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nect-Home过渡护理干预方案在淋巴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
1
作者 冯丽娜 贺瑾 +3 位作者 田金丽 朱晓萌 李娟 陈辰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98-101,106,共5页
目的探讨Connect-Home过渡护理干预方案在淋巴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3年8-12月住院接受首个周期化疗的恶性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延续性护理,干预组实施Connect-Home过渡护理干预方案,即... 目的探讨Connect-Home过渡护理干预方案在淋巴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3年8-12月住院接受首个周期化疗的恶性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延续性护理,干预组实施Connect-Home过渡护理干预方案,即基于过渡护理需求制订过渡护理计划,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系统向患者提供过渡护理服务,并根据患者需求及实施过程中痛点问题进行质量改进。结果出院后1、2周,干预组过渡期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两组生命质量总分的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显著(均P<0.05)。结论实施Connect-Home过渡护理干预方案有利于提高淋巴瘤化疗患者过渡期护理质量,改善患者化疗期间生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化疗 过渡护理 痛点问题 延续护理 过渡期 护理质量 生命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肿瘤浸润免疫细胞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模型的构建及初步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喻经纬 孟祥睿 +2 位作者 郎鸣晓 周世勇 张会来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86-391,共6页
目的:探索免疫化疗时代基于多种肿瘤浸润免疫细胞建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预后模型并进行初步评价。方法:采用ImmuCellAI算法计算DLBCL肿瘤微环境中24种免疫细胞的丰度,通过(least absolute shrin... 目的:探索免疫化疗时代基于多种肿瘤浸润免疫细胞建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预后模型并进行初步评价。方法:采用ImmuCellAI算法计算DLBCL肿瘤微环境中24种免疫细胞的丰度,通过(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和Cox回归筛选预测变量并构建基于免疫细胞的风险评分模型(immune cells-based risk scores,IRS)模型。同时将IRS模型与患者临床因素相结合,构建IRSC模型。采用Kaplan-Meier法和ROC曲线评估该模型,采用列线图计算不同时间点的生存率。结果:IRS模型高风险组患者总生存时间(OS)明显低于低风险组[P=1e-15,HR=0.298(0.2176~0.4082)],基于患者1、3、5年生存情况的ROC曲线AUC值分别为0.728、0.711和0.615,且该模型风险评分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PIs)疗效呈负相关。IRSC模型较IRS模型预测效果更佳:高风险组预后显著差于低风险组P<2e-16,HR=0.170(0.1143~0.253)],基于患者1、3、5年生存情况的ROC曲线AUC值分别为0.797、0.809和0.792。结论:IRS模型能很好的预测DLBCL患者的预后及对ICPIs的疗效,而IRSC模型预后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浸润免疫细胞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预后模型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门冬酶联合GEMOX方案治疗初治鼻腔NK/T细胞淋巴瘤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9
3
作者 梁绍平 王华庆 +4 位作者 张会来 钱正子 周世勇 赵静 刘霞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1225-1228,共4页
目的:观察培门冬酶联合GEMOX方案治疗初治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间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初治鼻腔NK/T细胞淋巴瘤12例,采用P-GEMOX治疗,具体剂量为吉西他滨800~1000 mg/m^2,d... 目的:观察培门冬酶联合GEMOX方案治疗初治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间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初治鼻腔NK/T细胞淋巴瘤12例,采用P-GEMOX治疗,具体剂量为吉西他滨800~1000 mg/m^2,d1,8;奥沙利铂130 mg/m^2,d1;培门冬酶2500 IU/m^2,d2,每21天为1个周期。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12例患者中1例出现急性胰腺炎退出治疗,余11例在接受P-GEMOX方案2个周期治疗后,完全缓解(CR)1例,部分缓解(PR)7例,疾病稳定(SD)2例,疾病进展(PD)1例,客观有效率(ORR)为72.7%,疾病控制率(DCR)为90.9%。全组患者2年总生存(OS)率达90.9%。11例患者接受中位6个周期的P-GEMOX方案化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1.8%,7例患者出现骨髓抑制(63.6%),5例患者出现转氨酶升高(45.5%),4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36.4%),2例患者出现凝血因子异常(18.2%),无一例患者出现严重过敏反应、血栓形成及血糖异常。结论:培门冬酶联合GEMOX方案治疗初治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疗效好,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门冬酶 吉西他滨 奥沙利铂 NK/T细胞淋巴瘤 初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ouble-hit淋巴瘤诊治新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吕慧娟 董玲 +5 位作者 贾晓辉 孔令喆 王先火 孟斌 付凯 张会来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594-597,共4页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是诊断"二次打击"淋巴瘤(double-hit lymphoma,DHL)的金标准,并能够指导治疗。C-myc/Bcl-2和C-myc/Bcl-6双表达淋巴瘤(double-expression lymphoma,DEL)的发病率高于DHL,约2/3的DEL为non-GCB亚型,而DH...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是诊断"二次打击"淋巴瘤(double-hit lymphoma,DHL)的金标准,并能够指导治疗。