primary ovarian lymphoma,POL)的临床特点,诊治要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自2000年6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14例PO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结果:14例患... 目的:探讨原发性卵巢淋巴瘤(primary ovarian lymphoma,POL)的临床特点,诊治要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自2000年6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14例PO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结果:14例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47(28~62)岁,就诊时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部包块、月经减少,所有病例病理证实为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病理类型以侵袭性为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7例,滤泡性淋巴瘤2例,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2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T细胞性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例,Burkitt淋巴瘤1例)。2例单纯手术治疗(术后失访),其余患者术后行CHOP、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VC)、CHOPE等方案化疗,其中5例应用利妥昔单抗靶向治疗。截止随访之日,5例健在,6例死亡,1例失访。结论:POL极为罕见,与卵巢癌鉴别困难,临床易误诊。目前缺乏标准的治疗方案,采取综合治疗,术后给予蒽环类药物为主的全身化疗,B细胞淋巴瘤首选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预防性腹腔灌注化疗和放射治疗有助于减少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卵巢淋巴瘤 临床特点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惰性淋巴瘤非化疗药物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宋腾(综述) 王华庆(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16-219,共4页
惰性B细胞淋巴瘤是一类生长缓慢的淋巴系统肿瘤,主要包括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mall lymphocytic lymphoma,SLL)、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 惰性B细胞淋巴瘤是一类生长缓慢的淋巴系统肿瘤,主要包括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mall lymphocytic lymphoma,SLL)、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om macroglobulinemia,WM)、边缘区淋巴瘤(marginal zone lymphoma,MZL)以及低度恶性的套细胞淋巴瘤(low malignant mantle cell lymphoma,MCL)等,对化疗及免疫治疗敏感,但无法治愈。患者发病年龄、首次发病及再次复发时间、并发症等均可影响化疗疗效。当前,在惰性淋巴瘤信号转导通路及抗肿瘤免疫反应等方面,尤其是非细胞毒药物研究的突破,支持了"非化疗"理念的发展。本文将介绍抗CD20抗体与免疫调节剂、其他表面抗原单抗、PD-1受体抑制剂或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抑制剂等药物的应用。后继的Ⅲ期临床研究将进一步评估这些药物在无化疗背景下的疗效,明确其治疗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惰性淋巴瘤 非化疗 分子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原发睾丸淋巴瘤的临床特点与诊治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宋拯 王华庆 +7 位作者 钱正子 张会来 翟琼莉 姚欣 肖建宇 宋秀宇 王佩国 王亚非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799-803,共5页
睾丸淋巴瘤发病率占睾丸肿瘤1%~9%,全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1%~2%。病理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最常见。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睾丸无痛性肿大,呈进行性加重,有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的B症状者占25%~41%。局部阴囊部位多受累,中枢神经系... 睾丸淋巴瘤发病率占睾丸肿瘤1%~9%,全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1%~2%。病理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最常见。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睾丸无痛性肿大,呈进行性加重,有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的B症状者占25%~41%。局部阴囊部位多受累,中枢神经系统复发常见。治疗多采用以R-CHOP联合预防性鞘注化疗及对侧睾丸放疗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现介绍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瘤科收治的1例睾丸原发的恶性淋巴瘤及其诊治的多学科综合讨论供大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睾丸淋巴瘤 综合治疗 鞘注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yper-CVAD/MA和CHOP方案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的7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林凌 宋腾 +6 位作者 张亚瑞 常智 宋拯 周世勇 钱正子 张会来 王华庆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86-492,共7页
目的:比较Hyper-CVAD/MA与CHOP方案一线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PTCL-NOS)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和天津市人民医院肿瘤中心2004年6月至... 目的:比较Hyper-CVAD/MA与CHOP方案一线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not otherwise specified,PTCL-NOS)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和天津市人民医院肿瘤中心2004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78例初诊PTCL-NOS患者,根据一线治疗分成Hyper-CVAD/MA方案组(21例)和CHOP/CHOP样方案组(57例),采用χ2检验分析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Hyper-CVAD/MA组中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为42.9%,总有效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为85.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20个月,3年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为56.9%;CHOP/CHOP样组中CR为28.1%,ORR为59.6%,中位PFS为13个月,3年OS为49.6%。Hyper-CVAD/MA组总有效率和中位PFS显著高于后者(P<0.05)。而两组患者复发率(57.1%vs.77.2%)和3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方面,两组Ⅲ/Ⅳ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66.7%和22.8%,Ⅲ/Ⅳ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61.9%和14.0%,Hyper-CVAD/MA组骨髓抑制显著高于后者(P<0.05)。