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R-143抑制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与迁移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欣怡 张海洋 +8 位作者 李爽 宁涛 张乐 段晶晶 曲彦军 司怡然 王艺 应国光 巴一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702-706,共5页
目的:探究微小核糖核酸(micro RNA,mi RNA)-143在胃癌细胞增殖与迁移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三对肿瘤组织及配对正常组织选自2015年1月至2015年5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未予任何放化疗,肿瘤组织病理检... 目的:探究微小核糖核酸(micro RNA,mi RNA)-143在胃癌细胞增殖与迁移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三对肿瘤组织及配对正常组织选自2015年1月至2015年5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未予任何放化疗,肿瘤组织病理检测证实均为中分化胃腺癌,癌旁正常组织未见癌细胞浸润。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胃癌、癌旁正常组织和SGC7901胃癌细胞中鸟成红细胞增多症癌基因-3(avian erythroblastosis oncogene B-3,ERBB3)的蛋白表达水平,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 PCR)检测ERBB3 m RNA和mi R-143的表达水平,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mi R-143的靶基因,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靶基因,Transwell迁移实验和Ed U增殖实验分别检测用mi R-143 mimics/inhibitor/NC mimics/inhibitor转染SGC7901细胞后对其迁移和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胃癌组织ERBB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升,m RNA水平升高差异远不及蛋白显著,mi R-143表达水平显著下降;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ERBB3 m RNA的3'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s,UTR)有1个mi R-143的结合位点,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靶点存在;体外实验通过细胞转染上调mi R-143后ERBB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而下调mi R-143后明显升高;Transwell迁移实验和Ed U增殖实验分别显示mi R-143过表达后细胞迁移和增殖能力显著减弱,而下调mi R-143后显著增强。结论:mi R-143可通过抑制ERBB3的表达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MIR-143 ERBB3 增殖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恶性嗜铬细胞瘤多发转移的多学科协作诊疗 被引量:4
2
作者 郑雅文 张新伟 +8 位作者 战忠利 叶兆祥 徐文贵 王佩国 郭志 姚欣 谢广茹 黄鼎智 任秀宝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1332-1336,共5页
恶性嗜铬细胞瘤是起源于嗜铬组织的罕见恶性肿瘤,是否发生转移是判断其良恶性的标准。本例患者以多发肝、肺、骨转移就诊,查多项肿瘤标志物、胃镜、胸腹强化CT、PET-CT均难以确诊,行肝转移瘤穿刺活检,病理示:(肝右叶)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 恶性嗜铬细胞瘤是起源于嗜铬组织的罕见恶性肿瘤,是否发生转移是判断其良恶性的标准。本例患者以多发肝、肺、骨转移就诊,查多项肿瘤标志物、胃镜、胸腹强化CT、PET-CT均难以确诊,行肝转移瘤穿刺活检,病理示:(肝右叶)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结合右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病史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考虑为恶性嗜铬细胞瘤肝、肺、骨转移。目前恶性嗜铬细胞瘤尚无标准治疗,文献报道使用CVD方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达卡巴嗪)和靶向药物舒尼替尼能取得一定治疗效果。本例患者接受2个周期CVD化疗及1个疗程索坦治疗后,疾病仍缓慢进展。通过多学科讨论,认为131I-MIBG(131I-间位碘苄胍)可以作为该患者下一步治疗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嗜铬细胞瘤 多发转移 CVD方案舒尼替尼 多学科协作诊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microRNA在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术预后评估中的研究
3
作者 高秀娟 陈熹 +2 位作者 彦伟 尹婧婧 巴一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562-566,共5页
目的:筛选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GBM)患者术前、术后血清中差异表达的micro RNAs(miRNAs),并探讨差异表达的miRNAs与患者术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48例北京天坛医院经临床病理诊断为GBM患... 目的:筛选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GBM)患者术前、术后血清中差异表达的micro RNAs(miRNAs),并探讨差异表达的miRNAs与患者术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48例北京天坛医院经临床病理诊断为GBM患者的术前术后血清样本。采用Solexa测序的方法初步筛选出术前术后表达量有差异的miRNA,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RT-q PCR)的方法对每个样本进行逐一验证,应用t检验的方法筛选出满足条件的miRNA(两组之间的平均值差异在2倍以上,且P<0.05),对48例患者进行随访,统计生存时间,根据48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494 d,将所有标本分为长生存期组和短生存期组,应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研究患者术后血清miRNAs的表达量与患者生存时间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结果:Solexa结果显示,有63个miRNA表达量存在差异,基于本研究先前的研究成果和其他文献的报道,从中选出4个miRNA(miR-26b,miR-30e,miR-129-3p,miR-206)进行逐一验证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只有1个miRNAs(miR-30e)在术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有明显上调现象(术前与术后表达水平平均值差异≥2倍且P<0.05),随访结果显示,生存时间>494 d,患者术后血清miR-30e的表达水平有降低的趋势(P<0.05),但生存分析显示,患者术后血清中miR-30e的表达量与患者总生存时间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1)。结论:GBM患者术前术后血清中差异表达的miRNA只有miR-30e,且术后患者血清中的miR-30e水平与肿瘤负荷成负相关关系。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患者血清miR-30e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预后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microRNA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