C-myc/Bcl-2和C-myc/Bcl-6双表达淋巴瘤(double-expression lymphoma,DEL)的发病率高于DHL,约2/3的DEL为non-GCB亚型,而DHL大部分是GCB亚型。对于免疫组织化学检验结果,C-myc/Bcl-2或Bcl-6高表达的患者需作FISH检查确诊DHL,但是目前对于界定C-myc/Bcl-2或Bcl-6高表达的临界值仍存在争议。DHL具有相对独特的临床特征和不良预后,关于Myc/Bcl-6 DHL和Myc/Bcl-2 DHL之间的预后差异目前还未达成共识。尽管高强度的化疗如R-EPOCH/Hyper CVAD可以延长DHL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但总体来说现有治疗方案对DHL疗效不佳。特异性的靶向药物有望取代传统化疗的主导地位,改善其不良预后,并为其制定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和方向。根据以上特征,2016年新版WHO淋巴瘤分类将其定义为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伴Bcl-2或/和Bcl-6与Myc基因重排的独立亚型。本文就DHL的定义、发病机理、争论的焦点及最新的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打击淋巴瘤 双表达淋巴瘤 诊断 治疗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cl-2Ki-67的表达预测恶性淋巴瘤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刘霞 王华庆 +5 位作者 刘贤明 张会来 李兰芳 钱正子 侯芸 郝希山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37-339,共3页
目的:研究Bcl-2、Ki-67在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1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HSCT)预后的相关关系。方法:1)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 目的:研究Bcl-2、Ki-67在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1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HSCT)预后的相关关系。方法:1)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检测33例行AHSCT治疗的患者组织切片中Ki-67,Bcl-2的表达。并探讨Ki-67,Bcl-2的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 2)生存率统计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结果:1)33例AHSCT治疗组,Bcl-2阳性表达组和阴性表达组移植后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35.71%和88.89%(P<0.05);Ki-67阳性表达组和阴性表达组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3.75%和85.71%(P<0.05),提示Bcl-2和Ki-67的表达与AHSCT的预后相关。2)Cox多因素分析显示,Ki-67和Bcl-2是影响ML患者AHSCT后无病生存的相关因素(P=0.043 7)。结论:Bcl-2、Ki-67蛋白阳性表达的ML患者,AHSCT后易复发,可作为移植后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Ki-67和Bcl-2是影响ML患者AHSCT无病生存的独立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淋巴瘤 造血干细胞移植 预后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复发难治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5
6
作者 单丽珠 宋腾 王华庆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8-31,共4页
对于复发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目前标准的治疗方案为解救化疗有效后给予大剂量化疗+自体干细胞移植(HDCT/ASCT)。常用的解救方案之间没有优劣,如BEAM,CBV,IGEV等。解救化疗后行PET检查对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有重要的预后价值。降低预处理... 对于复发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目前标准的治疗方案为解救化疗有效后给予大剂量化疗+自体干细胞移植(HDCT/ASCT)。常用的解救方案之间没有优劣,如BEAM,CBV,IGEV等。解救化疗后行PET检查对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有重要的预后价值。降低预处理强度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RIC-allo SCT)可作为ASCT后复发患者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就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复发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若干问题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救化疗 自体移植 霍奇金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二聚体水平与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预后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姜文华 高军 刘鹏飞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838-841,共4页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D-二聚体升高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 NHL)患者总生存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NHL 425例,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D-二聚体及国...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D-二聚体升高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 NHL)患者总生存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NHL 425例,分析患者临床病理特征、D-二聚体及国际预后指数(the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对总生存的影响。结果: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IPI评分明显相关。低、中、高水平D-二聚体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97.4%,86.1%,35.0%(P<0.05)。与IPI为0或1的患者相比,IPI≥4分者预后较差(P<0.05)。Ann Arbor分期、病理类型、D-二聚体水平以及IPI评分是影响总生存的主要因素,多元分析表明IPI评分、血浆D-二聚体水平是独立预后因子。结论:高水平的D-二聚体是NHL患者预后差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非霍奇金淋巴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OX方案与DICE方案二线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钱钧强 刘贤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760-762,769,共4页