结论:Hyper-CVAD/MA方案治疗PTCL-NOS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高但可控,建议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支持下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 Hyper-CVAD/MA方案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例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雅妮 王华庆 +3 位作者 邱立华 钱正子 张会来 付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1124-1126,共3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PCLBCL,leg type)的发病率、发病年龄、临床特点、转移规律、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1970年1月至2010年9月间收治的4例PCLBCL,leg type患者的资料,结合性别、年龄、首发部位(腿... 目的:分析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PCLBCL,leg type)的发病率、发病年龄、临床特点、转移规律、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1970年1月至2010年9月间收治的4例PCLBCL,leg type患者的资料,结合性别、年龄、首发部位(腿型或非腿型)、病变范围、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B症状、复发情况、转移部位、治疗方法、生存期等分析预后相关因素。结果:1970年1月至2010年9月间天津市平均人口数中腿型PCLBCL的发病率为4.8/1 000万。4例患者中男2例,女2例;年龄2~55岁,中位年龄29岁。临床表现多为大小不一的结节或肿块。首发部位:腿型3例,非腿型(头颈部)1例。病变范围:局限性病变者3例,弥漫性病变者1例。随访显示1例出现淋巴结受累。采用手术+化疗3例,单纯手术1例。化疗主要采用CHOP或CHOP样方案。中位生存时间仅为30.5个月。男、女患者平均生存期分别为25、219.5个月,腿型、非腿型平均生存期分别为162、3个月。局限性、弥漫性病变平均生存期分别为158、14个月,复发(是、否)平均生存期分别为30.5、214个月。结论:腿型PCLBCL是一种罕见的结外淋巴瘤,临床症状不典型,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推荐以手术+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预后可能与性别、首发部位、病变范围、有无复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腿型 发病率 临床特点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选择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婷婷 王先火 张会来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1014-1017,共4页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p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类型,在分子遗传学、免疫表型等方面具有高度异质性,患者临床预后也截然不同。R-CHOP方案为DLBCL标准治疗方案,如何进一步提高DLBCL疗效是近年来...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p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类型,在分子遗传学、免疫表型等方面具有高度异质性,患者临床预后也截然不同。R-CHOP方案为DLBCL标准治疗方案,如何进一步提高DLBCL疗效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201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提出基于细胞起源分型进行R-CHOP+X方案治疗的策略,但这些方案相继失败。基于更加精准的分层方法,筛选出不同DLBCL亚组并进行针对性治疗,是未来DLBCL治疗的方向。此外,抗体-药物偶联物、双特异性抗体和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CAR-T)等免疫治疗近年来取得突破性进展,为DLBCL患者带来新的希望。本文针对基于精准分层的DLBCL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最新进展及遗传学检测方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 循环肿瘤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淋巴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高凤华 王先火 张会来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0-142,共3页
肿瘤细胞利用免疫检查点通路来逃避宿主免疫系统并抑制免疫细胞功能。癌细胞表达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2(programmed death-ligand 1/2,PD-L1/PD-L2)与细胞毒性T细胞上存在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PD... 肿瘤细胞利用免疫检查点通路来逃避宿主免疫系统并抑制免疫细胞功能。癌细胞表达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2(programmed death-ligand 1/2,PD-L1/PD-L2)与细胞毒性T细胞上存在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PD-1)结合,触发抑制性信号传导,并降低细胞毒性和T细胞耗竭。通过靶向PD-1通路,T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显著增强,随后诱导肿瘤细胞裂解。免疫检查点阻断可以抑制这种信号作为肿瘤患者的有效治疗策略。近年来,PD-1或PD-L1阻断免疫疗法在包括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在内的多种癌症中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临床疗效,支持了PD-1和PD-L1在免疫抑制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PD-1/PD-L1相关通路药物在淋巴瘤领域的临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PD-1 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例套细胞淋巴瘤中BTK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贾晓辉 孔令喆 +1 位作者 王先火 张会来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963-968,共6页
目的:检测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患者病理组织中Bruton酪氨酸激酶(Bruton tyrosin kinase,BTK)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经病理检测诊... 目的:检测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患者病理组织中Bruton酪氨酸激酶(Bruton tyrosin kinase,BTK)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经病理检测诊断为MCL且随访资料完整的32例患者和10例良性淋巴结增生患者的病理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32例MCL组织和10例良性淋巴结组织染色,并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所收集的患者临床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BTK蛋白在MCL组织和正常的淋巴组织中均呈阳性表达,但在MCL病理组织中多为强阳性表达;BTK阳性表达与Ki-67和MIPI评分相关;应用Kaplan-Meier法对预后进行分析,显示BTK强阳性表达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显著低于BTK弱表达患者(P=0.030),但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无统计学意义(P=0.073);PFS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ECOG评分≥2分,骨髓受累,BTK强阳性表达,Ki-67>30%,根据套细胞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mantle cell lymphoma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MIPI)评分≥6分,皆是MCL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但在Cox多因素分析结果中仅MIPI评分≥6分可作为MCL患者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BTK在MCL患者中多为强阳性表达,且与Ki-67和MIPI评分呈正相关;BTK强阳性表达患者的PFS显著低于BTK弱表达患者,但由于随访时间短暂和样本量限制,BTK的强阳性表达尚不能作为PFS的一项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uton酪氨酸激酶 套细胞淋巴瘤 无进展生存期 依鲁替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