目的:对比奥沙利铂联合吉西他滨(GOX)与DICE方案二线治疗复发性或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选取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55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GOX方案和DICE方案化疗。GOX组方案为:GEM1000mg/m^2,... 目的:对比奥沙利铂联合吉西他滨(GOX)与DICE方案二线治疗复发性或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选取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55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GOX方案和DICE方案化疗。GOX组方案为:GEM1000mg/m^2,静脉滴注,d1、d8,LOHP130mg/m^2,静脉滴注,d1;21d为1个周期。DICE组方案为:地塞米松(DXM)20mg,静脉滴注,d1~d4;异环磷酰胺(IFO)1g/m^2,静脉滴注,d1~d4;Mesna解救400mg,静脉滴注q8h,d1~d4;顺铂(DDP)25mg/m^2,静脉滴注,d1~d4;依托泊苷(Vp-16)100mg/m^2,静脉滴注,d1~d4。21~28d为1个周期。每2周进行疗效及毒性评价。结果:55例患者中,GOX方案组CR3例(11.5%),PR14例(53.8%),SD5例,PD4例,总有效率(CR+PR)为65.4%,临床获益率(CR+PR+SD)达到84.6%。DICE组CR4例(13.8%),PR12例(41.4%),SD8例,PD5例,总有效率55.2%,临床获益率82.7%。针对不同的细胞类型,GOX组中T细胞淋巴瘤患者总有效率为60.0%,B细胞淋巴瘤总有效率达68.8%,在DICE组T细胞淋巴瘤总有效率50.0%,而B细胞淋巴瘤为57.9%。两组的毒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其中GOX组白细胞下降Ⅲ度7例,Ⅳ度2例;贫血Ⅲ度2例;血小板下降Ⅲ度5例,Ⅳ度2例。DICE组白细胞下降Ⅲ度12例,Ⅳ度4例;贫血Ⅲ度2例;血小板下降Ⅲ度3例,Ⅳ度1例。胃肠道反应较GOX组为重,Ⅲ度2例,Ⅳ度1例。比较两组毒副反应,GOX组在中性粒细胞减少,消化道反应方面明显好于DICE组(P<0.05)。而DICE组出现未出现末梢神经毒性病例。结论:GOX方案二线治疗复发或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是较为安全且有效的化疗方案,其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或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联合化疗 吉西他滨 奥沙利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治疗T细胞淋巴瘤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张会来 吕慧娟 王华庆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1213-1216,共4页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s,HDACI)可以调节组蛋白氮端的乙酰化状态,从而发挥其在疾病治疗方面的作用,组蛋白的氮端尾部修饰属于表观遗传学的范畴。表观遗传学主要研究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发生的可遗...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s,HDACI)可以调节组蛋白氮端的乙酰化状态,从而发挥其在疾病治疗方面的作用,组蛋白的氮端尾部修饰属于表观遗传学的范畴。表观遗传学主要研究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发生的可遗传性的变异,HDACI作为一类非细胞毒性新型抗肿瘤的靶向治疗药物备受关注,临床应用日益广泛。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先后批准两种HDACI用于治疗皮肤T细胞淋巴瘤(cutaneous T cell lymphoma,CTCL)后,HDACI在其他T细胞淋巴瘤亚型中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对其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为HDACI在T细胞淋巴瘤各亚型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基础,本文就HDACI在T细胞淋巴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 作用机制 临床研究 T细胞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K^+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决策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董玲 孟斌 +10 位作者 张新伟 宋秀宇 张希梅 翟琼莉 刘霞 侯芸 李维 王先火 王华庆 付凯 张会来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85-391,共7页
ALK^+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positiv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ALK^+DLBCL)是淋巴瘤中一种罕见的和具有明显差异性的病理类型,2008年WHO将其归类为DLBCL一个独特的亚型,该病侵袭性高,容易复发,目前尚无... ALK^+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positiv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ALK^+DLBCL)是淋巴瘤中一种罕见的和具有明显差异性的病理类型,2008年WHO将其归类为DLBCL一个独特的亚型,该病侵袭性高,容易复发,目前尚无规范有效的治疗方案。采取多学科协作体系(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有利于制定规范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探索针对ALK^+DLBCL患者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而让更多的患者获益。本研究分享1例2012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ALK^+DLBCL高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HSCT)后复发,采用ALK激酶抑制剂克唑替尼(Crizotinib)治疗成功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K+DLBCL 克唑替尼 多学科协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相关生物学标记物研究进展
11
作者 胡歌 王华庆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716-719,共4页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常见类型。该疾病经过正规治疗,部分是可治愈的。患者的预后因具有不同的遗传学表现而对治疗反应各异,表明这是一组异质性肿瘤。国际预后指数(IPI)可用于判断DLBcL患者的预后,但IPI相同者...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常见类型。该疾病经过正规治疗,部分是可治愈的。患者的预后因具有不同的遗传学表现而对治疗反应各异,表明这是一组异质性肿瘤。国际预后指数(IPI)可用于判断DLBcL患者的预后,但IPI相同者的生存期并不一致,说明IPI亚组中仍存在着异质性。根据已发现的遗传学特异改变以及对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可确定多个能够独立于临床指标、判断DLBCL患者预后的分子标记物,是对国际预后指数的丰富和发展。近来,随着DNA微阵列及组织阵列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的理解淋巴瘤生物学表现,并促进了新型诊断方法的进展,有利于改进了现有的预后判断模型。然而,在涉及不同预后指标的重要性及常规应用性等方面,文献资料并不统一。本综述总结了判断DLBCL预后标记物的最新进展,并讨论了目前以标记物评估DLBCL治疗风险、指导治疗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预后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管理动态模型在淋巴瘤化疗患者全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7
12
作者 贺瑾 冯丽娜 +1 位作者 朱晓萌 张会来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22年第1期111-117,共7页
目的:分析症状管理动态模型在淋巴瘤化疗患者全程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5月1日至2021年2月28日在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住院的初治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干预组(106例)和对照组(100例),干预组实施基于... 目的:分析症状管理动态模型在淋巴瘤化疗患者全程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5月1日至2021年2月28日在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住院的初治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干预组(106例)和对照组(100例),干预组实施基于症状管理动态模型的全程管理模式,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联合症状日记的管理模式,共干预6个化疗周期,分别在第1个化疗周期前、第3个化疗周期后、第6个化疗周期后3个时间点,对比两组患者延迟化疗发生情况、化疗合并症及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化疗并发症方面,第6个化疗周期后,干预组患者延迟化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Ⅳ度骨髓抑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方面,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情绪功能得分存在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恶心及呕吐、食欲丧失得分存在时间、组间及交互效应,疲乏、经济困难得分存在时间及组间效应,便秘、腹泻得分仅存在时间效应(均P<0.05)。结论:症状管理动态模型干预可以降低淋巴瘤患者延迟化疗、骨髓抑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实现淋巴瘤患者全程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症状模型 全程管理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细胞分布宽度在套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被引量:6
13
作者 胡歌 王先火 张会来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1152-1158,共7页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在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83例初诊M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在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83例初诊M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RDW截断值。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结果:83例MCL患者的中位年龄61(23~88)岁,男女比例3∶1。RDW截断值为13.55%,预后单因素分析显示:ECOG PS≥2分、RDW>13.55%、LDH>250 U/L、β2-MG>2.6 mg/L为预后不良因素(均P<0.05)。将上述因素纳入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RDW>13.55%及β2-MG>2.6 mg/L为患者独立预后不良因素(均P<0.05)。生存分析显示,RDW>13.55%为影响患者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28),但对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34)。结论:初诊时RDW升高(>13.55%)的MCL患者预后不良,RDW可能作为MCL患者预后评估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细胞淋巴瘤 外周血 红细胞分布宽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泡性淋巴瘤预后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卢可 韩雪 +1 位作者 钱正子(综述) 张会来(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7-51,共5页
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是一组在生物学特征、临床表现及预后等方面存在高度异质性的血液肿瘤,多种因素影响其预后。既有的FL预后模型,包括滤泡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follicular lymphoma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F... 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是一组在生物学特征、临床表现及预后等方面存在高度异质性的血液肿瘤,多种因素影响其预后。既有的FL预后模型,包括滤泡淋巴瘤国际预后指数(follicular lymphoma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FLIPI)、FLI PI-2等主要强调基线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对预后的影响,且价值有限。近年来随着分子影像学、基因测序等现代技术的发展,肿瘤代谢负荷参数、分子生物学特征(如肿瘤微环境特点、表观遗传学改变等)等在FL预后预测方面的价值逐渐被挖掘,尤其与既有临床预后指数结合(如包含7个基因突变情况的临床遗传学风险模型m7-FLIPI)时更是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除基线预后因素外,FL治疗反应的预后价值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从组织学特点、肿瘤代谢负荷、基于临床特征建立的预后模型、肿瘤微环境、治疗反应、分子遗传学特征等方面对影响FL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滤泡性淋巴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基因分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5
作者 祁昱 徐晓莹 +1 位作者 张会来(综述) 孟斌(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64-268,共5页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在临床特征、基因表达和治疗反应及预后方面均表现出明显异质性。目前,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作为标准治疗方案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而近年...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在临床特征、基因表达和治疗反应及预后方面均表现出明显异质性。目前,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作为标准治疗方案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而近年的几项基于细胞起源分型进行的R-CHOP+X临床试验均未得到预期效果。因此,亟需对DLBCL的分子遗传学异常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以探讨基于基因异常改变的基因亚型分型,从而为新的治疗方法及靶向药物的研发和选择应用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基因检测技术在肿瘤分子病理诊断上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也为DLBCL基因分型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本文就最新的DLBCL基因分子分型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基因分型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复发进展滤泡性淋巴瘤的预后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卢可 韩雪 张会来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44-349,共6页
目的:探讨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患者中确诊后24个月内疾病进展(progression of disease within 24months,POD24)的发生率、预后价值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化疗的... 目的:探讨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患者中确诊后24个月内疾病进展(progression of disease within 24months,POD24)的发生率、预后价值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化疗的140例初治FL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其中75例治疗前肿瘤组织中Myc、Bcl-2和Bcl-6等的表达情况。采用Kaplan-Meier曲线及Cox回归模型分析POD24对预后的影响,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OD24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结果:140例初治FL患者中有42例(30%)发生POD24。Kaplan-Meier分析示,POD24组的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显著差于非POD24组(P<0.001);Cox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POD24为OS最显著的独立预后因素(HR=8.386,P<0.001)。一线治疗方案校正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脾脏受累、FL国际预后指数(follicular lymphoma 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FLIPI)≥3分、β2-MG>正常值上限、Ki-67高表达、MUM-1阳性是POD24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FLIPI≥3分、MUM-1阳性为POD24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对比FLIPI和FLIPI联合MUM-1(FLIPI-M)对POD24的预测效能发现,后者的敏感性(80%vs.68%)及准确性(71%vs.69%)均较前者有所提高,但特异性稍低(66%vs.70%)。结论:POD24为显著的FL不良预后因素,在本院初治FL患者中的发生率为30%。脾脏受累、FLIPI≥3分、β2-MG>正常值上限、Ki-67高表达及MUM-1阳性为POD24的危险因素,其中FLIPI≥3分、MUM-1阳性为独立危险因素。FLIPI联合MUM-1预测POD24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均较FLIPI有所提高,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泡性淋巴瘤 预后 早期复发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例Askin瘤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兰芳 王华庆 +2 位作者 刘贤明 张会来 李维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741-743,共3页
目的:分析Askin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该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7年1月~2008年1月13例Askin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13例患者均见胸壁肿物,其中6例发生肺部浸润。13例患者均接受了化疗... 目的:分析Askin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该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7年1月~2008年1月13例Askin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13例患者均见胸壁肿物,其中6例发生肺部浸润。13例患者均接受了化疗及病灶局部的放疗,6例行姑息性肿瘤切除术,3例接受了肿瘤根治术。结果:13例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OS)为16个月,临床表现主要为胸闷、咳嗽、憋气及胸壁进行性生长的疼痛性肿块;组织学上以稀少的纤维血管间质将小圆、卵圆瘤细胞围绕成巢状或小叶状结构,网染细胞间网状纤维少或无,PAS染色部分病例(+),CD99、VTM部分病例(+),此外,还可表达NSE、S-100。结论:Askin瘤预后差,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方法,主张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尽可能的切除肿瘤,并进行规范的放化疗,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KIN瘤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相关间质性肺炎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2
18
作者 吕慧娟 董玲 +10 位作者 李维 侯芸 宋拯 李兰芳 邱立华 钱正子 周世勇 刘贤明 王华庆 张会来 付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91-297,共7页
目的:分析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 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B-NHL)患者行化疗或免疫化疗后发生间质性肺炎(interstitial pneumonia,IP)与美罗华(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的相关性,并分析IP发生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 目的:分析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 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B-NHL)患者行化疗或免疫化疗后发生间质性肺炎(interstitial pneumonia,IP)与美罗华(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的相关性,并分析IP发生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间266例初治CD20^+B-NHL患者的病例资料,将所有病例分为美罗华联合化疗组和单纯化疗组,分析IP的发生与美罗华使用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的临床特点。结果:化疗联合美罗华组中IP的发生率9.6%(13/135)较单纯化疗组2.3%(3/131)高(P<0.05),与IP发生相关的临床特征包括老年、男性、初诊时淋巴细胞计数高于正常值、既往糖尿病史、病理亚型为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淋巴细胞绝对值超过正常范围(HR=14.685,95%CI:3.137~63.234,P=0.001)、糖尿病(HR=8.811,95%CI:1.907~40.720,P=0.005)、病理亚型为DLBCL(HR=0.078,95%CI:0.012~0.489,P=0.006)及美罗华的使用(HR=6.769,95%CI:1.359~33.710,P=0.020)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不需要特殊处理。结论:美罗华可导致IP的发生,可能与免疫力的降低及真菌感染相关,激素冲击疗法联合或不联合抗真菌治疗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利妥昔单抗 间质性肺炎 危险因素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stleman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9
作者 陈青青(综述) 张会来 王华庆(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1135-1139,共5页
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CD)是一类少见的以不明原因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慢性多克隆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单中心型Castleman病(unicentric CD,UCD)临床过程呈惰性,一般通过手术切除病灶而达到长期生存。相反,多中心型Cas-tleman... 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CD)是一类少见的以不明原因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慢性多克隆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单中心型Castleman病(unicentric CD,UCD)临床过程呈惰性,一般通过手术切除病灶而达到长期生存。相反,多中心型Cas-tleman病(multicentric CD,MCD)预后相对较差,需全身治疗。细胞毒性药物虽广泛用于治疗MCD,但疗效报道不一。CD至今发病机制不明,但研究较多且明确的发病机制是HHV-8感染和IL-6异常分泌。近年针对这些发病机制而派生出的抗病毒治疗和靶向治疗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进一步为将来针对CD病理生理特点制定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依据和方向。本文将对该病的分类、发病机制和治疗取得的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TLEMAN病 发病机制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衰竭期骨髓转移癌临床表现及其治疗对策 被引量:3
20
作者 邱立华 王华庆 +6 位作者 刘贤明 张会来 钱正子 李维 侯芸 周世勇 郝希山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523-526,共4页
目的:探讨衰竭期骨髓转移癌(MCBM)的发病率、病史、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疑似病例行骨髓穿刺和(或)活检、PET-CT检查,病理学确诊者中9例行抢救性化疗联合最佳支持治疗(BSC),另6例仅给予BSC,收集患者症状、体征、病史... 目的:探讨衰竭期骨髓转移癌(MCBM)的发病率、病史、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疑似病例行骨髓穿刺和(或)活检、PET-CT检查,病理学确诊者中9例行抢救性化疗联合最佳支持治疗(BSC),另6例仅给予BSC,收集患者症状、体征、病史、体质状态评分(KPS评分)、血常规、骨髓特点、合并症、缓解率、生存期等数据。结果:2876例患者中发现该病15例,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乏力,病史多不足3个月,部分患者有实体瘤病史而另一部分患者疑似血液系统疾患而就诊,骨髓均增生低下有时可发现有分类不明的细胞或较为典型的转移瘤细胞,并有贫血,KPS评分不足50分,14例伴血小板减少症,3例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其中9例接受了抢救性化疗及BSC,临床受益率88.9%(8/9),生存期20天至5年7个月;而仅接受BSC者生存期仅为20天至3个月。结论:衰竭期骨髓转移癌临床罕见,起病隐匿,病史多不足3个月,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并进行性加重的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亦较为困难,骨髓检查常显示骨髓增生低下有时可发现有分类不明的细胞或较为典型的转移瘤细胞,该病的治疗国内外尚无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减量的抢救性化疗联合BSC可能有效,生存期明显延长,打破了该期患者不宜化疗的传统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转移癌 衰竭期 化疗 抢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